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額濟納時光深處漫溯
——《在額濟納》歷史文化散文集賞析
作者:溫智慧
《在額濟納》一書,已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書封勒口這樣簡介;裴海霞,內蒙古額濟納人,作家,文物保護工作者。作品刊發于《天涯》《朔方》《草原》《飛天》《散文海外版》……等。簡明扼要,風格迥然。書名作了“激凸”效果處理,沒有什么文學大家在封底做摘要推介,只是有作家自己的一段話。書封面由三副圖片拼就,黑城(黑色),沙漠(黃色),有一個雪山縮影(我推及應該是祁連山,沒有作深究)書名中“在”的第一橫,借用了雪山縮影,書名設計為白色,在沙漠底色之上,黑城剪影作為遠景,這樣的封面圖色處理,余以為不錯,色彩分明,圖影具有額濟納地理人文的代表性。
值得稱道的應該是,這本書沒有設計腰封和護封,因而這本書純粹了好多,一反目前作書者“流行”套路,過多的噱頭,華而不實的贅冗,這本書的形制讓讀者多了幾分形式上的歡喜。這樣的用意如果是作者的本意,應該是更好,體現作者一種文學人的情懷與心風。如果是出版社或出版人的用意,可以當做別論,不做探討,總之效果挺好。
地球上的所有存在,都帶有地球誕生的胎記。但是,說一個地方有久遠的歷史,深厚的人文,燦爛的文化,地質因素起到的只是生命現象生存的可能性。有人類活動記載才是這個地區歷史的有效見證,這無非體現在歷史遺存與文化物質的考證等方面,以及文化推動文明的印痕。
額濟納的時光深處,那些沉睡的,還有那些被喚醒的文化見證,說明了這塊土地的恢宏,與文化燦爛。《在額濟納》一書,作者挑寫了額濟納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說是從極具代表性的切口切入。作家以工作性質和工作便利,用心收集,用筆敘述,把一些沉睡的文化物質,文化信息,文化符號加以整理,用文學進行文化意義的表達,這就是本書作者有別于他人的特長和特別之處。讓這些文化信息為額濟納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助力,這是文化人的義不容辭,作家認真地行走在這樣的用心和專業里。
《在額濟納》一書內容上廣泛談及歷史事件、人物、文化現象、古跡遺址……等,額濟納現存的遺址和文物,展現了對額濟納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書寫的參照。作者引用典籍、史料、傳說等歷史文獻資料,使作品有篤實的文化支撐,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與可信度。
作者對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思考和推演,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義、人性價值等。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系,以古鑒今,傳達歷史文化對當下社會、文化、人生等問題的看法與啟示,承繼與參考,引發讀者時空共情。
《在額濟納》一書,具有深厚的文化影痕,鮮明的文學性,作者以優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或典雅莊重、或靈動活潑,營造獨特的風格輸出,在書的各篇目中,全然表達了對額濟納這片土地文化的深邃思考和赤子的熱愛之情。文本綜合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使作品更具文學價值。
在歷史事件和時間、空間三維的感知里,巧妙安排結構,采用總分總、時空穿越、雙線并行等結構,使文理清晰又富有變化,增強可讀性。通過情感的抒發,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帶動讀者的情緒,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題與內涵。
作者她在文物部門工作,能夠在自己工作和文學領域,往來穿梭,在歷史的深處勾陳,在時光隧道開掘,以優美的文筆,表現出善于沉淀與潛入、善于提煉與升華、善于唯美與析出,善于建架與解構……的文字能力,作者能夠將個人情感融入對歷史文化的敘述與思考中,或熱愛贊美,或批判反思,繼而表達了對額濟納歷史文化的熱愛與對文化傳承的憂患。
《在額濟納》這部書是額濟納文聯通過阿拉善盟文聯,帶給我們文藝評論人,意欲掀起一個評論和推介高潮,推動額濟納文化資源的市場轉換,帶動額濟納文旅產業的良性發展。
