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響時代之門
——解析羅偉章《誰在敲門》中的鄉土與人性交響
作者:袁竹
引言:以筆為鑰,開啟時代之 “門”
在當代文學的浩渺星空中,羅偉章的《誰在敲門》無疑是一顆熠熠生輝的獨特星體,散發著引人探尋的文學光芒。這部長達 63 萬字的鴻篇巨制,不僅是羅偉章創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當代文學中深入剖析時代與人性的扛鼎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細膩的人物刻畫,在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羅偉章,這位從大巴山深處走來的作家,其作品始終深深扎根于鄉土大地,又敏銳地捕捉著時代脈搏。《誰在敲門》便是他在時代浪潮中,對社會變革、人性掙扎以及傳統與現代碰撞的一次深度書寫。小說以一個川東農村大家族為藍本,圍繞著許成祥老人的慶生、治病與葬禮等生活片段徐徐展開,將許家三代人的命運沉浮與時代的宏大變遷緊密交織在一起。這扇 “門”,既是許家小院那扇見證歲月流轉的實體之門,承載著家族的悲歡離合;更是通往時代深處的隱喻之門,背后隱藏著社會轉型期的種種復雜矛盾與人性的幽微曲折,等待著讀者去叩響、去探尋。
在當代文學的版圖中,反映時代變遷的作品層出不窮,但《誰在敲門》卻憑借其獨特的敘事視角和對生活本真的執著追求脫穎而出。它不滿足于浮光掠影地記錄時代的表象,而是如一把銳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切入社會肌理,剖析在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等時代背景下,鄉村文明的衰落、城市文明的沖擊以及個體在其中的迷茫與堅守。從鄉村到城鎮,從傳統農耕生活到現代商業社會,羅偉章筆下的世界生動而鮮活,每一個人物都帶著時代的烙印,每一段故事都蘊含著生活的酸甜苦辣。
當我們翻開這本書,就仿佛踏入了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川東鄉村世界,與許家的兒女們一同經歷生活的喜怒哀樂,感受時代洪流對個體命運的無情裹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禁思考:在時代的滾滾車輪下,人性將何去何從?傳統的價值觀又將如何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尋得立足之地?《誰在敲門》正是帶著這些深刻的問題意識,引領讀者進行一場穿越時空與心靈的文學之旅,讓我們在閱讀中不斷審視自我、反思時代,從而獲得對生活和人性更為深刻的理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部作品,探尋那扇 “門” 背后的精彩世界。
羅偉章出生于四川宣漢縣大巴山深處,那片土地的山川風貌、風土人情,成為他創作的天然寶庫。他在鄉村度過的童年與少年時光,是與土地、莊稼、鄉鄰緊密相連的歲月。鄉村生活的質樸與艱辛,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為《誰在敲門》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與情感根基。
從書中對鄉村勞作場景的細致描繪,便能瞥見他童年生活的影子。如描寫農忙時節,一家人在田間收割莊稼,烈日高懸,汗水濕透衣衫,人們在土地上揮灑著辛勤的汗水,為了收獲那微薄的口糧而努力。這種對鄉村農事的熟悉,沒有親身經歷是無法寫得如此真切的。“許成祥老人望著那片金黃的稻田,心中滿是豐收的期待,他帶著兒孫們,手持鐮刀,彎下身子,一下一下地割著水稻,稻穗在他們手中整齊地倒下,空氣中彌漫著稻谷的清香和汗水的咸澀。” 這樣的場景,不僅僅是文字的呈現,更是羅偉章對鄉村生活的深情回望。
在家庭生活方面,書中對親情的刻畫也飽含著他個人的感悟。羅偉章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家庭的種種變故,母親的早逝、生活的困苦,都讓他對親情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誰在敲門》中,許家三代人之間的親情紐帶,既有溫暖的關懷,也有矛盾與沖突,這與羅偉章自己的家庭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成祥老人對子女們的愛,是深沉而內斂的,他默默為家庭付出,希望子女們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子女們對老人的孝順與偶爾的叛逆,也反映出家庭關系中的復雜性。這種對親情的細膩描繪,源自羅偉章對自己家庭的深刻體驗,他將自己在家庭中的情感經歷融入到作品中,使書中的親情更加真實動人。
《誰在敲門》創作時期,中國社會正處于劇烈的轉型期,城市化進程加速,鄉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傳統的鄉村社會結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家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傳統的大家庭聚居逐漸向小家庭分散轉變。這些時代特征在小說中有著淋漓盡致的體現,成為書中人物命運起伏的宏大背景。
在城市化的浪潮下,許家的兒女們紛紛離開鄉村,走向城鎮和城市,尋求更好的生活。他們在城市中面臨著各種挑戰與機遇,如就業的壓力、身份認同的困惑等。許家老三許春明在省城工作,雖然在城市中擁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內心卻始終無法擺脫對鄉村的思念與對身份的迷茫。他在城市的喧囂中,時常回憶起鄉村的寧靜與質樸,這種對故鄉的眷戀與對現實的無奈,正是無數進城務工人員的真實寫照。而許家大姐許春紅雖然留在鄉村,但也受到了城市化的影響,她的思想觀念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徊,既堅守著鄉村的傳統美德,又不得不適應時代的變化。
家庭結構的變化也在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許成祥老人的子女們各自成家立業,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大家庭的團聚變得越來越少。即使在老人的生日、生病等重要時刻,子女們的團聚也伴隨著各種矛盾與沖突。這種家庭關系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轉型期人們價值觀的沖突與碰撞。過去,家庭觀念強調的是長輩的權威和家族的凝聚力,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一代更加注重個人的發展和自由,這種觀念的差異導致了家庭關系的緊張。羅偉章通過許家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時代變遷對家庭關系的影響,讓讀者看到了在社會轉型期,人們在家庭與個人發展之間的艱難抉擇。
《誰在敲門》以許家父親許成祥的人生軌跡為線索,構建起清晰而連貫的線性敘事脈絡,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將許家三代人的生活故事一一串聯,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生活畫卷。
故事開篇,便將鏡頭對準了許成祥老人的 80 歲生日。這一天,許家的子孫們從四面八方趕回大姐許春紅家,為老人慶生。一時間,小小的院子里熱鬧非凡,充滿了歡聲笑語。子女們帶著各自的家人和禮物,齊聚一堂,表面上是一幅其樂融融的團圓景象。然而,在這看似溫馨的場景背后,卻隱藏著諸多矛盾與暗流。大哥許春山為兒子的婚事憂心忡忡,經濟上的壓力讓他愁眉不展;二哥許春樹則精明世故,在與人交往中處處算計;大姐夫李光文身為村干部,看似風光無限,卻在背后有著自己的算計和秘密;而作為文人的 “我”(許春明),在這個充滿煙火氣的大家庭中,既有著對親情的眷戀,又有著與家人觀念上的差異。作者通過對生日宴會上各種細節的描寫,如人們的言語、表情、行為等,生動地展現了家族成員之間復雜的關系和各自的性格特點,為后續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生日過后不久,許成祥老人突發腦梗,被緊急送往醫院。這一突發事件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家庭原有的平靜,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子女們圍繞著老人的治療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各自的私心和矛盾逐漸暴露出來。有的子女擔心醫療費用過高,有的則在考慮如何平衡自己的家庭和對父親的照顧。在醫院的病房里,緊張的氣氛彌漫著,親人間的關系也在這生死考驗面前變得愈發微妙。作者通過對醫院場景的細致刻畫,以及對子女們心理活動的深入挖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面對困境時的復雜多面性,讓讀者看到了親情背后隱藏的現實無奈與掙扎。
