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浮士德》接力但丁《神曲》對個人與民族命運的探索
文/董元奔(江蘇省)
意大利詩人但丁(1265-1321)的長詩《神曲》是十四世紀初文藝復興運動發(fā)軔期的偉大作品,但丁由此成為人文主義文學的先驅和意大利最偉大的民族詩人。德國詩人歌德(1749-1832)的詩劇《浮士德》是十九世紀前期啟蒙運動落潮期的偉大作品,歌德由此成為啟蒙文學的主將和德國最偉大的民族詩人。
作為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浮士德》在思想訴求上借鑒了《神曲》,即二者都從現(xiàn)實社會的矛盾出發(fā),試圖解答與個人、民族和人類命運有關的重大哲學問題。當然,《浮士德》又是超越《神曲》的。《神曲》追求的是尚且?guī)в猩駥W痕跡的早期人文主義者的自由,《浮士德》追求的是帶有哲學思辨意味的否定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自由。由于這兩部巨著的內容相對復雜,本文將從文本出發(fā),綜合時代和作家身世,分三個部分循序漸進展開論述,即:《浮士德》和《神曲》相似的人生追求和社會追求;《浮士德》和《神曲》的追求帶有各自時代的烙印;《浮士德》接力《神曲》的追求推動社會歷史進步。
一、《浮士德》與《神曲》相似的人生追求和社會追求
《浮士德》效仿《神曲》,用“導游”引導作品的主人公求索自己和時代的未來。
《神曲》中的“導游”有兩個,他們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但丁的已故戀人貝亞特麗齊。
象征理性的維吉爾引領主人公——詩人但丁躲開攔路的三只猛獸,游歷了地獄和煉獄。詩人在地獄中親眼目睹了以往犯錯的歷史人物正在接受命運的懲罰。那些活著的時候縱情聲色的封建主的靈魂躺在臭水溝里;那些生前貪婪無度的教皇、教主們正在互相撕咬著對方,以至于各自渾身是血;那些高利貸者、誘奸者、偽君子、占卜者、欺詐者等各類無惡不作的人們的靈魂都被陰火炙烤著。在煉獄中,但丁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批歷史人物特別是死去不久的有罪的近代人物,他們在哲學的引導下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懺悔自己的罪惡,以求脫胎換骨成為新時代的人。生前傲慢的人背著巨石壓制自己的驕氣;生前善妒的人眼睛被鐵絲縫起來以封閉妒忌的眼光;生前貪吝的人包括教皇亞德里安諾五世都趴在地上朗誦《圣經》;等等。
象征人文主義信仰的貝亞特麗齊接著做“導游”,她首先讓但丁喝了忘川水,獲得了新生,然后引領詩人游歷天堂。天堂雖然莊嚴、肅穆,但是卻充滿著歡樂和愛。但丁在天堂見到了又一批歷史人物,他們中有生前遭受過迫害的行善者、有良心的教士、有功德者、正直的君主、虔誠的基督徒、哲學家和神學家,有在地獄特別是煉獄中被成功改造了的靈魂。
《神曲》雖然誕生在神學思想仍然非常濃郁的中世紀末期,但是作品卻閃耀著哲學思辨的靈光。長詩設計的地獄、煉獄和天堂三個場所,實際上就是人對自己的認識、贖罪和精神升華的三種境界,只有達到第三種境界,人才能看清自己和社會的未來,才能知道怎樣改造現(xiàn)實的社會,這是人生哲學和社會哲學的結合。三部曲都以描寫群星結束,群星象征著光明取代黑暗,高尚取代卑劣,至善取代罪惡的人的發(fā)展邏輯和社會的發(fā)展邏輯。
貝亞特麗齊一直把但丁帶到九重天堂之外的上帝所在的“天府”,讓但丁沐浴在美麗、愛和光明之中,至此,詩人找到了解決自己的人生和十四世紀的社會未來命運的答案,那就是:追求美、美德和知識,在人文主義信念的引領下,以理性取代神學蒙昧,讓好人執(zhí)政并統(tǒng)一意大利,以自由政體取代封建專制體制,從而讓全社會人掌握自己的命運。
《浮士德》中的“導游”改為一個,那就是魔鬼梅非斯特。
《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其實就是詩人歌德的化身——本是一個不學無術,道貌岸然的貴族偽君子,他心靈空虛,也為自己的欲望太多而感到羞恥,但是在社會大變革下,他又看不到社會前景,也找不到自己的未來,于是他接受了梅非斯特帶有魔力的指引,希望通過游歷尋找自己和社會的未來。
梅非斯特首先引領浮士德來到一座小城,希望用感官刺激滿足他。浮士德在小城里愛上了市民姑娘瑪加雷特,但是小城里的封建道德、宗教條律、市儈習氣不允許他們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這倒罷了,浮士德和瑪加雷特在成功結合之后,卻無意間害死了瑪加雷特的母親和哥哥,瑪加雷特入獄,浮士德和瑪加雷特的戀愛宣告失敗。
接著,梅非斯特帶浮士德來到柏林嘗試政治。浮士德成功進入羅馬帝國的宮廷,成為內閣大臣,但是宮廷里財政困難,皇帝和大臣們無所事事,整日尋歡作樂。浮士德試圖改革政治卻無處下手,而因梅非斯特的魔法突然出現(xiàn)的古代美女海倫引起百無聊賴的浮士德的迷戀,浮士德的政治生活黯然落幕。
