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與夢幻》看中國文學的世界突圍與文化共鳴
袁竹
引言:一部作品引發的文學現象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跨越國界,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碰撞、交融。中國當代文學在這股浪潮中,也在積極探索著走向世界的路徑。而張俊彪的長篇小說《現實與夢幻》(英文版)的成功,無疑成為這一探索歷程中的一個耀眼范例。這部作品在美國圖書市場的火爆,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佳績,更在國際文學界引發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成為眾多學者、評論家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樣本。
《現實與夢幻》以其獨特的敘事風格、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化特色,打破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固有的認知框架,為他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當代社會與文化的全新窗口。它讓西方讀者看到,中國文學并非只是古老傳統的延續,更是在現代社會中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藝術表達。國際知名文學評論家在《紐約時報書評》中盛贊:“這部作品宛如一座橋梁,橫跨東西方文化的鴻溝,將中國獨特的文化景觀與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文學的魅力。” 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作品本身的廣泛傳播,更在于它引發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成為推動中國文化 “走出去” 的一股重要力量。
然而,這部作品的成功絕非偶然,其背后蘊含著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因素。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它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織中,構建起獨特的敘事體系,展現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能引發全球共鳴的文學魅力?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又是如何克服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異,實現作品的精準轉譯,讓西方讀者能夠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層意蘊?從傳播推廣的層面分析,作品又是通過怎樣的出版策略和營銷手段,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圖書市場中脫穎而出,實現從中國文壇到國際舞臺的華麗轉身?這些問題,不僅關乎《現實與夢幻》這部作品本身的成功經驗,更對中國當代文學未來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接下來,我們將從多個維度對這部作品進行深入剖析,探尋其成功背后的奧秘。
一、傳播密碼:開拓中國文學出海新航道
在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中國文學如何跨越國界,在國際舞臺上綻放獨特光彩,是當代文學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張俊彪的《現實與夢幻》英文版在國際市場的成功,為中國文學 “走出去” 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其背后蘊含的傳播密碼,值得深入剖析。
(一)國內扎根,筑牢國際傳播根基
一部文學作品要實現成功的國際傳播,扎實的國內基礎是不可或缺的。《現實與夢幻》的原版中文小說《曼陀羅》(原名《現實與夢幻》)在國內出版時,便引發了強烈的反響。江蘇人民出版社的精心出版,使得這部作品得以在國內文壇嶄露頭角。《文藝報》《中國藝術報》《文學報》等權威報刊紛紛刊發韓梅村、李金坤、管衛中、郭久麟等著名評論家的長篇評論,從多個維度對作品進行了深入解讀與高度評價。這些評論不僅肯定了作品在敘事藝術上的創新,如獨特的夢幻敘事手法,將現實與夢幻交織,營造出一種虛實相生的藝術氛圍,使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奇幻色彩又不失真實感的世界;還深入挖掘了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探討了作品對人性、社會現實以及文化傳承的思考,展現了作品的深度與廣度;同時,也強調了作品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它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代表,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對傳統哲學思想、民俗風情的展現,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這些來自國內權威媒體和評論家的關注與認可,為作品的國際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們在國內文學界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應,吸引了更多讀者對作品的關注與閱讀,使作品在國內擁有了廣泛的讀者群體和較高的知名度。這種 “國內深耕” 的策略,讓作品在國內積累了足夠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學聲譽,為其后續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正如著名文學傳播學者李明所言:“國內市場是文學作品走向國際的起點,只有在國內獲得充分的認可與傳播,才能在國際傳播中擁有堅實的根基。”《現實與夢幻》正是通過在國內的深度耕耘,筑牢了其國際傳播的根基,避免了許多中國文學作品在 “走出去” 過程中出現的 “墻外開花墻內不香” 的尷尬局面,使國際影響力的建立有了穩固的依托。
(二)譯者之功,跨越語言文化鴻溝
在文學作品的跨文化傳播中,翻譯無疑是一座至關重要的橋梁。樂山先生作為《現實與夢幻》的譯者,以其卓越的翻譯才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功跨越了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鴻溝,為西方讀者打開了理解這部中國文學作品的大門。
樂山先生擁有獨特的背景,他既是華裔作家,內心深處流淌著中國文化的血液,對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又是一位資深的翻譯家,精通中英文,具備出色的語言轉換能力;同時,他還擁有出版家的市場視野,深知如何讓翻譯作品在目標市場中獲得認可和歡迎。這種多重身份的融合,使他在翻譯《現實與夢幻》時,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對原作的精準翻譯與文化闡釋。
樂山先生的翻譯策略并非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一場深度的文化闡釋與藝術再創造。他深刻理解原作中東方文化的獨特韻味和西方讀者的審美習慣,在翻譯過程中,始終堅守原作的文學特質與文化內涵。例如,對于作品中出現的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意象,如 “曼陀羅”,這一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花卉,同時在作品中又承載著現實與夢幻交織的寓意。樂山先生沒有僅僅將其直譯為 “mandala”,而是在注釋中詳細介紹了曼陀羅在佛教文化中的起源、象征意義,以及在作品中的具體寓意,使西方讀者能夠深入理解這一意象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同時,他還通過對上下文語境的巧妙處理,運用生動形象的英語詞匯和表達方式,將曼陀羅所營造的神秘、夢幻氛圍精準地傳遞給西方讀者,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與中國讀者相似的藝術體驗。
再如,作品中大量引用的中國古典詩詞和哲學典故,樂山先生同樣進行了精心的翻譯處理。對于詩詞的翻譯,他不僅注重韻律和節奏的還原,更力求傳達出詩詞所蘊含的情感和意境。在翻譯哲學典故時,他會結合西方哲學思想和文化背景,進行深入淺出的解釋和類比,使西方讀者能夠在自身的文化認知基礎上,理解中國哲學的深邃智慧。這種對文化內涵的精準傳遞和對讀者理解的充分考量,使得樂山先生的翻譯作品能夠在西方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共鳴,為作品的跨文化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多元發行,精準觸達全球受眾
在出版與發行環節,《現實與夢幻》英文版展現出了對國際圖書市場的深刻洞察和精準把握,通過多元發行策略,成功實現了對全球受眾的精準觸達。
作品以兩卷本形式推出,在定價和形態設計上充分考慮了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第一卷簡裝本定價 25.89 美元、精裝本 56.89 美元、電子版 4.89 美元,第二卷簡裝本 25.89 美元、精裝本 57.89 美元、電子版 4.89 美元,同時配套發行中文繁體字電子版。這種多元化的定價與形態設計,具有深刻的市場考量。簡裝本價格相對親民,適合廣大普通讀者日常閱讀,滿足了他們對作品內容的追求;精裝本則以其精美的裝幀和高品質的印刷,吸引了學術研究者和文學愛好者的關注,他們通常對書籍的收藏價值有較高要求,精裝本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電子版的推出,則順應了數字化閱讀的時代潮流,方便讀者隨時隨地閱讀,尤其是對于那些習慣使用電子設備閱讀的年輕讀者群體,電子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中文繁體字電子版的發行,也考慮到了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華人讀者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擴大了作品的受眾范圍。
