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陽關
——淺析董國政詩作《陽關烽燧》
作者:史映紅
很早就喜歡上了閱讀,可以說是閱讀陪我一路走來,也喜歡剪貼收集一些好詩美文,不知這個習慣起于何時?應該在初中前后吧。閑暇之余慢慢翻閱一摞又一摞剪貼本,就像與許久未見的老朋友相逢,感到親切、親密、親近。在部隊時,常常剪貼的報刊有《人民日報》“大地”副刊;《解放軍報》“長征”“生活與修養(yǎng)”副刊;《戰(zhàn)旗報》“金沙江”副刊;《西藏日報》“雪蓮花”“高原子弟兵”副刊;《拉薩晚報》“日光城”副刊等。軍旅詩人董國政的《陽關烽燧》曾刊于2004年5月31日《解放軍報》“長征”副刊,當時就反復吟誦,愛不釋手。
記得著名軍旅作家肖平在散文集《永恒的雕像》里有幾句話:“關隘是古代戰(zhàn)爭的產物。古今軍事家選擇戰(zhàn)場,無不重視關隘的險峻。險關要隘,守之則有萬夫莫克之利,失之則有全軍覆沒之危。杜甫曾以“艱苦奮長戟,萬古用一夫”來形容潼關之險;陸游曾以“何當受詔出,函谷封丸泥”來形容函谷關之要;毛澤東曾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來形容婁山關之堅。關隘的得失,往往關系戰(zhàn)爭的勝負,國家的安危”。
前兩節(jié):“所有的戰(zhàn)爭元素、都在這里布過陣、烽火、光亮、馬蹄、將士們豪飲、壯懷激烈、羌笛、皓月依舊高懸、雄渾的喊殺聲封存在鳴沙山底”;在歲月的深處,更深處,在歷史的遠處,更遠處,多少士兵沖鋒過吶喊過廝殺過激戰(zhàn)過;多少刀槍劍戈閃耀過擊打過碰撞過殺戮過;多少戰(zhàn)馬馳騁過嘶鳴過騰躍過跌倒過;多少將軍曾調兵遣將,排兵布陣,發(fā)號施令,運籌帷幄。現在城墻頹塌,烽燧殘破,冷風凄凄,黃沙漫漫。一切都已平息、過去,被歷史塵埃湮沒。但作為戍邊軍人,挺立在曾無數次廝殺過的古戰(zhàn)場,心緒怎能平靜?如何平靜?董國政極力謳歌歷朝歷代守邊將士艱苦生活和寂寞歲月,以及猝不及防,或者說隨時而至的殘酷戰(zhàn)爭、如影隨形的流血犧牲。
第三節(jié)詩人描寫邊關之美,戰(zhàn)士之美和邊疆之險。天地昏暗,“祁連飛雪”,空天一體,這是高原的雄闊,邊陲的渾厚,雪域的峻峭,西部的蒼茫。大漠落日,“戈壁如川”,戰(zhàn)旗獵獵,心襟搖蕩,這是一種軍營之美,男兒之美,雄性之美。“進攻者的一千個詭譎/逃不過你一萬個警惕”,折射出戍邊戰(zhàn)士忠于職守,克盡厥職,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和勇于犧牲、以身許國的高貴氣節(jié)。
第四節(jié)董國政又把我們拉回到歷史深處,從兩千多年前西漢杰出外交家探險家和“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著名高僧、翻譯家、中國漢傳佛教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玄奘,贊頌這些先驅的不屈不撓,排除萬難,勇毅前行,以及為后世留下豐功偉績精神之偉大,目光之高遠,事業(yè)之崇高,功勛之卓著。“你的沉寂激活了博物館的空氣/每一次深呼吸/都是穿越時空的艱難旅程/和對河西巨著的逐一心譯”;西漢文學家桓寬在《序作篇》里言:“若言不足紀,事不足述,虛而為盈,亡而為有,此圣人之所疾,庶幾之所恥也”;品味到這里我是感動的,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多少帝王將相、王公貴族,多少英雄豪杰、偉人梟雄,在歷史長河里呼風喚雨、馳騁四野,轉戰(zhàn)南北,各顯神通,創(chuàng)造了經天緯地的成就,可謂“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西漢·賈誼《過秦論》)。但是誰都知道,那些險關要隘上的一磚一瓦,那些萬里邊關的一兵一卒,那些峻嶺峰谷間巡邏的一個個身影,那些大雪飄飛中筆直挺立的戰(zhàn)士,無數個我們喊不上名字的人,才是歷史巨輪的助力者促進者推動者。
“護持一個古老的意志/像蔚藍護著天空/像蒼茫守著大海/把一條大道指向行者/默默宣諭/生命真諦”;一個作品內涵是否深邃,底蘊是否深厚,喻指是否恰當,這取決于作者對生活的熟知,對筆下世象的熱愛,對現實生活里各種矛盾和形態(tài)是否進行過分析,故而,從這個意義上講,作家和詩人應該是思想家,最少是思考者,要懂歷史懂哲學,懂社會懂行業(yè),能從今天的現實中看到遙遠的過去,也能看到遙遠的未來。董國政就是這樣,從“陽關烽燧”看到漫長的歷史,漠漠的邊關,浩浩的民族,以及持續(xù)不斷的爭端和沒完沒了的戰(zhàn)爭。落腳點就是“護持一個古老的意志”,這“意志”是什么?就是一個民族同仇敵愾,戮力同心,眾志成城;就是所有軍人、特別是戍邊官兵舍身取義,以身報國,視死如歸,把保家衛(wèi)國看作理所當然,視為天經地義,“像蔚藍護著天空/像蒼茫守著大海”。
這首作品既有作者對國務國防、邊關軍營和戰(zhàn)士生活持久關注、深入洞察和細微體驗,也有對邊疆和官兵發(fā)自肺腑的理解、懂得和體恤,語句剛健,激情滿滿,走筆豪邁;情感曲折起伏,慷慨激昂,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陽關烽燧
作者:董國政
所有的戰(zhàn)爭元素
都在這里布過陣
曾經的烽火已熄
惟光亮被你留存
且兀自高擎著
指向那思域里的永恒
這里的書寫用的是馬蹄
將士們豪飲的不是瓊漿
而是一種叫做壯懷激烈的東西
被羌笛打動過的皓月依舊高懸
雄渾的喊殺聲封存在鳴沙山底
祁連飛雪
增你對蓮花的呵護
戈壁如川
剝蝕你勾勒的壯美
何須問
進攻者的一千個詭譎
逃不過你一萬個警惕
夜闌時分可曾合過雙眼
夢醒后可有困惑和嘆息
張騫的車騎
玄奘的經卷
寶石東來
絲綢西去
即便是匆匆一瞥
你的目光也充盈著母語的魅力
感動訪客
你的沉寂激活了博物館的空氣
每一次深呼吸
都是穿越時空的艱難旅程
和對河西巨著的逐一心譯
誰說黃沙會掩埋對芳草的記憶
誰說春風只追逐綠色江南的足跡
護持一個古老的意志
像蔚藍護著天空
像蒼茫守著大海
把一條大道指向行者
默默宣諭
生命真諦
作者簡介:
董國政:1960年生,安徽潛山人,1983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先后從事情報分析整編和軍事新聞工作。曾任解放軍報理論部主任。現居北京。
史映紅,男,70后,甘肅莊浪人,筆名桑雪;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fā)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