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短篇小說的靈魂變奏
袁竹
一、引言
賈平凹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其創(chuàng)作領域廣泛,涵蓋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等多種體裁。在其眾多作品中,短篇小說以其獨特的魅力獨樹一幟。他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貫穿了其漫長的文學生涯,從早期對鄉(xiāng)土生活的細膩描繪,到后期以魔幻風格對人性、自然等問題的深入思考,每一個階段都展現出賈平凹對生活、對世界獨特的認知與感悟。這些短篇小說猶如一面面鏡子,映照出時代的變遷、人性的復雜以及社會的多元,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研究意義。
二、早期鄉(xiāng)土短篇:純真與希望的靈魂音符
2.1《山地筆記》:鄉(xiāng)土生活的清新畫卷
賈平凹早期的短篇小說集《山地筆記》宛如一首首清新的田園牧歌,以細膩而靈動的筆觸,勾勒出秦嶺山區(qū)農村的質樸與純真。這部小說集收錄的三十七篇短篇小說,雖篇幅短小,卻如同一扇扇小窗,透射出鄉(xiāng)土生活的溫暖與美好。賈平凹在《山地筆記》里對鄉(xiāng)土生活進行了片段式的描寫,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鄉(xiāng)村生活畫卷。《滿月兒》中,那對活潑可愛、充滿求知欲的雙胞胎姐妹,在農業(yè)現代化的浪潮中積極參與科研,她們的青春活力與對新生活的向往躍然紙上。“滿月兒和蛾眉兒像兩只歡快的小鳥,在試驗田里忙碌著,她們的笑聲在田野上空回蕩。” 這段描寫生動地展現了農村少女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充滿了青春的朝氣。年輕女教師首次踏上講臺時的激動與緊張,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展現出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生機。“她站在講臺上,雙手微微顫抖,看著臺下那一雙雙純真的眼睛,心中充滿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從女教師的心理和動作描寫中,我們能感受到鄉(xiāng)村教育的希望與力量。果林里男女青年之間純真無邪的友誼和愛情,如春日暖陽,溫暖而美好。“他們在果林里嬉戲玩耍,分享著彼此的快樂與煩惱,那純真的笑容和真摯的情感,讓人感受到了愛情的美好與純粹。” 這些故事取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一個插曲,卻蘊含著時代的脈搏與鄉(xiāng)土的溫度。
2.2 地域文化的滋養(yǎng):鄉(xiāng)土底色的奠定
賈平凹早期創(chuàng)作深受地域文化的滋養(yǎng)。商洛地區(qū)獨特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方言民俗,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他熟悉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水、每一個人物,筆下的故事和人物都帶著濃郁的泥土芬芳。方言的巧妙運用,不僅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真實,也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在描寫農村生活場景時,他會使用一些商洛地區(qū)的方言詞匯,如 “諞閑傳”(聊天)、“日頭”(太陽)等,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那個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世界中。這種對鄉(xiāng)土的深入挖掘與真摯熱愛,為他后續(xù)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他文學創(chuàng)作中永恒的底色。這些早期鄉(xiāng)土短篇小說中展現的鄉(xiāng)土人物的純真、質樸以及對生活的希望,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讀者的心靈,讓人們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感受到了那份久違的純真與美好,也為當代文學的靈魂塑造注入了溫暖與希望的力量。它們以微觀的視角展現了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百態(tài),通過對小人物、小事件的描寫,反映出時代的變遷與進步,讓讀者深刻體會到鄉(xiāng)土生活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三、《太白山記》:魔幻背后的靈魂警示
3.1《獵手》:魔幻風格與人與自然的反思
《太白山記》是賈平凹短篇小說中的一部獨特之作,它以其魔幻的風格和深刻的內涵,為當代文學的靈魂深度拓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部小說集充滿了荒誕、神秘的色彩,故事多取材于當代陜西的民間傳說、奇聞異事、鬼神故事等,以獨特的敘事方式展現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獵手》是《太白山記》中的一篇典型作品,其魔幻風格令人印象深刻。小說講述了一個獵狼的故事,從太白山的北麓往上,樹木的變化暗示著狼生存環(huán)境的日益惡劣,獵手與狼的對立也愈發(fā)尖銳。獵手憑借著強壯的身體、豐富的獵狼經驗和高超的射殺技術,幾乎將矮林中的狼獵殺殆盡。“從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樹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樹木則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著狼的族類,也住了一戶獵狼的人家。” 小說開篇簡潔精煉地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為整個故事營造了緊張的氛圍。獵手能用槍獵狼,卻偏要用棍虐殺,最后把狼吊起來在狼的吼叫聲中迅速剝掉狼皮,這一系列行為表現了獵手對待狼的極端殘忍以及人性的缺失。
