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美好的一種可能
作者:王曉波
詩歌,自古至今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珍貴記憶。在我國,詩比歷史久遠,在沒有文字出現前,先民們就以歌謠、詩謠這些文化符號,交流感情,傳播文明。古人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說,詩歌文化容載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傳播著中華文化“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是我們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征。
在網絡全球化時代,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和傳播日益擴展,文化容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形象,文化已日漸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欲望過度膨脹,精神生活比較枯竭,這是一個最需要詩歌潤澤的年代。在當前娛樂化、快餐化的文化泡沫環境中,詩歌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應表現健康向上的文化情懷,展現多樣的審美情趣。高爾基曾說:“文學的目的,是為幫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發他對于真理的追求,同人們的鄙俗行為作斗爭,善于在人們身上找到好的東西,喚醒他們靈魂的羞恥、憤怒和勇氣,做一切使人能變得高尚堅強、能用美好圣潔的精神來活躍自己的生活的事情。”人類的意識和情感是多種多樣的,惟有其中的良知趨于一致。良知是人類意識達成統一的一種可能。文學事業要靠一代又一代有激情有能力的創作者薪火傳承,要靠一撥又一撥有理想有抱負的耕耘者繼往開來。文化傳播,重在內涵。讀者的欣賞能力和閱讀習慣是需要逐漸培養和引導的。在網絡全球化時代,詩人應有弘揚正氣、激濁揚清的責任與使命。我們期待和希望詩人們通過優秀文藝作品塑造優秀的時代精神,并將她承傳下去,跨越時代。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國家,詩歌是我們的國粹,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發展下來,我們詩歌有著優良的傳統。千百年來,許多真誠的詩人愛惜母語,熱愛執著漢語詩歌,如飛蛾撲火般忠實于生命,用詩歌叩問和透視生命,并趨向無限崇高的熱望。1917年,胡適先生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八首白話文詩歌,標志著新詩的誕生,現代新詩發展過程之中,曾經有徐志摩參與了“新月派”,戴望舒參與和主持的“現代詩派”,還有臺灣洛夫組成的“創世紀”詩派,這些詩派成長對推動現代新詩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詩歌創作是詩人對人類靈魂和命運的一種詮釋或探討,詩歌是生命由內而外的爆裂、迸發。現代漢語誕生將近百年,為加強漢語詩歌文化交流,傳承華夏瑰麗燦爛的文化傳統。近年來,國家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灣區的發展目標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粵港澳三地詩人交流日漸頻繁。澳門、中山、珠海三地詩人定期開展“大香山詩會”交流活動,分享交流詩歌作品,討論詩歌創作問題,《澳門日報》編發文化簡訊報道“大香山”地區詩人交流活動情況,《澳門筆匯》雜志刊登三地詩人交流會創作詩歌作品,詩評家趙國宏、郭道榮點評與會詩人詩歌作品,這對灣區詩歌文化交流發展起到推動促進作用。澳門詩人賀綾聲、陸奧雷及玥等詩人認為:“大香山地區詩人交流,讓三地詩人能一起抒發心中的家國情懷,相互觸發、收獲更多。”詩歌文化是人類的共同母語,詩歌的語言可以刺激思考,深化人的感受,詩歌仿佛在修補著各個地方,修補著人們的心靈。澳門筆會、中山市詩歌學會積極構建“大香山詩會”交流平臺,努力將把“大香山詩會”辦成澳門、中山、珠海三地詩人交流詩歌的文化紐帶。
生活是一種藝術。生命就如那燃燒的蠟燭,既有輝煌的一刻,終有灰飛煙滅的時候。生活又是一種存在的現實。人生在世時,應努力工作,創造幸福,享受幸福,并且讓它留在世上,讓后人亦能享受。幸福是一種純粹的心靈感受。詩歌是渲染著情感的文字,詩歌是關于心靈的一種藝術,是需要心靈的感觸,才能產生共鳴的一種藝術。閱讀詩歌可分享幸福,創作詩歌同樣是一種幸福,詩歌給幸福插上了翅膀。梭羅有言:“萬物尊重虔誠的心靈。只要你對某事如癡如醉心向往之,便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擾亂你的內心。”生活會如此,詩歌也一樣,內心有了固守和堅持,就會像郁郁蔥蔥的植物,向陽而生,有靈性,有力量。永遠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將發生。
詩歌有著以美啟真,以美儲善的作用。我想信,讀者閱讀《澳門筆匯》雜志 “大香山詩會”三地詩人詩歌作品,將會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記憶。詩歌是美好的一種可能。
(原載:《澳門日報》2025年3月26日《鏡海》副刊,責編:李嘉瑤)
(王曉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市詩歌學會第二、三屆主席、中山市作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中山市文聯主席團成員,2015年12月主持創辦大型詩歌季刊《香山詩刊》。著有《山河壯闊》《騎著月亮飛行》《雨殤》等5部;主編《那一樹花開》《詩“歌”中山》《中山現代詩選》等13部;曾獲人民日報作品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中山市優秀精神文明產品獎、中山文藝獎、香山文學獎一等獎等獎項。其詩學評論《吹掉泡沫 還詩歌以亮麗》(載《人民日報》2002年6月11日)和《不敢茍同的錯誤詩學》(載《作品與爭鳴》2003年7月)曾受到廣泛關注;詩歌作品載《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青年文摘》《詩選刊》等刊物;入選《中國詩歌選》《中國詩歌年度選》《中國新詩日歷》《中國愛情詩精選》等選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