既然浮士德愛上了海倫的古典美,梅非斯特便讓海倫復活成為現(xiàn)代人,梅非斯特希望滿足浮士德對美的追求。于是,浮士德與海倫同居,并生下了兒子歐福良。不料歐福良喜歡冒險,特別喜歡跳躍和飛翔,后來他竟因飛得太高而墜地摔死,海倫因悲傷過度而死,浮士德追求古典美也失敗了。
浮士德不再想別的了,還是做點事業(yè)吧,于是梅非斯特以浮云把浮士德送到大海里的一座高山上。浮士德決定填海,把腳下的海造成海邊的田,然后再幫助皇帝鎮(zhèn)壓叛亂以得到這塊封地。浮士德設想,自己就在這塊封地上帶領人們過一種人人勞動,人人自由的生活。
《浮士德》與《神曲》一樣,是哲學思辨的成果。《浮士德》在哲學思辨上的最大特點是辯證法的運用。詩劇把《神曲》中追求真理的三種境界增加為五種,即學問、愛情、政治、美和為大眾謀福利。《浮士德》并不像《神曲》那樣由主人公直接去追求這些境界,它通過魔鬼梅非斯特的“使壞”來推動浮士德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從而達到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盡管《浮士德》的創(chuàng)作比《神曲》晚了五百年,但是兩部書的情節(jié)都取自神圣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中世紀末期,而那時候尚未統(tǒng)一的德國和尚未統(tǒng)一的意大利中北部名義上都在神圣羅馬帝國的版圖內。《浮士德》對人生和社會命運的追求也跟《神曲》一樣,都是反封建的,都是反對包括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在內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的,二者不僅反對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昏庸無能,更反對腐朽的封建制度對人性的鉗制。兩部書由此呼喚自由,呼吁人們自主掌握命運。因此,《浮士德》的反封建訴求與《神曲》是相近的。
二、《浮士德》和《神曲》的追求帶有各自時代的烙印
從《神曲》誕生的十四世紀初,到《浮士德》緊張創(chuàng)作的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五百年間,歐洲處于資產階級逐漸取代封建階級統(tǒng)治地位的歷史大變革時期。
《神曲》的時代,封建神學統(tǒng)治在封建世俗階級的斗爭下走向瓦解,封建割據(jù)使教皇與世俗封建主的矛盾日益尖銳。同時,城市興起,市民社會開始形成并迅速成長,資本主義思想開始萌芽。神的“衰落”和人的覺醒帶來了人們思想上的迷茫和騷動。《神曲》正反映了文藝復興運動爆發(fā)前夜的時代面貌。
但丁出身于意大利世俗封建者家庭,曾任佛羅倫薩城邦的行政官,他反對教皇對佛羅倫薩內政的干預,渴望成立統(tǒng)一的意大利國家。1302年,但丁被政敵擊敗,遭到永久放逐。放逐期間,但丁對意大利的社會現(xiàn)實看得更清楚了,《神曲》的“序曲”中“昏暗的森林”正是當時的意大利社會的寫照,而阻擋但丁前行的豹、獅和狼這三只猛獸,分別代表淫欲的教會勢力、野心的世俗派黑黨和但丁所處的貪婪的世俗派白黨。三只猛獸組成了意大利封建統(tǒng)治上層,正是他們之間的傾軋才造成了國家難以統(tǒng)一的局面和人民困苦不已的災難。維吉爾和貝亞特麗齊帶領但丁從地獄到天堂游歷,幫助但丁逐一認識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不同集團和個人的本質,包括但丁自己的歷史罪惡和現(xiàn)實暴行,也使但丁看到了被迫害的異教徒、正義者和其他下層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他們的覺醒。
但丁在《神曲》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是希望統(tǒng)治集團像他一樣經歷一次從地獄到煉獄再到天堂的旅行,從而徹底改造自己,然后改造時代,讓社會充滿愛和包容。但丁對人和人類命運的深刻理解,對民族未來的擔憂,為不久爆發(fā)的文藝復興運動開辟了道路。但是,但丁指望統(tǒng)治階級主動改造社會的愿望是不現(xiàn)實的。在天堂中,但丁遇見了第一個教皇圣彼得,但丁向他揭露了后繼教皇們的罪惡,詩人這是要把自己的命運和意大利的社會問題交給封建神權的始作俑者來處理,當然是幼稚的。身處中世紀末期的但丁還不能想象出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樣子。
