詩詞說古唱大風
——評于中華的古體詩集《數風流人物》
作者:黃獻國
收到于中華先生惠賜他的新作《數風流人物》,不禁令我大吃一驚。著名當代文學評論家、首都師范大學張志忠教授作序,并鼎力推薦的這部古體詩集,上下兩部四十萬字671個頁碼。作者細數從西漢到清末六百多位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科學、文學、藝術領域,名人大家、帝王君主、英雄豪杰、梟雄奸佞。以詩賦形式,為個體人物立傳,以審美眼光細數流年,以詩、文形式品評歷史功過。開創了當代詩人古詩詞創作的嶄新文本文體,融匯中國古代史學、文學、詩學、科學、醫學、民俗學、天文學、氣象學等集大成。貫通于六百余首格律詩文之中,時而塵埃驟起,金戈鐵馬;時而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對人物而言,是高度凝練化、個性化、詩化的人物傳記;對詩學而言,是審美歷史天空,群星璀璨,與歷史塵埃滌蕩的藝術再現;對史學而言,又是當代詩人,從歷史深處考古發掘、引領出一代又一代曾經叱咤風云,改變歷史走向的英雄豪杰,抑或鞭打筆伐歷史罪人,總結歷史教訓,是一部詩話歷史的藝術呈現。
這部詩詞集是作者集聚半個多世紀讀史、從文、從政,特別是身經縣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副市長、人大副主任,同時又是一位堅持一生業余文學創作,著作頗豐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家詩人兼備,又加持豐厚、難得一見的文人從政經歷,成就了他獨特具有了,文人志士的審美品味和知識分子從政經歷的深刻洞察和開闊視野。為他把控歷史風云際會下的人物命運、品格、靈魂、性情,具有了一般作家詩人難以企及、達到的那種較高境界。于中華先生主要著作有《史記今鑒》、《易經驚世錄》、《資治通鑒事典評議》、《兩晉煙云》(上中下三部)等史論專著、歷史長篇小說;有《感悟人生》、《感悟論語》、《感悟菜根譚》等讀史讀經典的心得典籍;更有《當官是門技術活》的別樣人生經驗與靈魂寫照。在這些著作的寫作過程里,他查閱浩瀚史料,隨手養成極好習慣,做下了無數讀書讀史讀經典的筆記。也就是源于這些寶貴的筆記,在他離開政府、人大機關高位高樓,賦閑回家,采菊東籬,把酒黃昏后,每日陶冶于唐詩宋詞典籍,醉心于詩詞格律之美,一輩子的經歷陶然于胸,一輩子的讀書讀史讀經典的積累,使得賦閑之人靈感勃發,噴涌而出!作為朋友,我每天早上六點,都會接到于中華先生,微信發來他應時、應景、應時事而寫出的新作詩詞兩三首。日積月累,兩部《數風流人物》六百余篇,尚有無數新作,還未成書呀。
審美關照歷史人物,讓詩意的情懷在歷史長河里奔涌。獨特的美感,是從他看似不經意的詩文里,自然而不造作地流淌出來的。于中華先生的詩詞,有著一種大丈夫笑談典故人物的俏拙嘲諷之美,又有詩人心靈漫步古今,歷數忠良雋才罹難的悲壯之美。審美是詩的鑒賞中,第一位的品評要素。寫人物的古代詩詞,少之又少,就為此類創作設下很高的門檻。于中華先生的詩詞人物,寥寥數筆,便是活靈活現,為古體詩詞的人物塑造,立下先驅之模范。他的《中呂.山坡羊.曹沖稱象》寫道:“象船配套,水平記號。石頭換物將包掉。靜悄悄,有新招。相同重量標據報,多重幾斤應亦曉。聰,少尚少;明,心太巧。”詩文語句精妙,童心童趣之美,稚拙俏麗,無以言表。再如,他的《臨江仙.曹奐》寫道:“木偶繩牽真傀儡,無為賺得年高。任憑司馬焰沖宵。視而裝不見,心內自逍遙。報應驚人多相似,晉王模仿前朝。江山易主史家標。青山依舊綠,江海滾波濤。”詩作笑談名為帝王的曹奐,實為司馬氏傀儡,嘲諷戲謔之美躍然紙上。再如《浪淘沙.令曹子建》詩云:“人間聚凝光,夢里云鄉,笑言五岳寫華章。天宗雋才稱八斗,蓋世陳王。七步訴悲傷,白馬憂惶,洛神無奈也仿徨。骨氣凌風遭霹靂,雷雨凄涼。”此詩文塑造的曹植形象,生動、有趣、而又凄涼。作者引述謝靈運對曹植的評價“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作者用“骨氣凌風招霹靂”,形容建安文學集大成者曹植的命運,悲愴凄美,力透紙背。以詩寫人狀物,非得語言高度凝練、語義多有內涵、審美眼光獨到不可。“聰,少尚少;明,心太巧。”用極簡詩句,巧妙勾勒,真是妙不可言。“木偶纖繩真傀儡,無為賺的年高。”將封建專治皇權更替制度下,曹操的孫子曹奐被司馬氏操控,兒皇帝嘴臉被作者寫得入木三分。“七步訴悲傷,白馬憂惶,洛神無奈也彷徨。”以曹植著名七步詩做典故,以白馬憂惶,因自杜甫的“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可憐馬上郎,義氣今誰見。”做隱喻,將太子才俊大文學家曹植,遭受兄弟排擠迫害后被貶為安鄉侯,又徙封陳王,最終因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郁郁死于壯年的悲慘命運,表現得淋漓盡致。上述三例,都是作者神思馳騁,以詩意審美品評歷史人物的神來之筆。
