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簡單的詩所具有的多樣可能
——讀潘京新作《女巫》
■ 王桂林
盡管我也一直認為“詩不可譯”“詩不可解”“詩不可說”,但當我讀到潘京的新作《女巫》,看到一首單純的詩歌所造就的歧義和多解,看到作者為自己同時也為讀者無意挖掘出的閱讀陷阱,還是忍不住被這首詩的迷人氣質和語言密碼所吸引,并試圖嘗試以一種非評論性的文字來詮釋它。
我知道,這是一種冒險。解讀詩歌和解讀任何一種別的藝術作品一樣,永遠是一件吃力而不討好的事。這不僅僅因為,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詩本身既是一個不容置喙的閉環,它自身早就具有了一種與生俱來的圓滿自足氣質;同時它又是一個絕對開放的空間,給任何試圖進入它的人提供了無限遐想的可能。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但真正有意味而耐讀的詩歌恰恰就是這樣:單純而復雜,清醒而惶惑,明亮而黑暗,有限而無限。
在黎明前
我見到了她
她看著我
交給我一個羅盤
詩的第一句給出的是一個時間的概念。這個時間,可以是自然意義上的時間,也可以是心理意義或者生命意義上的時間。 “在黎明前”,通常意味著一天——也可以引申為人的一生——中最為黑暗的時間。這個時間,在習慣的邏輯上,人要么尚處在死一般的睡眠中,混然無覺;要么處在醒后最容易被憶起的夢境中,為幻象所困擾。作者顯然選擇了后者。它奠定了整首詩的基本色調,那就是:雖則黑暗但能看到,貌似清醒實則迷惘。在最為黑暗的時刻,“我見到了她”。“她”是誰?從字面上看,似乎應該是題目所指的“女巫”,但也不盡然,“她”在這里或者也是一個虛指,一個冥冥之中希望依憑的萬能之主。“她”在整首詩中是除“我”之外唯一的一個人物,是最初突然出現,最后又不知所終的一個人物。神秘,詭異,又具有不可抗拒的魅惑力,令人不知不覺地走向她,接受她的言說,蠱惑,和指引。但作者并沒有對她進行細致的描寫,而是直接寫出“她看著我/交給我一個羅盤”。詩人在這里自然植入的“一個羅盤”,鋪開了整首詩的路徑,并作為一個巨大懸念,使詩具有了向下自動生長的可能。
羅盤上
有八個箭頭 和一片
密密麻麻的文字
詩的第二節自然展開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情境,仿若黑暗中突然來臨的一道光芒,給作者帶來了驚喜。“羅盤上有/八個箭頭”中的“有”和“八個箭頭”被清楚看見并明確界定。但接下來的“一片/密密麻麻的文字”卻還不知其詳,被閱讀所期待。作者用“密密麻麻”來做為羅盤上“文字”的定語,很意味深長。這“文字”可讀還是不可讀?能解還是不能解?既是一種客觀上最可信任的描述,同時也加深了整首詩的懸念,拓展了令人想象和預設的空間。
她說:諾,都在這里啦
你的,命運!
這是這首詩生長過程中的一個奇跡!也是作者成就這首詩的神來之筆。突然的一段話,像一個霹靂,在黑暗中轟然炸響,打破了黑暗所構成的壓抑和沉寂。“命運”,這個人類自有意識起就窮其一生都努力追問的問題,此刻作者借女巫之口,被輕描淡寫、甚至不屑一顧地說了出來。你不是如此關心嗎?你不是為之如此憂煩、苦惱嗎?你不是天天在探究生命的終極價值和意義嗎?“諾,都在這里了”!
