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浮世繪的解構與重構
——評郁東的新新詩《熊縣長》
楊迪斯
“新新詩”是郁東在詩壇提出的一種寫作主張,在中國當代詩歌的星空中,郁東的《熊縣長》如同一顆特立獨行的小行星,以看似隨意的口語軌跡劃破詩歌常規的夜空。這首創作于2015年的作品,通過對一位退休縣長日常片段的捕捉,完成了對官場文化既幽默又犀利的解構。詩人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權力符號從政治神壇拉回人間煙火,在觥籌交錯間展現了中國基層政治生態的微妙切片。
詩歌開篇以地理坐標“南澗”與時間坐標“多年前’為這位熊縣長定位,立即確立了敘事的紀實性基調。當研究歷史人物”李文學”的學術場合與餐桌上的世俗場景并置時,詩人巧妙制造了第一重反諷——官方活動的嚴肅形式與私下交往的隨意性形成的張力。熊縣長“從主桌突然跑到我們身邊”的細節,既打破了官場座次禮儀的神圣性,也暗示了權力距離的消弭。這種對官場空間秩序的僭越,成為全詩解構權力的第一個切口。
在飲食意象的運用上,郁東展現了驚人的精確性。“涼風肝”與“可樂”這兩個核心意象構成辛辣的隱喻組合。作為下酒菜的動物內臟與代表市井生活的碳酸飲料,共同替代了傳統官場應酬中的茅臺珍饈,完成了對權力宴飲儀式的降格處理。特別當熊縣長以“我還要開車”為由拒絕飲酒時,詩人捕捉到了當代官場文化中公車私用這一敏感話題的微妙折射。而關于駕照“一百年前”的玩笑式回答,以及“政府統一發的”的補充,則成為全詩最銳利的諷刺鋒芒——當公共權力被當作個人技能認證時,詩人以反諷的利刃挑開了官僚體制的荒誕本質。
詩歌后半段的對話描寫進一步深化了權力關系的解構。“吳家良”、“茶智錦”這些人名的突然插入,既增強了敘事的真實性,也暗示了地方官場復雜的人際網絡。熊縣長稱這些人物為“這幾個娃娃/現在長大了”的評語,暴露了官場中潛在的家長制思維——權力持有者將政治生態視為自己的育兒園,這種無意識的流露比任何直接批判都更具說服力。詩人通過這種看似隨意的閑談,揭示了權力如何潛移默化地重塑人的認知框架。
在語言策略上,郁東采用了“零度寫作”的克制態度,避免主觀評價的介入。全詩僅使用簡單動詞(“跑”、“提議”、“干”)和基礎名詞(“可樂”、“駕照”、“菜”),卻通過這些日常詞匯的精確組合,構建出豐富的解讀空間。時間標記“2015/6/28,早10:09”的加入,強化了詩歌的紀實文學特征,仿佛一首詩就是一份官場觀察報告。這種反詩意化的處理,恰恰成就了詩歌獨特的批判力量。
與于堅的“日常主義”詩歌相比,《熊縣長》少了些文化隱喻,多了分社會學的冷峻;相較于韓東的“口語派”,它又更具體制批判的鋒芒。郁東在這首詩中發展出一種“微觀政治詩學”,通過對官場日常細節的放大觀察,揭示了權力運作的隱蔽機制。當詩歌結尾定格在“干吧,干吧/開心就好”的勸酒詞上時,表面的歡愉氣氛下涌動著對官場文化深刻的病理診斷——當權力成為社交貨幣,連退休后的互動都難以擺脫其陰影。
《熊縣長》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對特定政治文化的揭露,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種詩歌介入現實的新范式。郁東證明,詩歌的社會批判可以不依賴憤怒的吶喊或直白的控訴,而通過對生活細節的精準截取與巧妙排列,同樣能達成深刻的解構效果。在這個意義上,《熊縣長》堪稱當代中國詩歌中一部微型“官場現形記”,它以詩意的透鏡,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已被常態化的權力景觀。
附作品
熊縣長
郁東
南澗人熊開祥
多年前的一個老縣長
昨天在彌渡
一起研究李文學
吃飯時,他從主桌
突然跑到我們身邊
還沒有上菜
他提議先干一口
吃了一片涼風肝
我們準備舉杯
他卻要了一杯可樂,說
我還要開車
你們干吧,有人提問
什么時候考的駕照
他說,一百年前
有人補充,熊縣長的駕照
是他當縣長時
政府統一發的
我們頻頻舉杯
熊縣長很開心
干吧,干吧
開心就好
熊縣長坐在我左邊
我開始套近乎
說起吳家良
說起茶智錦
干了一口可樂
他說,這幾個娃娃
現在長大了
(2015/6/28,早10:09,2025年3月修訂。)
【詩人簡介】郁東,原名李毓東,云南省祥云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民12期學員,“國際華文桂冠詩人”稱號獲得者,“新新詩”寫作倡導者,主張“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寫作”,作品見于《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選刊》《延河》《鴨綠江》《大河》《新華文學》《邊疆文學》《滇池》《云南日報》等,曾百余次在各種活動評比中獲獎,著有詩集《追趕春天的花朵》《郁東的詩》《風在滿世界找家》等10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