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長星,氣象人
——淺談全國首部氣象題材話劇《大漠恒星》
作者:溫智慧
話劇《大漠恒星》于2025年1月17日在巴彥浩特金色胡楊廳首演。劇場掌聲如潮,夾有表達支持與認可的呼哨和稱贊。
《大漠恒星》這部話劇在編劇郝緒榮、總導演王小生以及演出單位阿拉善盟烏蘭牧騎等多方通力合作下,得以成功首演,為邊陲小鎮巴彥浩特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文化氛圍。
《大漠恒星》是全國首部以氣象為題材的語言類舞臺藝術作品,編劇在紛繁的社會發展進步和人們篤行堅守的題材中選取這個故事落筆,有著精準的藝術衡量與精微的思考。劇作以阿拉善盟額濟納拐子湖氣象站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劇情立足“楚魯”這個氣象站點,以話劇這樣的藝術形式,提煉幾代氣象人在這里戰天斗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感人故事,把氣象人的時代精神、責任解碼、家國情懷呈現給廣大觀眾得以掌聲與共情。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2024年12月31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
一、故事梗概
內蒙古阿拉善盟氣象局業務骨干巴雅爾,在結束了南極科考任務后臨危受命成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國家一類艱苦臺站,被當地人稱之為“鬼見愁”的楚魯氣象站代理站長。由于該站是其父寶音建立、堅守并因公殉職的地方,懷著對父親愛恨交織的復雜感情和一名氣象工作者的職責,巴雅爾一邊帶領職工努力改變現狀,一邊陷入去與留的矛盾選擇之中。在經歷過種種考驗和執行“神舟”五號飛船氣象服務保障任務之后,巴雅爾最終選擇留在楚魯,完成該站基礎設施改造項目,為氣象事業無怨無悔貢獻自己的青春。
二、拐子湖縮略
拐子湖——被當地人稱作“鬼見愁”。三面是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南面橫亙著舉世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距離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呼布210公里。隨著氣候變化,入湖水量減少,20世紀90年代干涸,湖泊四周生態惡化。這里方圓二百公里內常住人口不到20人,一年之中要經歷高溫、沙塵、寒潮等各種各樣的極端天氣。1959年國家在拐子湖建立了氣象觀測站,承擔著上游天氣資料搜集,區域國家氣象交換,24小時航危報的重要任務。
拐子湖氣象站,是內蒙古氣象臺站中環境最差、條件最艱苦的氣象站,屬于國家一類艱苦臺站。幾代氣象人以平凡的堅守和精確的測報,為國家氣象事業默默奉獻,全站各項業務質量始終保持在全盟乃至全區先進行列;他們曾獲得全國雙文明建設優秀集體獎和全國、全區及全盟氣象部門先進集體;2022年又榮獲了全國中華總工會“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這里有全國邊陲優秀兒女銀質獎章獲得者;有全國、全區優秀氣象測報員的獲得者;還有為“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發射提供氣象保障服務的感謝信……
拐子湖氣象站是我國僅有的2個沙漠腹地氣象觀測站之一,為國家基本氣象站。拐子湖氣象站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國防科學實驗和生態環境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氣象防災減災不可或缺的部分;拐子湖氣象站處于各種天氣系統的上游,為巴丹吉林沙漠氣象研究和下游地區沙塵暴預報預警服務提供科學依據;是內蒙古最西部額濟納旗11.4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兩個氣象臺站之一,成為下游氣象預報預警最權威的指標站。
拐子湖站距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場區直線距離180公里,直接肩負著為國防航天事業提供氣象保障的歷史使命。
三、劇目呈現
編劇從拐子湖氣象人的風采和奉獻出發,深情用筆,潛入65年時間光影縱深的故事肌理中,提煉那些最為動人的光與火、情與愛、家與國,奮斗與拼搏、堅守與創造、犧牲與奉獻的精神實質,譜寫一部感人至深的藝術長歌,頌揚“勇于吃苦、甘于奉獻、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氣象精神,是贊美“準確、及時、創新、奉獻”氣象工作的藝術實踐。
《大漠恒星》話劇在巴彥浩特金色胡楊廳首演,既符合這部話劇的編創初衷,更符合屬地觀眾對這部以當地氣象為題材劇目的情感歸屬與人文恰合,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地理……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置身其中,是助力這部話劇首演成功的關鍵所在,體現主創團隊深切的藝術思考。
出演《大漠恒星》阿拉善盟烏蘭牧騎演員們對所演的故事內容保有深厚的感情,表演圓融貼切,藝術情緒自然,舞臺、燈光、音效、幕景、音樂……各個元素有效配合輔助渲染。使得這部劇作的文學、表演、音樂、舞美等多種藝術元素有效融合與飽滿輸出,編導的整體構思與協調,演員行為與語言的展示,共同構建完整的藝術空間,呈現完美的藝術效果,是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藝術價值所在。
《大漠恒星》演出過程中觀眾的掌聲、流淚等有效的現場互動,是回應劇情的沖突和發展,觀創之間的藝術共振與情感共鳴,增強了觀演的直觀感受和藝術感染力。舞臺效果充分表現出各藝術元素相互配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協同至好。
《大漠恒星》劇目中人物對話較為精彩、簡練,肢體語言優美、生動,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和表現力,是這部話劇成功塑造角色和推動劇情發展的主要手段,體現編劇過程中的故事共情與情緒應變的完美在場。
