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畫無聲處 匠心自春秋
——吳春龍藝術之路初探
作者:常耀宗
在歷史的長河中,巖畫是人類文明的古老密碼,而吳春龍以執著之心解碼這些沉默的印記,讓巖畫與時空對話,在今天重新為我們展現出遠古文明的鮮活模樣。
早年,吳春龍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系統研習書畫與裝裱技藝,承蒙書畫家白銘、郭才等先生點撥,繪畫功底日臻深厚,藝術成就被收錄于《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志》。2005年,他龍被內蒙古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自治區首批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如今,吳春龍深耕于包頭市固陽縣文化館書畫創作,在傳統筆墨與地域文化的交融中厚積薄發,為繪畫藝術筑牢根基。
與巖畫續塵緣
二十年前,吳春龍對固陽秦長城進行實地考察。在漫長的歲月里,他穿梭于古老的城墻與山間,看到了隱藏在秦長城上的巖畫。這些巖畫有北山羊、舞者、騎者等,題材廣泛,雖歷經歲月的洗禮,卻依然散發著神秘的氣息。那一刻,吳春龍被巖畫深深地吸引,從此與巖畫結下了不解緣。他通過多年的反復觀察與研究,大膽提出這些巖畫的作者不是北方少數民族,而是由秦漢時期駐守邊塞的士兵鑿刻的。這一獨特的見解,為巖畫研究領域帶來了新的思考方向。
此后,吳春龍多次應邀參加中國巖畫學會年會 、2014年中國?國際巖畫論壇—巖畫?人類·生態文明”研討會、世界巖畫組織聯合會大會暨中國巖畫學會年會、紀念中國巖畫學會成立三周年暨《中國巖畫(中英文)》期刊創刊推介會、第二屆中國巖畫遺址遺產研討會、中國巖畫學會2016年年會、2017年中國賀蘭山國際巖畫文化藝術節、國際巖畫峰會(世界巖畫保護研究高峰論壇)……通過不斷地積累和鉆研,他撰寫《秦始皇長城上的“藝術畫廊”》《美麗的包頭鹿像巖畫》《鹿像巖畫欣賞》《淺談秦始皇長城上的巖畫》《淺談N幅巖畫的辨識與再解讀》《淺談內蒙古巖畫藝術的拓展與創新》《讓阿拉善巖畫藝術“活起來”——新巖畫藝術創作感想》《讓包頭巖畫活起來》《新巖畫——古老巖畫與現代水墨的牽手》《秦長城上有巖畫》《談河流巖畫圖案的辨識與研究》、《巖畫中的蒙古包辨識與研究》等巖畫研究文章在自治區以及《萬里長城》《中國長城博物館》《中國巖畫》、新華網等媒體上發表。論文《包頭秦始皇長城上的巖畫研究》《固陽秦長城的資源價值》分別入編《長城華章一一內蒙古長城研討會文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專題論壇論文集》。他的三篇論文在第二、四、六屆河套文化研究學術論文評選中分獲三等獎、三等獎、二等獎。這些研究成果既體現了他對巖畫的深刻理解,也為后人研究巖畫提供了寶貴資料與參考。
讓巖畫“活”起來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巖畫,吳春龍還積極參與巖畫的宣傳和推廣工作。他提交的《關于加大巖畫保護力度的建議》《關于加強巖畫研究的建議》《關于讓巖畫活起來的建議》等提案獲相關部門認可與支持,實施后收效良好。他的文章《讓內蒙古巖畫活起來——對巖畫保護與利用的建議》在《同心》雜志上刊發,提升了巖畫知名度,拓寬了受眾面。他還建議成立巖畫研究與行政管理機構,借鑒區外經驗強化保護,通過辦展、出書、深加工文創及廣告應用等活化巖畫,同時整合資源避免分散,讓巖畫在系統保護與創新利用中煥發新生。此舉旨在構建巖畫保護傳承與價值轉化長效機制,推動地域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
在不斷的研究和實踐中,吳春龍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采用水墨畫表現新巖畫。他深知,巖畫雖然有獨特的歷史價值,但表現形式相對單一,難以滿足現代人多樣化的審美需求。于是,他開始嘗試將古老的巖畫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技法相結合,希望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事實上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創新之路。一開始,吳春龍遇到了諸多難題。如何在保留巖畫原始韻味的同時,融入水墨畫的筆墨情趣?嘗試不同的水墨技法,從線條的勾勒到墨色的渲染,每一筆劃都中傾注了他的心意。