引古喻今唱大風,無數風流壯詩文。從《春秋》《左傳》始,中國古代歷史從來都是史家之治國理想的絕唱。司馬遷的《史記》不僅在史學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文學價值也被廣泛認可,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國古代史家的歷史典籍,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無不深刻抱持著個人治國的理想,和崇高的英雄主義的民族精神。引古喻今這個成語出自東晉·葛洪的?《抱樸子·疾謬》,用來表達通過引用古代的史實或人物,隱喻當前的社情或時弊。《數風流人物》六百余首詩詞,所寫的六百余個人物,也無不寄托著作者于中華,從中國底層體恤社會民情,從地方政壇頂層視角,感悟民族命運的深沉思考和廣闊視野。于是,他筆下人物的藝術形象,便有了更深邃的歷史深度,更具現實意義的文學價值。《臨江仙.霍去病》詩云:“驍勇如神豪縱,單槍亦可從容。輕騎八百去如風,兩千真虜首,盡數入囊中。笑那匈奴藏匿,侵疆展我刀鋒。邊陲擒寇立豐功,威儀震隴右,此處論英雄。”年僅18歲便披掛上陣的青年將領、西漢名將、軍事家,此詩表現他率八百精兵強將,深入匈奴敵后,取得驚人戰績,繼而金戈鐵馬,氣吞萬里,開拓河西走廊之豐功偉績,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我中華崛起當下,西方圍堵助紂為虐之時,詩情豪邁唱大風,筆力雄勁歌英雄,鼓舞民族精神,壯我大國氣魄,讀來蕩氣回腸。再如《七律.石敬瑭》詩云:“兒皇跪舔不知羞,出賣家園十六州。從此中原無活路,任憑野馬踏田疇。宋朝一度燕云討,洪武元年失地收。四百歲余流淚史,黎民凄慘恨千秋。”英雄豪杰輩出的國度,也不乏民族敗類和漢奸佞臣。此詩記述的五代十國時期“兒皇帝”石敬瑭,是個具有兩面人格的復雜性歷史人物。他曾體恤百姓,改革朝政;早年也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但是他在后晉做了皇帝,因懼怕契丹的稱霸野心,割讓十六州北部大片疆域,成為歷史罪人,飽受千古罵名。后晉五代十國,是朝代更迭頻繁、內憂外患疊加的歷史時期。作者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下,回眸這一歷史帝王和屈辱事件,鞭笞契丹足下“兒皇帝”,憤然感嘆“四百歲余流淚史,黎民凄慘恨千秋”沉重的歷史悲劇和民族冤魂,為今人敲響喪權辱國的歷史警鐘,也為國格、人格立下明鑒。再如《念奴嬌.李世民》,寄予了作者一生從政理政的盛世理想。對大唐開國皇帝的歷史功績由衷贊賞。“太宗英武,見昌明盛世”“廣納雄才梁碧”“治國憂民,安邦理政”“勵精圖治,蓋前朝用命歷”。昌明盛世是政治家的理想,亦是黎民百姓的渴望。廣納雄才,治國憂民,安邦理政,勵精圖治,是改變隋末歷史,“蓋前朝用命歷”,開拓大唐盛世的偉大先驅。他“薄賦儉勸農桑”,廣納諫言“廣納人才客”“玄武門前勇誅太子,卸御臨尊翼。貞觀之治,大唐天可汗昔。”作者對于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殤勵志,薄賦尚儉,寄予深沉的謳歌贊賞,筆墨飽蘸詩人畢生從政履歷的政治理想。
