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入手,探索文學創作的真實價值
——讀胡紅拴詩歌《小年里的海芋(外一首)》
文/趙福海
文學創作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
從胡紅拴先生的詩歌《小年里的海芋(外一首)》中便可找到答案。
這是胡紅拴先生一天時間中寫的四首詩中的兩首。他是一個勤奮的老者,他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兒郎。幾十年如一日,工作之余,他把自己的身心都“浸泡”在大自然之中,他讓自己的身心怒放在大自然的詩文華章里。
他是自然的風景,他是自然的縮影。吟詠《小年里的海芋(外一首)》,我是在吟詠先生的詩歌,我是在吟詠這詩歌的先生……
風景里的先生,自然里的先生
認識胡紅拴先生是在2009年9月,當時我在南京參加全國第四屆中華寶石文學獎的頒獎大會。進入會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先生主編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兩本又大又厚的書:《行吟大地——中國國土資源散文六十年》和《放歌山海——中國國土資源詩歌六十年》,這兩本書中都有我的作品入選,我為此感到欣喜,更為先生組織編輯出版這樣宏偉的巨著而震撼。
在宋宏建老師的介紹下,我認識了時任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的胡紅拴先生。胡先生濃眉大眼,說話辦事熱情豪爽、平易近人。我與他握手,他竟雙手握住了我的手。
交流中,他說:“福海,只要你熱愛,只要你勤奮,你一定會成功!”接著他竟然即興吟誦出一首詩來:
莽夜
我站在高山之巔
浩瀚的宇宙
洗滌了雙眼
流星
撕開了
時光的閘門
一瞬間串起
歲月的碎片
……
后來,在山東,在云南,在貴州的幾次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文學會議上,我們都見了面,也都聊得十分開心,我們彼此視作知己。這幾次活動中,他仍然是出口成章,出口成詩。
幾十年來,先生早已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委主任,中國林業生態作家協會學術指導,《新華文學》主編,《中國詩界》副主編。
他歷任中山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兼職(客座、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他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特聘作家、中國地質圖書館客座研究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評委。
他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文藝報》《詩刊》《中國作家》《小說選刊》《人民政協報》《北京文學》《花城》《北方文學》《紅巖》《南方日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等報刊發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還出版了《山道》《地球語匯》等各類書籍76部。他主編了各類文化叢書百余冊,獲得過中國新詩百年百名最具影響力詩人獎、中國長詩獎最佳成就獎、寶石文學獎等文學獎項。他的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爾等文字在海內外出版發行。
2015年4月,胡先生來到河南欒川的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老君山園區采風,縣領導和縣國土局領導給先生接風洗塵,他特邀我和段新強參加了聚餐。
那是一次文化盛宴,先生暢談了他來欒川兩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并在宴會上一口氣詠誦了他這次采風的詩作《北國第一洞——雞冠洞》《伏牛山之巔——老君山》《龍峪灣》《重渡溝》……
他把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置身于自然的詩風之中。他的詩歌是自然是風景,而他自己也在他的詩風中成了風景和自然。每每此時,我都會被他的詩情所感染,都會徜徉在他的詩歌里,感受著風景樣的先生,感受著自然樣的先生。
借自然之特性,述心胸之美景
小年已至。先生將案臺上的日歷翻去一頁。
大年將至的歲末,先生漫步于羊城的白云山,看春華秋實,看紫荊花的盛景,他雖感時光匆匆,卻欣慰這些年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愈來愈好,更對未來充滿希望。
他看到漫山海芋蓊郁的景象。海芋的郁郁蔥蔥,海芋的隨遇而安,海芋的雍容淡雅,海芋的清新脫俗、內心純凈與平和,海芋的自然儀態,觸動了先生詩的琴弦,這自然間的純潔之愛,不就是人們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淳樸之愛嗎。由此,先生產生了豐富聯想,便詩意大發,就在那山的細徑上,隨手在手機屏幕上寫下《小年里的海芋》。
再走一步
就進入蛇年的大年了
羊城的山里
海芋們郁郁蔥蔥,正在
醞釀著春的花事
也許是離南海近的緣故,近水樓臺
也采下太陽的一朵花兒戴在頭上
同歡同慶,你看
不知不覺中,我
竟然醉了
——胡紅拴《小年里的海芋》
在這首《小年里的海芋》中,先生用簡潔而靈動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小年景象中的海芋圖,充滿了濃郁的抒情意味。