隨著病情的惡化,許成祥老人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于是,故事的場景轉移到了許家的老家燕兒坡,這里即將舉行老人的葬禮。葬禮是小說中一個重要的情節節點,也是家族成員再次聚集的時刻。在這個傳統而莊重的儀式中,不僅有對逝者的緬懷和悼念,更有家族內部矛盾的進一步激化。葬禮上,各種瑣碎的事務和利益紛爭不斷涌現,如喪葬費用的分攤、遺產的分配、親戚間的攀比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將家族成員之間的矛盾推向了高潮,使得原本就復雜的家庭關系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同時,作者也通過對葬禮儀式的描寫,展現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使小說具有了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
在父親葬禮之后,故事并沒有戛然而止,而是繼續延伸,描繪了家族成員在之后數年間的生活變遷。大姐許春紅在經歷了丈夫入獄、家庭變故等一系列打擊后,最終選擇了自殺,她的離去讓整個家族陷入了悲痛之中;大姐夫李光文在獄中反思自己的人生,對過去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我”(許春明)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經歷了種種挫折和困惑,但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內心底線;其他子女們也各自在生活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他們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起伏。這一部分內容不僅豐富了小說的情節,更展現了時間的流逝對人物命運的影響,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無常和人生的滄桑。
在《誰在敲門》中,情節的起承轉合猶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樂章,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弦,使故事充滿了張力和吸引力。
父親生日宴會作為故事的 “起”,是家族成員匯聚的契機,也是各種矛盾的初次展現。宴會上,許家子孫們的不同表現和言語交流,初步勾勒出每個人的性格輪廓和家庭關系的復雜網絡。大哥的憨厚老實與為兒子婚事的焦慮,二哥的精明算計與對利益的追逐,大姐夫的八面玲瓏與暗藏的野心,都在這一場景中初露端倪。這些矛盾和人物性格特點的呈現,為后續情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引發了讀者對這個家族命運的好奇與關注。
父親生病住院是情節的 “承”,它將家庭矛盾進一步激化,推動故事向前發展。醫院這個特殊的場景,成為了人性的試煉場。在面對父親的重病時,子女們的真實想法和情感被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經濟壓力、家庭責任、個人利益等因素相互交織,使得他們在治療決策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這種分歧不僅加劇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也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每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在討論是否繼續治療時,有的子女出于經濟考慮想要放棄,而有的則堅持要盡最大努力,這種沖突使得人物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也讓故事的發展充滿了懸念。
父親的葬禮則是情節的 “轉”,是矛盾的集中爆發點和故事的高潮部分。葬禮本應是莊重肅穆的,但在許家,卻因各種瑣事和利益紛爭變得混亂不堪。喪葬費用的分攤問題讓兄弟姐妹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吵,遺產的分配也引發了猜疑和不滿。這些矛盾的爆發,使得家族關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同時,葬禮上也出現了一些意外的情節和人物關系的轉折,如大姐夫過去的秘密逐漸浮出水面,這進一步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和緊張感。在這個情節中,作者通過對人物行為和言語的細膩描寫,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自私,以及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社會沖擊下的脆弱與無奈。
葬禮之后家族成員的生活變遷是情節的 “合”,它為整個故事畫上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句號,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考空間。大姐的自殺是家庭悲劇的頂點,她的離去讓家族成員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家庭關系。大姐夫在獄中對人生的反思,以及其他子女在生活中的成長與改變,都表明了他們在經歷了這一系列事件后,內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了人物性格的發展,也反映了時代對個人命運的影響。故事的結尾,雖然沒有明確交代每個家族成員的最終結局,但卻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的延續和生命的堅韌。在時代的洪流中,許家的故事或許只是一個縮影,但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會意義,讓讀者在閱讀之后不禁對人性、家庭和社會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誰在敲門》中,羅偉章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勾勒出眾多性格鮮明、形象飽滿的人物,他們猶如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真實個體,帶著各自的喜怒哀樂、欲望掙扎,躍然紙上。
父親許成祥,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他的一生充滿了苦難與堅韌。自幼成為孤兒,母親早逝,弟弟夭折,在孤獨與困苦中長大的他,養成了隱忍、樸實的性格。中年喪妻的打擊,并沒有將他打倒,反而讓他更加堅強地承擔起撫養七個子女的重任。在子女們的眼中,父親是傳統家長的代表,他勤勞善良,卻也有著固執和保守的一面。他對土地有著深厚的眷戀,即使子女們都已長大成人,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他依然不愿意離開農村,堅守著自己的土地和家園。這種對土地的執著,源于他對生活最質樸的理解,土地是他的根,是他生命的寄托。
在面對生活的苦難時,許成祥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堅韌。他默默承受著生活的重壓,從不向子女們抱怨。例如,在子女們還小的時候,生活十分艱難,常常面臨著吃不飽穿不暖的困境,但他總是想盡辦法,通過辛勤的勞作來維持家庭的生計。他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責任與擔當。然而,他的這種堅韌,有時也表現為一種固執。在一些觀念上,他很難接受新的思想和變化,比如在子女的婚姻和職業選擇上,他更傾向于傳統的方式,希望子女們能夠按照他的期望生活。這種固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與子女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大姐夫李光文是一個極具復雜性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特點鮮明,充滿了多面性。他精明能干,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經營挖挖機和采砂船,同時還擔任村干部,在村里和鎮上都有著較高的威望。他對社會公共事務充滿熱情,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在全鎮還沒通鄉村公路的時候,他就四處奔走,積極籌資,帶領村民們鑿通了李家巖的路,并且不要村民出一分錢,還為他們爭取到了各種好處。有一年楊侯山遭雷劈引發山火,他不顧個人安危,沖鋒在前,一個晝夜都在撲火,小腿和脊背都被燒傷,但火撲滅后,他沒有休息,也沒有去醫院,而是忙著安排受災戶,為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他的這些行為,贏得了村民們的尊敬和信任,也讓他在村里樹立了極高的威信。