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六十年的《浮士德》全部脫稿的1831年,神圣羅馬帝國已經于1806年落幕,法國拿破侖資產階級革命剛剛在歐洲封建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下失敗,但是歐洲已經被拿破侖喚醒,歐洲資產階級對封建階級的革命正處于膠著時期。同時,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嘴臉又令進步的知識分子不滿,人們同樣對人和社會的未來感到迷茫。《浮士德》正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方興未艾而社會主義革命尚未興起時期的歐洲社會面貌。
歌德出身于富裕的市民家庭,他所處的德國如同但丁時代的意大利一樣,不僅是分裂的,而且是封建的。但是歌德成年后的歐洲處于資產階級革命萌芽時期。資產階級的理想給人們以更多的期望,召喚人們去改變現(xiàn)行社會,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但是歌德的德意志(德語民族地區(qū))比起歐洲其他大國來說,封建制度更加頑固,國家又處于四分五裂之中,資產階級革命還要先補國家統(tǒng)一這一課,因而德國人對未來更加感到迷茫。
歌德大學畢業(yè)后即渴望拯救德意志民族,他積極投身于當時的“狂飆突進”運動,不久即以自己的成名作《少年維特的煩惱》成為運動的領袖。“狂飆突進”運動落潮后,歌德進入魏瑪公國宮廷,擔任內閣大臣,滿懷熱情的主持改革,但是守舊勢力百般阻撓,以至于他從政十年毫無政績。人近中年的歌德來到意大利,陶醉于意大利古典文化,逐漸接受了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像但丁一樣,雖然揭露社會現(xiàn)實,卻宣揚對惡的包容、教化和改良。歌德的晚年正處于十九世紀初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潮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一起席卷歐洲,但那時的德國依然處于封建鐵幕下,而功成名就的歌德正享受著全體德國人的頌揚,身為貴族成員的歌德恐懼資產階級革命,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浮士德》中的浮士德的一生經歷正是歌德的經歷,浮士德最后所渴望的做個好的封建主正是歌德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反映。當然,《浮士德》全部出版的1831年,歐洲封建勢力正節(jié)節(jié)敗退,資產階級革命風暴越刮越猛,歌德和浮士德的空想社會主義終究只能是空想。
除了時代的政治思想,《神曲》和《浮士德》還是它們各自時代的文化的總結。《神曲》中有大量的超越腐朽神學的古代和中世紀學問。創(chuàng)作了堪比“荷馬史詩”的長詩《埃涅阿斯紀》的古羅馬著名詩人維吉爾就不必說了,作品直接使用成熟中的意大利民族語言就不必說了,對《圣經》內容的重新解讀,世俗封建主的騎士文化,南歐的英雄事跡,意大利的市民文化等等都在《神曲》中有所體現(xiàn)。《浮士德》中的德國民族文化包括三類:日耳曼民族的神話傳說、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傳統(tǒng)文化,繼承自希伯來文化的《圣經》的推崇愛與包容的基督教文化,繼承自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保存和發(fā)揚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歌德通過象征、比喻、典故等手法把這些文化統(tǒng)一于德意志的民族文化之中。
基于以上的闡述特別是但丁和歌德的人生經歷,我們認為,《神曲》通過但丁對人生和社會命運的追求,主要反映了中世紀后期乃至文藝復興運動發(fā)軔期的意大利政治、宗教和文化狀態(tài);《浮士德》通過浮士德對人生和社會命運的追求,主要反映了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德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態(tài)。《神曲》和《浮士德》因此都堪稱史詩。
三、《浮士德》接力《神曲》的追求推動社會歷史進步
既然創(chuàng)作時期相隔了五百年的《神曲》和《浮士德》都表達了反封建的訴求,既然《神曲》和《浮士德》所渴望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都是不能實現(xiàn)的,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要重視這兩部書,并且把它們稱為歐洲的兩部偉大作品呢?這是因為,《神曲》和《浮士德》都為其后的文化和歷史提供了向前發(fā)展的巨大的思想力量。