秦長城上的巖畫(新巖畫,吳春龍/作)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吳春龍逐漸找到了水墨新巖畫的創作方法。他用靈動的水墨線條描繪出巖畫中的人物、動物和場景,再通過巧妙的墨色變化,營造出古樸而又富有層次感的畫面效果。這種新藝術形式,既保留了巖畫的神秘古樸,又增添了水墨畫的清新雅致,給人以全新的視覺享受。譬如,經過多次到阿拉善調研考察,吳春龍以阿拉善巖畫圖案中的人、太陽、帳篷、河流、駱駝、狗等為素材,通過有機組合,創作出多幅新巖畫作品,表達了他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向往。他的《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大漠絲路駝鈴聲》《吉祥如意》《百祥圖》《鹿鳴呈祥》《百祿圖》《馬踏飛鷹》《陰山巖畫?敕勒風情——人類遠古文明之印記》《美麗草原我的家》《福祿延年》《陰山巖畫印象》《內蒙古千里畫廊》等新巖畫作品在《包頭日報》《內蒙古日報》《同心》《中國書畫報》《美術報》《北京晚報》《萬里長城》《物流時代周刊·資源與物流》《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等報刊雜志上發表。他創作的新巖畫作品《藝術之源》入選內蒙古自治區政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書畫攝影作品展,《中國西部巖畫·人類童年的歌吟》入選政協委員、機關干部職工書畫聯展。《遠古文明在述說 沿黃河巖畫選》在中國政協禮堂與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同堂展出。他的陰山巖畫作品《三陽開泰》2015年被《中國文物科學研究》期刊全年第1——4期封面、封底采用。2016年底他創作的61幅新巖畫藝術作品被固陽縣委、縣政府印制成對外宣傳畫冊《大美固陽——吳春龍巖畫作品選》。2023年,《吳春龍與巖畫結緣》電子書問世,該書以其藝術生涯為主線,串聯創作歷程與獲獎成果,把巖畫文化和個人實踐結合起來,既是展現藝術家與巖畫情緣的生動畫卷,也是傳承巖畫藝術的好載體,是全面宣傳吳春龍藝術與巖畫魅力的實用讀本。
如今,吳春龍的水墨新巖畫已經逐漸得到了藝術界和社會的認可。他的作品在美術展覽中亮相,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他的作品,了解到巖畫這一古老藝術的魅力,也為巖畫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猶不止此,吳春龍還希望藝術工作者用文學、國畫、油畫、雕塑等多種形式創作巖畫主題作品,讓古老的巖畫文化和地方特色品牌結合,變成吸引人的旅游資源。通過開發巖畫文創產品,把內蒙古巖畫藝術傳到國內外,促進文化交流,讓內蒙古巖畫真正熱起來,成為深入人心的文化標識。例如,他撰寫的社情民意《用郵票傳播我國巖畫藝術》在《中國郵政快遞報》刊發,意在于借助“國家名片”郵票的廣泛傳播力,讓更多人領略內蒙古巖畫的獨特魅力。吳春龍不僅用筆書寫,更用行動去踐行。又如,他依托固陽秦長城的巖畫文化資源,創作出蘊含地域底蘊的新巖畫系列文創產品,讓游客在參觀固陽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時,既能觀賞到兼具藝術價值的巖畫新作,也可將這份文化印記購作伴手禮饋贈親友。這是吳春龍以文創為媒,為傳承與傳播巖畫文化所盡的一份心力。
新巖畫映文明
縱觀吳春龍的新巖畫,其藝術特色可概括為三點。一是材質的轉化。將巖石的堅硬轉化為宣紙的柔軟,用墨色的濃淡干濕模擬巖畫的鑿刻痕跡,創造出可觸摸的歷史感。二是符號的再生。堅守有據可依,從巖畫中提取“羊、鹿、河流、蒙古包”等核心符號,剝離其原始功能,賦予現代審美意義,如《三陽開泰》中的羊,也是吉祥的文化符號。三是時空的折疊。在一幅畫中融合史前巖畫的粗獷、商周青銅器的紋樣、文人畫的意境,讓千年文明在宣紙上完成時空對話。
