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盛景“阮郎歸”
(詞牌風情系列)
文/董元奔(江蘇?。?/p>
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桃花源記》
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旅行,如醉如夢的盛景釋解了多少積愁累怨。原以為盛景會一直環繞在身邊,誰知當你一轉身,所有的繁華竟然都已消逝。不僅一切重歸最初的平淡,而那尷尬還把人生涂抹上一層悲涼的色彩。《桃花源記》中的這個“武陵人”告訴我們:美只能被邂逅,她一旦消失了就不會再度被尋得。
2
如同“武陵人”歸不得桃花源一樣,阮郎也是歸不得天臺盛景的。
曹娥江是浙江的一條河,發源于磐安縣,向東流到天臺山,遂左轉自南向北穿過新昌、嵊州、上虞、柯橋等縣區,在紹興三江口附近注入杭州灣。曹娥江原稱柯水,因上虞縣孝女曹娥(130-143)入江救父而改名,但是早在曹娥救父的數十年前,據南朝劉義慶《幽明錄》載:漢明帝永平五年(61)秋,會籍郡剡縣(今浙江嵊州西郊)阮肇、劉晨溯柯水南上,入天臺山中采藥,不幸迷路。他們轉悠了十三天,都沒有找到歸路,更沒有找到吃的東西,正在他倆饑腸轆轆的時候,山溪邊突然出現兩個天生麗質的美人。美人笑盈盈的責備他倆:“怎么這會兒才來呢?”二人很疑惑,美人說:“我們都等你們好久了呢?!比钫?、劉晨隨美人來到一座很大的房子里。兩個美人陪阮肇、劉晨喝酒喝到掌燈時分,然后就一對一分別到床帳中就寢,二人跟兩個美人度過了一個曼妙無比的銷魂之夜。這樣美好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半年,當春花爛漫的時候,阮肇、劉晨想家了,美人苦苦挽留不得,遂送他倆沿半年前的原路下山。二人回到剡縣家中,竟然已經是晉代初年了。由于他們的兒孫已經傳到第十代,親情早已疏遠,二人決定返回天臺山美人的身邊。不料,到了天臺山南坡,二人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當初的道路了。劉晨黯然回到剡縣,重新娶妻生子,了卻短暫的后半生;而阮肇卻滯留在天臺山中修道至死。
阮肇的故事以皈依道教作結,這似乎暗示了道教在打發人生落寞方面的尷尬之處,即道教追求的人生不僅是永生的,而且還是七情六欲都能夠遂愿的,但是達到這種境界實在是太難了,或許僅僅只能是碰運氣,而且即便偶然得到了這種結果卻還很容易失去。這則故事也許是道教風行天下的六朝時期人們對道教產生懷疑情緒的反映。雖然如此,那美妙的虛無的人生境界依然是道教信徒們所努力追求或者追憶的。阮郎歸,阮郎歸,最終萬念似滅而未滅,徒增無窮無盡的傷感。
阮肇的艷遇和最終無望的歸隱被后人所津津樂道,并進入文學領域,成為五代時期曲子詞詞牌“阮郎歸”的來源。
3
五代十國時期流傳下來的《阮郎歸》詞作極少,目前可見最早的是南唐后主李煜(937-978)的一首《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
東風吹水日銜山,春來長是閑。落花狼藉酒闌珊,笙歌醉夢間。
春睡覺,晚妝殘,憑誰整翠鬟?留連光景惜朱顏,黃昏獨倚闌。
李煜不愧是婉約詞的開山祖之一,這首詞寫得哀婉凄清。上片寫愁春。春水在東風的吹拂下緩緩流淌,落日在遠山的牽拽下緩緩下沉,春愁也如同春水、落日般讓人百無聊賴。本來想借酒消愁,誰知那滿地狼藉的落花令酒興一掃而去;本來想吹笙唱歌以化解無聊,誰知那笙歌竟然像沉醉和迷夢一般令人更加索然。下片寫恨時。“春眠不覺曉”,一覺醒來,美人卻懶得起床。沉睡中早已把晚妝弄得零亂不整,但“女為悅己者容”,誰有心情去重新整理梳妝呢?美人也不敢照鏡子,因為朱顏已老,別人不會欣賞了,又哪來自賞的雅興呢?黃昏來臨的時候,除了獨倚欄桿無聊的望天,她還能做什么呢?
