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化·宮廷化·修正化
——談歷史類寫作歷史虛無主義的伎倆
文/董元奔(江蘇省)
歷史是人寫的,它自然會打上作者的個人印記。盡管如此,歷史的事件就在那里,無論歷史作者的個人喜好和歷史觀如何不同,歷史著作中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本身的差別并不會太大。
反映中國歷史的文字材料浩如煙海,但是相對可靠的是官方修撰并一直傳承下來的“二十五史”,歷代私史、野史、史注、史評、筆記小說、演義等等都只能作為我們閱讀“二十五史”時候的參考。
后現代主義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哲學流派和哲學研究方法,它以反對現代主義為抓手,在解構和批判現代主義關于人的身份的客體性和人的感覺的同一性之際,致力于宣揚人的自我性,人的感覺的多樣性。
在后現代主義哲學引領下,歷史領域出現反傳統浪潮,史書的字面意義和傳統解釋被讓位于作者的個人意圖和讀者的反映,從而引發歷史虛無主義回潮。
本世紀初前后,西方的這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即歷史寫作、歷史詮釋和歷史接受的走向。一些學人以歷史學家的頭銜,借助圖書、電視劇、電視講壇、新媒體等方式或平臺,干著“去歷史”、“黑歷史”、“反歷史”的勾當,嚴重干擾了人們對傳承至今的“二十五史”的閱讀和正確理解。
那么,歷史虛無主義有什么具體表現呢?歷史虛無主義者將歷史演義化、宮廷化,并以此為借口和手段恣意修正歷史。
一、歷史的演義化
從南宋中期開始,隨著城市功能的完備和市民階級的壯大,說書行當出現并迅速盛行起來,歷史話本大量出現。后來,簡單的、粗糙的歷史話本向復雜的、精致的歷史小說轉化,元末以來,幾乎每一段中國歷史都被歷史小說演義了好多遍。《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楊家將》、《說岳全傳》、《三俠五義》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演義小說。清末民國學者蔡東藩積十年之功,創作了《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包括前漢、后漢、兩晉、南北史、唐史、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國等十一種,600余萬字。
歷史演義終究是演義,它固然源自歷史,但是它并不是歷史,它是文學作品。有人說《三國演義》“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其實其史實連五分都沒有。蔡東藩生前,《中國歷代通俗演義》陸續出版期間,他被人們特別是民國教育界稱為歷史學家,但是蔡東藩本人不接受這個頭銜。他認為,固然他通讀過歷代官方史書數遍,但他只是知道歷史而已,從未解讀歷史,所以他不是歷史學家;而《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不能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它只是小說,所以蔡東藩認為自己是小說家。
近些年來,評說歷史的浪潮方興未艾,不同媒體和平臺的歷史大講壇、歷史大課堂、歷史百家層出不窮,數不清的談史書籍、論文、隨筆充斥書店和網絡,有的歷史話題還會引起大面積爭論,數千人、數萬人甚至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但是許多人在作品或爭論中所使用的歷史資料往往來自歷史演義。系統讀一遍四千多萬字的“二十五史”是不容易的,而要想熟知歷史,讀一遍甚至還是不夠的,于是有的沒有系統讀過“二十五史”的歷史類作家、談家便把歷史演義中的相關內容拉過來。有的歷史類作家、談家雖然熟知歷史,但是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卻撇開歷史資料不用,偏要拿歷史演義片段來作自己的論據。
當前,歷史的演義化愈演愈烈,但是我們不能把這股逆流歸罪于歷史上的歷史演義作家。古人常常嘲笑那些“看三國流淚,替古人擔憂”的聽書者,言下之意就是指演義是假的歷史,羅貫中、蔡東藩可從來都沒有教導人們通過他們的著作去學習歷史。
歷史的演義化不僅混淆了歷史和文學的界線,更割裂了歷史和當代的紐帶,誤導了當代讀者的歷史觀,值得人們警惕。
二、歷史的宮廷化
近些年,起源于香港的經典劇目《金枝欲孽》的宮廷劇(或者叫做宮斗劇)在大陸廣為流行,《宮鎖心玉》、《大清后宮》、《武則天秘史》、《美人心計》、《傾世皇妃》等常播不衰,《后宮甄嬛傳》更把宮廷劇的流行推向新的高潮。
與宮廷劇相呼應,宮廷小說也大都是暢銷書。《貴婿臨門》、《黃金臺》、《醫妃獨步天下》、《錦衣香閨》、《再世為妃》等等都是供不應求,一版再版。二月河是當代最著名的宮廷小說家,他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巨著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傳遍全世界。
關注宮廷,是中國古代歷史作家的傳統。“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著作《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有宮廷情結。《史記》一共130篇,其中,12篇“本紀”是專門寫君主的;30篇“世家”的傳主也基本上都是環繞在君主身邊的侯爺、勛貴;70篇“列傳”中,至少有50篇的傳主是環繞在君主身邊的文臣和武將。司馬遷開創的歷史的宮廷化敘述一直影響著歷代官方史書修撰者,“二十五史”說到底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宮廷史。