然而,李光文的性格中也有著陰暗的一面。他對錢財有著強烈的欲望,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不惜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他善于鉆營,與上級領導拉關系,為了討好上級,甚至不惜觸犯法律。在處理一些事情時,他也會表現出冷酷和自私的一面。比如在鄢敏意外死亡事件中,他雖然成功地擺平了事情,但他的處理方式更多地是從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權威出發,而不是真正為了當事人著想。他的這種復雜的性格,使他成為了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也讓讀者對他既敬佩又感到無奈。
“我”(許春明)作為許家的三兒子,是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知識分子。與其他兄弟姐妹不同,“我” 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走出了鄉村,在省城擁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成為了畫報編輯部的編輯,同時還是一位詩人。在文學創作方面,“我” 有著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努力在文壇上尋找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我” 的性格中也存在著一些弱點。“我” 好面子,自尊心強,在面對一些事情時,往往會因為顧及自己的面子而做出一些不恰當的決定。比如在親戚朋友找 “我” 幫忙時,“我” 明明知道自己可能沒有能力解決問題,但卻不好意思拒絕,結果常常陷入困境。
在家庭關系中,“我” 雖然關心家人,但由于長期生活在城市,與家人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在一些觀念和行為方式上與家人產生了分歧。在處理父親的治療和喪葬問題時,“我” 的想法和做法與其他兄弟姐妹之間存在著矛盾。“我” 希望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父親治療,讓他能夠多活一段時間,而其他兄弟姐妹則更多地考慮到經濟上的壓力和實際情況。這種分歧,不僅反映了 “我” 與家人之間的代溝,也體現了城市與鄉村、知識分子與普通民眾之間在價值觀上的差異。盡管如此,“我” 內心深處對家人的愛始終沒有改變,在面對家庭的困難和問題時,“我” 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試圖維護家庭的和諧與完整。
在《誰在敲門》中,人物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交織成一張緊密的大網,涵蓋了親情、友情、利益等多個層面,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復雜。
親情是小說中人物關系的核心紐帶,許家三代人之間的親情關系既溫暖又充滿了矛盾與沖突。許成祥老人與子女們之間,有著深厚的血脈親情。他一生含辛茹苦地將子女們養大,對每個子女都寄予了厚望。然而,隨著子女們的長大成人,各自的生活軌跡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與父親之間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在對待父親的養老和生病問題上,子女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子女出于經濟考慮,對父親的治療和照顧顯得有些冷漠;而有的子女則盡心盡力,希望能夠讓父親安享晚年。這種差異,反映了親情在現實面前的脆弱性,也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與善良在家庭關系中的碰撞。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同樣復雜多樣。他們在童年時期共同成長,有著深厚的手足之情。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各自成家立業,生活中的瑣事和利益紛爭逐漸影響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哥許春山和二哥許春樹之間,因為一些家庭瑣事和經濟利益,產生了矛盾和隔閡。他們在面對父親的問題時,也會因為各自的立場和想法不同而發生爭吵。而 “我”(許春明)與其他兄弟姐妹之間,雖然有著親情的聯系,但由于生活環境和職業的差異,在一些觀念和行為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這種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不僅展現了家庭關系中的復雜性,也反映了社會變革對傳統家庭觀念的沖擊。
除了親情關系,友情和利益關系也在小說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大姐夫李光文作為村干部,與鎮上的領導和其他村民之間有著復雜的人際關系。他善于處理各種關系,通過與上級領導建立良好的關系,為自己和村里謀取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友情與利益相互交織,很難分清界限。他與一些領導之間的關系,既有朋友之間的情誼,也有利益上的相互利用。而在村里,他與村民們之間的關系也并非單純的上下級關系,其中夾雜著親情、友情和利益的因素。在處理村里的事務時,他需要平衡各種關系,既要維護自己的權威,又要照顧到村民們的利益。
在利益的驅使下,人物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微妙和復雜。例如,在村里的一些工程項目和經濟活動中,不同的人物為了爭奪利益,不惜采取各種手段,甚至不惜犧牲親情和友情。這種利益關系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現實中人性的貪婪和自私,也讓讀者看到了在金錢和利益面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擊。
這些復雜的人物關系,對人物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成祥老人的子女們,因為各自的性格和在家庭關系中的地位不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姐夫李光文的精明能干和善于鉆營,使他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因為他對利益的過度追求,最終陷入了困境,鋃鐺入獄。而 “我”(許春明),由于在家庭關系中處于相對獨立的地位,以及自己的知識分子身份,在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種種問題時,常常感到迷茫和無奈。他試圖在親情和自己的價值觀之間找到平衡,但往往力不從心。
從主題表達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物關系的設置,深刻地反映了小說的主題。它們展現了社會變革對家庭、親情和人性的影響,揭示了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逐漸迷失了自我,導致了親情的淡漠和人性的扭曲。通過對這些人物關系的描寫,作者呼吁人們在現代社會中,要珍惜親情,堅守人性的底線,不要被利益所左右,從而使小說的主題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體現。