在但丁的青少年時期,神圣羅馬帝國屬于“大空位”時期,即沒有一位皇帝可以被普遍認可,帝國內的公國紛紛擴大自治權,帝國處于分崩離析之中,羅馬教皇力量成為維系各個割據(jù)政權的松散紐帶。雖然在但丁成年后,帝國的皇權有所加強,但是帝國的分裂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相反,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的民族意識覺醒,神圣羅馬帝國境內數(shù)百個割據(jù)政權又在進行著整合成幾個民族國家的努力。神圣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矛盾也就表現(xiàn)為皇帝反分裂和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求民族統(tǒng)一和民族獨立的矛盾。而羅馬教皇依然有強大的神權,經常干擾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和各個割據(jù)封建主的執(zhí)政權,教皇和皇帝、封建主之間的矛盾成為文藝復興前夕中歐、南歐的第二大社會矛盾。當然,第三大社會矛盾就是包括教皇、皇帝和封建主在內的封建統(tǒng)治集團與農民階級、新興的市民階級等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但丁的時代,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市民階級的興起,人的天性和欲望得到公開張揚,基督教的禁欲主義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魔咒,用人權反對神權,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用理性反對蒙昧,用民族國家的中央集權取代封建割據(jù)成為時代潮流。因此,在但丁的時代,反對教皇,反對神權,是反封建的首要任務;實現(xiàn)意大利民族統(tǒng)一和獨立是第二大任務。而無論是反對教皇還是統(tǒng)一意大利境內的割據(jù)政權,任務都落到意大利世俗封建集團的肩上。
在市民階級尚處于幼稚的時期,《神曲》不可能預感到資產階級革命會發(fā)生,但丁只能把自己的命運和社會的未來交給有良心的,雄才大略的世俗封建主,所以但丁在天堂第七層為當時正在執(zhí)政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第七預留了位置,他在天堂上也看到了意大利境內早先死去的一些“好的”封建主。但丁期待著由這些封建主一呼百應,帶領人們打碎神權,為理性和自由開辟道路,讓全體意大利人生活在豐衣足食的國度里。
恩格斯稱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世紀的最初一位詩人”,但丁站在自己時代的邊緣,發(fā)現(xiàn)了社會主要矛盾,《神曲》以其人文主義萌芽為新世紀人們的奮斗指明了方向,不久,轟轟烈烈的持續(xù)達三個世紀之久的以人文主義為武器的文藝復興運動爆發(fā)了,人文主義文學在歐洲獲得了空前發(fā)展,一代代擁抱自由的斗士走上了先反對封建神權然后反對竊取革命果實的封建帝制的斗爭道路。十七世紀的古典主義文學繼承了《神曲》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繼續(xù)呼喚人們投入到反對所謂“君權神授”的封建獨裁統(tǒng)治的洪流中去。
早在十七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就已經在西方萌芽,十八世紀后期開始呈現(xiàn)出爆發(fā)態(tài)勢,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兩大高潮。在資產階級大革命的背景下,《神曲》中的人文主義之光已經黯然失色,追求無限的創(chuàng)造和無限的享受的資產階級理想成為西歐的時尚思想,而兩三百年前就出現(xiàn)的追求全社會人人平等且共同勞動和享受的“烏托邦”社會主義思想也重新在法國、英國興起。
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歌德已經四十多歲,但是這時候的德國仍然處于分裂的封建時代。法、英等西歐大國正在成為獨立、富強、自由的資產階級國家,而分裂的德國還披著神圣羅馬帝國的袈裟,當然,跟德國命運相似的還有意大利、奧地利等。就是說,歌德集中精力創(chuàng)作《浮士德》的中晚年,打碎神權,謀取德意志統(tǒng)一和民族獨立仍然是《神曲》時代尚未完成的歷史使命,《神曲》的人文主義呼喚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德國依然有著現(xiàn)實意義,所以歌德接過已經式微了的《神曲》的人文主義文學衣缽,取材中世紀傳說,創(chuàng)作了《浮士德》。