文化名流盡收筆底,千古文心憂國憂民。中國古代文人的家國情懷,是一種深沉的文化情感和歷史擔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個人命運與國家存亡息息相關。這種家國情懷不僅是一種情感訴求和心靈皈依,更是一種生命自覺和文化承續。自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起,各種文化思想流派雖有不同,但家國情懷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價值觀。于中華先生的《數風流人物》六百余篇詩詞,寫文人這種高尚情懷的占據多數,且十分深沉而又精彩。例如,寫詩圣杜甫的《清平樂.杜甫》云:“少陵掾筆,寫盡人間疾。亂世身悲憂社稷,詩圣名揚宏德。心系黎庶懷公。史章啼血胸中。千載草堂清氣,至今四海尊崇。”杜甫的詩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刻表現他對于國家和人民的憂患與責任 。他的作品充滿憂國憂民情感,如《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表現了他的悲壯人生與深刻情感。杜甫對歷史上的優秀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諸葛亮,也懷有推崇之情。他的《蜀相》就寄予了對忠貞不渝的諸葛亮的崇敬之意,寄托了自己對國家命運與棟梁之材的期盼與憧憬。“少陵掾筆,寫盡人間疾。”“亂世身悲憂社稷”就寫出了作者對于拯救亂世慘民的憂患與政治抱負。“千載草堂清氣,至今四海尊崇”則是寫出了作者對于國家未來千載草堂清氣的政治期許。再如《念奴嬌.李商隱》詩云:“賦詞格律,樂府民歌曲,精深奇絕。瑰麗唐詩標峻極,至此誰能超越?日月生輝,群星璀璨,商隱當其列。可憐譽毀,痛疼難與人說。”作者先說李商隱才華過人,乃唐詩群星璀璨,他當屬最明亮的其中一顆,毫不為過。然“可憐譽毀,痛疼難與人說。”這樣的奇才卻“卑賤報國無門,逸才曠世,籬下尋生活。身陷黨爭蒙屈辱,歷盡萬般摧折。憤嫉蒼天,放情遐想,肝膽如冰雪。朦朧清妙,聲聲皆是啼血。”李商隱的詩構思縝密,多以含蓄象征的筆法,精工富麗的辭采,婉轉和諧的韻調,曲折細微地表現深厚的情感。他胸懷“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興的志向,但身處晚唐黨爭,受盡屈辱,流落各地,已無實現抱負的可能。于中華懷著對李商隱深厚的崇敬感情,抒發“卑賤報國無門,逸才曠世,籬下尋生活”的悲慘境遇的深切同情,然而,作者高唱中國古代文人志士的高潔風骨峭峻之美“憤嫉蒼天,縱情遐想,肝膽如冰雪。”繼而感嘆“朦朧清妙,聲聲皆是啼血。”作者一旦打通古今文人崇高精神風骨與肝膽相照的赤誠血脈,便迸發出了震撼人心靈的民族精神與文人高貴氣節。再如《鷓鴣天.范仲淹》詩云:“苦讀寒窗數載耕,泰州筑堰恤民情。執鞭興學嘔心事,寧鳴而死不默生。”上闋說的是范仲淹自幼喪父,苦讀及第,從九品官一路做到宰相,這樣的文人閱歷自古亦是罕見。他在任興化縣令之時,泰州一帶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淹沒良田無數,百姓民不聊生。經兩年考察災情,策劃準備,上報朝廷恩準,范仲淹親率四萬民工開工筑堤壩,歷經三載,修筑成數百里捍海堰,徹底改變了當地經濟民生。任內他還修建了興化第一所公辦學校“興化學宮”,他還憑借自己的才學與名氣,親自聘請多位大儒名家講學授課。自此無數文人才子從興化走出,“寧鳴而死不默生”是他與摯友表達,為官一任,應如大鵬嘶鳴展翅飛翔留下好名聲,絕不能無所作為。這樣的“父母官”,卻命運多舛,不斷被貶被遷。作者接著在下闋寫道:“平北戍,立刀橫。獨當一面跨征程。憂民為國擔天下,正氣凜然大道行。”范仲淹苦讀及第后,授廣德軍司理參軍,也曾橫刀立馬征戰邊陲。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后,康定元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然而,如此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流傳百代的絕好詩篇,更是留下了他極力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朽思想和志士仁人的風骨節操。范仲淹的凜然大氣,與中國古代文人借詩言志、以文詠情,以詩詞歌賦表達家國情懷的重要精神內涵一脈相承。例如陸游的《示兒》表達了他對收復失地的期盼;杜甫的《春望》描繪了國破山河在的景象,體現了深沉的愛國情懷。