而美國樂山樂水出版社與亞馬遜公司的聯合出版模式,更是為作品的全球傳播插上了翅膀。亞馬遜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擁有龐大的全球發行網絡和先進的物流配送體系,能夠將作品快速、準確地送達全球各地的讀者手中。通過與亞馬遜的合作,《現實與夢幻》英文版打破了傳統出版的地域限制,直接觸達全球英語讀者。這種 “專業出版社 + 全球電商平臺” 的傳播組合,充分發揮了專業出版社在內容策劃、編輯審核等方面的專業優勢,以及電商平臺在銷售渠道、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強大優勢,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據統計,作品在亞馬遜平臺上線后,銷量迅速攀升,在短時間內便進入了亞馬遜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受到了全球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喜愛。這種精準的發行策略和高效的傳播模式,為中國文學作品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范例,讓更多中國文學作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
二、文學溯源:夢幻敘事的前世今生
(一)古典濫觴,中國夢幻文學傳統
中國夢幻文學源遠流長,其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詩經》與《楚辭》。《詩經》中的《小雅?巷伯》以 “夢兆” 暗示現實的不公,“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譖人者,誰適與謀?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捷捷幡幡,謀欲譖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納,投畀有昊。楊園之道,猗于畝丘。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詩中通過對夢的描述,將現實中遭受讒言詆毀的悲憤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展現了 “以夢喻實” 的早期特質。《楚辭?離騷》則以奇幻的夢境寄托政治理想,屈原在夢中 “駟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風余上征。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借夢境中的奇幻旅程,抒發了自己對美好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在現實中遭受挫折的苦悶,為中國夢幻文學奠定了浪漫主義的基調。
到了唐代,夢幻敘事成為唐人小說的重要藝術手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枕著道士呂翁的青瓷枕入睡,夢中經歷了一生的榮華富貴,享盡人間的功名利祿,醒來時卻發現店家煮的黃粱飯尚未熟。這一故事通過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比,深刻揭示了人生的虛幻與世事的無常,傳達出一種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感嘆:“夫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盡知之矣。” 另一篇唐傳奇《南柯太守傳》同樣以夢幻為載體,講述了淳于棼醉后夢入槐安國,被招為駙馬,出任南柯太守,在任期間政績卓著,享盡榮華。然而,后來因檀蘿國入侵,他帶兵出征失敗,公主也因病去世,他逐漸失寵,最終被遣返回家。醒來后,他才發現所謂的槐安國不過是槐樹底下的一個蟻穴。這個故事以荒誕的夢境映射現實社會的種種現象,如官場的沉浮、人生的榮辱等,進一步深化了夢幻敘事的現實寓意。
而《紅樓夢》無疑是中國夢幻文學的集大成之作。曹雪芹以 “太虛幻境” 為核心意象,構建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夢幻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釵的判詞,預示了眾多女子的悲慘命運;又聽到了《紅樓夢》十二支曲,這些曲子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賈府的興衰和人物的命運。“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句名言深刻地體現了《紅樓夢》中現實與夢幻相互交織、真假難辨的哲學思考。作品通過這種夢幻敘事,不僅展現了封建末世的社會風貌和家族興衰,更對人性、愛情、命運等永恒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將中國夢幻文學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境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當代回響,傳統創新與升華
張俊彪的《現實與夢幻》在當代文學語境中,對傳統夢幻敘事進行了繼承與創新,成為中國夢幻文學傳統在新時代的回響。作品以 “現實與夢幻” 為題,直接點明了其敘事結構的核心張力,即現實與夢幻的緊密交織。
從繼承的角度來看,《現實與夢幻》延續了中國傳統夢幻文學 “托筆夢幻、旨在人生” 的精神內核。作品中的夢境并非孤立的幻想片段,而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成為反映現實、表達人生思考的重要載體。正如有讀者在閱讀后所描述的感受:“讀完就好像坐在馬車里害怕外面鮮艷耀眼的世界會毀了自己生活的主人公一樣,我站在燦爛喧鬧的陽光下被來自四面八方不知從何而來的恐懼、陰暗慢慢地從腳攀升到我的全身,一陣顫栗也甩不掉這種蕭索、寒冷。” 這種閱讀體驗表明,作品通過夢幻敘事,成功地喚起了讀者內心深處對現實生活的復雜情感和深刻思考,使讀者在現實與夢幻的交織中,感受到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多面性。
在創新方面,《現實與夢幻》與中國古典夢幻文學相比,具有鮮明的現代特色。它更加關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精神困境和心理狀態,對現實的觀照更加深入和直接。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沖突、物質與精神的失衡、個體與社會的疏離等諸多問題,這些現實困境在作品中通過夢幻的形式得到了生動呈現。例如,作品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夢境場景,如主人公在一個充滿扭曲建筑和陌生人群的城市中迷失方向,周圍的一切都顯得荒誕而詭異,這實際上是對現代社會中人們在物質化、快節奏生活中精神迷失的隱喻。這種 “以夢寫實” 的手法,不僅繼承了傳統夢幻文學的藝術傳統,更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作品能夠與當代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此外,《現實與夢幻》在敘事技巧上也有所創新。它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模式,采用了更加靈活多變的敘事結構,將現實與夢幻的情節相互穿插、交織,營造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敘事氛圍。這種敘事方式增加了作品的層次感和豐富性,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疑問和思考,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世界對話,跨越文化的敘事共鳴
在世界文學的廣闊版圖中,夢幻敘事并非中國文學所獨有,許多西方經典作品也運用了類似的敘事手法,展現出跨越文化的敘事共鳴。將《現實與夢幻》與但丁的《神曲》、卡夫卡的《變形記》、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東西方夢幻敘事之間既有差異,又存在著共通之處。
但丁的《神曲》以其宏大的史詩結構和深刻的宗教哲學內涵而聞名于世。作品通過主人公但丁在地獄、煉獄和天堂的奇幻之旅,展現了人類在善惡、美丑、救贖與沉淪之間的掙扎與抉擇。其夢幻敘事具有強烈的宗教象征意義,地獄中的種種刑罰象征著人類的罪惡,煉獄中的凈化過程則寓意著靈魂的救贖,而天堂的美好景象則代表著人類對終極幸福的向往。這種敘事方式與《現實與夢幻》中通過夢境反映現實人生的手法有所不同,但兩者都試圖通過超越現實的想象,探索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表達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