古來詞論家大多認為這首詞是李煜的前期作品,他們的依據自然就是詞的副標題“呈鄭王十二弟”了?!班嵧酢奔蠢顝纳疲?40-987),李璟第七子,李煜的同母弟弟。李從謙的文才雖然不及李煜,卻也是文雅之人。李后主前期的生活鶯歌燕舞,不亞于歷史上的陳后主。那時候,李煜作為南唐皇帝,跟自己的親弟弟、鄭王李從謙詩酒唱和,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從這首詞中,我們雖然也看到了或繁盛或多彩的意象,然而蕭瑟卻是整首詞的基礎氛圍。春風是有,但是它卻是引起如同“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多愁”的根源;春花是有,但是它卻是早落的花兒,而且凌亂不堪;笙歌是有,但是那纏綿的曲子總是跟現實格格不入;美人還在,只是韶華已逝,激情倦??;雕欄玉砌還在,只是僅供愁人獨倚黃昏而已。這一切似乎都顯示出這首詞是李煜后期懷念前期生活的作品,詞中的美人雖然可能是李煜后期生活中的某個一直伴隨他為囚的女子,但是她更像是李煜精神的化身。
我把這首詞定為李煜的后期作品,另一個更重要依據其實也是副標題“呈鄭王十二弟”。根據歷史記載,鄭王李從謙早在南唐尚未滅亡時曾奉李煜之命出使宋廷,趙匡胤施展反間計,制造了李從謙投宋的假象,從而引起李煜及南唐朝廷對李從謙的猜忌。開寶八年(975),南唐亡國,李煜被俘北上,而李從謙卻被趙匡胤封為南楚國公,右神武大將軍。不難想象,在南唐亡國的過程中,李從謙有過不光彩的行為。即便如此,淪為階下囚的李煜仍是李從謙的哥哥,更是“先帝”,二人應該有過在宋廷允許范圍內的交往,李煜在跟李從謙的交往中賦詩詞給他,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物是人非,李煜面前的李從謙不是南唐的鄭王了,而是宋朝將軍,當然也算是階下囚的李煜的主人,所以這首詞的副標題中出現一個“呈”字,——在皇權至上的古代,如果李煜還是皇帝,他是絕不可能對臣子使用“呈”字的。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李煜是大詞人,他對于詞牌的選用非常講究,寫這首詞他使用了“阮郎歸”這個詞牌,本身就反映了他把自己看作“武陵人”或阮肇了。桃花源中的事歷歷在目,天臺山中的呢喃不絕于耳,南唐宮中的鶯歌燕舞還會經?;氐綁糁校欢@一切都已經逝去,難以追回,只有“雕欄玉砌今猶在”的那份尷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以閑愁的方式折磨著李煜。阮郎歸,阮郎歸,李煜不就是那個阮肇嗎?美好只能追憶而不可復得,除了傷悲,他又能怎么做呢?
4
在李煜之后,“阮郎歸”這個詞牌被詞人廣泛使用,其中的名作很多,比如北宋司馬光的《阮郎歸·漁舟容易入春山》、北宋米芾的《阮郎歸·海岱樓與客酌別作》、南宋徐似道的《阮郎歸·茶寮山上一頭陀》、元代仇遠的《阮郎歸·桃花坊陌散香紅》等等。
不過,填寫《阮郎歸》詞牌最著名的詞作當屬北宋晏幾道(1038-1110)的《阮郎歸·舊香殘粉似當初》了。小晏寫道:“舊香殘粉似當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猶有數行書。秋來書更疏。衾鳳冷,枕鴛孤。愁腸待酒舒。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痹~意說:過去用殘了的那些香粉,如今其香味一如當初,只是使用它的人的情意卻早已不似往日,而是一淡再淡了。不是嗎?春天的時候還能寄幾次書信過來,如今整個秋天都不見一個字兒了。錦被寒涼,鴛枕孤單,獨棲的愁苦無人可以訴說,只能用酒來釋解。夢中依然會出現過去那兩情相悅的歡樂情形,但是夢醒后又都歸于虛無。
晏幾道在詞的上片中以香粉的如舊反襯人情難以經受時間和經歷的考驗,暗指自己情感處境的尷尬、凄涼和無助,抒發了自己對現實人生的憤懣之情;下片則在直接展示最現實生活圖景的基礎上,抒發了自己堪比鳳凰失伴、鴛鴦落單的落寞、苦悶和幽恨之情。“待酒舒”、“和夢無”用語非常刁鉆,把詞人無比痛徹的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晏幾道是名相晏殊的第七個兒子,自幼養尊處優,身邊不乏貪圖他錢財的紅顏知己。但是晏幾道而立前后家道敗落,他被迫流離四方做小吏以謀生,過去的男女好友都避他而去,無限美好的過去再也不能回來,而追憶又只能徒增悲哀。不得不說,晏幾道填這首詞的時候,使用了“阮郎歸”詞牌的最初內涵,把盛世難歸,美好只能追憶的阮肇之苦與他自身的情感遭際緊密結合?;蛟S正因為如此,晏幾道的《阮郎歸》才能成為千古名唱。
5
詞牌形成的過程往往很長,第一首成熟的詞作由于未必是經典作品而常常不會流傳下來,上文我們所說的今天所見的最早的《阮郎歸》詞即李煜的《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未必就是最早依據“阮郎歸”詞調所填的詞。雖然如此,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發現“阮郎歸”這一詞牌在阮肇故事的引領下還有另一個重要由頭,那就是唐代教坊曲。大多數詞牌在形成過程中往往都經歷過唐代教坊曲階段,“阮郎歸”也是如此,它應該跟唐代教坊曲中的“阮郎迷”有淵源?!叭罾擅浴备拼娙死钜庇嘘P。
流水閶門外,孤舟日復西。
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
妾夢經吳苑,君行到剡溪。
歸來重相訪,莫學阮郎迷。
這是李冶的五言詩《送閻二十六赴剡溪》,詩最后一句中的“阮郎迷”三字非常值得玩味。“阮郎迷”既是直接使用阮肇、劉晨入天臺山迷路而得艷遇的故事,李冶提醒情郎閻二十六不要在離別后情走偏鋒,惹出個什么意外的艷遇來,提醒情郎不要因艷遇而有家難回,最終落得阮肇一樣入山修行的“孤家寡人”的結局。此外,“阮郎迷”又反用了阮肇、劉晨欲重回天臺山艷遇盛景卻迷而不得的遺憾,表明了詩人對情郎是否會因為這一次離別而變心的擔憂,也對二人本來的情感基礎就不很牢固,對自己所付出的情感不能得到情郎的傾心反饋表達了不滿之情。李冶最終是否等回了閻二十六,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縱觀李冶一生的情感經歷,感覺李冶對情郎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李冶或許是等不回她的情郎的!