兩宋時期,家國情懷成為詩詞的主基調和主旋律,其中張揚愛國主義的優秀篇章更為后人所推崇傳頌。陸游和辛棄疾更是南宋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中濃郁的家國情懷澎湃激蕩,文人風骨如日月高懸于朗朗乾坤,文人氣節曾似江河飛揚于萬古千秋。《數風流人物》承載了五千年文明長河孕育出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內核,它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這種精神內核,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歷經磨難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根基所在。它既是一種堅定的民族自信,又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擔當。正是這種精神內核,讓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支柱。讀于中華的《數風流人物》便是享受這璀璨奪目的精神財富的文化滋養,為世代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播下民族復興、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種子。
古體詩集《數風流人物》作者于中華簡介:于中華,男,1953年7月16日出生。江蘇省東海縣人。著名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十四屆當代作家·文學獎“詩詞作品”冠軍。曾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縣長,縣委書記,副市長,市人大副主任、黨組副書記。2013年退休。著有《感悟人生》《感悟論語》《感悟菜根譚》《當官是門技術活》《史記今鑒》《易經警世錄》《資治通鑒事典評議》 《兩晉煙云》上、中、下《盛世抒懷》一一一人生感悟詩百篇上、下、三 《守望純真》詩詞集 一、二冊 《數風流人物·詩說歷史名人》一、二集等。
黃獻國簡介:黃獻國,著名作家編劇,山東菏澤人。中共黨員。文學碩士。1969年應征入伍。歷任空軍航空兵部隊無線電師、政治干事、宣傳科副科長,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員(首屆)、講師、教授、文學系主任、訓練部部長、研究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8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靈性俑》《女人不相信永恒》《炮兵家園》,《軍旅三味——黃獻國長篇小說選集》,長篇紀實文學《布什總統沉船的海灣》《人民的選擇》,中短篇小說集《鬼壑之謎》《周末舞會》,另有中短篇小說60余篇,電影劇本《礪劍東海》《界河》,電視電影劇本《一介平民》,長篇電視連續劇《那個年代》(30集)《相約來世》(20集)及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戰將》(30集),電視記錄片《邁向新中國》(274集),大型舞臺話劇《炮兵家園》《帶一身黃土來當兵》,作品曾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全國十佳優秀電視劇獎、廣電部電視電影百合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一等獎、全軍新作品獎、昆侖優秀中篇小說獎、中國人口文化獎、中國環境文學獎等。
三個著名詩人作家合影,左起:高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山東省臨沂作家協會主席) 、黃獻國(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于中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