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報》批評了當前文藝創作中的惡俗現象。在影視創作中,所謂的惡俗情況尤甚。可惜的是,影視批評在面對這一現象時,要么失語,要么無關痛癢。批評精神的隕落,導致惡俗現象更如脫韁的野馬。而影視批評的式微也使得人們越來越忽視這項與藝術生產無直接關系的活動。如此一來,形成惡性循環,影視批評的地位更加江河日下。然而,正如著名文學批評家李長之所說,“批評家乃是人類的火把”。獨立的批評恰恰反映了一個社會的獨立精神和思想自由。面對惡俗,堅守批評精神、傳承批評文化顯得極為迫切緊要。
可事實上,當前批評家失語無語不語或胡言亂語的狀況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和重視。尤其是面對與大眾生活結合最為緊密的藝術媒介——影視時,批評的聲音非常微弱。回顧上世紀80年代,中國曾出現過大眾影評的大潮,無論是關于“謝晉模式”的討論,還是轟轟烈烈的《高山下的花環》的鑒賞活動等都成為那個年代批評圖景的寫照。反觀今天的影視批評,從批評立場、批評話語、批評規范到批評視野無不讓人焦慮。更有激憤之士以“紅包批評”、“人情批評”、“商業批評”來概括當今的影視批評現狀。因此,稱贊皆盡“交口”,批評無不“歌德”。也難怪,在2005年,某著名導演的大片公映后,先是某些影評人和媒體一致好評,而后是廣大觀眾大呼上當。
如上所述,某些批評者自身道德操守的低下敗壞了整個批評的軟環境。某知名演員甚至說出“影評人講電影就像太監談戀愛”這樣偏激的言論。影視批評家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由此可見一斑。因此,當廣大觀眾面對惡俗的文藝產品時,不得不自己挺身而出,通過網絡責罵。而宣泄式的責罵并不能取代理性的批評,也無法從根本上促進影視創作的進步。影視創作需要影視批評的回歸。
在常人看來匪夷所思的是,在商業氛圍最濃的好萊塢,卻有著濃厚的批評氣息。如美國最為知名的影評人羅杰·艾伯特長年在報紙上寫電影批評專欄,并因此獲得普利策獎。由此可見,美國社會對批評文化的重視。另外,艾伯特每年領著豐厚的年薪,他不需要收任何制片方的紅包,也不需要顧及他人的人情,只需對觀眾負責。他因此獲得了觀眾和讀者的信任,艾伯特的褒貶經常會影響一部影片的票房,甚至得獎與否。良好的批評環境,可信的、專業的批評家,獨立的批評精神都是批評回歸的先決條件。而這一切又取決于積極的批評意識和良好的批評機制的建立。
此外,我們的影視批評家在從事批評時,應該調整好定位,放棄所謂的“精英立場”,有效地實現與大眾心理的對接,這樣才能調動起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促進影視批評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