卡夫卡的《變形記》則以其荒誕離奇的情節和對現代社會人性異化的深刻揭示而震撼人心。小說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天早晨醒來后,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從此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人對他的態度從最初的震驚和同情,逐漸轉變為厭惡和拋棄,他自己也在孤獨和絕望中逐漸走向死亡。這種將現實與夢幻極度扭曲融合的敘事方式,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精神上的孤獨、無助和人性的異化。與《現實與夢幻》相比,《變形記》的夢幻敘事更加側重于對個體內心世界的挖掘和對現代社會負面現象的批判,而《現實與夢幻》則在關注個體命運的同時,更加強調社會現實與文化背景對人的影響。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它將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融入到奇幻的敘事之中。作品中,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充滿了各種超自然現象,如美人兒蕾梅黛絲抓著床單升天、奧雷里亞諾上校一生都在重復制作小金魚等。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情節,實際上是對拉丁美洲歷史和現實的深刻隱喻,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在殖民統治、內戰、獨裁等苦難中所經歷的滄桑巨變。《百年孤獨》的魔幻敘事與《現實與夢幻》的夢幻敘事都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但《百年孤獨》更加強調歷史與現實的交織,通過家族的興衰展現一個民族的命運;而《現實與夢幻》則在展現中國社會現實的同時,更注重對人性、文化等普遍問題的探討。
盡管這些作品在敘事風格、文化背景和主題表達上存在差異,但它們都通過夢幻敘事這一藝術手法,觸及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和生存困境,如孤獨、迷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現實與夢幻》在融合東西方文學特質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它既帶有東方文學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精神特質,又吸收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通過荒誕、變形、象征等手法揭示現實本質的敘事技巧。這種融合使得《現實與夢幻》的夢幻敘事具有了跨越文化的普遍性意義,能夠引發不同文化背景讀者的共鳴,為世界文學的交流與融合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三、現實映照:突破現實主義創作困境
(一)現實困境,當代現實主義之殤
在當代文學的創作版圖中,現實主義文學曾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以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描繪和深刻反思,成為反映社會風貌、揭示人性本質的重要文學流派。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當代現實主義作品卻面臨著諸多困境,陷入了一種創作的瓶頸。著名文學評論家管衛中曾犀利地指出:“一些寫作者偏安于書齋一隅,缺乏對現實生活的真正深入體察,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不接地氣,缺乏實證的力量。” 這一觀點深刻地揭示了當代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即許多作家與現實生活的脫節。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多元化背景下,一些作家缺乏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感知和深入體驗,他們的創作往往局限于書齋之中,憑借著想象和二手資料來構建作品中的現實世界。這種脫離現實的創作方式,使得作品難以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缺乏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例如,在一些所謂的現實主義作品中,人物形象蒼白無力,缺乏個性和生命力,他們的行為和語言往往不符合現實生活中的邏輯和常理,讓人感覺虛假和做作;故事情節也常常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內涵,只是簡單地羅列一些生活瑣事,無法觸及到社會問題的核心。
此外,當代現實主義作品還存在著題材重復、內涵淺薄的問題。許多作品局限于描寫家庭瑣事、職場爭斗、情感糾葛等常見題材,缺乏對社會熱點問題、時代變革的關注和反映。這些作品在內涵上也往往缺乏深度,只是停留在對表面現象的描述上,無法深入挖掘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本質。這種題材的單一和內涵的淺薄,使得當代現實主義作品難以滿足讀者日益多樣化的閱讀需求,也限制了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和創新。
(二)夢幻破局,以幻為徑抵達現實
在當代現實主義文學面臨困境的背景下,張俊彪的《現實與夢幻》通過獨特的夢幻敘事,為突破現實主義創作困境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強調對現實的模仿和再現,試圖通過客觀、真實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然而,隨著社會的日益復雜和多元化,這種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難以全面、深刻地揭示現實世界的本質。
而夢幻敘事則打破了傳統現實主義的束縛,以一種非現實的形式來實現對現實更深刻、更本質的關照。學者張生珍和劉江在研究中指出:“幻想文學中所包含的現實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亞于寫實主義文學作品,只是通過隱喻性的表達手法,將特定歷史語境下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在顛覆現實的想象世界呈現出來,是現實世界被打破重組后的產物。”《現實與夢幻》正是運用了這種隱喻性的表達手法,通過荒誕、虛幻、象征等元素,將現實世界中的矛盾和困境進行藝術化的變形和放大,使讀者能夠透過表象看到本質。
在《現實與夢幻》中,作品中的夢境元素成為了揭示現實社會的重要載體。例如,作品中可能出現的 “重復循環的夢境”,主人公在夢境中不斷重復著相同的生活場景,如每天都在同一條街道上行走,遇到相同的人和事,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這種循環。這一夢境元素隱喻著現代社會中人們日復一日的異化勞動與精神麻木,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被固定的工作模式和生活節奏所束縛,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創造力,陷入了一種機械、麻木的生存狀態。又如,“無法逃離的困境” 的夢境,主人公在夢境中身處一個黑暗、狹窄的空間,四周都是高墻,無論他如何掙扎都無法找到出口。這一夢境象征著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無力與迷茫,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常常受到各種社會制度、規則和觀念的限制,感到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無法擺脫困境,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再如,“與陌生人的對話” 的夢境,主人公在夢境中與一個陌生的人進行對話,但無論他說什么,對方都無法理解他的意思,兩人之間仿佛存在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一夢境暗示著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溝通障礙,在現實生活中,盡管人們生活在一個看似緊密聯系的社會中,但由于各種原因,如競爭壓力、價值觀差異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漠和疏離,溝通變得困難重重。
通過這些夢境元素,《現實與夢幻》以一種獨特的 “以幻寫實” 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征,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問題。這種夢幻敘事的方式,不僅突破了傳統現實主義的局限,也為當代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沉浸思考,模糊界限引發反思
夢幻敘事在《現實與夢幻》中的運用,不僅實現了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揭示,還通過 “話語游戲” 的形式,模糊了讀者與作品之間的界限,引發了讀者的主動思考,進一步深化了作品的現實意義。
在傳統現實主義作品中,讀者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作者通過清晰、明確的敘述,將自己對現實的看法和觀點直接傳遞給讀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主要是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意圖,較少有機會進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索。而在《現實與夢幻》中,夢幻敘事的不確定性和多義性,使讀者無法獲得唯一的解讀答案,只能在現實與夢幻的裂縫中進行自主的思考與探索。這種閱讀體驗,讓讀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增強了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性。
正如有讀者在閱讀后所描述的:“被來自四面八方不知從何而來的恐懼、陰暗慢慢地從腳攀升到我的全身”,這種強烈的情感沖擊,正是夢幻敘事引發讀者主動思考的體現。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被作品中荒誕、虛幻的夢境所吸引,同時又會不斷地思考這些夢境與現實之間的聯系。讀者需要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和想象力,去解讀作品中隱藏的寓意和象征,從而形成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這種自主思考的過程,使讀者更加深入地參與到作品所構建的世界中,感受到作品所傳達的現實意義。