李治(?-784)本姓謝,字季蘭,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容貌俏麗,才賦極高,與薛濤、魚玄機、劉采春并稱唐代四大女詩人。唐宋時期女詩人們一生的情感經歷大多很復雜,結局一般都很凄涼,而李冶更加突出。
李冶五歲時就寫出了她的第一首詩《詠薔薇》,詩中有“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兩句,其父認為這兩句詩是讖言,暗藏了女子對自己初經時期還沒“嫁卻”的撓亂心情,其父據此斷言李冶長大后會不守婦道。為防意外,李冶十歲時就被她父親送到道觀做了女道士,父親希望用道觀的清規戒律管束李冶那“亂縱橫”的薔薇“心緒”。然而,道規管束不了漸漸萌生春心的李冶,詩書琴瑟的天賦不僅沒有能夠打發掉她懷春的焦躁之情,相反愈發推高了她心中的情潮,更不用說,缺乏封建家長“擋駕”的道觀吸引了眾多才子名流爭相來勾引超凡脫俗,秀色可餐的“有縫”的雞蛋——李冶。正值妙齡的李冶如同鮮花置身于蜂群之中,多年里,她跟眾多才子有染。
李冶首先愛上了襄州(今湖北襄陽)進士朱放。交往了一段時光,朱放膩了,遂離開李冶,前往江西做了幕府參謀。李冶整日思念朱放,有《寄朱放》、《相思怨》等詩留傳至今。相思成癡的她在《相思怨》寫道:“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向有涯,相思杳無畔。”“阮郎”朱放在江西如入天臺山,已有了新歡,日子過得甜蜜愜意,早就把李冶給忘記了。不過,還好,李冶又收獲了“茶圣”陸羽(733-804)的“愛情”。在飲茶還未普及的唐代,熟稔茶道的陸羽自然如同天外來客,飄逸灑脫,一塵不染,李冶對陸羽傾慕至極。然而,二人同居才半個月,陸羽就因“阮郎”探家離開了李冶,李冶多次登門尋找都吃了閉門羹。李冶在《尋陸羽不遇》中無限哀傷的寫道:“叩門無犬吠,欲去問鄰家?!辈贿^沒關系,此后,李冶先后跟詩僧皎然(720-805)、大詩人劉長卿(726-786)以及一些史上不足以留名的二流才子次第交往,李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戀,她與這些“阮郎”皆無果而終。建中四年(784),李冶以詩結交反臣朱泚,被唐德宗命人杖斃。
6
武陵人不復桃源,不知到底是桃花源迷了武陵人,還是武陵人自己亂了心緒。阮肇難回天臺,不知到底是山路迷了阮肇,還是阮肇自己迷了心竅。李后主空憶南唐,不知到底是南唐盛景在當年迷了后主,還是后主自己此刻迷失了進取方向。晏幾道的舊愛只在夢中,不知到底是舊時紅顏迷了晏幾道,還是晏幾道在詩詞中放逐自己乃至迷失了回歸現實的路。阮郎迷,阮郎迷,對于李冶來說,她所告誡的“阮郎”們其實誰都沒有迷失自己的歸路,而真正迷失歸路的恰恰是一而再,再而三“架卻”自身的李冶本人。我想,李冶的“阮郎迷”豐富了“阮郎歸”的情感內涵,“阮郎迷”不僅成為唐教坊曲確立一個曲名的由頭,它應該與阮肇的故事一樣,參與推動了五代詞牌“阮郎歸”的誕生。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于江蘇宿遷,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知名輔導工作者,兩度被選為教育廳機關雜志封面人物。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蘇省散文學會會員,今日頭條“優質深度長文精選頻道創作者”和“專家評審百人團”成員,中國作家網簽約作家。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