詩歌到這里掀起了一個大的波瀾。雖然作者一直不曾描寫女巫的音容,但在這里,我們卻一下子看到了“她”陰騭的、像刀子一樣銳利的眼神,令人陡生驚懼。她說的話語,句式短促,語氣調侃而隨意,不但表現了女巫對作者追問和疑慮的否定,也使整首詩更加開放,更加多元,更加引人入勝。
八個箭頭 八個方向
清晰的字跡
令我歡喜若狂
這一節的第一句是這首詩的核心所在。在這里,女巫給出的不是生與死的二元答案,而是“八個箭頭,八個方向”。似乎給了作者除卻生死之外的更多選擇。而且“字跡”“清晰”,使得在苦苦探究和追問的作者盡管心懷忐忑而仍然“欣喜若狂”。
美國詩人W.S.默溫說,“詩歌是有關不可言表的事情。人們之所以會轉向詩歌,是因為他們不能說。他們需要用不講出來的某些東西。”對生命而言,許多東西就是無法也不能講出來,但是又需要表達,于是才有了詩,才有了這里的“八個箭頭,八個方向”和“清晰的字跡”。但這“清晰的字跡”究竟寫得什么?
我不停地
不知疲倦地讀
這首詩所以有意思就在這里。雖然看起來這好似作者記錄的一個夢境,但其整個文本卻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隱喻。而且作者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引誘讀者一步步進入詩所營造的陷阱和迷宮。恍兮忽兮,其中有象。這個象,隱隱約約又清晰可辨,以至于令作者以及讀到它的所有人都會“不停地/不知疲倦地讀”。其迫切追尋答案的心情,在兩個排比的“不”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直到——
黎明來臨
照見空空如也......
“女巫”,本起源于歐美,指會使用魔法,運用魔杖的女性巫師。女巫是和神對應的。它和我們漢文化中的“巫婆”是一種差別用語。因為我們所說的巫婆,往往帶有嘲諷和歧視的意味。在西方,女巫的入教,意味著和惡魔訂立契約。女巫必須因為有魔力才有其本身的存在,其意象更神秘。這首詩里的女巫——“她”,顯然不是一個確指,而是身份十分模糊。 “她”既可以是神,作者寄希望于她,得到靈魂的洗禮與安慰;也可以是巫,為詩人解決困惑與病痛;但亦可以是巫婆,聽到她的胡言亂語,聊勝于寂寞虛空;甚至就是惡魔,將“我”和世間一切吞噬干凈,體味到那毀滅的力量。但是結果呢,什么都不是。“黎明來臨”,“我”只看見了“空空如也”。“黎明”,應該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詞語,但在作者這里,卻指向了虛空,無。這個“空空”,不是東方文化佛家的清寂澄明,不是讓人松了一口氣,而是讓人更加惶惑苦悶,眉頭緊鎖。
如果我們細細品味這首詩的結尾,似乎還可以讀出其更加無限多樣的可能。或者是如前文所說,作者因沒有得到預期的答案而惶惑不安;或者是已經讀到了答案,但又被黎明的曙光所抹殺,因清醒之后被遺忘,使作者陷入更大的的苦惱與失落;再或者,就是因為“黎明來臨”,作者從自己的虛妄中走了出來,認識到了世界、生命本來就是“空空如也”;我們甚至還可以這樣假想,作者對一無所有的存在有了忽然的洞悉和覺察。認識到了虛無就是一種澄懷,是生命本身在意識之外的一次特立獨行,是作者憑借詩歌以表達自己歸屬于時間和永恒的渴望。
也正是因為這無限多樣的可能,才使這首詩更加迷人。由是,我們可以確信,一首好的詩歌除了自身具有的有意味的“象”之外,還應該是一個奇特的容器和框架,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閱歷、體驗、修養重新去填充它,從這首詩里讀出讀者自己的另一首詩,遭遇自己內心里的另一個女巫。即使這種閱讀可能離作者寫作時的初衷越來越遠。這也是詩歌所以不同于其他任何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之所在,就像路易絲•格魯克所說的一樣,“它就像一座燈塔,只是當我們朝它游去時,它在向后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