以作品中一個夢境場景為例,主人公在夢境中看到一座城市被一片巨大的黑暗所籠罩,城市中的人們都在盲目地奔跑,臉上充滿了恐懼和絕望。對于這一夢境,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讀者可能會將其解讀為對現代社會中人們精神迷失的隱喻,黑暗代表著人們內心的迷茫和恐懼,而盲目奔跑則象征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只能隨波逐流;有的讀者可能會從社會現實的角度出發,認為這一夢境反映了社會的動蕩和不安,黑暗象征著社會的危機和困境,而人們的奔跑則表現出他們在面對危機時的無助和掙扎。這種多義性的解讀,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思考和探索,從而深化了對作品現實意義的理解。
夢幻敘事通過模糊讀者與作品之間的界限,引發讀者的主動思考,使作品的現實意義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它讓讀者意識到,作品中所呈現的問題并非虛構,而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從而促使讀者更加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思考如何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四)創新路徑,融合中探索新發展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當代文學創作面臨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雙重挑戰。許多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要么過于固守傳統,難以突破傳統的創作模式和思維方式,導致作品缺乏創新和時代感;要么盲目模仿西方文學,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根基,陷入了創作的困境。而張俊彪的《現實與夢幻》通過夢幻敘事的形式,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融合中,為當代文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現實與夢幻》的夢幻敘事扎根于中國的文學傳統,繼承了中國古典夢幻文學 “以夢喻實” 的創作手法。從《詩經》《楚辭》到《紅樓夢》,中國古典夢幻文學通過夢境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形成了獨特的文學傳統。《現實與夢幻》在創作中借鑒了這一傳統,通過夢境來揭示現代社會中的問題和困境,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例如,作品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如詩詞、典故、民俗等,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也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同時,作品也吸收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營養,運用了荒誕、變形、象征等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敘事技巧。這些技巧的運用,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能夠更加深刻地揭示現實世界的本質。例如,作品中對夢境的描寫,常常運用荒誕、變形的手法,營造出一種奇幻、神秘的氛圍,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這種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合中進行的創新,并非簡單的拼接和雜糅,而是一種深度的文化融合和藝術創造。它使《現實與夢幻》既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又具有現代文學的藝術特質,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創新路徑證明了中國當代文學不必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可以在融合中實現自身的發展與突破。它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鼓勵作家們在創作中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優秀元素有機結合,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學作品。
四、文化交融:從本土故事到全球議題
(一)身份探尋,跨越文化的迷茫與追尋
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雙重浪潮沖擊下,文化身份的迷失與重構已成為一個普遍困擾人類的深刻問題。這一問題在中國社會的轉型進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且復雜。在傳統與現代的劇烈碰撞中,人們一方面深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根基在逐漸松動,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與精神內核的文化元素,在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中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機;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帶來了全新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標準,使人們在文化選擇上陷入了迷茫與困惑。如何在這一全球化的語境中,確立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與世界接軌的文化身份,成為眾多人必須直面且亟待解決的難題。
張俊彪的《現實與夢幻》猶如一面鏡子,通過作品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夢境與現實經歷,深刻且細膩地展現了這種文化身份的迷失與探尋。作品中的主人公,或許會在夢境中不經意地回到那充滿泥土芬芳的傳統農耕社會,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縷炊煙都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溫暖與安寧,人與人之間質樸的情感交流、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美好的田園畫卷。在這個夢境世界里,主人公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仿佛找到了心靈的棲息之所。然而,當他從夢境中醒來,迅速被拉回到現實的現代社會,撲面而來的是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和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在這個現實世界中,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們為了追求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不得不遵循現代社會的規則與節奏,這使得主人公在文化身份的認知上產生了巨大的落差,陷入了深深的痛苦與迷茫之中。
這種對文化身份的探尋與掙扎,并非中國社會所獨有的特殊經驗,而是具有跨越文化的普遍性意義。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個體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文化身份的重構問題。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沖突、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都是人們無法回避的現實。例如,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隨著多元文化的不斷融合,本土文化同樣面臨著被稀釋的風險,人們也在努力尋找著能夠保持自身文化獨特性的方式。《現實與夢幻》通過對這一普遍問題的深刻探討,引發了國際讀者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都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性以及在重構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二)命運交織,書寫人類共通的困境
在《現實與夢幻》中,張俊彪巧妙地將個人命運與社會變遷緊密交織在一起,為讀者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畫卷。作品中的人物,無論是在繁華都市中為夢想拼搏的年輕人,還是在偏遠鄉村中堅守傳統的老者,他們的命運都如同風中的柳絮,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不由自主地向前涌動。他們在追求人性、自由、尊嚴和幸福的道路上,遭遇了重重挫折與困境,這些困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具有廣泛的普遍性,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難題。