雖然《浮士德》依舊提倡人文主義,但是歌德畢竟出身于市民家庭,他也親眼目睹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年輕的時候還親自參加了帶有資產階級革命準備時期思想特點的歐洲啟蒙運動,并使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成為啟蒙運動的高潮,因此,在反對德國封建制度的同時,年輕的歌德是擁護資本主義的。但是,隨著十九世紀初西歐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嘴臉越來越鮮明,歌德在《浮士德》中宣揚更加公平的“烏托邦”理想,這不僅是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相對弱小以至于難以快速發(fā)動資產階級革命迫使歌德作出選擇的結果,同時“烏托邦”的理想和實驗在當時的西歐也是時髦的。
1830年前后,歐美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巨著頻出,比如法國巴爾扎克的《朱安黨人》(1829年)、斯丹達爾的《紅與黑》(1830年),美國希爾德烈斯的《白奴》(1830年),俄國普希金的《葉普蓋尼·奧涅金》(1831年)等,歌德1831年完稿的《浮士德》通過呼喚“烏托邦”社會主義,無論是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都否定了當時歐洲的資產階級專政,這算是補了“1830年文學現(xiàn)象”的德國板塊。
歌德的《浮士德》和但丁的《神曲》在創(chuàng)作時間上雖然相差了五百年,但是兩部偉大作品都從神圣羅馬帝國統(tǒng)治的中世紀社會生活中取材,從表面上看,《浮士德》和《神曲》的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和社會追求是相似的,即反對封建主義。但是,《神曲》反映了中世紀特別是作者的時代即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的意大利社會面貌和作者反對封建神學的思想,代表了十四世紀初歐洲社會思想發(fā)展的進步方向;《浮士德》卻是借古喻今,反映的是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即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直到十九世紀初德國的社會面貌和作者的追求,《浮士德》拾起《神曲》的人文主義接力棒,反對的是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代表了十九世紀初歐洲社會思想發(fā)展的進步方向。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于江蘇宿遷,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知名輔導工作者,兩度被選為教育廳機關雜志封面人物。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江蘇省散文學會會員,今日頭條“優(yōu)質深度長文精選頻道創(chuàng)作者”和“專家評審百人團”成員,中國作家網簽約作家,作家網簽約作家。已發(fā)表作品500多萬字。有論文獲人民日報出版社專題征文一等獎、中華詩詞學會梅堯臣詩學獎等,有論文或長文獲今日頭條青云獎56次,還有詩文獲湖南省社科院文學匯展獎、中國散文網生態(tài)文學征文特等獎、《詩詞百家》雜志十年作品評選一等獎等,有駢文被市屬重點中學勒石于校園。相關作品入選《福州大學“中華詩詞文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詩詞學會宋詩宣城研討會論文集》《山東師范大學李清照暨第37屆中華詩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現(xiàn)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論文匯編)》《中國詩典(1917-1999)》《中國最美游記》《中國生態(tài)文學精品集》等。個人傳記入選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播放首發(fā)式的大型文化工程《中華百年人物(現(xiàn)代篇)》,有關事跡載入《江蘇教育年鑒》。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