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敘事”的詩意重構
——讀李凡詩集《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
作者:劉七寶生
日前,我省作家李凡老師的詩集《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在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讀完這部詩集,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生命體驗式的寫作令人敬畏,她將女性作者特有的細膩全部寫在詩歌里,把對人世間蒼生的掛礙融入在字里行間。仿佛一切的物與像,在李凡老師的詩歌里都有了生命。
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那么這部高水平的詩集就是給人世間創傷的一劑良藥與詩意沉思,值得每位熱愛詩歌、熱愛生活的朋友閱讀。
李凡老師是我的文友。多年來,我們同生活在一片藍天下,但是由于各自工作忙碌,平時很少見面交流。經常看到李凡老師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李凡老師是江西衛視《金牌調解》欄目的嘉賓,這是一檔收視率高、廣受觀眾喜愛的全國知名電視節目,她是欄目組受邀的心理觀察員,她的評論與調解真情溫和、智慧理性,幫助了不少家庭消除糾紛,達成和解,擁抱幸福。二是李凡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她常受邀參加省市的各大活動并舉辦演講或講座,且效果都非常不錯,受到很多人的高度贊揚。三是李凡老師是學校的心育生涯教師,她常常和學生在一起研究學習,傾聽孩子心聲,為學生指點迷津,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學子。我知道李凡老師文采飛揚,但我始終不知道她擅長詩歌寫作,更不知道她的詩歌如此清澈又具有普世價值。收到詩集后,完全顛覆了我的所有想象。
我前后認真拜讀了詩集三遍。第一次拜讀是2024年9月底。這些年來,只要晚上有時間,我便會堅持學習閱讀一至二個小時。那晚收到詩集后,我打算先學《英語詞匯》、讀《共產黨宣言》,之后再來拜讀詩集作為精神活動的補充。沒想我剛翻開詩集閱讀便一發不可收,讀了一個多小時候才意猶未盡地合上書稿再開始當天的學習。
第二天,我出差上饒,特地帶著詩集出發,期許在行走中感受世界如果有創傷的力量。那天忙完工作后,我通讀完詩集,總算彌補了前夜未讀完的遺憾。第二次拜讀是這之后到10月上旬。我一邊幫忙帶年幼的孩子一邊忙里偷閑閱讀,期間,斷斷續續,讀讀停停,總感覺余味無窮。第三次拜讀是寫這篇讀后感之前。這幾天,我在辦公室利用兩個午休間隙再次通讀了一遍,并作了折頁標記和一些筆記。
這些年,我拜讀了不少詩集,感覺詩集《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在寫作內容、藝術形式、情感表達等三個方面與眾不同。
詩歌內容與眾不同。曾有人戲謔說,現在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這說明了一個現象,當下的詩歌創作較為活躍,但是經典詩作較為罕見,似乎再難出現《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致橡樹》《熱愛生命》等風靡全國的現象級詩歌了。有人說,流行音樂的歌詞代表著當今詩歌創作的較高水平,之所這樣說是因為很多膾炙人口的歌詞其本質上就是一首經典的詩歌。時下較為流行的現代詩,即形式自由,陳述直率,寓意豐富,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李凡老師的詩歌屬于現代詩,但是她的寫作內容與其他詩歌寫作者的內容還是有些區別。這部詩集從文本角度來看,體現了詩歌別樣獨特的創傷“敘事”與詩意重構。
李老師曾在省檢察院等重要單位做過值班咨詢師,曾多次深入相關醫院進行跟崗,擔任教育廳、教育局的心理志愿者很多年,而且常年在學校教書育人,與眾不同的生命體驗,造就了李凡老師的詩歌內容的多面性與可讀性。
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她的詩歌寫作更多的是接觸和關心弱勢群體,關注人情冷暖,因此她的詩歌是接地氣的,是有象征意義的。這部詩集包括《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別怕》《每個人的心底都有潛在的光》等三個小輯,三個小輯的內容層層遞進,先是拋出一個假設,再溫情地鼓勵讀者“別怕”,因為每個人的心底都有潛在的光。三個小輯的詩歌看似寫作不同的內容,但是主題是一脈相承的,通讀起來,其實就是一首精彩的詩歌。這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詩歌寫作模式較為新穎,令人眼前一亮。
藝術形式與眾不同。筆者認為,整部詩集文字優美,思想深邃,讀著令人賞心悅目,手不釋卷。從語言文字上來看,每首詩歌的文字都晶瑩剔透,讀著不僅有畫面感而且獨具舒適感。詩歌的文字像是精雕細琢過,又像是天然去雕飾,渾然天成。每讀一首詩歌,猶如讓人的思緒潛入到一條熟悉的街、一個深邃的巷子、一場精彩的短劇。可能是我曾經的生活半徑和李凡老師的生活半徑極為相似的緣故,所以我拜讀詩集時,仿佛時光穿梭,回到了2009年、2010年、2011年和那段美好的時光。那時候,我剛剛大學畢業來到位于象山北路的南昌晚報工作,南昌晚報和李老師工作的學校只有一路之隔,讀著詩歌,仿佛李凡老師走過的路也是我曾經走過的路,仿佛李凡老師去過的地方也是我曾經去過的地方,就連我們走在象山北路與陽明路的鞋印,都如曾重疊過一樣,那是如此的神奇。