權力壓迫是作品中揭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現實社會中,權力的分配往往并不均衡,一些人憑借手中的權力對他人進行壓迫和剝削,導致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在《現實與夢幻》中,主人公可能會在工作中遭遇上司的無端指責和打壓,因為權力的不對等,他無法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只能默默忍受。這種權力壓迫不僅限制了個人的發展,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人性異化也是作品中著重展現的困境之一。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壓力下,人們往往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而逐漸失去自我,變得冷漠、自私和功利。作品中的人物可能會在追求物質利益的過程中,逐漸忘卻了自己的初心和善良的本性,變得不擇手段。這種人性的異化不僅讓個人陷入了精神的困境,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和緊張。
精神孤獨同樣是現代社會中人們難以逃避的問題。盡管現代科技的發展讓人們在物理距離上越來越近,但在精神層面上卻越來越遠。作品中的人物可能會在繁華的都市中感到無比孤獨,即使身處人群之中,也無法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這種精神上的孤獨讓人們感到迷茫和無助,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和信心。
這些問題并非中國社會所特有的現象,而是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現代社會困境。正如許多世界文學經典作品一樣,《現實與夢幻》通過對這些共同困境的深刻描繪,觸及了人類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引發了讀者對自身命運和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例如,托爾金的《魔戒》系列作品,構建了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中土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不同種族的人們共同對抗黑暗勢力,展現了對正義、勇氣和責任的追求;C.S. 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則以兒童的視角,講述了在一個神秘的魔法世界中,孩子們經歷的冒險與成長,探討了愛、救贖和信仰等永恒的人類議題。這些作品雖然背景和情節各異,但都通過對人類共同困境的書寫,展現了人性的光輝與黑暗,成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文學經典。《現實與夢幻》同樣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細膩的描寫,在國際文學舞臺上綻放出獨特的光芒,獲得了國際讀者的廣泛認可與喜愛。
(三)文化自信,中國文學的國際姿態
回顧中國當代文學在國際傳播的漫長歷程,不難發現其曾經長期處于 “邊緣地位”,面臨著諸多困境與挑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當代文學在國際上往往被西方讀者以一種獵奇的心態看待,被視為展示 “異國情調” 的特殊標本,他們關注的僅僅是作品中那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面元素,如獨特的民俗風情、神秘的東方文化符號等,而對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卻缺乏深入的理解與探究。同時,中國當代文學還常常被無端貼上 “政治宣傳” 的標簽,西方讀者往往帶著偏見和誤解,將作品中的社會現實描寫簡單地歸結為政治意圖的表達,忽視了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這種被動的局面,不僅限制了中國當代文學在國際上的傳播與發展,也影響了世界對中國文學的正確認知。
而張俊彪的《現實與夢幻》在國際傳播中的成功,無疑為中國當代文學擺脫這種困境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范例,展現出中國當代作家在全球化語境中堅定的文化自信。在創作過程中,張俊彪始終堅守自己的文化立場,既沒有為了迎合西方讀者的審美趣味而刻意歪曲或簡化中國文化,將其變成一種供人觀賞的 “文化奇觀”;也沒有因強調民族性而故步自封,拒絕與世界文學進行積極的對話與交流。相反,他以一種自信、開放的姿態,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精髓,將其與現代文學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有機融合,展現出中國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
作品中的夢幻敘事,就是這種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它深深扎根于中國古典夢幻文學的肥沃土壤之中,繼承了 “以夢喻實” 的傳統創作手法,通過夢境這一獨特的視角,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人們的內心世界。同時,它又積極吸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優秀元素,如荒誕、變形、象征等敘事技巧,使作品在表現形式上更加豐富多樣,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這種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辯證態度,充分展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文化自信和藝術自覺。作品中的思想內涵,既蘊含著東方文化對和諧、平衡的追求,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 “天人合一”“和為貴” 的思想精髓;又融入了西方文化對個體、自由的關注,展現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和對自由精神的向往。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拼湊,而是在深刻理解兩種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實現了有機的結合與升華,使作品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能跨越文化的界限,與國際讀者產生共鳴。
《現實與夢幻》的成功,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它告訴我們,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當代文學要想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地位,就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立足本土文化,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和魅力;同時,要以開放的心態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積極與世界文學進行交流與對話,在融合與創新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只有這樣,中國當代文學才能在世界文學的百花園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五、翻譯紐帶:搭建文學對話的橋梁
(一)深度理解,尊重原作的文化內涵
在文學的跨文化傳播中,翻譯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連接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橋梁,是讓文學作品跨越國界、走向世界的關鍵因素。而在《現實與夢幻》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樂山先生的翻譯堪稱典范,為作品在國際讀者中引起共鳴奠定了堅實基礎。
樂山先生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將《現實與夢幻》翻譯為英文,首要原因在于他對原作有著深刻的理解與尊重。他獨特的雙重文化背景,使他在翻譯過程中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華裔作家,樂山先生自幼浸潤在中國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對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風俗習慣等有著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感悟。他熟知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獨特的意象、典故和象征意義,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原作中蘊含的微妙文化信息。同時,作為一名資深的翻譯家,他又長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環境中,對西方讀者的審美習慣、閱讀期待以及語言表達特點了如指掌。這種對東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使他在翻譯時能夠精準地把握原作的文學特質與文化內涵,實現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