正是基于上述藝術特色,吳春龍新巖畫作品的審美價值得以充分彰顯。2022年,他創作了《世祿之家 福祿綿長》新巖畫作品。此作選取四個巖畫鹿圖案諧音“世祿之家”,上方配國畫寫意紅蝙蝠諧音“?!?,寓意鴻福齊天。底部以巖畫河流象形線條象征“水生金”,喻財源綿延。蒙古包俯視圖代表蒙古族家庭,河流右側短豎線似橋,寓意事事通順。畫面中車輛巖畫彰顯身份權力,蹄印巖畫寓意牲畜興旺。通過圖案組合傳遞出世世代代福祿綿長的吉祥祝福。該作品在媒體發表后引發眾多方家關注與熱議。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彭卿云稱:“這是中華文明探源之作!兼具歷史性、時代性、藝術性與創新性,蘊含難得的古老粗獷之美!”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內蒙古文物學會會長安永鍀認為:“這不僅是一幅畫作,更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大作?!北本┩韴笪迳辆庉嫴吭魅胃吡⒘种赋?“古韻古味就是天地。其實勝過甲骨文。構圖是一部史,以史為圖?!?/p>
世祿之家(新巖畫,吳春龍/作)
今年年初,吳春龍以傳統祥瑞、福祿文化為靈感,創作了三幅新巖畫作品。這三幅作品兼具自然生命力與人文精神內涵,讓和諧圖景的追尋在筆墨間得以具象化呈現。
《鹿鳴》,是鹿鳴呈祥的意思,呈現祥瑞,常表示吉祥、喜慶的預兆。畫面中的鹿在水墨中舒展身姿,既有巖畫的符號感,又暗含“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詩意。鹿諧音“祿”,取高官厚祿之意,象征金榜題名,科舉高中。鹿還與“陸”“路”諧音,寓意為一帆風順,四通八達。鹿在古代被視為神物,在此暗含它能為人們帶來幸福和長壽之意。
《三陽開泰》,取材于固陽縣秦長城上的北山羊巖畫,水墨宣紙上三只北山羊呈階梯型排列,身體用簡練的線條勾勒,充滿力量感。若從三只北山羊墨色下淡、中濃、上適中的漸次變化來看,暗合“陽氣逐步升騰”的寓意。底部羊墨淡象征冬日余韻或陽氣初萌,中間羊墨濃代表陽氣鼎盛,上部的羊墨色介于兩者之間,或寓意陽氣延續、平衡,整體呼應“開泰”的動態過程,暗含“運勢漸強、步步高升”的祝福之意。“羊”諧音“陽”,以動物形象直觀演繹“三陽”之意,傳遞出家庭和睦、事業興旺等吉祥祝愿。這種通過物象諧音與視覺層次傳遞吉祥寓意的方式,是傳統文化中“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典型體現,核心是借具象畫面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福。
三陽開泰(新巖畫,吳春龍/作)
《世祿之家》,采用包頭市境內的四只“鹿”巖畫圖案為素材,結合現代繪畫藝術創作的巖畫新藝術作品,用金文題款,四只鹿一大兩中一小,大鹿身上有花花點點的斑點,既蘊含著巖畫的深層寓意,又彰顯著這頭鹿在“家中”最長壽的特征。兩只中鹿的角顯眼,其中前面的那只正邁腿做奔跑狀,表明它們時值壯年。小鹿慢慢騰騰,居最后。就是這樣的“一家”——以大鹿為圖騰,在它回首眷顧中的意象中,凝聚著團結、親和的“世祿之家”深意。鈐引首閑章“包頭巖畫”,壓角印“吉祥如意”,畫面呼應,寓意著家族世世代代享受福祿生活。
吳春龍的新巖畫,可以說延續了內蒙古陰山巖畫的文化活力,它將遠古與現代、歷史與文化、具象與抽象相結合,為我們活化傳統文化提供了深刻的啟示,也為促進巖畫文物旅游、繁榮發展中華文化開辟了新道路。
吳春龍憑借實力躋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博物館學會等機構會員及全國文化行業高技能人才行列后,始終淡泊名利,一心守護傳承巖畫這一中華文化遺產,為世界創造更多美好。他以實際行動詮釋著 “不為繁華易匠心”的堅守,與巖畫的緣分早已成為熱愛、堅持與創新交織的傳奇。眼下,古巖畫在他手中成為串聯文化的“活紐帶”,不僅聲名遠揚,更讓古老基因在當代煥發新生,綻放出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烏蘭察布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察哈爾右翼前旗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