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與《道德經》交織的文學景觀
——評布依族詩人王定芳散文詩集《臨水而歌》
作者:牧之(布依族)
在這喧囂紛擾的塵世里,人們的精神世界時常被各種繁雜的信息和俗事所充斥,而內心世界里卻渴望著有一方屬于自己寧靜與深邃的精神家園。無疑,定芳所著的散文詩集《臨水而歌》(2024年11月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為正在塵世奔波勞碌中熱愛著文學的如我等凡夫俗子提供了寧靜致遠的心靈棲息之地。
在文學廣袤的天地中,每一部新作品的誕生都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一枚石子,會激起層層漣漪。定芳的散文詩集《臨水而歌》的出版,便是這樣一個引人矚目的文學事件,翻開定芳的《臨水而歌》,映入我們眼簾和深入腦海的是從他對老子《道德經》獨特的文學演繹,從作品所蘊含的作家創作理念與社會擔當,《臨水而歌》向我們展現出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學價值,值得我們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與探討。
一.《臨水而歌》以獨特的視角演繹哲學經典,是突破傳統研究模式的文學嘗試
《道德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歷經數千年,吸引了無數的學者進行研究。然而,定芳卻另辟蹊徑,選擇從文學的角度,用散文詩這一獨特的體裁,對《道德經》進行解讀與再創作。在眾多以學術研究為主的《道德經》闡釋中,《臨水而歌》脫穎而出。它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訓詁、義理研究等方式,而是以散文詩的靈動筆觸,將《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融入到文學的情境之中。這種從文學視角出發的探索,為《道德經》的傳播與理解開辟了全新的路徑,讓古老的經典在現代文學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臨水而歌》對《道德經》最為引人矚目的演繹,就是作品如詩如畫、韻味無窮的散文詩表達方式。在其作品中,定芳猶如一位匠心獨運的詩人,巧妙地選取了散文詩這一兼具散文之靈動自由與詩歌之韻律優美的獨特文學體裁,作為詮釋《道德經》的精妙載體。他以靈動的筆觸和深邃的感悟,將《道德經》中那些晦澀深奧、玄之又玄的智慧箴言巧妙地轉化為一首首充滿詩意與美感的散文詩。這種獨具匠心的創作手法,宛如神奇的魔法,賦予了古老經典以嶄新的生命活力與藝術魅力,讓其在歲月的長河中煥發出耀眼的青春光彩。
在這部作品中,一首首散文詩宛如畫家一幅幅精美絕倫、意境深遠的畫卷,徐徐展開在讀者眼前。無論是闡釋“道法自然”這一深邃哲理時所營造出的天地萬物和諧共生、周而復始的宏大景象,還是描繪“上德若谷”所展現出的高尚品德猶如深谷般虛懷若谷、包容萬物的豁達境界,亦或是刻畫“上善若水”所體現出的人生智慧恰似流水般潤澤萬物、與世無爭的溫婉姿態,無一不被定芳以細膩入微、飽含深情的詩意筆觸描繪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讀者在沉浸于這些優美詩篇的閱讀過程中,仿佛身臨其境,不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與和諧韻律,更如同穿越時空的隧道,與古老的哲理思想進行了一場心靈深處的親密對話,從而深刻領悟到人文與哲理思想的核心精髓與無窮智慧。
在《有無相生》一章里,定芳以其敏銳獨特的視角和脫俗的想象力,將“有無”這一抽象的相對概念與生活中無處不在、息息相關的諸多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對生命呼吸這一最為平常卻又至關重要的現象的生動描繪,深刻揭示了“有無相生”在生命層面的精妙體現與內在聯系。使讀者不禁陷入沉思,開始用心審視生活中那些看似截然對立、實則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事物,進而逐漸領悟到傳統文化對于世界本質的深邃洞察與獨特理解。這種將抽象哲理具象化的創作手法,不僅降低了讀者理解哲學的難度,更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與吸引力,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與熏陶。
又如在《和光同塵》里,定芳別出心裁地將自己比作那自由穿梭于光與塵之間的風,“我或許就是經久不息的風,與空氣共存同頻。居住在光與塵之間,有時流光溢彩,有時融入風塵。”借助這一形象生動的比喻,定芳深入淺出地表達出對“和其光,同其塵”這一理念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倡導人們在為人處世時應秉持一種謙遜低調、平和包容的態度,如同那無形的風一般,能夠與世間萬物和諧共處、相得益彰,不刻意彰顯自身的光芒,亦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種創作方式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與指導意義,從而引發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與深刻反思。
從文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這種創作手法類似于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陌生化”理論。通過將抽象的哲理思想以獨特的、富有詩意的形象展現出來,打破了讀者對常規概念的固有認知模式,使讀者以一種全新的 視角去感受和理解傳統文化,從而延長了讀者對作品的審美感知過程,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二.《臨水而歌》多維度呈現了《道德經》的思想光芒
我在定芳《臨水而歌》新書發布上的發言中說過,《臨水而歌》從現實、民族、哲學、歷史、文化、政治等多個維度展現了定芳對《道德經》的感悟。
在現實維度看,定芳在《臨水而歌》將《道德經》中的智慧與當下社會的種種現象相結合,讓讀者在閱讀中領悟古老哲學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通過對現代社會中人們追逐名利、心浮氣躁等現象的描寫,引出《道德經》中“少私寡欲”“致虛守靜”等思想,啟發讀者反思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與價值觀。
從民族維度看,《臨水而歌》挖掘了《道德經》中與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相契合的部分。《道德經》所倡導的順應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自然的敬畏、對和諧社會的追求一脈相承。定芳通過散文詩的形式,將這些民族精神的內核展現出來,增強了讀者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從哲學維度看,《臨水而歌》深入探討了《道德經》中諸如“道可道,非常道”“有無相生”等深邃的哲學命題。通過詩意的語言和形象的表達,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具象化,使讀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道德經》哲學的魅力。
從歷史維度看,《臨水而歌》回顧了《道德經》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展現其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
從文化維度看,《臨水而歌》將《道德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方面,如中醫、武術、繪畫等相聯系,揭示了傳統文化的內在統一性。
從政治維度看,《臨水而歌》探討了《道德經》中“無為而治”等思想對現代政治治理的啟示。