以作品中具有濃厚東方文化特色的詞匯翻譯為例,樂山先生展現出了高超的翻譯技巧和對文化內涵的精準把握。在《現實與夢幻》中,有許多詞匯承載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如 “中庸”“天人合一”“道” 等。對于這些詞匯,樂山先生并沒有采取簡單的直譯方式,而是通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運用注釋、替代、闡釋等多種方法,將其文化內涵巧妙地傳遞給西方讀者。以 “中庸” 一詞為例,它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強調萬事萬物都應追求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與和諧,避免走向極端。樂山先生在翻譯時,沒有直接將其譯為 “the mean”,因為這樣的直譯雖然在字面上對應,但無法準確傳達 “中庸” 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他在譯文中采用了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hich emphasizes the pursuit of harmony and balance in all things, avoiding both excess and deficiency” 這樣的表述,通過詳細的解釋,讓西方讀者能夠理解 “中庸” 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中間狀態,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思想和處世原則。同時,他還在注釋中進一步引用儒家經典文獻中的相關論述,如 “《論語?雍也》中提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強調了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準則的至高無上性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使西方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深入理解 “中庸” 的文化內涵。
再如,對于 “天人合一” 這一體現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概念,樂山先生同樣進行了精心的翻譯處理。他將其譯為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 fundamental concept in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al world”,通過這樣的翻譯,不僅準確傳達了 “天人合一” 的基本含義,還強調了這一概念所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理念。為了讓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樂山先生還在注釋中列舉了中國古代哲學家如老子、莊子等人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以及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體現的 “天人合一” 的意境,使西方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這一概念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魅力。
樂山先生對原作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體現在他翻譯的每一個細節中。他通過精準的語言調適和文化注釋,為西方讀者搭建起了一座理解東方文學的橋梁,使他們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深入領略《現實與夢幻》所蘊含的東方智慧與文學魅力。
(二)創造性詮釋,讓原作重煥生機
文學翻譯絕非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一種創造性的詮釋過程。優秀的翻譯家能夠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藝術感悟和語言能力,對原作進行再創造,使作品在目標語文化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樂山先生在翻譯《現實與夢幻》時,充分展現了這種創造性詮釋的能力,為西方讀者呈現出一部既忠實于原作又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翻譯作品。
在《現實與夢幻》中,大量運用了中國古典詩詞意象與哲學概念,這些元素是作品的精華所在,也是翻譯的難點。樂山先生在處理這些文化意象時,并未生硬直譯,而是巧妙地運用了創造性詮釋的策略,通過語境鋪墊與文化轉碼,將其轉化為西方讀者能夠理解的藝術表達。
以作品中核心意象 “曼陀羅” 為例,“曼陀羅” 一詞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象征意義,它代表著一種神圣、圓滿和智慧的境界。同時,在《現實與夢幻》中,“曼陀羅” 又象征著現實與夢幻的交織,是作品主題的重要體現。樂山先生在翻譯時,充分考慮到西方讀者對佛教文化的陌生,沒有簡單地將 “曼陀羅” 直譯為 “mandala”,而是在注釋中詳細介紹了 “曼陀羅” 在佛教文化中的起源、發展以及豐富的象征意義。他寫道:“曼陀羅,在佛教文化中,是一種具有神圣意義的圖案或符號,它通常由圓形或方形構成,內部包含各種象征元素,代表著宇宙的結構和秩序,以及修行者對智慧和圓滿境界的追求。在這部作品中,曼陀羅不僅象征著佛教的神圣境界,更象征著主人公在現實與夢幻之間的徘徊與探索,以及對人生真諦的不懈追求。” 同時,在譯文中,樂山先生通過上下文的情感渲染和意象烘托,讓西方讀者能夠感受到 “曼陀羅” 所營造的神秘、夢幻氛圍。例如,在描寫主人公進入夢境的段落中,樂山先生這樣翻譯:“As he stepped into the dreamland, a strange and enchanting scent filled the air, and in the distance, a magnificent mandala seemed to emerge from the mist, its intricate patterns shimmering with an otherworldly light. It was as if the mandala was a portal connecting the real world with the realm of dreams, leading him to explore the unknown depths of his soul.” 通過這樣的翻譯,西方讀者不僅能夠理解 “曼陀羅” 的基本含義,還能通過生動的描寫感受到它在作品中的獨特象征意義和藝術感染力。
除了 “曼陀羅”,作品中還涉及許多中國古典詩詞意象,如 “梅花”“明月”“大雁” 等,這些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情感。樂山先生在翻譯這些意象時,同樣采用了創造性詮釋的方法。以 “梅花” 為例,在中國文化中,梅花象征著堅韌、高潔和不屈的精神,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和品格。樂山先生在翻譯含有 “梅花” 意象的詩句時,不僅準確傳達了詩句的字面意思,還通過添加注釋和背景介紹,讓西方讀者了解到 “梅花” 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象征意義。例如,對于詩句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樂山先生翻譯為 “A few plum blossoms stand in the corner, blooming bravely in the cold winter alone. In Chinese culture, plum blossoms are highly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resilience, purity, and unyielding spirit, often representing the noble character and lofty aspirations of the poet.” 通過這樣的翻譯,西方讀者能夠理解詩句中 “梅花” 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感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獨特魅力。
樂山先生的創造性詮釋,不僅體現在對文化意象的翻譯上,還體現在對作品整體風格和情感的把握上。他深入研究原作的語言風格和情感基調,運用恰當的英語詞匯和表達方式,力求在譯文中再現原作的藝術風格和情感氛圍。在翻譯描寫現實生活的段落時,他運用簡潔明了、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出現實世界的真實與殘酷;而在翻譯描寫夢境的段落時,他則運用富有詩意、空靈朦朧的語言,營造出夢幻般的氛圍,讓西方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現實與夢幻的交織。例如,在描寫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挫折的段落中,樂山先生翻譯為 “In the harsh reality, he was constantly battered by the storms of life. Setbacks and failures seemed to follow him everywhere, making him feel exhausted and hopeless. But deep in his heart, there was still a glimmer of hope, a tiny flame that refused to be extinguished.” 而在描寫主人公進入夢境的段落中,他則翻譯為 “Suddenly, he felt a gentle breeze caress his face, and in an instant, he was transported into a dreamy world. The air was filled with the sweet fragrance of flowers, and the sky was painted with a thousand colors. Everything around him seemed to be floating in a hazy mist, as if time and space had lost their meaning.” 通過這樣的翻譯,西方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品中現實與夢幻的強烈對比,以及主人公在兩種世界中的不同情感體驗。