在《誰在敲門》中,鄉土與城市的碰撞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主題,深刻地展現了社會變遷對人們生活和價值觀的巨大影響。許家的子女們,有的堅守鄉土,如大姐許春紅,她的生活與鄉村緊密相連,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她在鄉村辛勤勞作,操持家務,傳承著鄉村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她的丈夫李光文作為村干部,也在鄉村的舞臺上施展著自己的能力,為鄉村的發展貢獻著力量。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鄉村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寧靜,城市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如潮水般涌來,沖擊著鄉村的傳統秩序。
有的子女則走向城市,試圖在城市中尋找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如 “我”(許春明)。“我” 通過讀書考上大學,留在省城工作,成為了一名知識分子。城市的繁華和機遇讓 “我” 開闊了眼界,但同時也讓 “我” 陷入了身份認同的困境。在城市中,“我” 雖然擁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物質條件,但內心卻始終無法擺脫對鄉村的思念和牽掛。鄉村的質樸和純真與城市的復雜和功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 “我” 在兩種文明之間徘徊不定。
在許春明的內心深處,鄉村是他的根,是他心靈的歸宿。他常常回憶起童年在鄉村的快樂時光,那些與家人、鄉鄰一起度過的日子,充滿了溫暖和人情味。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城市卻讓他感到孤獨和迷茫。城市的快節奏、高壓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讓他時常感到疲憊不堪。他試圖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卻發現自己始終是一個邊緣人。在面對一些問題時,他的鄉村背景和城市生活經歷常常會產生沖突。比如在處理父親的治療和喪葬問題時,他的想法和做法與留在鄉村的兄弟姐妹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他從城市的角度出發,更注重生命的質量和尊嚴,希望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父親治療;而兄弟姐妹則更多地考慮到鄉村的實際情況和經濟壓力,在一些決策上顯得更加現實和無奈。
這種鄉土與城市的碰撞,不僅僅體現在人物的生活選擇上,更體現在他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中。鄉村文明強調的是親情、友情、鄰里互助以及對土地的敬畏,這些傳統價值觀在許家老一輩人的心中根深蒂固。而城市文明則更注重個人的發展、物質的追求和競爭意識,這些觀念對年輕一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城市文明的沖擊,鄉村的傳統價值觀逐漸受到挑戰和侵蝕。一些年輕人為了追求物質利益,不惜放棄親情和道德底線,導致家庭關系的破裂和社會風氣的敗壞。例如,許家二哥許春樹為了自己的利益,在父親的葬禮上與兄弟姐妹發生爭吵,甚至做出了一些自私自利的行為,這與鄉村的傳統美德背道而馳。
羅偉章通過對鄉土與城市碰撞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社會變遷對人們生活和價值觀的影響,讓我們看到了在時代的浪潮中,人們在面對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的選擇時所面臨的困惑和掙扎。同時,他也表達了對鄉村文明的懷念和對城市文明弊端的反思,呼吁人們在追求物質進步的同時,不要忘記精神的家園,要珍惜親情、友情和傳統的價值觀,保持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誰在敲門》猶如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人性的復雜深邃,善惡美丑在其中交織纏繞,難解難分。在道德與欲望的激烈博弈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被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讓讀者得以一窺人性的幽微之處。
大姐夫李光文堪稱小說中人性復雜性的典型代表。他能力出眾,在事業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經營挖挖機和采砂船,同時擔任村干部,為鄉村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對社會公共事務充滿熱情,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全鎮還沒通鄉村公路時,他四處奔走,積極籌資,帶領村民鑿通了李家巖的路,且不要村民出一分錢,還為他們爭取到諸多好處;楊侯山遭雷劈引發山火,他沖鋒在前,不顧個人安危撲火,小腿和脊背被燒傷后,也沒有休息和去醫院,而是忙著安排受災戶。這些行為無疑展現了他善良、正義的一面,讓人對他心生敬佩。
然而,在面對金錢和權力的誘惑時,李光文的人性弱點也暴露無遺。他對錢財有著強烈的欲望,為了獲取更多利益,不惜采取不正當手段,與上級領導拉關系,甚至觸犯法律。在鄢敏意外死亡事件中,他雖然成功擺平了事情,但他的處理方式更多是從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權威出發,而非真正為當事人著想。他的這種行為,讓人對他的道德底線產生了質疑,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在欲望面前的脆弱。
在許家子女對待父親的態度上,人性的善惡同樣展現得淋漓盡致。父親許成祥含辛茹苦將子女們養大,在他生病和去世后,子女們的表現卻各不相同。有的子女孝順善良,如小兒子許春晌,他對父親真心實意,在父親生病期間,始終在醫院寸步不離地陪伴,細心照顧。他背起父親時動作熟練又細心,病危的父親流淚時,他會左手擦著父親的淚水,右手抹自己的眼淚;看到父親從昏迷中醒來說要吃東西,他也會一路小跑地去買飯,給父親吃好的,而自己只舍得吃剩的、餿的。他的行為體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孝順,讓人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但也有一些子女,在面對利益和責任時,表現出了自私和冷漠的一面。例如,在討論父親的治療費用時,有的子女出于經濟考慮,想要放棄治療,這種行為讓人感到心寒。在父親的葬禮上,子女們也因為各種瑣事和利益紛爭產生了矛盾和爭吵,原本莊重肅穆的葬禮變得混亂不堪。這些情節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貪婪,讓我們看到了在利益面前,親情有時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在小說中,羅偉章還通過一些細節描寫,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復雜性。比如,在描寫許家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時,既有手足情深的一面,也有因利益和矛盾產生的隔閡和猜忌。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有時會相互扶持,但在面對利益時,又會互相算計。這種復雜的情感和關系,真實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再如,在描寫一些小人物時,作者也沒有簡單地將他們劃分為好人或壞人,而是展現了他們性格中的復雜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動機,都在生活的壓力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這些選擇背后反映的正是人性的復雜。
羅偉章通過對人性的深入洞察和細膩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善惡并非絕對,而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在不同的環境和情境下,人性會發生變化,善惡也會相互轉化。這種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小說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強烈的現實意義,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從而對人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親情,作為人類情感中最基本、最深厚的一種,在《誰在敲門》中被羅偉章以細膩而真實的筆觸進行了深入的描繪,展現出其在時代變遷中的溫暖與力量,以及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和考驗。
