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熄滅的信仰之火
——評紅色題材話劇《陳復》
羅銘恩
話劇《陳復》劇照
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海珠區委宣傳部與廣東省演出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話劇《陳復》,以革命烈士陳復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為藍本,通過藝術化的舞臺呈現,不僅讓幾乎被時間塵封的熱血青年形象重新鮮活起來,也讓“信仰”這個宏大的話題化作可觸及的生命形象。該劇以深刻的情感表達和創新的敘事方式,為紅色題材話劇創作開辟了一條新路子,并為紅色文化的當代傳播提供了范例。
話劇《陳復》劇照
信仰之路的紅色基因
話劇《陳復》以20世紀三十年代之初擔任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長的革命烈士陳復為原型,講述了他從富家子弟成長為堅定革命者的心路歷程。陳復出生于1907年,是嶺南畫派創始人陳樹人之子,自幼受民主思想熏陶,15歲即在中共中央刊物《向導》發表《實行革命運動,打倒一切軍閥》一文,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政治覺醒。劇中聚焦他人生中的三次重大抉擇:青年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廣州從事地下工作;明知危險仍堅持出門斗爭直至犧牲(犧牲時年僅25歲)。這些構成戲劇沖突核心的抉擇不僅體現了陳復對信仰的堅守,而且是他對“復興什么、為何復興、怎么復興”這一時代命題的堅定回答。
劇中,紅棉作為貫穿全劇的核心意象,既是陳復精神的外化,“如木棉樹一樣永遠筆直生長、向上向陽,沖破所有阻礙屹立于天地之間”,也是嶺南這片紅色熱土的象征。
話劇《陳復》劇照
家國敘事中的父子情懷
《陳復》在戲劇結構上采用雙線敘事與雙男主演的方式,通過陳復與父親陳樹人兩條線索的交織,構建起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對話關系。該劇的編劇劉青玲和總導演趙國棟認為,劇目通過陳復與父親陳樹人之間“未言于口卻深藏于心”的深情,構建了一幅革命年代中國式父子情的獨特畫卷。劇中,陳樹人對兒子的革命行為既不完全理解又暗中支持,他“為陳復獄中受難奔走疾呼”,又“因兒子舍小我、求大義的抉擇陷入矛盾”。這種復雜而真實的情感刻畫,讓革命者的形象顯得豐滿,他不再是一個單薄的人,而是有了家庭的溫度與人性的深度。
觀眾看到舞臺上一幅令人動容的圖景,就是劇中新增的“父子論畫”橋段,劇組通過新穎的藝術手法,讓兩代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對話。陳樹人作為傳統文人,其畫作中蘊含著對家國的憂思;而陳復將這些藝術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用生命踐行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當陳樹人得知兒子犧牲的噩耗,寫下“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師”的詩句時,舞臺上響起的主題歌將全劇情感推向高潮。
演員戴超在塑造陳復這一角色時,始終對父親懷著尊敬之情,但在信仰發生沖突時又不忘啟發父親的覺悟。他不僅能正確處理好父子關系,而且更能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斗爭中,他從最初的短劇中“把所有感情凝聚在20分鐘內”,到長劇版本中“不斷積攢感情,到最后在監獄里振臂高呼”,表演層次分明,將一位革命者的堅定信仰表現得淋漓盡致。
話劇《陳復》劇照
舞美設計中的嶺南文化元素
話劇《陳復》的舞美設計別具一格,其立意是以嶺南風骨為魂,紅棉意象為眼,科技手段為翼,把嶺南文化和廣府元素與現代舞臺技術融合在一起。既還原了歷史場景,又通過象征手法升華了革命主題。其成功之處在于將傳統美學與現代舞臺語境相結合,以獨特的視角語言強化革命敘事和感染力,使紅色題材作品兼具藝術性和觀賞性,成為廣州“紅棉劇說”文化品牌的代表之作。其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嶺南畫派的舞臺呈現。