樂山先生通過創造性詮釋,成功地將《現實與夢幻》中的東方文化特色和藝術內涵傳遞給了西方讀者,使這部作品在英語世界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他的翻譯不僅讓西方讀者能夠理解作品的內容,更讓他們能夠欣賞到作品的藝術價值,為東西方文學的交流與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節奏再現,還原原作的審美體驗
文學作品的魅力不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豐富的文化底蘊,還在于其獨特的語言韻律、節奏和敘事張力。這些藝術特質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所在,能夠帶給讀者獨特的審美體驗。在《現實與夢幻》的翻譯過程中,樂山先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通過對句式結構的精心調整、詞匯的巧妙選擇以及修辭的靈活適配,力求再現原作的藝術節奏,讓西方讀者能夠在閱讀中獲得與中國讀者相似的審美感受。
《現實與夢幻》的語言兼具古典文學的凝練與現代文學的靈動,其夢幻敘事的節奏時而舒緩、時而急促,充滿了變化與張力。樂山先生在翻譯中,對這些藝術特色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把握和再現。例如,在描寫夢境的段落中,原作的語言往往空靈、朦朧,充滿了詩意的想象,樂山先生選用了大量具有抒情性的英語詞匯與倒裝句式,營造出與原作一致的夢幻氛圍。以一段描寫夢境的原文為例:“他踏入那片迷霧之中,周圍的一切都變得虛幻而模糊。輕柔的音樂仿佛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如夢如幻。五彩的光芒在他身邊閃爍,如同繁星墜落人間。” 樂山先生翻譯為 “Into the mist he stepped, and everything around him became illusory and blurred. Soft music seemed to drift from the distant sky, like a dream within a dream. Colorful lights twinkled around him, as if stars had fallen to the mortal world.” 在這個翻譯中,樂山先生運用了倒裝句式 “Into the mist he stepped”,強調了主人公進入夢境的動作,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那種突然進入夢幻世界的奇妙感覺。同時,他選用的 “illusory”“blurred”“drift”“twinkle” 等詞匯,形象地描繪出夢境的虛幻、模糊和神秘,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而 “like a dream within a dream”“as if stars had fallen to the mortal world” 等比喻手法的運用,進一步增強了譯文的詩意和夢幻感,使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原作中夢境的空靈之美。
而在描寫現實沖突的段落中,原作的語言則簡潔、有力,充滿了張力,樂山先生則采用了短句與主動語態,增強了敘事的沖擊力。例如,在描寫主人公與他人發生激烈爭吵的段落中,原文為:“他憤怒地瞪著對方,大聲吼道:‘你怎么能這樣做?這是對我的背叛!’ 對方毫不示弱,回敬道:‘我有我的理由,你根本不了解我!’” 樂山先生翻譯為 “He glared at the other person angrily and shouted loudly, ‘How could you do this? This is a betrayal of me!’ The other person didn't show any weakness and retorted, ‘I have my reasons. You don't understand me at all!’” 在這個翻譯中,樂山先生運用了短句 “He glared at the other person angrily and shouted loudly”“The other person didn't show any weakness and retorted”,簡潔明了地表達了人物的動作和語言,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爭吵的激烈氛圍。同時,他采用主動語態,突出了人物的行為和情感,增強了敘事的生動性和沖擊力。
除了詞匯和句式的運用,樂山先生還注重修辭的適配,以再現原作的藝術節奏。在原作中,常常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表達效果,樂山先生在翻譯時,也盡可能地保留了這些修辭手法,并根據英語的表達習慣進行了適當調整。例如,原作中有這樣一句話:“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他已經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男人。” 樂山先生翻譯為 “Time flies like a white pony's shadow across a crevice. In the blink of an eye, he has grown from an innocent youth into a mature man.” 在這里,樂山先生保留了原作中 “時間如白駒過隙” 的比喻修辭手法,將其翻譯為 “Time flies like a white pony's shadow across a crevice”,雖然在表達方式上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但依然準確地傳達了原作中時間飛逝的意思,同時也保留了比喻所帶來的生動形象的效果。
樂山先生通過對句式、詞匯、修辭的精準把握和運用,成功地再現了《現實與夢幻》原作的藝術節奏,使西方讀者能夠在閱讀中獲得與中國讀者相似的審美體驗。他的翻譯不僅讓西方讀者理解了作品的內容,更讓他們感受到了作品的藝術魅力,為《現實與夢幻》在國際上的傳播和接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精準傳播,構建全方位傳播體系
在全球化時代,文學的跨文化傳播已不再是簡單的 “作者 — 譯者 — 讀者” 線性模式,而是一個涉及出版、營銷、評論等多個環節的復雜系統。《現實與夢幻》的跨文化傳播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不僅得益于樂山先生的卓越翻譯,還得益于其對傳播語境的精準把握和全方位傳播體系的構建。
美國樂山樂水出版社與亞馬遜公司的聯合出版模式,是《現實與夢幻》實現廣泛傳播的重要基礎。亞馬遜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擁有龐大的全球發行網絡和先進的物流配送體系,能夠將作品快速、準確地送達全球各地的讀者手中。通過與亞馬遜的合作,《現實與夢幻》英文版打破了傳統出版的地域限制,直接觸達全球英語讀者。這種 “專業出版社 + 全球電商平臺” 的傳播組合,充分發揮了專業出版社在內容策劃、編輯審核等方面的專業優勢,以及電商平臺在銷售渠道、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強大優勢,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例如,樂山樂水出版社在出版《現實與夢幻》英文版時,對作品進行了精心的編輯和排版,確保了書籍的內容質量和裝幀設計符合國際標準。同時,他們還邀請了專業的插畫師為作品繪制插圖,增強了書籍的視覺吸引力。而亞馬遜則利用其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了解讀者的閱讀偏好和購買行為,將《現實與夢幻》精準推送給對中國文學、幻想文學感興趣的目標讀者。通過這種精準營銷的方式,作品的銷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在亞馬遜平臺上線后,迅速進入了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受到了全球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喜愛。
除了出版環節,營銷和評論環節也在《現實與夢幻》的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出版社積極開展各種營銷活動,通過社交媒體、線上線下書店、文學展會等多種渠道,對作品進行宣傳推廣。他們制作了精美的宣傳海報和視頻,介紹作品的內容、作者的創作背景以及翻譯的過程,吸引了讀者的關注。同時,他們還邀請了一些知名的博主和網紅進行書評推薦,借助他們的影響力擴大作品的傳播范圍。例如,在社交媒體上,一些知名的文學博主分享了自己閱讀《現實與夢幻》的感受和體會,引發了讀者的熱烈討論和關注。這些博主不僅對作品的文學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還分享了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的新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激發了讀者對作品的興趣。
評論傳播也是《現實與夢幻》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社積極推動作品的評論傳播,邀請國際知名文學評論家撰寫書評,在《紐約時報書評》《倫敦書評》等權威媒體發表。這些專業評論從不同角度對作品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讀,不僅提升了作品的學術地位,也為讀者提供了閱讀指導,增強了讀者對作品的認可度。例如,《紐約時報書評》發表的一篇書評中,評論家指出:“《現實與夢幻》以其獨特的夢幻敘事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為西方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的窗口。樂山先生的翻譯精準地傳達了原作的藝術魅力,使這部作品在英語世界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這樣的評論不僅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也讓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價值,從而吸引了更多讀者購買和閱讀。