許成祥老人與子女們之間的親情,是小說中親情關系的核心。許成祥一生歷經苦難,母親早逝,弟弟夭折,中年又喪妻,但他始終堅強地承擔起撫養七個子女的重任。他對子女們的愛是深沉而無私的,盡管生活艱難,他依然竭盡全力為子女們提供生活的保障,用自己的勤勞和堅韌為子女們撐起了一片天。在子女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未來。他的愛是傳統而質樸的,雖然不善于表達,但卻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然而,隨著子女們的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立業,親情在現實生活的磨礪下逐漸發生了變化。在父親生病和去世的過程中,子女們的表現凸顯出親情的冷暖。有的子女孝順有加,始終陪伴在父親身邊,關心他的病情和生活,如小兒子許春晌。他對父親的照顧無微不至,從生活起居到情感關懷,都做得十分到位。他的孝順不僅是出于責任,更是源于內心深處對父親的敬愛和感激之情。而有的子女則在面對利益和責任時,表現出了自私和冷漠的一面。在討論父親的治療費用時,一些子女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父親的生命健康。這種行為讓親情在現實面前顯得如此脆弱,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弱點在親情關系中的影響。
在許家兄弟姐妹之間,親情同樣充滿了矛盾與和解。他們在童年時期共同成長,有著深厚的手足之情。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中的瑣事和利益紛爭逐漸影響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在父親的生日宴、葬禮等場合,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之間因意見不合而產生的爭吵和沖突。大哥許春山和二哥許春樹之間,因為家庭瑣事和經濟利益產生了隔閡;大姐許春紅與其他兄弟姐妹之間,也因為一些事情存在著矛盾。然而,盡管親情面臨著種種考驗,但在關鍵時刻,兄弟姐妹之間依然會展現出相互關心和支持的一面。在大姐夫李光文入獄后,兄弟姐妹紛紛伸出援手,幫助大姐度過難關;在面對家庭的重大變故時,他們也能夠暫時放下矛盾,共同面對困難。這種親情的堅守,讓我們看到了親情的力量是無窮的,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親情依然能夠成為人們心中的支撐和慰藉。
在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親情也受到了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的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許家的子女們有的離開鄉村,走向城市,生活環境和價值觀的差異使得他們與家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在城市中生活的子女,面臨著工作壓力、生活節奏快等問題,與鄉村的家人之間的聯系逐漸減少,親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淡薄。然而,無論距離有多遠,無論生活發生多大的變化,親情始終是他們心中無法割舍的牽掛。當父親生病和去世的消息傳來,他們紛紛放下手中的工作,趕回鄉村,這表明親情在他們心中依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羅偉章通過對許家親情關系的描寫,展現了親情在時代變遷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親情既有溫暖和力量的一面,也有脆弱和無奈的一面。在現實生活的沖擊下,親情需要經歷考驗和磨礪,但正是這些考驗,讓親情更加珍貴和深厚。他讓我們看到,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親情始終是人們心中最寶貴的財富,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的避風港和力量源泉。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珍惜親情,學會理解和包容家人,共同維護親情的溫暖和和諧。
《誰在敲門》以其細膩入微的現實主義筆觸,為讀者呈現出一幅鮮活而真實的生活畫卷,使讀者仿佛能夠親身感受到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和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對鄉村生活場景的描繪上,羅偉章展現出了深厚的生活積累和敏銳的觀察力。他筆下的燕兒坡,充滿了濃郁的鄉村氣息。“燕兒坡的清晨,總是被公雞的打鳴聲喚醒。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錯落有致的農舍上。田野里,綠油油的莊稼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生長的喜悅。” 這樣的描寫,不僅生動地勾勒出鄉村的自然風貌,更讓讀者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寧靜與祥和。而在描寫農忙時節時,“大太陽底下,人們在稻田里彎腰收割,汗水濕透了衣衫,滴落在腳下的土地上。打谷機的轟鳴聲,人們的呼喊聲,交織成一曲忙碌的勞動之歌。” 通過對這些細節的刻畫,讀者能夠真切地體會到農民們在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艱辛與不易,感受到鄉村生活中最質樸的一面。
在人物的語言和行為描寫方面,羅偉章更是做到了惟妙惟肖,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例如,在描寫許成祥老人時,他的語言充滿了鄉土氣息和生活智慧。當子女們討論一些事情時,他常常會用簡潔而有力的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莫要瞎折騰,實實在在過日子才是正理。” 這句話不僅體現了老人樸實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而在描寫年輕一代時,作者則通過他們的言行展現出了時代對他們的影響。許家的孫輩們,在城市文化的熏陶下,語言更加時尚和多樣化,行為也更加自由和開放。他們在與長輩的交流中,常常會產生觀念上的碰撞,這些碰撞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也反映了時代變遷對家庭關系的影響。
作者還通過對日常生活瑣事的描寫,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許家,一頓普通的晚餐也能成為展現人物性格和關系的舞臺。“晚飯桌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大哥許春山悶頭吃飯,偶爾抬起頭來,用憨厚的笑容回應著家人的話語;二哥許春樹則一邊吃飯,一邊不停地談論著村里的事情,言語中透露出精明和世故;大姐許春紅則細心地照顧著父親,不時地為他夾菜。” 通過這樣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不同的性格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