《在額濟納》一書是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委宣傳部、額濟納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24年精品文藝扶持項目,站在“北疆文化”的高度,立足額濟納講好內蒙古故事的文化項目。體現出額濟納旗政府高的文化站位,和對本土文化資源的珍視,營造良好的文化文學氛圍的現實思考。是對作者的鼓勵,也是對額濟納文藝事業的有效推動。鼓勵和激勵文學藝術人才勤于創作,樂于創作的文藝精神。
歷史文化散文的文化作用,和文學性是不可偏失的兩大要素,有理由相信《在額濟納》一書中的歷史文化基點有出處、有考證、不傳訛、可信度高。讀者是文化的傳播者,出發于對文本歷史文化的信任,才有的閱讀繼續和閱讀深入。讀者可能會發現錯誤,但是不具備或者沒有義務履行學者式糾偏的責任。這樣講來的意思是歷史文化的引用要經得起學界的審度,作者在文化部門工作,又是文物保護工作者,承擔過多項文化考察,多少年的工作積累和文獻考證,工作認真再加上對文學的喜愛,作為讀者大可放心。
這部書應該作為阿拉善盟普及性讀物,起碼要在額濟納進行推廣,讓它落落大方地走進校園、機關、團體、百姓……和鄉鎮書屋閱讀。額濟納人更應該仔細研讀,對推動文旅做義務宣介,不像游客問一問“朱公橋”都回答不上來的漠不關心。講起路博德、霍去病、王維、陳子昂……黑水城、馬鬃山、肩甲金關、大紅山……居延漢簡、弱水三千、東風航天城……更應如數家珍一般熟稔干練,彰顯主人翁的責任擔當和文化自信。
《在額濟納》作者寫到了文成、鳳凰、聚壽山、雅布賴山、拉卜楞……體現了作家走出去,帶回來的文化對接與文化差異的思考。全書以詩興語言為總格調,讀來讓人緣起幻滅,卻也使人意亂情迷,丟失自我。在讀這部書之始,一直受封面“歷史文化散文”的命定而閱讀行走,心中肅然,一種無形的文化壓力和對歷史的敬重,讀開來后,漸來漸稀釋了那種小心翼翼,被詩意、愛情、生活、炊煙、故事俘獲。
書的版權頁標記24萬字的體量,由22篇散文構成,其間不乏大散文,如:《弱水天涯的相逢與離別》約3萬字數,由10個小章構建而成。也有如《溫都高勒的天空》《巴丹吉林是用來仰望的》一樣的精短散文,可以了解到作者觀照文體與文本之間的量體裁衣,在文集構建中的自如有加,或者審時有度。
額濟納人杰地靈,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富集燦爛,弱水流沙文脈綿長,居延文化迥異深厚,額濟納旗在深入推進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中,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和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挖掘屬于額濟納獨特且厚重歷史文化資源,為助力“北疆文化”建設,講好額濟納故事,文化助力額濟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謀篇布局。著力打造文藝精品,引導推動文藝創作服務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意義非凡。《在額濟納》一書傾情書寫,額濟納從遠古走來,走過了各民族的互生互榮,走過了各民族間的相濡以沫,直至走到了新時代的今天,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額濟納》又不失為一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品力作。
《在額濟納》這部書的問世,不僅是額濟納旗有效的文化運作的結果,更是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化動作的結果,相信額濟納文藝春天、文藝春風在不遠處進發和吹拂,即將迎來屬于額濟納的文化文藝建設時代凱歌。
書中或許還存在不一樣讀者發現的不一樣細微問題,符合“金無足赤,書無完書”的哲學解讀。這部書給了讀者在額濟納時光深處漫溯的機緣。
最后,祝裴海霞的創作百尺高竿,再上層樓!
20250304于巴彥浩特
作者簡介:溫智慧。滿族。筆名:海中漁,籍貫:河北豐寧。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阿拉善盟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