當狼被獵殺殆盡后,獵手百無聊賴,只能以喝酒解悶。然而,一聲嚎叫打破了他的平靜生活,他終于等到了狼,一場激烈的搏斗隨之展開。狼 “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掃帚大尾豎起,尾毛拂動,如一面旗子”,展現出非凡的斗志和頑強的生命力。而獵手則用智慧迷惑狼,一步步逼近,最終與狼展開殊死搏斗,雙雙跌入懸崖。在墜落懸崖的過程中,作者采用魔幻的手法,借助獵手的視角展示了狼一家的生存狀態(tài)。狼妻身懷狼崽卻營養(yǎng)不良,狼子天真無邪地在石坪上翻筋斗玩耍,狼父老邁殘疾,生命朝不保夕。這種對狼家族生存狀態(tài)的描寫,不僅展現了狼的家庭情感,也暗示了人類對自然過度索取所帶來的后果。故事的結尾充滿了懸念,獵手醒來后,沒有見到狼,和他一起摔死的是一個四十余歲的男人。這一結局打破了讀者的常規(guī)認知,引發(fā)了人們對故事背后深意的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賈平凹通過奇幻的故事,對人類與自然關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求,導致狼的生存環(huán)境遭到破壞,最終也會危及人類自身。這種警示在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提醒人們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3.2 人性的多面審視:《太白山記》其他篇章
除了《獵手》,《太白山記》中的其他小說也都從不同角度對人性進行了思考。如《寡婦》中,明明爹已經死去,但孩子卻多次看到爹在娘的身上,這種奇幻的情節(jié)背后,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與孤獨。《木碗世家》則通過一個家族傳承木碗制作技藝的故事,展現了人性中的堅守與執(zhí)著。這些小說以其獨特的魔幻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拓展了當代文學的靈魂深度,讓讀者在奇幻的故事中,對人性、自然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為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維度。賈平凹在《太白山記》中,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現實與虛幻交織,打破了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模式,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奇與震撼之感。他通過對民間傳說、奇聞異事的巧妙運用,挖掘出其中隱藏的人性密碼,讓讀者看到人性在不同情境下的復雜表現。這種對人性的多面審視,不僅豐富了小說的內涵,也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它讓讀者在閱讀后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為與價值觀,思考人類在自然與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從而引發(fā)對生命、人性、自然等重大問題的深入探討。
四、賈平凹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4.1 語言風格:獨特的地域韻味與文學性融合
賈平凹的短篇小說在語言風格上極具特色,他將獨特的地域韻味與深厚的文學性巧妙融合。一方面,他善于運用陜西方言詞匯和句式,使作品充滿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這些方言詞匯不僅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當地的生活場景和人物性格,還為作品增添了一份質樸與真實感。例如在《山地筆記》中,對農村生活的描寫常常使用 “咥”(吃)、“額”(我)等方言詞匯,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陜西農村的生活場景之中。另一方面,賈平凹的語言又具有極高的文學性,他對文字的運用精妙絕倫,遣詞造句富有詩意和節(jié)奏感。在描寫自然景色時,他能夠用簡潔而優(yōu)美的語言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畫面,如 “人家門前屋后,綠樹細而高長,向著頭頂上的天空擁擠,那極白凈的炊煙也被拉直成一條細線。桃花開得夭夭的,房子便只能看出黑的瓦頂。” 這段描寫不僅展現了鄉(xiāng)村景色的優(yōu)美,還蘊含著一種寧靜、悠遠的意境,體現了賈平凹深厚的文學功底。他的語言風格既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又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能夠吸引不同層次的讀者,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濃郁的地域文化氛圍,又能領略到文學語言的美妙。
4.2 敘事技巧:靈活多變的敘事結構與視角運用
在敘事技巧方面,賈平凹的短篇小說表現出靈活多變的特點。他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敘事結構,常常根據故事的內容和主題需要,采用獨特的敘事方式。例如在《太白山記》中,他運用了碎片化的敘事結構,將一個個看似獨立的故事片段串聯起來,通過不同故事之間的相互呼應和暗示,構建出一個完整而復雜的主題世界。這種敘事結構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故事更加富有張力和神秘感。在敘事視角上,賈平凹也善于運用多種視角來講述故事。有時他采用第一人稱視角,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增強故事的真實感和代入感;有時則運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全面展現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使讀者能夠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故事的發(fā)展脈絡和主題內涵。在《滿月兒》中,以 “我”(陸老師)的視角來觀察和講述雙胞胎姐妹的故事,讓讀者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姐妹倆的性格特點和情感世界;而在《獵手》中,則主要運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全面展現獵手與狼的斗爭過程以及狼家族的生存狀態(tài),使讀者對整個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這種靈活多變的敘事結構和視角運用,使賈平凹的短篇小說在敘事上更加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能夠更好地傳達作品的主題和情感。
