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那些溫暖的人和事
——普尚友新著《記憶的浪花》代序
作者:郁東
我是浪花一小朵,生命不停息。當我想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這是我對天下蒼生的共同祈愿。
由此,我想到一個人,美國摩西奶奶。她寫了一本書叫《人生隨時可以重來》,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那才是天賦。他76歲開始學畫,80歲聞名美國,1961年101歲逝世的她,用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對一個真正有追求的人來說,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有人總說:已經晚了,實際上,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光——人生,隨時可以重來。
普尚友把他寫的這些文字收錄整理成冊,并幾次和我微信交流。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記憶的浪花》,是他多年以來心血的結晶。
常常有人問我,你為什么閱讀和寫作?答案是:擺脫平庸。普尚友的《記憶的浪花》又何嘗不是?
收錄的這些文章,文風質樸,通俗易懂。寫人記事,條理清晰,可感可知;議論說理,娓娓道來,細分縷析,自成體系。昨天發生的事情,就是今天的歷史,那些在祥云大地上被作者遇見的可圈可點的人和事,現在被收錄在書中,對于作者來說是智性的,對于事件的經歷者來說是榮幸的,因為通過作者的筆,又在文字中和書本上重新活了一次。
任何一個人對于自己工作和生活經歷的總結有多種方式,但用文字真實地記錄并呈現給他人,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雕塑、石刻、錄音、攝像、微視頻、有聲書,在科技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在同質化和個性化并列的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任何一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表現方式。
我與作者相識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時我在《祥云報社》當記者,他在廣播電視局當領導。記得一次與他到馬街鄉汪情村采訪(現在歸屬云南驛鎮),他婉拒了村上的宴請,上了車回城的路上,他說了一句很樸素的話,村上不容易,不要給人家添麻煩,吃一頓飯不用公家請,我請你們都行。現在回想起來,他的這個小小的決定和舉動,與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社會是如此的
合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的正念正覺吧——“清心的人有福了”。
我與作者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從工作經歷來看,他比我的更加豐富。中共黨員,大學,經濟師,調研員,這是生活在一個小縣城的榮耀。而從事過水產養殖、機要、文秘、宣傳及行政管理等則是他經歷的豐富性。我從他的自我介紹中,找到了他人生的閃亮,幼則愛國學,后入門儒釋道、周易、中醫及太極,他是云南中華周易研究會會員,祥云縣作家協會會員,從這個層面來說,我也還算是他的同道人。我們曾說,什么人能做什么事?又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古人已經說明白了。什么事情能做好?李約瑟說,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他就能做好。可惜的是,我們活在當下的人,誰也不是一輩子只干一件事的人,但只要稍稍偏向一點,多花時間一點,有的事情就會出現業余比專業還專業的效果。魯迅是學醫的,他成了大文豪;華佗拒絕做官而一心
治病救人,終成一代神醫。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作者強調自己知行合一,正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也是他一直熱愛國學的主要原因。我們常常問人生的意義?有一句話叫活在當下。每一個生命都是來世界上體驗經歷的過程,尊重愛好,允許自由,保留個性,才有了人生的豐富,世界的精彩。知行合一是什么?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不茍且,不牽強,緣來珍惜,緣盡無怨。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宋代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代王陽明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都是知行合一的例證。
在序中,我之所以這樣著墨,無非是想借作者的這本書,告訴人們,在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在工作中同樣要做一個誠實的人。誠實是生命中最寶貴的品格,是黃金白銀,人生缺少了誠實,最終他的品質不純,利欲熏心,害人害己。社會上那些風光無限,機關算盡的人,一個個從神壇上跌落,他們違背的不僅是使命,更是初心。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一直認為,這種初心使命,只有個體純潔,集體才會強大。
早在100多年前,俄羅斯文學白銀時代的夜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瑪琳娜·茨維塔耶娃,在《黃昏紀念冊》《神燈》的序中說過——
“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再過五十年,我們所有人都會在泥土下面。在永恒的天空之下,將會是一批新的面孔。我想要對著所有還活著的人高聲呼喊:
寫吧,再多寫一點吧!把每一個眸間、每一個手勢、每一次呼吸都固定下來!”這是一種看世界的目光,你已經知道,你是最后一次看它,你會帶著愛意,努力要真真切切地把即將逝去的事物的每一個細節都刻入腦中。
美·苡程在《不說,就真的來不及了》(副題叫紐約客的臨終遺言)中說,人生,就是一場多數人始終都沒看明白就謝了幕的連續劇。寫作是幸福的,他在現實世界里活了一輩子,在自己寫上的文字世界里又活了一輩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用文字演繹人生是個體關照社會的新時代文化自信。人生有許多選擇,盡管各自選擇的不同,但其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讓自己所做的事內心感到充實,未來更有意義。
最后要說的是,本書中收錄的是新聞和社科作品,但這并不影響作者的取向,正是“愛我所愛,無怨無悔”。《一個下崗女工的追求》《飛龍公司發展循環經濟新增利潤一億八》《一顆鑲嵌在云嶺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黃帝內經與古代氣象學》等曾在省州縣報刊雜志上發表,并有多篇文章獲獎。春種秋收,各得其所,你種下了什么樣的種子,最后就會結出什么樣的果實。每一個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記憶的浪花》是作者最后選擇確定下來的書名,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朵浪花,讓生活更富有意義。如果說作者的生活工作都是平凡的,那么這些文字就好比是在平凡中結晶出來的閃爍著記憶光亮的浪花,正是通過文字,讓自己平凡的生活變得不平凡,讓自己的經歷又多了一層意義。
我應允為作者寫序是去年的事,現在是新年的第二天,在陽光照亮的老政府后院的枇杷樹上,一叢叢灰白的花朵正在綻放,蜜蜂在花間起起落落,仿佛那清香直達心里。寒意中的花朵正在奔赴春天,那一場盛大的花事,呈現給我們的將是滿懷希望的2025年。
你是,我是,他是,我們是。
2025年1月2日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云南省地方志專家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華文桂冠詩人”稱號獲得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