四、創作初衷
話劇《大漠恒星》以藝化人,以藝育人,劇中各民族角色親如一家,為祖國的氣象和國防事業發展保駕護航,凝聚力量,弘揚“北疆文化”品牌,共同描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和諧畫卷。阿拉善盟烏蘭牧騎通過“科普+烏蘭牧騎”的形式,將氣象知識普及融匯到此次創作演出中,實現了“烏蘭牧騎+N”的創新性發展。
首先,這部話劇是一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題材的劇作,劇中主角巴雅爾及其同伴們的故事,是無數默默耕耘于北疆艱苦臺站的氣象人們的一個縮影。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的崇高職業道德和主人翁精神,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的建設者情懷,劇情落點是巴丹吉林沙漠深處拐子湖的氣象人,實則是對戰斗、生活、堅守、建設、守望相助,守護祖國北疆各行各業建設者們集體的一個集中贊美,劇情完美展現了建國70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守護祖國北疆的偉大時代精神。
其次,編劇以資深的文藝經驗和藝術感知,捕捉到拐子湖這一個廣為人知,鮮為人到的地方和這里的那一群為祖國氣象事業而默默奉獻的人們。
再次,話劇是一種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臺藝術形式,編劇在劇本創作中牢牢把握話劇藝術的舞臺性、直觀性、綜合性、對話性等顯著的藝術特點進行劇情的藝術設計。
五、美與不足
當演員快速道白:吃水難、吃菜難、用電難、行路難、就醫難、溝通難、找對象難、子女上學難,是拐子湖氣象站曾經的“八大難”;當演員說出:僥幸心理,就是科學道理;當演員打比方:來個人比來個飛碟都稀奇呢……
當舞臺上氣象人洪亮的聲音,報告東風、楚魯天氣、總云量、氣壓、海平面氣壓、氣溫、相對濕度、近地面風向風速、完畢!接著氣象人齊聲一遍又一遍重復以上氣象術語時;當演員疾速傳報:高云、低云、中云……卷云、積云、層云……當演員兩次堅定地說:我們氣象人生來就是和天較勁時,觀眾的掌聲是轟鳴的、熱烈的、同頻的、激動的……
當劇情發展到:拐子湖生活的動物是蝎子、蚊蟲;植物是稀疏的荊棘,剩下就是鋪滿大戈壁的堅硬的黑石子;當年拐子湖所在溫圖高勒蘇木搬遷,學校、郵局撤走了,一周一次的班車停發了,就連唯一的小商店也不復存在,留下的是長年堅守在這里的為數不多的氣象人和邊防站戰士;當沙暴天氣到來時,全站職工需要用身體筑起一道“人墻”;當車輛發生故障,獨自一個人找水遇到狼時……當70多歲五保戶牧民薩仁出現時……觀眾是靜默的、是沉思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當崔敏成為拐子湖唯一的靚麗“風景”,她11年里沒穿過一次裙子……放在婆婆家9個月的孩子,已不認識從站里回家的媽媽了……當巴雅爾的妻子娜布奇給崔敏化妝,給崔敏和姜大明補拍結婚照時……觀眾中間發出的感嘆,意味著遺憾、同情……不是,是贊美,別樣的贊美。
當巴雅爾與因公殉職的父親寶音,老額吉琪琪格與逝去的老伴寶音在時空交換下暢談和訴說的時候……觀眾中間有了別樣的嘆息。
當完成“神五”發射任務,巴雅爾得知老額吉去世消息后的哭天搶地……觀眾席中傳來啜泣不已……
當大學生小陸因為未婚妻埋怨而采取極端行為時,巴雅爾與他心靈的對話……當開場齊局長與巴雅爾見面的欲言又止……足足牽動劇情的跌宕起伏;當那首背景音樂《寂靜的天空》輕緩地若隱若現……很是牽心動情。
這些劇情節點是編劇的匠心獨運,是團隊的相得益彰,是觀眾的動情、動態、動心的使然,是劇目成功的所在。
當然,十全十美是理想的寄望,缺憾才是真實的美學,劇場的光效有些瑕疵,特別是面光給的不足,觀眾無法看清演員的表情和面目;再者,寶音的演員選取的有些不符合人物特點,身材稍許短胖。我們不能吹毛求疵,一定通讀瑕不掩瑜,微瑕無暇的深意。
積極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文藝民主,支持作家、藝術家和專家學者扎根生活、潛心創作,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習近平2024年10月28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六、尾聲
通過觀看這部話劇,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額濟納旗拐子湖氣象站一代又一代氣象人,身上具有的像蒙古馬一樣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也折射出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守望相助,建設和諧穩定祖國北疆的時代精神,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作出的積極貢獻。
《大漠恒星》不僅僅是一次藝術上的成功探索,藝術上的成功實踐,更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次深情禮贊,對“北疆文化”建設的一次生動踐行。這部話劇的首演,展現了內蒙古自治區在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全區各族人民群眾積極向上、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隨著《大漠恒星》的精彩呈現,我們相信這顆來自大漠深處的星星將永恒照亮更多人的心靈,激勵著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輝煌篇章。
綜上所言,《大漠恒星》無論從宏觀敘事還是微觀細節上來說,都是一部上乘的具有思想性、觀賞性和藝術性,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舞臺語言類佳作。
作者簡介:溫智慧。滿族。筆名:海中漁,籍貫:河北豐寧。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