這種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使小說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和代入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于那個川東鄉村的世界,與許家的人們一同經歷著生活的起伏和變遷。它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真實面貌,感受到了人性的復雜和多面,使我們對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這種寫作風格也使小說具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它反映了社會現實中的種種問題,如城鄉差距、家庭矛盾、人性的弱點等,引發了讀者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在《誰在敲門》中,羅偉章巧妙地將川東方言、民俗風情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小說的創作中,為作品增添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川東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小說中隨處可見。作者通過人物的對話,生動地展現了川東方言的獨特魅力。比如,“啷個”“要得”“曉得” 等方言詞匯的頻繁使用,使人物的語言更加貼近生活,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你啷個才來喲,大家都等你好久了。”“要得,就這么辦。” 這些方言的運用,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川東地區的語言特色,更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真實。而且,方言的使用還能夠準確地表達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點。例如,許成祥老人說話時的方言,透露出他樸實、憨厚的性格;而大姐夫李光文在與不同人交流時,對方言的運用也有所不同,在與上級領導交流時,他會適當夾雜一些普通話,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修養;而在與村民交流時,則會使用更加地道的方言,以拉近與村民的距離,這些細節都生動地展現了他精明、世故的性格特點。
民俗風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羅偉章在小說中對川東地區的民俗風情進行了細致的描繪,使讀者能夠深入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小說中對許成祥老人葬禮的描寫,堪稱精彩絕倫。從葬禮的儀式流程到人們的穿著打扮,從祭品的準備到孝子賢孫的守靈,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川東地區傳統葬禮的特色。“葬禮那天,靈堂里擺滿了花圈和祭品,孝子賢孫們身著白色孝服,跪在靈柩前哭泣。道士們身著道袍,手持法器,念念有詞,為逝者超度亡靈。” 這樣的描寫,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葬禮的莊重和肅穆,也讓我們了解到了川東地區傳統葬禮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
此外,小說中還描寫了川東地區的一些傳統節日和習俗,如春節、端午節等。在春節期間,許家的人們會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共度佳節。“大年三十晚上,許家的院子里張燈結彩,充滿了節日的氣氛。大紅的春聯貼在門上,鞭炮聲此起彼伏,孩子們在院子里嬉笑玩耍,大人們則圍坐在桌旁,一邊吃著年夜飯,一邊談論著過去一年的生活和對新的一年的期望。” 這些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川東地區傳統節日的歡樂氛圍,也展現了當地人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熱愛。
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對小說的主題表達和藝術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豐富了小說的內容,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它們深刻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為小說的主題表達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通過對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描寫,作者展現了鄉村社會在時代變遷中的堅守與變革,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揭示了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引發了讀者對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思考。
在《誰在敲門》中,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為小說增添了豐富的隱喻意義,使作品的主題表達更加深刻、含蓄。“敲門” 這一意象作為小說的核心象征,貫穿始終,蘊含著多重含義,成為解讀小說的關鍵密碼。
“敲門” 首先象征著外界對許家這個傳統鄉村家庭的沖擊。在小說中,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文明如洶涌潮水般涌入鄉村,打破了許家原本寧靜的生活。這種沖擊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改變上,更體現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精神層面。許家的子女們紛紛離開鄉村,走向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逐漸被城市文化所影響。此時的 “敲門聲”,就像是城市文明的使者,不斷叩響許家的大門,打破了鄉村的寧靜與傳統。例如,許家老三許春明在省城工作,他所接觸的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截然不同,他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他回到鄉村時,他的言行舉止與鄉村的環境顯得格格不入,這種差異就如同 “敲門聲” 一樣,打破了鄉村的平靜,引發了家庭內部的矛盾和沖突。
“敲門” 也象征著命運的無常和不可預知。在小說中,許家的人們常常在不經意間遭遇各種變故,這些變故就像是突然響起的 “敲門聲”,讓他們措手不及。許成祥老人的生病和去世,是整個家庭命運的轉折點。老人的突然生病,讓子女們陷入了慌亂和迷茫之中,他們不得不面對生命的脆弱和無常。而老人的去世,則讓整個家庭陷入了悲痛和混亂之中,子女們在處理老人后事的過程中,各種矛盾和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這種命運的無常,就像那神秘的 “敲門聲”,隨時可能降臨,改變人們的生活軌跡。
除了 “敲門” 這一核心意象,小說中還有許多其他的象征元素,它們相互交織,共同豐富了小說的隱喻意義。比如,許家院子里那扇被風雨侵蝕的門,象征著家庭的脆弱和不堪一擊。這扇門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已經變得破舊不堪,就像許家這個家庭一樣,在時代的風雨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和穩定性。“那扇門在風雨中搖搖欲墜,門板上的油漆已經剝落,露出了斑駁的木頭。每次風吹過,門都會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這扇門的描寫,不僅暗示了家庭的命運,也表達了作者對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社會沖擊下逐漸瓦解的憂慮。
再如,小說中多次出現的火塘,象征著溫暖、親情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火塘是許家人們聚集的地方,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聊天、吃飯、取暖,充滿了溫馨和親情。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火塘的作用逐漸被現代生活設施所取代,它所代表的傳統生活方式也逐漸被人們遺忘。“火塘里的火漸漸熄滅,只剩下一堆冰冷的灰燼。曾經圍坐在火塘邊的人們,如今已經各奔東西,火塘也失去了往日的熱鬧和溫暖。” 火塘的變化,象征著傳統生活方式的衰落,也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傳統文化消逝的無奈。