該劇將嶺南畫派創始人陳樹人的代表作《嶺南春色》《秋枝群雀》等融入舞臺布景,運用多媒體技術使水墨丹青的畫作動態化。例如木棉樹隨劇情生長,從幼苗到參天巨樹,最終化作紅棉灑落,象征革命精神的傳承。該劇在展現嶺南畫派的風采時,還根據“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理念,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意風格,通過光影變幻與寫意置景,在舞臺上營造出虛實相生的視覺效果,如《秋枝群雀》中的雀群投影暗喻陳復的革命勇氣。
2.地域文化的立體效應。
該劇把紅棉作為核心意象貫穿全劇,實現了紅棉意象的象征表達。紅棉既是嶺南地域的符號,也象征革命者的熱血與堅強。陳樹人以紅棉入畫,而劇中的紅棉生長軌跡與陳復的人生軌跡相呼應,最終花瓣與血跡交融,強化了悲劇色彩與崇高感。
該劇還對廣州風情和嶺南風物作了全景式的展現。例如舞臺上出現的茶樓滿州窗、街頭的“飛機欖”、粵曲粵樂等,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廣州的市井風貌,增強了歷史的沉浸感。該劇還展示了具有嶺南風情的橒園庭院,舞臺上出現了陳復潛居的橒園(陳家住宅),布景中融入芭蕉、墨蘭等嶺南植物,結合傳統嶺南建筑元素,營造出兼具文人雅趣與革命潮流暗涌的氛圍。
3.多媒體技術的創新運用。
該劇在舞臺調度和布景中,利用動態投影等多媒體技術,將畫作、史料影像與實景結合,產生強烈的效果。例如陳復就義時的血跡與紅棉花瓣的視覺形成疊加狀態,增強了戲劇的沖擊力。而當舞臺出現粵劇的圖景時,則通過音效與燈光設計,使粵劇元素的穿插變換與光影的明暗轉換相襯托,強化了時代氛圍與情感張力。
話劇《陳復》劇照
沉浸式戲劇走進文化街區
話劇《陳復》自2024年9月首演以來,歷經多次打磨升級,從最初的20分鐘短劇《哭子復》發展為如今90分鐘的完整話劇,并在2025年3月推出3.0版本,受到青年觀眾的普遍歡迎。作為“紅棉劇說”文化品牌的重要成果,《陳復》一劇計劃在廣州全市11個城區演出30場以上,并以沉浸式戲劇快閃形式走進海珠區陳復烈士紅色文化街區。演員以黃包車穿梭街巷,重現革命場景,觀眾可近距離參與互動,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紅色IP+人才培育”的運作模式,正在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態。劇中多位主演來自廣東藝術劇院舞臺藝術孵化中心,他們的成長也印證了該劇培養青年藝術人才的初衷。
幾點啟示
《陳復》一劇的創作經驗為紅色題材話劇提供了以下幾點有益的啟示:
一是要找到歷史與當下的精神聯結點,引導當代青年思考和平年代的使命擔當,將地域文化與紅色基因相結合,為當代城市文化認同提供精神資源。主抓這個劇目創作和運營的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曉丹認為,《陳復》一劇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叩問,青年人應該思考如何用實際行動回答“為何復興、怎么復興”這一時代命題,從而達到弘揚革命傳統和時代精神的目的。
二是要充分運用藝術手段,通過人性化的表達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例如劇中對陳樹人和陳復父子關系的刻畫,為當代家庭人性化的溝通提供了歷史參照。
三是要建立靈活有效的運作機制,讓作品在修改中不斷成熟,演員在演出中不斷成長。例如要打破傳統的觀演關系,讓劇目走進街區,走到群眾中去,通過街頭快閃與劇場演出的結合,使歷史敘事更具親和力和影響力。
話劇《陳復》劇照
作者簡介:羅銘恩,曾任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所長、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現任廣東《散文詩人》報執行主編、《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年選》編委。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