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系列01
——對《詩經》十五國風作品打破地域框框的價值觀分類
文/董元奔(江蘇省)
《詩經》總計三百零五篇,在內容上可以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占《詩經》全部作品一半以上的一百六十篇的風。風即國風,它分為十五國風,所謂十五國風也就是來自十五個不同地區的,帶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即反映不同地方風土人情的詩歌作品。盡管十五國風在題材選取上以及由此所決定的思想內容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其在思想價值取舍上還是很多相同的地方,就是說,不同國風作品經常有反映作者相同的價值觀的思想內容。我們如果打破十五國風的地域界限,從純粹的思想價值取向上分類,那么,十五國風的作品主要可以分為如下三類:反映統治者積極進取的創業生活;反映統治者殘暴荒淫的無恥嘴臉;反映勞動者純真熱烈的婚戀情懷。
一、反映統治者積極進取的創業生活
中國古代史基本上是一部朝代輪回史。由于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周朝當然是朝代,但是其諸侯國的政治體制又是相對獨立的,類似于朝代。當一個朝代因統治殘暴、政治腐朽、剝削殘酷以至于激化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并引發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統治階級中的在野派便利用被統治階級的力量成功的推翻了該朝代,建立起新的朝代。一般說來,新的朝代會吸取舊的朝代滅亡的歷史教訓,適當減輕對被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緩和階級矛盾;在統治階級內部重新分配階級利益,擴大統治基礎。但是,數代之后,上層統治者就會忘記先輩創業的艱辛,貪得無厭的本性再度暴露,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再度激化,新的滅亡這個朝代的力量在加緊集結。有人說,這是古代朝代輪回的魔咒。是不是魔咒,我們這里不探討,我想要說的是,在一個新的朝代建立的過程中和建立起來之后的最初一些歲月里,統治者代表的是生產關系適當變化的正確方向,代表的是促進生產力適當發展的正確方向,這時期的統治者往往是積極進取的。《詩經》的十五國風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篇什反映了統治者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周南》收錄的是西周初年周召分陜而治后周公節制區即今黃淮流域中東部、江淮流域中東部、江南地區、吳越地區的詩歌,部分作品反映了周公東征后為穩定該地區統治秩序所采取的緩和周王室與東部諸侯之間矛盾的努力。《周南》的第一篇《關雎》因其“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而歷來被后人稱為愛情詩,其實這首詩如同后來唐代李商隱所作的那些“無題”詩一樣,是以愛情詩的口吻表現別的,《關雎》表現代表先進文明的周禮在對東部諸侯國施加影響時的魅力,也表現東部諸侯國渴望得到周禮洗禮但是又不舍得放棄自我的稍帶迷茫的心情。《樛木》寫的是一個貌美的女子跟一個丑陋的男子之間的和樂婚姻生活,其實它所反映的是周王室用金枝玉葉跟東方蠻夷地區新建立起來的諸侯進行聯姻以強化統治基礎的情形。
《召南》收錄的是周召分陜后召公節制區即今黃淮流域西部、江淮流域西部、江漢流域及湖湘一帶的詩歌,部分作品表現了召公治理這一地區時兢兢業業,不辭勞苦的精神。《甘棠》寫召公南巡途中,在棠梨樹下現場設案辦公,他在聽訟斷獄之際還勸農教稼。《羔羊》描繪了官員在衙門中工作了一天之后回家的情形,其路上的悠閑昭示了其全天工作的緊張狀態。《殷其雷》表現了士大夫無暇顧及家庭而赴遠方從政的情形。