詩的開頭“再走一步/就進入蛇年的大年了”,為整首詩奠定了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與期待感。
小年就像是大年的前奏,在這微妙的時間節點上,詩人將目光投向了羊城山里的海芋。“海芋們郁郁蔥蔥,正在/醞釀著春的花事”,海芋那蓬勃生長的姿態躍然紙上,“醞釀”一詞用得極妙,賦予海芋以生命力與主動性,仿佛它們也在期待著新春的到來,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也許是離南海近的緣故,近水樓臺/也采下太陽的一朵花兒戴在頭上”,這幾句詩充滿了奇特的想象。將海芋靠近南海的地理位置與它仿佛能采下太陽的花朵聯系起來,把海芋人格化,使海芋有了如同少女般的活潑與俏皮。
最后“不知不覺中,我/竟然醉了”,詩人以自己的沉醉收尾,這沉醉既是對海芋生機的陶醉,也是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沉醉。詩人通過對海芋的描寫,將自然之美與節日的喜慶氛圍相融合,讓我們在小年這個特殊的時刻,感受到來自海芋的獨特魅力與對新春的美好憧憬。
在小年之日,先生借助“羊城的山里”的海芋,字里行間抒發著自己對國家的發展與建設的喜悅之情,更展現出喜迎“蛇年的大年”的期待之感,那情感是純凈的愛、清新脫俗,如海芋的花朵“潔白如玉”。那是“郁郁蔥蔥”的“海芋們”“醞釀著春的花事”。
這也是先生借地理位置“羊城”、“南海”來抒發對改革開放前沿發展變化的感想,否則,怎么會有“也許是離南海近的緣故,近水樓臺/也采下太陽的一朵花兒戴在頭上/同歡同慶……”
耳聞目睹的太多,感想感慨的太多,千言萬語化成先生的詩句:“你看/不知不覺中,我/竟然醉了”。為過去的發展建設而醉,也為未來的美好前景而醉,為盛世而醉……一切的一切,都化為先生對祖國大發展大建設大變化的情感,都在羊城山里的“海芋”中“醞釀著春的花事”,不言勝有言,借物寓意盈溢出飽滿的情感。那是他對自然之愛,那是他對社會之愛,對民族的愛,對祖國的愛。
借自然之特性,述盛世之美景
先生雖然已是兩鬢白發,但在國泰民安、民富國強的盛世時代,其智慧之心、青春之心、詩云心境勝似風華的少年兒郎。
一首《小年里的海芋》豈能表達他此時此刻的心境,聯想大年里嶺南的桂花,那么圣潔,那么芳郁,它們在庭院、在山間、在街道,處處盛開,處處芳馥……再聯想到大年的舞獅、鑼鼓、花市,另一首對新年的憧憬之詩便躍然眼前。于是,先生心隨桂花飛,詩凝桂花香——《大年里的桂花》就翩躚入庭了。
不同于銀桂,嶺南的桂
喜歡將花開在大年里,也許
它們也喜歡熱鬧
喜歡張燈結彩的紅燈籠
喜歡那獅的街舞和鑼鼓
花海里的街道
本就是桂花亮相的舞臺
其實,不一定要等春晚燃放的禮花
淡香的桂花就很好
一闋闋香囊染香的宋詞
一串串點亮了的星星
對視的眸光
清香里,年
放飛的思想
——胡紅拴《大年里的桂花》
《大年里的桂花》宛如一首清新的小夜曲,在抒情的旋律中,讓讀者領略到獨特的年味與桂香交融的美妙。
詩的開篇便將嶺南的桂與八月桂作區分,點明嶺南桂花開在大年這一獨特之處。這一獨特性被賦予了情感,“也許,它們也喜歡熱鬧”,把桂花擬人化,仿佛桂花如人一般,喜愛著大年的張燈結彩、舞獅鑼鼓的熱鬧氛圍。街道成了花海,是桂花亮相的舞臺,這一描寫充滿了畫面感,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那彌漫著桂香、充滿節日喜慶的嶺南街道。
而詩中提到“不一定要等春晚燃放的禮花,淡香的桂花就很好”,將桂花的淡香與春晚禮花的絢爛相對比,凸顯出桂花那低調而又迷人的氣質。它如同“一闋闋香囊染香的宋詞”,既有著古典的韻味,又有著無盡的詩意;像“一串串點亮了的星星”,給大年的夜晚增添一抹靈動的亮色。
在對視的眸光里,桂花的清香與年相融合,讓人們的思想也隨之放飛,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與超脫,在桂香和年味的雙重氤氳下,達到一種寧靜而美好的境界。整首詩通過對大年里桂花的描寫,抒發了對獨特的嶺南大年風情的熱愛與眷戀。
先生由“小年”想到“大年”,由羊城山里的海芋想到“嶺南的桂”:“喜歡將花開在大年里”。為什么呢?先生猜想:“也許/它們也喜歡熱鬧……”春晚好,“嶺南的桂”與嶺南街上“張燈結彩的紅燈籠”和“獅的街舞和鑼鼓”及“嶺南的桂”營造的“花海里的街道”也很好。因此,詩人竭力稱贊那桂花是“一闋闋香囊染香的宋詞”“一串串點亮了的星星”。
美如詩歌,美如畫景,還有擬人化的自然縮影“對視的眸光/清香里,年/放飛的思想”。這是什么樣的思想?先生沒說,盡在自然的風景里,盡在社會大變革的盛世氣象里。借物話盛世,借景映盛世——自然的真實之美,社會發展真實之美,人民生活的真實之美。
當代著名作家陳勇先生在他的《我思故我在——任曉燕對陳勇訪談錄》一文中說:“想象力是文學與生俱來的根本性特質。沒有想象力,文學的存續將失去生命的基礎。沒有想象力,文學將淪為社會生活一般性的文字記錄和寫照,文學非但不可能重返社會生活的中心地帶,而且很可能是文學大陸逐漸沉降的開始。”
胡紅拴先生就具有這樣豐富的文學想象力,他廣泛借助自然的真實存在,先把自己融于自然,融于風景,使自己成為自然的風景,然后借自然之力、風景之美,融于社會,融于民心,創造出自己詩歌獨有風格的原動力。
總之,這兩首詩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地方性、民族性、真實性、趣味性和閱讀美感。
一葉知秋,胡紅拴先生的眾多詩作總體上均有這樣的創作特質和情感,已經形成了詩人獨具特色的個性化詩風,他的每一首作品幾乎都是自然的風景,自然的縮影,又充滿著豐富的人生哲意和社會發展大理,對啟迪人生,洗滌人們的心靈,推進社會發展與進步而言,都是有益的文學創作探索,值得推廣借鑒。
2025年1月22日晚上于野森書屋
(原載于2025年1月24日羊城晚報?羊城派“花地”)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