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充滿激情與溫暖的散文詩
作者:楊劍龍迪斯
郁東的這首《GBA:伸向世界的手臂》榮獲“潮起大灣”第二屆世界華文散文詩大賽銀獎,作品以粵港澳大灣區(GBA)為主題,展現了這一區域的獨特魅力和全球影響力。
主題鮮明,立意高遠。詩歌以“GBA:伸向世界的手臂”為核心意象,將粵港澳大灣區比作一只溫暖、有力的手,象征著中國與世界連接的力量。這一意象不僅形象生動,還富有深意,傳遞出大灣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窗口的自信與包容。詩歌通過“手臂”這一象征,表達了大灣區在全球經濟、文化、創新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
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詩歌語言充滿激情與溫暖,尤其是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描述,既有對歷史文化的深情回顧,也有對未來的美好展望。詩中提到“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強調了三地風俗相似、語言相通的特點,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融合與團結。這種情感的表達不僅讓讀者感受到大灣區的獨特魅力,也喚起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
意象豐富,語言優美。 詩歌運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藍色海洋”“最圓的月亮”“溫暖的手臂”等,營造出一種宏大而溫暖的氛圍。尤其是“天地之間最溫暖的血管”這一比喻,將大灣區比作流淌著激情的血脈,形象地展現了大灣區的活力與生命力。此外,詩中還巧妙地運用了“獅子洋”“伶仃洋”等地理意象,進一步增強了詩歌的地域特色。
結構緊湊,節奏感強。詩歌的結構層次分明,從大灣區的自然景觀到文化融合,再到全球視野,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詩歌的節奏感較強,尤其是“向上,向上,總是那么堅強,又那么燦爛”等句子的重復使用,增強了語言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
時代感與全球化視野。詩歌不僅展現了大灣區的歷史與文化,還緊扣時代脈搏,強調了大灣區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方面的全球示范作用。詩中提到“創新之手、示范之手、幸福之手”,展現了大灣區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引擎,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全球化視野。
文化包容性與國際情懷。詩歌最后提到“認知無界,世界親如兄弟”,強調了大灣區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無論是粵語、潮汕話還是客家話,詩歌通過語言的多樣性展現了大灣區作為世界文化交流平臺的角色。這種文化包容性與國際情懷,使得詩歌不僅具有地方特色,還具有全球視野。
郁東的這首《GBA:伸向世界的手臂》是一首充滿激情與溫暖的散文詩,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優美的語言,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魅力與全球影響力。詩歌不僅表達了對大灣區深厚的情感,還傳遞了中華民族自信、開放、包容的精神。作為榮獲銀獎的作品,這首詩在主題、情感、語言和結構上都表現出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附作品:
“潮起大灣”第二屆世界華文散文詩大賽銀獎作品/郁東/中國云南/《GBA:伸向世界的手臂》
GBA:伸向世界的手臂
郁東
藍色海洋上的溫暖手臂。在每年的中秋,托出世界最圓的月亮。
天地之間最溫暖的血管。在寒冷的冬天,流淌奔騰不息的激情。
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這里的風俗相似,語言相通;酸甜苦辣,人間百味,寫在各自的臉上。向上,向上,總是那么堅強,又那么燦爛。
GBA,粵港澳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華民族展開騰飛的翅膀。
這是一只伸向世界的手臂,帶著民族的自信,帶著中國的力量。
這是一只活力之手、創新之手、示范之手,也是美好生活的幸福之手。
這只手是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伸向天空擁抱世界的友誼之手。
在這片土地上,這只巨大溫暖的手,在天地之間正友好地展開,它拒絕拳頭,把溫柔的手心朝向世界。
在這里獅子洋、伶仃洋,洋洋灑灑地打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牌。
這五張牌,在香江、在珠江,一張比一張漂亮,一張比一張手感。
認知無界,世界親如兄弟。不分語言和種族,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的,在這里,我們聽見了普天之下最親切的粵語、潮汕話、客家話。
天下大灣,那是一衣帶水。
大灣天下,我們情同手足。
粵港澳潮起東方,迎接屬于新時代中國的那一輪嶄新的太陽。
【朗誦者簡介】徐媛芳,朗誦藝術愛好者,師從山西省廣播電視協會播音主持及朗誦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高昂,云南省演講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