最能全面表現統治者積極進取精神的當屬《秦風》。《秦風》共十篇,約半數篇什贊美了春秋初期秦襄公率領他的團隊不畏艱險,披荊斬棘,奠基秦國的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第一篇《車鄰》寫秦襄公的謙卑,他不把自己奠基秦國所取得的成就記在自己頭上,而把它歸因于自己的祖先秦仲所奠定的國祚基礎和傳下的優良家風。《駟驖》描寫了秦襄公訓練軍隊的情形,他率領軍士們在狩獵場上打獵,以打獵培養軍士們的射擊能力。《終南》一詩也是寫的打獵,卻重點表現秦襄公打獵時“顏如渥丹”的瀟灑的精神面貌,揭示了秦國立國大業有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擁有一位偉大的領頭人。有這樣的領頭人,秦人的斗志才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無衣》就表現了士族們愿意同衣同食,跟隨秦襄公外出作戰,所謂“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小戎》則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婦人雖思念丈夫卻愿意接受丈夫隨秦襄公出征的現實,她甚至為此而崇拜自己的丈夫,所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在其他國風中,反映統治者積極進取精神面貌的作品也有不少,比如:《邶風·擊鼓》反映了春秋初年即公元前719年,完成國家“禮崩樂壞”新的政治形勢下的創新建制的衛國聯合處于相似政權形勢下的陳國、蔡國反對鄭莊公侵略的戰爭行動,表現了衛國君民英勇保衛新衛國的精神,當然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鄭莊公試圖維持其父鄭武公霸業以鞏固新鄭國的進取精神。《鄭風·淄衣》則借周王之口贊美鄭武公招賢納士以謀求霸業的行為,雖然有嘲諷周王和鄭武公的雙層含義,但是放在春秋時代特殊背景下,鄭武公代表了歷史發展方向。《曹風·鸤鳩》贊美了曹國第一代國君、周武王的弟弟曹叔(振鐸)不僅儀容優雅,所謂“其儀不忒”,而且協助周公穩定西周初年的天下局面殫精竭慮,忠心耿耿的精神,所謂“心如結兮”。《曹風》還有三首贊美周公攝政與東征的作品《狼跋》、《九罭》。
總之,積極進取,努力創業的周朝統治者大都是取代商朝的西周初建時期的重臣、諸侯,或春秋初期諸侯形同改朝換代的轉型、改制時期的諸侯、大夫,這是《詩經》十五國風所反映的第一類內容。
二、反映統治者殘暴荒淫的無恥嘴臉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縱觀中國古代歷史,被稱為太平盛世的總是處于一個朝代的前期,諸如:西周的成康之治、西漢的文景之治、西晉的太康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北宋的咸平之治、明朝的洪武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但是,這些盛世都如同曇花一現,緊接著盛世的總是國力的緩慢衰敗,朝代開始走向滅亡。為什么雄主所創立的基業會在傳承幾代之后就開始走向沒落呢?“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創業之君的兒子甚至孫子親眼目睹甚至直接參與了一個朝代的艱辛創立過程,接下來的三兩代還能夠經常聽老人說起前人的創業故事,他們能夠珍惜祖業,甚至能夠勵精圖治,發揚祖業,創立盛世。此后,隨著盛世所積累下來的物質基礎越來越雄厚,后世的皇帝遂在無憂無慮的物質享受中漸漸忘記了前人的創業之苦,當其無休止的揮霍造成國庫空虛時,他們便加大對被統治階級的剝削,甚至從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其他貴族的既得利益,“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便產生了它的“規律性”效力。
