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歷史長歌與民俗文化交響曲
——讀王昌宇長篇小說《竹都傳奇》有感
作者:王長育
讀罷王昌宇先生在耄耋之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竹都傳奇》,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掩卷沉思,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踏入了一條時光長河,沉醉其中,不忍釋卷。
《竹都傳奇》宛如一座精心雕琢的藝術殿堂,將赤水的歷史事件、風土人情、民風民俗,以及底蘊深厚的紅色文化、鹽運文化、竹文化等元素巧妙融合,又將民間故事、地方特產等慣穿其中,譜出一首赤水河畔的歷史長歌與民俗文化交響曲。
故事始于閩人黎理泰自福建上杭攜竹至赤水栽種,以赤水丙灘(今丙安鎮)為舞臺,從乾隆年間的一起林地糾紛案為切入點,沿著主人翁金樹成一家的生活軌跡,將赤水從民國到現代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金樹成,這位來自四川江安的篾匠,因弟弟金浩曾為民國貴州軍閥周西成的副官而與人結怨,無奈背井離鄉,遷居赤水丙安。他為人正直、善良、勤奮,憑借著精湛的篾匠手藝和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融入赤水的生活。在他的人生歷程中,結識了郗大爺、余先生、黎清云、王大胡子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摯友,他們相互扶持、彼此依靠,生活的軌跡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一同經歷風雨,見證時代的變遷。
書中對女性形象的刻畫,同樣入木三分。黎轉弟、施云芳、周蠻女、桂月霞等角色,各個形象鮮明、個性獨特。盡管她們命運多舛,歷經生活的磨難,但始終保持著山區人民勤勞、善良、淳樸的品質。她們用樸實無華的言行,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也為《竹都傳奇》增添了一抹溫情和柔美,如春日暖陽,溫暖著讀者的心田。小說以時間為經,細密而堅韌,如針;以故事為緯,豐富而綿長,似線。二者相互交織,如講故事,娓娓道來,織起赤水百年的歷史脈絡。
小說既有民國時期的動蕩歲月,軍閥混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生凋敝的歷史片段;也有中央紅軍長征在赤水留下的英勇事跡,那一段段用熱血與犧牲鑄就的歷史,成為赤水人民心中永不磨滅的永恒豐碑;還有赤水人民支援抗戰的全民熱潮,那種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激昂斗志;更有迎接赤水解放時的歡欣鼓舞,人們眼中滿是對新生的渴望與對未來的希望,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再到土地改革、十年動亂和改革開放后,赤水大地舊貌換新顏,經濟飛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書中的每一個歷史片段,都如同一顆顆珠,串起赤水的崢嶸歲月,也為赤水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竹都傳奇》對地方特產與名優小吃的描寫細致入微,堪稱地域文化傳承的教科書。如赤水竹編、赤水竹扇、赤水曬醋、油紙傘、獨木舟(獨竹漂)等傳統技藝,無一不承載著赤水人民世世代代的勤勞與智慧,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手藝人以及“守藝人”的傳承與創新。這些傳統技藝為赤水留下了眾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赤水這個名字,隨著這些閃耀的文化名片,走出大山,走向全國,邁向世界的舞臺。而赤水豆花、筒筒筍、豬兒粑、蒸籠鲊等地方名優小吃,不僅是赤水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更是赤水地域文化的象征。這些特產與美食的背后,是赤水人民抹不去的記憶和濃濃的鄉愁,成為連接游子與家鄉的情感紐帶,無論游子身在何方,都能讓人憑借著熟悉的味道,找到心靈的歸宿。
書中通過周家嫁女、余先生的去世等情節,將婚喪嫁娶等傳統習俗和禮儀展現得淋漓盡致,讀來仿佛身臨其境。周家嫁女時,婚姻習俗的獨特魅力和婚禮上的熱鬧喜慶撲面而來,充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新人的美好期許,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溫馨與幸福。而透過余先生的葬禮,又讓人深刻體會到生離死別的莊重肅穆,以及孝子賢孫的悲痛之情、親朋好友的深切緬懷,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黔北人民生生不息的傳統習俗。
竹文化,無疑是《竹都傳奇》這部小說的靈魂。赤水如今擁有132.8萬畝廣袤竹林面積,先后榮獲“中國竹子之鄉”“中國竹都”等殊榮。這一切,都離不開世世代代赤水人民對竹子的引種、栽培、守護與利用。小說生動描繪了赤水人民在竹業發展過程中的辛勤付出和創新精神,正是有了眾多像金樹成、金有才這樣的人物,不斷探索竹子的新用途,從最初簡單地利用竹子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到如今已成功開發出竹編、竹雕、竹扇、竹地板以及竹漿造紙等多元化的竹產業,極大地提升了竹子的附加值。特別是在當前國家大力推廣“以竹代塑”,赤水正傾力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建設新時代“中國竹都”的背景下,赤水的竹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正將豐富的竹資源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
王昌宇先生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耄耋之年仍與病魔頑強抗爭,爭分奪秒完成《竹都傳奇》巨作,精神著實難能可貴,令人肅然起敬。《竹都傳奇》內容詳實、接地氣,宛如赤水地域文化的百科全書,不僅為我們留住了赤水的歷史記憶,也為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提供了寶貴資料,這部作品值得我們去深入品讀、用心傳承、大力弘揚,并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竹都人接力續寫,讓赤水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2025年3月6日
(作者簡介:王長育,現供職于赤水市公安局,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新華社簽約攝影師、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