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君是我所崇敬的好友。她的小說《綠島》,在我眼里堪為佳作。
一部《綠島》,字里行間隱隱帶著茶樹茶田自來的醇香,沁人心腑地、無可自拔地讓我沉醉其中。我相信,伊君對綠茶有著常人不具備的深刻領悟;我也相信,伊君所推崇的帶有民族符號的茶文化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時代沖擊;我更相信,伊君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吶喊、思索、探討,對真善美的彰顯與延伸有著多么純凈的自覺性。
伊君的《綠島》,寫實并兼顧散文體的敘述方式,無疑把讀者的視角迂回于廣闊無垠的時間隧道中。古今戰爭的風云際會;中西理念的激烈碰撞;美丑情操的矛盾沖突;新老觀點的客觀展示;不盡相同的生活軌跡,伊君操起猶如手術刀似的筆尖,直接剖析當今社會難以釋解清晰的病灶。我更多地是通過事件的詳盡敘述,似乎讀懂了作者清醒中的慎密思考。隱約中,飄至耳畔的是一種直抒心臆的無奈中夾雜著的傷感嘆息。
用點點滴滴隨手即拾的對話,褒獎人性美、人善美;張揚和諧美、寬容美;描述茶葉之香、鑒定綠色之幽、回味樸素之緣。此種敘述該是作者得心應手的文學筆法。另一方面,把社會底層所散發出來的對銅臭追逐,對生活曲解或者墮落,作者同樣文字語言之犀利。你不得不驚嘆:伊君是再用心燭之血筑構一件不朽的驚魂工程。面對這一切,你的靈魂不得不做一次洗禮。
小說更可貴的描述:把綠茶歷史、品質、性格、形態,制茶的工藝、流程、手法、火候,品茶的細微之處,哪一句話都那么貼切,那么有味道。真有那么一種幻覺:人即茶、茶即人,敝人猶在茶叢中。很容易看得出,文字的功底源于獨特的眼力、求實的見解、深邃的感觸。正所謂:心中有茶,三昧專心能得其味,茶之無味乃之上味也。借茶說人,借茶說事。用觀茶的語言暗喻人生哲理、人生歸宿,用品茶的直覺感嘆社會之繁雜、之無奈;直面社會滄桑之磅礴巨變。
肯定地說,綠島是作者虛構的。綠島與綠島人的生存狀態經作者剪裁,就活生生圍繞我們所能觸及的周邊。哪一句話,哪一個眼神,哪一個動作,分明是對現今社會的解讀。綠島及綠茶都是一種樸素的民族符號,在裂變的世態洪流中,無可避免地反叛了原本清凈、田園、恬雅的狀態。這種反差,更加強烈地襯比著社會變動對靈魂的震撼作用。
綠茶當然是真實的。綠茶歷經幾千年的風霜依就富有強大的生命力,淳樸、純凈、靈動,蘊育著一種恒久的民族精神。作者頗具對茶的深刻理解,把茶香的種類擺得是條條是道。言談話語間,作者毫不吝嗇地把最最美好的文字堆砌獻給自己所熟悉的勞作中的質樸百姓。應該說,作者伊君用心良苦且真情可鑒。
綠茶被沏出來的香氣有:干香、水香、杯香、余香。當葉片被采茶女選中,后來被送到炒房里,經過炒茶工仔細地翻炒之后,它便有了另種的香氣,那是一種濃郁的茶香,是一種誘人的香,是一種無法逃避的香。當茶葉輕輕地被開水慢慢地蕩開,當茶師們很有經驗地把茶水放到了客人們的面前時,原來的香氣中又賦予了水的內涵,那是一種沁人心脾的香,是一種緩緩溢出的香,是一種醉人心畔的香。由此可以想見:作者絕對是位對茶葉大有研究且是嗜茶如命的智者。
說茶,不妨多嘮嘮幾句。其實不用引經據典就該明白,咱們國家是發現并首先利用茶樹的先祖。要不,怎么來的“茶馬古道”那?書上說得明白:神農氏嘗百草,進了山湊巧碰上隨風飄來的幾片兒綠葉。老人家好奇,隨手擱嘴里一嘗,苦不勁兒的沒其它怪味。找到茶樹,采摘一些回去“研究研究”。嘿!大腦特明白了,口舌不干燥了,身子骨輕松了,臨該上炕入寢了,還賁精神。嘴里頭殘留著清香氣兒,老人家縷著胡須一琢磨:這玩意兒準保是味“好藥”,最其碼,有利無害。可以說,神農氏是咱認識“茶”的第一先驅者。