所以說,相對于統治者在朝代存續前期的積極進取,朝代存續中后期的統治者則不思進取,不僅殘酷壓榨勞動人民,還精神空虛,終年過著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詩經》十五國風中有許多篇什就描繪了周朝中后期統治者醉生夢死,殘暴無恥的生活圖景。
《王風·兔爰》以寓言的形式控訴西周末年周王室強加在勞動者身上的難以忍受的徭役和剝削之苦,所謂“百罹”、“百憂”、“百兇”。《周南·汝墳》反映了西周末年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而荒廢朝政,因過分壓榨諸侯致使諸侯在國內轉嫁剝削,從而導致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并渴望家人團聚的社會現象。
《鄭風·揚之水》及《鄭風·出其東門》都反映了周朝中后期鄭國的內亂。前者描述了鄭國大夫謀害醉心于男女生活的鄭昭公的“犯上”行為,可謂上下都無理;后者描述了鄭國內亂中大夫、卿士、國人相互斗爭,只求自保家室的窘狀,是對前者的鋪敘和深化。發生于周朝中后期的鄭國內亂看似是周禮之崩的結果,其實,鄭國統治者殘暴的統治手段和荒淫的生活卻是周禮在鄭國持續崩塌的根源,或者說二者互為因果關系。
不過,最能表現統治者殘暴統治和腐朽生活的是主要反映衛國社會生活的《邶風》、《鄘風》和《衛風》。三風近四十篇,約占十五國風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近一半的篇什反映了衛莊公及其子衛宣公等衛國國君的腐朽生活。
衛莊公不僅昏庸無能,還喜新厭舊,疏遠衛國所必須仰仗的齊國的公主、自己的正妻莊姜,先后納了陳國姐妹公主和一位民間女子,可謂無心國運,只求生理享受。《邶風》中的《燕燕》、《柏舟》、《綠衣》、《日月》、《終風》等都是莊姜為控訴衛莊公而作的詩篇。比如在《終風》中,面對衛莊公對自己表面上和悅實質上疏遠的虛偽心態,莊姜痛斥道:“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莊姜以這幾句話不僅把自己有國無家,有家無愛,有夫無性的悲慘生活表達出來了,還隱約揭露了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那就是衛莊公的移情別戀和貪圖感官享受的卑鄙靈魂。《衛風》中的《碩人》等篇也反映了衛莊公的淫亂生活。
衛宣公在衛國政變中獲得國君之位,此后揮霍本來就有限的國力,依靠對國內人民的橫征暴斂,對周邊國家鄭國、宋國、郕國等不斷發動掠奪戰爭,他還過著淫亂不堪的生活。衛宣公還在做太子的時候就與其父親衛莊公的妃子夷姜私通,甚至生了一個兒子公子伋。為了維護衛國與齊國的盟國關系,衛宣公為公子伋(太子伋)迎娶齊國公主宣姜,見宣姜貌美,他居然在迎娶兒媳婦的途中把宣姜據為己有,數年間與宣姜生下兩個兒子公子壽和公子朔。淫亂的生活不會眷顧衛宣公,其淫亂生下的三個公子之間展開激烈的太子之位的爭奪,結果太子伋和公子壽死于非命。《邶風》中的《雄雉》、《北風》、《新臺》、《二子乘舟》等,《鄘風》中的《墻有茨》、《君子偕老》等都反映了衛宣公的淫亂生活。特別是《新臺》和《二子乘舟》作為姊妹篇,描繪了衛宣公與宣姜在遠離國都的衛、齊兩國交界處的新臺多年淫亂,不顧國事,而宣姜還瞞著衛宣公從事廢長立幼的勾當,衛宣公的荒淫生活為衛國的衰落定下了基調,因為他的兒子、孫子等后來的衛國國君都有樣學樣,且一代不如一代。《鄘風》中的《鶉之奔奔》、《君子偕老》、《定之方舟》、《相鼠》、《載馳》,《衛風》中的《芄蘭》等譴責了或淫亂,或貪鄙,或殘暴的衛宣公以后的衛懿公、衛惠公等衛國國君。
當然,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在周朝中后期也大抵如此不堪。無論怎樣不堪,周朝統治者的墮落大都發生于周朝中后期,或者是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歷史演化規律使然吧。
三、反映勞動者純真熱烈的婚戀情懷