這些象征元素的運用,使小說的主題表達更加深刻、含蓄。它們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小說中人物的命運起伏和情感變化,更引發了讀者對時代變遷、人性、家庭等諸多問題的深入思考。通過對這些象征元素的解讀,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說的內涵,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從而使小說具有了更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
在當代文學的版圖中,《誰在敲門》猶如一座獨特的高峰,以其鮮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內涵,與同時代的鄉土文學作品形成了獨特的對話與對照,展現出不可忽視的創新與突破,為當代文學的發展貢獻了寶貴的力量。
與一些同時代鄉土文學作品相比,《誰在敲門》在主題挖掘上更加深入和多元。部分鄉土文學作品往往側重于描繪鄉村的田園風光、傳統習俗,或是聚焦于鄉村與城市的二元對立,而《誰在敲門》不僅涵蓋了這些常見主題,還進一步拓展了視野,深入探討了人性的復雜、家庭關系的演變以及時代變遷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沖擊。它沒有簡單地將鄉村描繪成一個充滿詩意的世外桃源,也沒有將城市視為鄉村的對立面進行批判,而是以一種更加客觀、全面的視角,展現了鄉村和城市在時代浪潮中的相互影響和交融。例如,在描寫許家子女進城后的生活時,既展現了他們在城市中面臨的困境和掙扎,如就業壓力、身份認同的困惑等,也描繪了他們在城市生活中所獲得的成長和改變,這種對城鄉關系的細膩刻畫,使小說的主題更加豐富和立體。
在敘事手法上,《誰在敲門》也展現出獨特之處。許多鄉土文學作品采用較為傳統的線性敘事方式,按照時間順序講述故事。而《誰在敲門》則在保持線性敘事主線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了多視角敘述和回憶插敘等手法,使故事更加富有層次感和節奏感。小說以許家老三許春明的視角為主線,同時穿插了其他家庭成員的視角,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同一事件的不同側面,讓讀者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全貌和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在描寫許成祥老人的葬禮時,不僅有許春明對葬禮過程的觀察和感受,還通過其他子女的視角,展現了他們在葬禮上的不同表現和心理活動,使整個葬禮場景更加生動、真實,也深刻地揭示了家族成員之間復雜的關系和矛盾。
在人物塑造方面,《誰在敲門》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形象飽滿的人物形象,打破了一些鄉土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類型化的局限。小說中的人物不再是簡單的善惡分明的符號,而是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的真實個體。以大姐夫李光文為例,他既有精明能干、熱心公益的一面,為村里修路、撲火,贏得村民的尊敬;又有自私貪婪、不擇手段的一面,為了謀取個人利益,不惜觸犯法律。這種對人物性格的細膩刻畫,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真實,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人性的復雜和多面。
《誰在敲門》的創新與突破對當代文學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它為鄉土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啟發作家們在創作中更加深入地挖掘主題,大膽創新敘事手法,塑造更加真實、立體的人物形象。它促使當代文學更加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復雜問題,如城鄉差距、家庭關系、人性的善惡等,推動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的反映更加深刻和全面。它也為讀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閱讀體驗,滿足了讀者對文學作品深度和廣度的需求,激發了讀者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
《誰在敲門》猶如一面鏡子,清晰而深刻地映照出豐富的社會現實,對諸多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揭示與思考,為讀者打開了一扇認識社會和人性的窗戶,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城鄉差距是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小說中有著直觀而生動的體現。許家子女不同的生活軌跡,鮮明地展現了城鄉之間在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異。留在鄉村的大哥大嫂、二哥二嫂等,他們的生活依然圍繞著土地展開,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相對傳統、保守。而走出鄉村,在省城工作的老三許春明夫婦,以及在城市打工的二姐夫婦、幺妹夫婦等,他們接觸到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經濟收入也相對較高,但同時也面臨著城市生活的壓力和挑戰,如房價高、競爭激烈等。這種城鄉差距不僅影響著許家子女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機會,也導致了他們在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進而引發了家庭內部的矛盾和沖突。例如,在對待父親的治療和喪葬問題上,鄉村的兄弟姐妹更多地考慮經濟成本和傳統習俗,而城市的兄弟姐妹則更注重生命的尊嚴和醫療的科學性,這種觀念上的差異,背后反映的正是城鄉差距對人們思想的影響。
小說對社會轉型期人們面臨的道德困境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人們在面對各種利益誘惑時,常常陷入道德的兩難境地。大姐夫李光文,他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鄉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在面對金錢和權力的誘惑時,卻逐漸迷失了自我,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他的行為不僅違背了道德底線,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傷害。而在許家的其他成員身上,也能看到道德困境的影子。比如,在父親生病住院期間,有的子女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治療決策上猶豫不決,甚至出現了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這反映出在現實利益面前,親情和道德的脆弱性。這些情節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社會轉型期,如何堅守道德底線,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家庭關系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說通過對許家三代人家庭關系的細致描繪,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家庭關系面臨的種種挑戰。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價值觀的變化,家庭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許家子女長大成人后,各自成家立業,生活的重心逐漸從家庭轉向了個人的事業和生活,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越來越少,親情也在逐漸淡化。在父親生病和去世的過程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集中爆發,如在治療費用的分擔、葬禮的安排等問題上,兄弟姐妹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吵。這些情節讓我們看到,在現代社會中,家庭關系需要我們用心去維護和經營,否則很容易在各種現實問題的沖擊下變得支離破碎。