《現實與夢幻》通過 “翻譯 + 出版 + 營銷 + 評論” 的全方位傳播策略,形成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口碑效應,為作品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成功的傳播經驗,為中國文學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即要實現中國文學的 “走出去”,不僅要注重作品的翻譯質量,還要構建全方位的傳播體系,充分利用各種傳播渠道和資源,精準地觸達目標讀者,提高作品的國際影響力。
六、結語:中國文學世界化的啟示
張俊彪的《現實與夢幻》英文版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無疑是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歷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成功的傳播策略,為中國文學 “走出去” 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在文學創作、文化傳播和文化自信等多個層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現實與夢幻》的成功為中國當代文學開辟了一條融合創新的發展道路。它打破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界限,將中國夢幻文學的深厚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敘事技巧巧妙融合,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文學風格。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拼湊,而是在深入理解兩種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實現了有機的結合與升華。作品通過 “以夢寫實” 的敘事策略,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精神困境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了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多面性。這啟示我們,中國當代文學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更加堅定地扎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以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精神,探索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學表達方式。只有這樣,中國當代文學才能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為人類文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文化傳播方面,《現實與夢幻》的成功揭示了中國文學 “走出去” 的關鍵在于平等的文化對話和精準的傳播策略。文學的跨文化傳播不是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國文學要想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的認可和尊重,就必須以平等的姿態與世界文學進行對話,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精準的傳播策略也至關重要。從翻譯的 “創造性詮釋” 到出版的多元化布局,再到營銷的精準推送,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策劃和實施。中國文學 “走出去” 應摒棄 “重創作、輕傳播” 的觀念,加強對傳播環節的重視和投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體系。通過與國際知名出版社、電商平臺的合作,利用大數據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精準地觸達目標讀者,提高作品的國際影響力。此外,還應加強國際文學交流與合作,舉辦國際文學論壇、作家交流活動等,為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對話搭建更多的平臺,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學的魅力和價值。
《現實與夢幻》的成功彰顯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文化自信和藝術自覺。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中國當代作家應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覺,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也不固步自封于傳統文化,而是在對傳統的繼承與反思、對西方的借鑒與對話中,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藝術定位。中國文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擁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深度。中國當代作家應堅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中國文學的優勢和特色,以自信的姿態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學的魅力。同時,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水平,注重作品的質量和內涵,創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優秀作品。只有這樣,中國當代文學才能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贏得應有的尊重和地位。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擴大,中國文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眾多作家、翻譯家、出版人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將會有更多像《現實與夢幻》這樣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這些作品將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橋梁,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而《現實與夢幻》所展現的創作智慧和傳播經驗,也將繼續為中國文學的世界化進程提供寶貴的啟示和借鑒,激勵更多的中國作家和出版人在跨越文化的文學之路上不斷探索和前行,推動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本文系原創
作者簡介:袁竹,四川德陽人,作家、畫家、文藝評論家,逍遙畫派創始人,代表著作《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名師教學范本(二)·袁竹山水畫作品選》(河北美術版)。袁竹創作文學評論、小說、散文、詩歌等400余萬字,發表在“中國作家網”“精神文明報”“四川農村報”“少年先鋒報”等各大媒體。歌詞《石榴紅》榮獲金獎。 長篇小說《東升》《平遙世家》《地火長歌》在中國作家網“長篇連載”欄目連載。“起點中文網”刋載長篇小說《釷帝》《夢海拾星》《逆襲修道》《黃土的呼喚》《三星堆·青銅戀歌》《逆天修道不逆天》《穿梭夢境的未來探秘人》等;七貓《縱橫中文網》連載長篇小說《靈樞》《記憶編碼》《大道至簡》《九根十三釵》《畫骨戲恩仇》《霓虹下的舊手機》《外賣小哥奇遇保時捷女》,“喜馬拉雅”發表長篇小說《一代宗師黃賓虹》《大文豪魯迅》《藝術大師新鳳霞》等。文學評論《四秩風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時代華章與未來新程》《從航海羅盤到數字星圖:中國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構與范式革命》《新世紀蜀韻:四川作家筆下的文學版圖》《阿來:于藏地書寫中構筑文學的宏大宇宙》《〈賈平凹文選〉:當代文學靈魂的多棱折射》《于時光褶皺處,探尋人性微光 ——賈平凹長篇小說〈消息〉的深度剖析》等四十多篇論文被中國作家網發表,其中“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2024年度十佳”系列評論引關注。《作家網》發表《數字浪潮下,中國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百年筆耕鑄魂,八十載文學烽火 ——徐光耀的文學史詩》《時代浪潮下的靈魂鏡像與文學回響——葉辛“知識分子心靈三部曲”》《大地與靈魂的敘事詩 ——論劉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學星河中閃耀的星辰——探秘張俊彪》等數十篇文學評論。“華文月刊”網絡平臺2025年10月連發《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雄渾史詩——評張俊彪的《幻化》三部曲》、《〈十評張俊彪〉選載之五:探秘張俊彪:于文學星河中閃耀的星辰》《〈十評張俊彪〉選載之六:跨越鴻溝的書寫:當隴東遇見桑給巴爾》《〈十評張俊彪〉選載之七:論古爾納與張俊彪的文學對話及人類精神共振》,“華文月刊”雜志2025年第11期刊發長篇文藝評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雄渾史詩——評張俊彪的《幻化》三部曲》。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