歷來,世界上勞動最苦,但是勞動也是最有價值的,因而,勞動者是最美的。歷來,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人,是男人和女人,人生最絢爛的是愛情,而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勞動者的愛情是最美最美的。在階級社會里,人被分為兩大群體——勞心者統治階級和勞力者被統治階級,作為人生的最美的愛情自然是屬于勞力者的,是屬于被統治階級的。《詩經》十五國風中的一些篇章就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被統治階級的青年男女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勞動中建立起來的愛情關系和婚姻關系。當然,《詩經》里所說的勞動者主要不是指奴隸,奴隸在那時候如同奴隸主的牲畜,是沒有機會接觸愛情和婚姻的,《詩經》里所說的勞動者是指具有祖傳少量土地的自由民、具有特殊技能的下層的士,以及在春秋時期奴隸制緩慢瓦解過程中獲得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的奴隸、破了產淪為士或自由民的基層官吏和低級奴隸主等。
愛情在勞動中誕生。《召南·野有死麕》描繪了青年男女的愛情在勞動中逐漸成熟的過程。第一天,青年獵人看中了一個農村姑娘,他打死一只獐子,用白茅草包起來向正在砍柴的姑娘獻殷勤,試探姑娘的心。姑娘顯然對愛勞動且有勞動技能的小伙子動了心,所謂“懷春”。第二天,她約小伙子在林子里見面,小伙子逞能,打死一只遠比獐子大的多的野鹿,用白茅草編成繩索捆起來送給姑娘,姑娘很滿意。當天晚上,小伙子翻墻進入姑娘的家,進入姑娘的閨房,姑娘并不拒絕他,只是要他別毛手毛腳的,“脫脫兮”,不然弄出動靜會惹大黃狗狂吠,會被家長發現的。其他的再如:《王風·采葛》描寫未婚男子傍晚時分思念早上出去采集植物的情人那“一日三秋”的心態;《魏風·汾沮洳》描寫一個在水邊采集野菜的女子時看到一個俊美的男子而愛上了他的心態;《陳風·東門之池》描寫一個小伙子愛上了經常到護城河邊洗衣服的姑娘的心態;《曹風·伐柯》男子以斧柄自居思念被他稱為斧頭的女子,比喻是粗俗了點,但是卻是勞動者才會有的比喻,而且情真意切。《齊風·野有蔓草》、《鄭風·東門之墠》、《鄘風·桑中》等都是歌詠勞動者的愛情的。
婚姻在勞動中鞏固。在《周南·卷耳》中,一個農村婦女端著簸箕到村頭去采卷耳菜,卷耳菜俗名婆婆指甲菜,是一種可供人吃更常用來喂養兔子的野菜。固然家里的兔子正等著喂養,但是這個婦女無心采集野菜,簸箕還沒裝滿,她就把簸箕丟在大路邊,忽而跑到山崗上,忽而跑到山脊后面,忽而跑到亂石堆上,她眺望著遠方,眺望著她那外出謀生的丈夫回來時可能會出現的地方,她既想念丈夫,又擔心丈夫在外的冷暖和安危。丈夫主外,女子主內,采卷耳菜的這個婦女與丈夫相依著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們那牢固的婚姻關系正是在年復一年的勞動中筑牢的。《采苓》是《唐風》中的一首詩,一個晉國農家婦女跟她的丈夫一起在首陽山下采集甘草,她一邊采集一邊數落丈夫聽信謠言而誤解她,要求丈夫“人之為言,茍也無信”;她的丈夫是相信她的,向她表態道:“人之為言,胡得焉!”是勞動,是共同養家的艱辛化解了這對夫婦之間的矛盾。《衛風·考槃》、《齊風·甫田》、《邶風·谷風》等篇章,或歌詠女子對所嫁丈夫的欣賞之情,或歌詠女子不敢想念丈夫卻偏偏屢屢想念時的苦惱之情,或歌詠夫婦倆在勞動中互相鼓勵永遠舉案齊眉的情懷。
《詩經》十五國風中最集中表現勞動者家庭的青年男女婚戀生活的是《鄭風》,《鄭風》中的婚戀詩也是西漢特別是南宋以來主旨最有爭議的作品。《鄭風》共二十一首,其中約半數是婚戀詩。《女曰雞鳴》寫的是獵戶的生活。夫婦倆靠捕獵水鴨子、大雁為生,可能是頭一天的工作太過勞累了,黎明時分,妻子喊丈夫起床準備外出捕獵,丈夫卻還想再睡會兒,妻子便不依不饒的催他起床,一會兒向他描述勤勞將會給家庭帶來怎樣美好的未來生活,一會兒哄他說他最聽她的話。詩所寫的本是夫唱婦隨的普通水上人家的幸福生活,但是《毛詩序》說這首詩的主題是“刺不悅德也”,即女子因不滿丈夫的懶惰德性而諷刺他,這顯然是錯誤的。《豐》中的主角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孩子,她在外面勞動時被一個面容姣好的男子追求,但是她拒絕了他。而后她后悔不迭,央求叔叔、伯伯跟她的父母商量,把她送到他家里去。詩所描繪的是一個民間少女純真的愛情心態和堅定的愛情表達,但是《毛詩序》卻說這首詩的主題是“男行而女不隨”的所謂“婚姻之道缺”,其理解竟然如此膚淺;而朱熹甚至說這首詩是“淫奔之詩”,強行用他自己的封建禮教價值觀解釋這首早于他的禮教一千多年的詩,真是荒謬。《狡童》、《褰裳》、《出其東門》、《溱洧》等都歌詠了男女之間或熱烈的直接追求,或苦悶的輾轉追求的愛情心態,但是西漢至南宋期間卻總是有詩論家歪曲這些作品的主旨。