《誰在敲門》對讀者認識社會和人性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現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們對社會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通過閱讀這部小說,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城鄉差距、道德困境、家庭關系等問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從而引發我們對社會發展和個人命運的深入思考。它也讓我們對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鮮明,他們的行為和選擇背后都有著復雜的人性因素。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分析和思考,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性的善惡、美丑,以及人性在不同環境下的變化和發展。這有助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同時也能夠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和人生原則。
《誰在敲門》無疑是一部具有深遠意義的鴻篇巨制,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在當代文學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部小說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其精彩的故事和生動的人物塑造,更在于它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以及對人性深度的挖掘。
從故事架構來看,小說以許家父親許成祥的人生軌跡為線索,巧妙地將許家三代人的生活故事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清晰而連貫的線性敘事脈絡。生日宴會、生病住院、葬禮以及葬禮之后家族成員的生活變遷,這些情節的起承轉合自然流暢,不僅展現了家族內部的矛盾與沖突,更反映了時代變遷對家庭和個人的深刻影響。這種敘事方式使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連貫性,讓讀者能夠深入地融入到故事之中,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和命運的起伏。
在人物塑造方面,羅偉章展現出了非凡的功力。他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形象飽滿,每一個人物都仿佛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真實個體。許成祥老人的堅韌與固執,大姐夫李光文的精明與復雜,“我”(許春明)的迷茫與堅守,這些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小說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作者通過對人物語言、行為和心理的細膩描寫,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讀者能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行為動機和價值觀念。同時,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網絡也為小說增添了豐富的層次和內涵,展現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生活的復雜性。
主題深度是《誰在敲門》的一大亮點。小說通過對鄉土與城市碰撞、人性的幽微洞察以及親情的冷暖與堅守等主題的深入探討,展現了社會變遷對人們生活和價值觀的巨大影響。鄉土與城市的碰撞,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與融合,以及人們在身份認同上的困惑和掙扎;對人性的洞察,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人性的善惡并非絕對,而是在不同的環境和情境下相互交織、相互轉化;親情的主題則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與力量,以及在現實生活中親情所面臨的挑戰和考驗。這些主題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小說深刻的思想內涵,引發了讀者對社會、人生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在藝術特色上,小說運用了現實主義筆觸、地域文化融入和象征手法的隱喻等多種技巧,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現實主義筆觸使小說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讓讀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實面貌;地域文化融入則為小說增添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蘊,使作品更具特色和韻味;象征手法的隱喻則使小說的主題表達更加深刻、含蓄,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思考。這些藝術特色的巧妙運用,不僅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也使小說具有了更高的審美價值。
《誰在敲門》對當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它與同時代的鄉土文學作品形成了獨特的對話與對照,在主題挖掘、敘事手法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展現出了創新與突破。它為鄉土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推動了當代文學對社會現實的深入反映和對人性的深刻挖掘。同時,小說對社會現實的映照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揭示了城鄉差距、道德困境和家庭關系等社會問題,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現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引發了我們對社會發展和個人命運的思考。
《誰在敲門》就像是一扇通往時代深處的大門,當我們叩響這扇門,走進許家的故事,便能感受到時代的風云變幻和人性的光輝與暗影。這部小說不僅是羅偉章創作生涯的巔峰之作,更是當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將持續散發著思想的光芒,啟迪著一代又一代讀者對生活、對人性、對時代的探索與思考 。在未來的文學發展中,《誰在敲門》所蘊含的文學價值和時代意義,必將激勵更多的作家去關注社會現實,去挖掘人性的深度,去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偉大篇章。
作者簡介:袁竹,四川德陽人,作家、畫家、文藝評論家,逍遙畫派創始人,代表著作《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名師教學范本(二)·袁竹山水畫作品選》(河北美術版)。袁竹創作文學評論、小說、散文、詩歌等400余萬字,發表在“中國作家網”“精神文明報”“四川農村報”“少年先鋒報”等各大媒體。歌詞《石榴紅》榮獲金獎。 長篇小說《東升》《平遙世家》《地火長歌》在中國作家網“長篇連載”欄目連載。文學評論《新世紀蜀韻:四川作家筆下的文學版圖》《阿來:于藏地書寫中構筑文學的宏大宇宙》《〈賈平凹文選〉:當代文學靈魂的多棱折射》《于時光褶皺處,探尋人性微光 ——賈平凹長篇小說〈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論文被中國作家網發表,其中“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2024年度十佳”系列評論引關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