從詩歌關聯形式來看,在第一輯,有前后十多首詩歌,他們看似是獨立的篇章,但每首詩前后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有一首詩歌的標題是《我以為這是地獄》,第二首詩回應說《這不是地獄》,這首詩以“密碼”結尾,接下來一首詩便寫了《人間密碼》。這樣的詩歌寫作方式,猶如電影的一幀幀畫面,如小說的一個個情節,吸引讀者一篇篇讀下去,這十幾首詩歌的詞語首尾相接,詞義相連,情感相通,讀著酣暢淋漓,拍案叫絕。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整個詩集三個小輯之間的表現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殊途同歸之感。
情感表達與眾不同。現代詩的寫作比較自由,詩歌的某個切面正是詩人情感的某種告解。李凡老師的詩歌雖然也有個人情感的表達,但她突破了個人界限,更多的是表達她對當下各類“環境場域”的感悟,對周遭人物的關心,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如寫下雨天收衣服,她寫“我一件一件地收回/它們一直默默不語”。寫板栗樹,她寫“我正要開口/它忽然背過身去”。這種意象化的寫作和情感輸出,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對話,也是作者真實的內心獨白。如寫雪,她先后寫了十余首詩歌指向不同場景的雪,有“讓雪覆蓋雪”“多想讓自己下一場雪”“就差這場雪”“賀蘭山雪”等多重意境。這是作者借物言志,也是對某種特定環境的情有獨鐘。寫人物時,她先后有五六次寫到外婆,可見外婆給予作者的成長啟迪與深厚情感。
回憶舅舅,她寫了那個“再也聯系不上的外省女人”;寫校工時,她寫了“他像一棵樹/也像一個森林”;寫白頭發老人時,她寫了遇見他們路上拾荒、乞討。等等,這些都是作者腳踏實地,關注社會,躬身寫作的態度。寫這個世界時,作者“把寫詩當做一個秘密”,“把一個蘋果寫進詩歌里”“把太陽當做裸露在人間的傷口”,作者還把自己的旅行經歷,與學生之間的情誼,與群眾之間的往來等都寫成了一首首詩。讀完每一首詩都令人不禁遐想,且積極地去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義。可見李凡老師是熱愛生活、珍視生命的。
更令人歡喜的是,這位優秀的女詩人是我們身邊的朋友。更令人感動的是,這位優秀的女詩人是優秀的人民教師,這是學生之幸啊!
這是我第一次撰寫詩集的讀后感,雖然感悟還不夠深刻,但詩集《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所映射的世界一定是深刻美好的。正如詩集的最后一首詩:“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別怕/每個人的心底/都有潛在的光。”正是這一束束潛在的光的集聚,才讓這個多元世界充滿了些許溫暖和力量。
作者簡介:劉七寶生,男,江西贛縣人,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雜文學會會員,南昌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紅谷灘作協會員,出版有客家農村題材長篇小說《豐收》《金色鷺河》。
附:
李凡簡介:
李凡,筆名依凡。教育工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超常人才教育專委會成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成員,江西省教育廳心理健康教育入庫專家,江西省作家協會成員,南昌市作協副秘書長。發表詩文、評論、歌曲若干,參與創作十余部舞臺劇和微電影并榮獲相關省市級與國家級獎項。曾擔任《中國現代詩歌研究》《心理學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書籍副主編等工作,相關媒體受邀嘉賓。出版詩集《這人間》《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
詩集《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簡介:
《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是一部意蘊深厚的現代詩詩集,廣泛涉獵心理幽微、教育哲思、情感波瀾、日常生活、時代發展及人文思想等諸多領域。作者身兼文學、心理學、教育學之背景學養,身為心理咨詢師,她以獨特視角洞察世間萬象,借詩歌之翼,與世界進行深度對話。她以詩人獨有的敏銳觸角,于平凡生活中捕捉詩意與哲理的火花,穿越愛與悲憫的細流,直抵人心最深處;以師者寬廣的胸懷,探尋教育的真諦與生活的本源;更以一顆熱忱而真摯的心,直面創傷,用詩歌的溫柔力量,輕撫世界的每一寸溫暖與美好,讓讀者在詩行內核中感受心靈的治愈與希望的光亮。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