此外,表現勞動者勞動歡欣的如《周南·芣苢》,表現勞動者被統治者強迫勞動而感到痛苦的如《曹風·七月》,表現卿士憂時恨世的,表現統治者的帶有政治聯姻特點的婚戀生活的如《召南·何彼襛矣》,表現統治者祭祀生活的如《召南·采蘩》,表現棄婦悲慘遭遇的《衛風·氓》等題材的篇什在國風中所占比例很小,不便于歸類,但是它們依然沒有被打上特定地域的烙印,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和價值觀帶有普遍性。
孔子曰:“詩言志。”陸機說:“詩緣情而綺靡。”表達真情是詩歌作品的首要任務。縱觀《詩經》三百零五篇,四十篇的“頌”所表現的主要是周王室和貴族階層的祭祀生活,其所謂“緣情”也是敬天、敬祖之情,表達的是永遠壓迫被統治階級以維持自己荒淫生活的念想,算不得好詩。一百零五篇的“雅”作為朝廷正聲,作者雖然都是貴族,但是其中不乏深入民間考察的憂國憂民的貴族,所以“雅”中有不少反映勞動者苦難,反映階級矛盾的篇章,其數量甚至超過十五國風,這些作品與幾乎全部國風作品對后世的樂府詩的創作具有重要影響。一百六十篇的“風”雖然也有不少篇章反映了貴族生活,但是其反映的要么是周朝貴族或諸侯國貴族在時代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積極進取、艱苦創業的生活,要么是貴族階層在周朝中后期殘暴的統治和荒淫的生活,這兩類作品具有很大的歷史認識價值。而“風”中的那些反映勞動者純真熱烈的婚戀情懷的作品是全部《詩經》作品中最精華的部分,這些作品有助于我們認識周朝下層人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善于捕捉婚戀生活中男女微妙的心理變化,文學色彩最濃郁,是真正的“言志”、“緣情”的作品。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于江蘇宿遷,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知名輔導工作者,兩度被選為教育廳機關雜志封面人物。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蘇省散文學會會員,中國作家網簽約作家,今日頭條“優質深度長文精選頻道創作者”,頻繁大量獲今日頭條青云賽事獎之后被今日頭條聘為“專家評審百人團”成員。已發表作品500多萬字。有論文獲人民日報出版社專題征文一等獎、中華詩詞學會梅堯臣詩學獎等,有論文或長文獲今日頭條青云獎56次,還有詩文獲湖南省社科院文學匯展獎、中國散文網生態文學征文特等獎、《詩詞百家》雜志十年作品評選一等獎等,有駢文被市屬重點中學勒石于校園。相關作品入選《福州大學“中華詩詞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詩詞學會宋詩宣城研討會論文集》《山東師范大學李清照暨第37屆中華詩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論文匯編)》《中國海洋大學“學人?典籍?文化”古典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詩典(1917-1999)》《中國最美游記》等。個人傳記入選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放首發式的大型文化工程《中華百年人物(現代篇)》,有關事跡載入《江蘇教育年鑒》。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