總之,《臨水而歌》不是一部徒具華麗外表的文學作品,其更深層次的價值在于它是一部蘊含著豐富哲學寶藏的散文詩詩集。定芳憑借其對《道德經》的深入研讀與深刻理解,以及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感悟,將猶如同一顆顆璀璨明珠的傳統哲學思想,巧妙地鑲嵌在每一首散文詩中。這些詩篇猶如一面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哲學對于宇宙、人生、道德等諸多方面所秉持的獨特見解與深刻思考,同時也如同一把把鑰匙,開啟了讀者對于自身生活、價值追求等問題進行深入反思與探索的大門。
在作品中,定芳始終緊緊圍繞“道”這一核心概念,展開了對宇宙萬物本源及其變化規律的深入探討與闡述。通過對“道法自然”這一哲學思想的深刻解讀,定芳反復強調了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重要性與深遠意義。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人類對自然過度索取與干預的時代,人們往往陷入了忙碌與浮躁的漩渦,內心的平和與寧靜被無情地打破。而《臨水而歌》恰似一陣清風,提醒著讀者應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尊重自然規律,放下過度的欲望與執念,以一種從容淡定、順其自然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困難。只有如此,方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得內心的安寧與平衡,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與此同時,定芳還通過對“上德若谷”等品德追求的深入剖析與闡釋,積極鼓勵讀者努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寬廣的胸懷。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與物欲橫流中,人們常常為了名利而不擇手段,道德底線屢屢遭受沖擊,人際關系也變得日益緊張與冷漠。而《臨水而歌》則如同一盞明燈,為人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引導人們以包容和謙卑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境,以善良和仁愛之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才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建立起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進而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的和諧穩定。
以《天長地久》為例,定芳立足廣袤無垠的天地人間,以深沉的筆觸探討了生命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天之下,地之上,是人間。人是時空的一種存在,也是萬物之一。在天地間,見證時空亙古和萬物生息。”不僅展現了作者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之情,更引發了讀者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追問。在這浩瀚宇宙中,人類如滄海一粟,生命短暫而渺小,但我們卻可以通過追求精神的永恒與價值的升華,在有限的時光里創造出無限的可能。這種對生命的思考與探索,使讀者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祿,更加關注內心世界的豐富與精神境界的提升,從而為人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從哲學層面而言,這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探討的“此在”與“存在”的關系有著某種共通之處。人作為一種特殊的“此在”,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通過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反思與積極追求,能夠超越個體的短暫性,實現與更宏大的“存在”(如天地萬物的永恒規律)的契合,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超越與升華。
《臨水而歌》的獨特魅力還體現在其與現實生活的緊密交融與無縫對接上。它并非是一部高高在上、脫離實際的純粹哲學著作,而是定芳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生活感悟,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巧妙地融入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如涓涓細流般潤澤著讀者的心田,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困惑與挑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智慧指引與精神力量。
在《臨水而歌》中,定芳匠心獨到地選取了“水”這一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深入闡述了哲學對于人生智慧的獨到見解。通過對“上善若水”這一哲學思想的生動詮釋,著重強調了水的柔性與順應性在人生旅程中的重要價值與深刻啟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有時正面的抗爭并不能帶來理想的結果,反而可能會使自己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而《臨水而歌》則教導我們,應像水一樣保持靈活與順應的姿態,不與困難正面硬剛,而是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巧妙地化解矛盾與困境。同時,定芳還通過對水滋潤萬物、不求回報這一特性的描繪,倡導人們在生活中要懷有一顆善良與奉獻的心,多為他人著想,積極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共同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社會環境。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臨水而歌》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與擔當。《道德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與精神追求。然而,在現代社會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傳統文化經典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或忽視。定芳創作《臨水而歌》,正是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的責任感,他以散文詩這一現代文學形式為橋梁,將古老的《道德經》與當代讀者緊密相連,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它是我們保持民族特性、維系民族精神紐帶的關鍵所在。
三.從創作理念和作品價值看《臨水而歌》的文學創作追求
我在定芳的《臨水而歌》新書發布會的發言中提到,作家在寫作時要有自己的思想與目標,要有寫作的方向。定芳的《臨水而歌》無疑體現了這一點。他選擇以《道德經》為創作藍本,不僅僅是對經典的致敬,更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向讀者傳遞《道德經》中的智慧,引導讀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當今社會,信息爆炸,人們的思想容易受到各種思潮的沖擊。定芳以《臨水而歌》回應時代的需求,用文學作品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反思自我、回歸內心的精神家園。這種對社會的責任擔當,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文學本身的價值,成為了一種思想的引領和文化的傳承。