“二十五史”固然是以宮廷或者君主為綱,但是它也保存了不少普通人的資料。古代多有評說歷史的學者,他們完全可以對宮廷以外的歷史進行評說,但是,很遺憾的是,那些學者所關注的依然是宮廷。比如:明末清初學者王夫之的讀史著作《宋論》共十五卷,每卷的標題就是一個宋代皇帝的名字,每卷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圍繞該卷皇帝展開的。
中國歷史敘述的宮廷化傳統可能是當代宮廷劇、宮廷小說泛濫的誘因之一,但是,宮廷劇、宮廷小說卻不是當代歷史宮廷化逆流的誘因。宮廷劇的編導、宮廷小說的作者從來都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歷史,二月河稱自己為清宮歷史小說家,卻不是清史學家。把宮廷劇、宮廷小說當作歷史來接受的是那些不愿意讀“二十五史”卻要寫歷史評論、談歷史原委的學人以及相關讀者。
歷史的宮廷化不僅進一步強化了歷史敘述的宮廷化傳統,進一步忽視了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唯物史觀,而且由于歷史的宮廷化與電視劇、暢銷書相結合,以迎合接受者的口味為目的,其評論和談論必然有淡化歷史事件真實性的傾向,從而誤導了接受者。
三、歷史的修正主義
歷史修正主義,是指一些學者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進行篡改,對重要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重新進行界定的思想和實際行為。
日本政府長期淡化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歷次侵略行為,比如把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說成是日清戰爭,把十四年的侵華戰爭說成是日中戰爭,這是典型的歷史修正主義行為。今年年初以來,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同時,國際上悄然刮起一股否定二戰歷史的歪風,波蘭的一部分政客提出蘇聯和德國共同發動二次大戰的謬論;美國總統在紀念二次大戰的一次活動的演講中刻意避談蘇聯在打敗法西斯德國中的歷史作用,這些也是典型的歷史修正主義。
在當前的中國,歷史修正主義其實是歷史演義化和宮廷化的必然結果。歷史的演義化和宮廷化使歷史離開了原來的地方,接受了演義化和宮廷化歷史的學人研究歷史、談論歷史的時候,他們只能以刻舟求劍的方式篡改歷史。
歷史修正主義者并不是清一色的,他們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死硬的歷史修正主義者。這部分學人通曉歷史,但是他們無視早已存在的歷史事實和蓋棺論定的歷史結論,堅持從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出發,故意歪曲歷史,捏造歷史,修改歷史既有成果。比如:中國現代史是一部是非曲直早已明確,事件原委早已大白于天下的信史,但是就是有一些政治觀點異類的學人撇開歷史事實,以外國人杜撰的一些歷史演義和所謂見聞為證據,詆毀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些革命家。
另一類是無知的歷史修正主義者。這部分學人不太熟悉歷史,但是卻全盤接受了歷史演義和宮廷作品,于是他們便對那些早就明白無誤的歷史故事和早就有了定論的歷史人物進行修正。比如:曾經有一段時間,許多學人給曹操翻案,他們要改變曹操奸詐、多疑、殘忍、虛偽的反面人物形象,還曹操以雄才大略、儒雅風流、任人唯賢的正面人物形象,其實他們是中了《三國演義》的毒,如果他們讀了《三國志》和中國文學史,就無需給曹操翻案了。
當然,死硬的歷史修正主義者是會鐵了心一路走到黑的,而無知的歷史修正主義者卻是可以通過接受正規的歷史教育改正自己的錯誤。
總之,歷史修正主義逆流否認歷史真面目,宣揚假歷史,污染歷史接受環境,是極其有害的。
孕育于現代主義哲學母腹的歷史的演義化和宮廷化逆流,引發了歷史修正主義歪風,使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闡釋領域彌漫。在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條件下,“去歷史”、“反歷史”、“改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容易迷惑廣大網民,特別是占比更大的青年網民,歷史虛無主義具有泛濫的可能性,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因此,我們呼吁歷史學家們加大向人們介紹和宣傳信史的力度,力爭早日剎住歷史虛無主義歪風。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于江蘇宿遷,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知名輔導工作者,兩度被選為教育廳機關雜志封面人物。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蘇省散文學會會員,中國作家網簽約作家,今日頭條“優質深度長文精選頻道創作者”,頻繁大量獲今日頭條青云賽事獎之后被今日頭條聘為“專家評審百人團”成員。已發表作品500多萬字。有論文獲人民日報出版社專題征文一等獎、中華詩詞學會梅堯臣詩學獎等,有論文或長文獲今日頭條青云獎56次等,有駢文被市屬重點中學勒石于校園。相關作品入選《中華詩詞學會宋詩宣城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屆中國詩人節暨第37屆中華詩詞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論文匯編)》《中國詩典(1917-1999)》《中國最美游記》《中國生態文學精品集》等。個人傳記入選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放首發式的大型文化工程《中華百年人物(現代篇)》,有關事跡載入《江蘇教育年鑒》。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