五、賈平凹短篇小說的主題拓展與當代意義
5.1 從鄉(xiāng)土到多元主題的拓展
賈平凹的短篇小說主題經歷了從早期以鄉(xiāng)土生活為主到后期多元主題拓展的過程。早期的作品如《山地筆記》系列,主要聚焦于鄉(xiāng)土生活的描繪,展現鄉(xiāng)土人物的純真、質樸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主題圍繞著鄉(xiāng)土社會的變遷、鄉(xiāng)村人際關系、鄉(xiāng)村青年的成長等展開。隨著創(chuàng)作的深入,他的主題逐漸拓展到對人性、自然、社會等更廣泛領域的思考。《太白山記》中,通過魔幻的故事,深入探討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性的復雜多面等主題,展現出對現代社會中人類行為和價值觀的反思。在后期的一些作品中,他還涉及到城市生活、女性命運、社會現實等主題,如《暫坐》以西安的暫坐茶莊為敘事中心,圍繞老板娘海若及十二位都市女性展開,揭示當代社會的精神荒蕪與人際關系的脆弱性。這種主題的拓展,反映了賈平凹對生活觀察的深入和對社會思考的深化,使他的作品能夠更好地反映時代的脈搏,展現出社會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5.2 對當代文學與社會的啟示
賈平凹的短篇小說對當代文學和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他的作品為當代作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他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獨特表現,展示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地域特色的重要性,鼓勵作家們從自己熟悉的地域文化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打造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學作品。他在敘事技巧和語言運用上的創(chuàng)新,也為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啟發(fā)作家們不斷探索新的敘事方式和語言表達,以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在社會層面,他的作品通過對人性、自然、社會等問題的深刻思考,引發(fā)讀者對現實生活的反思。他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警示,提醒人們在追求經濟發(fā)展的同時要重視環(huán)境保護,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對人性復雜面的揭示,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和他人,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他的作品以微觀世界的故事展現出宏觀的社會主題,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更好地理解社會現實,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對當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結論
賈平凹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是中國當代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早期鄉(xiāng)土短篇中純真與希望的靈魂音符,到《太白山記》魔幻背后對人類與自然、人性的深刻反思,再到后期主題的多元拓展,他以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刻的主題內涵和精湛的敘事技巧,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深刻復雜的文學世界。他的短篇小說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能夠引發(fā)讀者對現實生活的深入思考。賈平凹通過對微觀世界中人物、故事的細膩描繪,展現出時代的變遷、人性的復雜以及社會的多元,使讀者在閱讀他的短篇小說時,仿佛置身于一個微觀而又宏大的世界中,感受到文學的魅力與力量。在未來的文學研究與創(chuàng)作中,賈平凹的短篇小說無疑將繼續(xù)發(fā)揮其獨特的價值,為人們帶來更多的思考與啟示。
作者簡介:袁竹,四川德陽人,作家、畫家、文藝評論家,逍遙畫派創(chuàng)始人,代表著作《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名師教學范本(二)·袁竹山水畫作品選》(河北美術版)。袁竹創(chuàng)作文學評論、小說、散文、詩歌等400余萬字,發(fā)表在“中國作家網”“精神文明報”“四川農村報”“少年先鋒報”等各大媒體。歌詞《石榴紅》榮獲金獎。 長篇小說《東升》《平遙世家》《地火長歌》在中國作家網“長篇連載”欄目連載。文學評論《四秩風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時代華章與未來新程》《從航海羅盤到數字星圖:中國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構與范式革命》《新世紀蜀韻:四川作家筆下的文學版圖》《阿來:于藏地書寫中構筑文學的宏大宇宙》《〈賈平凹文選〉:當代文學靈魂的多棱折射》《于時光褶皺處,探尋人性微光 ——賈平凹長篇小說〈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論文被中國作家網發(fā)表,其中“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2024年度十佳”系列評論引關注。《作家網》發(fā)表《數字浪潮下,中國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時代浪潮下的靈魂鏡像與文學回響——葉辛“知識分子心靈三部曲”》《大地與靈魂的敘事詩 ——論劉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學星河中閃耀的星辰——探秘張俊彪》等文學評論。30余萬字長篇小說《東升》單行本由國家級出版社納入出版計劃,即將出版發(fā)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