在創作過程中,定芳并沒有拘泥于傳統的解讀方式,而是大膽創新,運用現代的文學表現手法和思維方式,對《道德經》進行了全新的詮釋與演繹。這種創新精神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讓我們認識到傳統文化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在與現代社會的碰撞與融合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只有通過不斷地創新,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在現代社會中扎根生長,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臨水而歌》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獨特藝術魅力和重要現實意義的佳作。它以文學為表,哲學為里,將古老的《道德經》智慧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為讀者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精神盛宴。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它宛如一股清泉,流淌在人們的心田,潤澤著人們的靈魂;又似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引領著人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探索、追求真理與美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定芳的作品是在繁忙工作之后,于夜深人靜時,用人生感悟撞擊出的思想火花。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能夠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獨,潛心創作,是難能可貴的。這種創作精神保證了作品的深度與獨特性。在孤獨的創作過程中,定芳能夠深入思考人生、社會與文化等諸多問題,將自己真實而深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之中。他的人生感悟與文學思想如同源源不斷的泉水,在散文詩的創作中得以展現,使《臨水而歌》獨具特色,充滿了生命力。這種堅守寂寞與孤獨的創作態度,也是當代作家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四、《臨水而歌》的文學價值與文學史意義
從文學形式上看,《臨水而歌》作為散文詩集,兼具散文的自由靈動與詩歌的凝練優美。散文詩的形式為定芳表達對《道德經》的感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既可以像散文一樣,自由地敘述、抒情、議論,又能像詩歌一樣,通過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語言,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在語言運用上,作品的語言優美且富有詩意,充滿了張力。定芳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象征等修辭手法,將《道德經》中的抽象思想轉化為生動可感的文學形象。例如,可能將“道”比作“潺潺流淌的溪水,滋養萬物而不爭”,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道”的特性。
從文學內容上看,《臨水而歌》融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深刻的思想感悟。它不僅是對《道德經》的解讀,更是定芳個人對人生、社會、歷史等多方面思考的結晶。通過對《道德經》的文學演繹,作品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反映了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種內容的豐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使《臨水而歌》具有了較高的文學價值。
我在定芳的《臨水而歌》新書發布會上預言,定芳的《臨水而歌》會被文學史所記住,這并非毫無根據。在文學史上,每一部具有獨特價值的作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臨水而歌》以其對《道德經》獨特的文學解讀,展現了作家開闊包容的胸懷與遼闊的思想。它為后世研究《道德經》的文學演繹提供了一個范例,也為當代文學創作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提供了借鑒。這部作品所呈現的思想光芒,不僅對現實社會具有啟示意義,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和文化發展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它在文學史上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其對《道德經》的創新詮釋,更在于它所體現的作家對文學的執著追求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些都將成為文學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臨水而歌》作為定芳文學創作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成果,為他未來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有理由期待,定芳在今后的創作中,能夠繼續保持對文學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敏銳觀察,不斷挖掘新的創作題材和主題。他可以進一步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創作,將更多的經典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學作品之中,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希望他能夠關注當下社會的新變化、新問題,用文學作品反映時代的脈搏,創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在文學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讀者帶來更多的驚喜與感動。
定芳的《臨水而歌》是一部具有獨特魅力和豐富價值的散文詩集。它以獨特的視角對《道德經》進行了文學再創作,展現了作家明確的創作理念與社會擔當,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重要的文學史意義。我們期待《臨水而歌》在文壇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也期待定芳在未來的文學創作中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添磚加瓦。
作者簡介:牧之(本名韋光榜)布依族、貴州貞豐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詩人協會副主席,文學雙月刊《萬峰湖》執行主編。
有各類文學作品在《十月》《詩刊》《民族文學》《北京文學》《人民日報》等全國各地報刊發表。
曾獲第十四屆中國人口文化獎,貴州第二屆專業文藝獎,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
著有《魂系高原》《心靈的遙望》《紙上人間》《風在拐彎處》《牧之詩歌選》《盤江魂》《盤江魂——牧之詩歌精品集》等14余部文學專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