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視野下的歷史敘事迷宮
——簡評《歷史是這樣出來的》
文/方言
在傳統歷史觀中,歷史往往被描繪成一條清晰的時間長河,載著確定無疑的史實滾滾向前。張健的《歷史是這樣出來的》卻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將這座看似堅固的歷史大廈解構成了一座充滿可能性的迷宮。小說通過多重敘事視角的并置與碰撞,展現了歷史敘事的復雜性與多義性,為讀者打開了一扇重新審視歷史的新窗口。
一、敘事迷宮:多重聲音的交響
小說采用了多重視角的敘事結構,每個敘述者都帶著自己的立場與偏見,講述著"他們眼中的歷史"。這種敘事策略打破了傳統歷史敘事的單一性,讓讀者意識到歷史從來不是某個權威版本的獨白。
在這些相互矛盾、相互補充的敘述中,歷史真相變得撲朔迷離。同一個事件在不同敘述者的口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這種差異不僅源于記憶的偏差,更折射出權力、利益對歷史敘事的塑造。
作者通過這種敘事實驗,解構了傳統歷史敘事的權威性。小說暗示,歷史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建構出來的,每個時代都在根據自己的需要重新書寫歷史。
二、記憶的政治:誰在書寫歷史
在小說中,權力與歷史書寫的關系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往往能夠將自己的版本確立為正史,而其他聲音則被邊緣化或湮沒。
記憶的不可靠性在小說中得到了充分展現。敘述者們的記憶不僅會隨時間流逝而模糊,更會受到當下立場的影響而重構。這種對記憶的質疑,實質上是對歷史客觀性的質疑。
小說通過展現不同群體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記憶,揭示了歷史敘事中的權力博弈。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往往掩蓋了失敗者的聲音,這種選擇性遺忘本身就是一種暴力。
三、歷史的可能性:未被書寫的未來
在解構了傳統歷史敘事之后,小說開啟了對歷史可能性的探索。那些被主流敘事排除在外的"另類歷史",在小說中獲得了存在的空間。
小說暗示,歷史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充滿了無數可能性的網絡。每個選擇都可能開啟一個平行宇宙,每個偶然都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這種對歷史決定論的突破,為思考歷史提供了新的維度。
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小說對歷史敘事的反思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在面對各種歷史敘事時,要保持批判性思維,警惕單一敘事帶來的認知局限。
《歷史是這樣出來的》不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面照見歷史本質的鏡子。張健以其獨特的敘事智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歷史圖景。在這個圖景中,歷史不再是冰冷的史實堆積,而是充滿溫度的生命體驗。這部小說啟示我們,理解歷史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想象力;不僅要看到被書寫的歷史,更要思考那些未被書寫的歷史。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這樣出來的》不僅解構了傳統的歷史敘事,更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歷史新理解的大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