入藥治病,見好;再一發展入酒,挺香!滿世界人都知道:咱中國人聰明,用陶器、瓷器,無論是蒸是煮是沏,茶葉,苦中沁著甜,那是最好喝的東西。風行幾千年,采茶、制茶、炒茶、窨茶,漸漸有了門道。所以說,皇帝老子算是福氣,什么好喝、喝什么,“貢茶”成了第一進嘴兒的。雨前的、清明的,高山上的、沾露水珠的,清香的、濃香的、花香的、草香的,盡管上“貢”。
都說咱是文明大國,不假。單拿發明喝茶的緣由趣事,誰也趕不上。飲茶:“興于唐而盛于宋”,陸羽把茶禮、茶經、茶道發展到極致。提起貢茶,百姓是沾不上邊。皇宮顯貴顯能耐,把茶水喝出蜜來;王公爵士有本事把茶水灌飽;僧侶道士有道性,把茶水點化成仙?還真沒人信。久遠的時候,平民百姓還無“品味”的理由。
文人騷客以茶代酒,撩撥出詩情畫意來,意幻出纏綿文稿來,還真有那回事。“無茶不詩”,是大家就有這“范兒”,早中晚頓頓不離。顯著與眾不同,以飲“茶”為作詩引子,透著雅興。后來普及了,黎民百姓以茶代藥、以茶代糧的事情也不就是傳說了。喝茶久了,規矩多了,文明程度也就提高了。茶文明,不可分割的華夏文明中的一部分。
伊君所寫的《綠島》,是通過對綠茶的頌贊,對綠島的剖析,展示動蕩時期的愛情婚姻以及與愛情婚姻有關的稀奇古怪現象。譬如:妓女、綠雞、牌坊。作者主導小說立意的人生觀極其明朗:綠茶代表純潔和友誼;綠雞代表騷亂和荒廢;牌坊是古時為守貞潔婦女而立的“獎牌”。
在看似漫不經心的小說敘述中,通過外國人螺螄對綠茶的贊賞,把民族最美好的品質展現人們面前。“因為它溶進了人間的精華,它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尤物,同時也是純潔和禮貌的化身。”小說中的我由衷地說:“生活也像這綠茶,需要人去慢慢品味,仔細的琢磨。如同人們的婚姻、愛情。人們的婚姻、愛情也像這綠茶。香香的,濃濃的,讓人意優未盡。”代表西方飲品的咖啡文化,論其發展時間、論其歷史淵源,比起東方茶文化總是缺少些許難以言表的魅力。螺螄可以無不感嘆地說,“找一個像綠茶一樣的生活,然后再找一個像綠茶一樣的愛情。”他是理想化的,他表示對中國茶文化的一種認同、一種折服。
《綠島》沒有特定的規范時間,但從敘述的內容來看,很容易與當今時代的巨變劇痛來聯系在一起;很自然地融入于難以調和難以釋解的社會矛盾中。
漠視愛情的純潔性。綠島中的“小姐”一族,種種原因來到這個掙錢的地方。有的形象很可惡,有的動機很可憐,有的行為很猥瑣。她們每一位對男人的認識,其實就是對愛戀、愛情、婚姻、聲譽的極大限度的褻瀆。她們背井離鄉把出賣肉體當做淘金手段,把受人包養當為一種榮耀,把為他人生子作為提升價值的交易。在骯臟的淫亂的性交往中,自甘頹廢把吸白粉作為一種時尚,依附于社會渣滓當成誘人的本事。書中列舉了聞風喪膽的流行惡疾,而引發大面積令人恐懼的這種疾病,正是暗喻對不文明的嚴正懲戒。滌蕩污泥濁水,警示惡習惡俗,足以顯現作者的文字排列其初衷所在。
綠雞、小姐,社會底層陰暗的一群。他們的存在,必然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產生動搖。他們的活躍,必然對整個社會最根本的民族品質產生巨大反差。作者袒露出這一切,絲毫不隱瞞對社會毒瘤的不屑與憎恨;絲毫不放棄對人世間最美好最崇尚的精神與物質狀態的深情歌詠。還拿綠茶做比,小姐眼里,茶就是水,男人就是水,只有付錢程序,沒有品味的必要。哀呼!面對如此之淺薄,任何人都會無奈。
伊君爛熟于對茶文化深邃理解,精辟地對茶鄉的婚戀風俗、貞節牌坊有精準的判斷,理性的分析。
列舉大伯母與二伯之間非正常的因茶而愛,因愛而育,因最直接的動作情感反叛于久遠的世俗。這里沒有為大膽反常規的行為而頌贊,這里沒有列舉多余的世俗客套而鄙視,裸現客觀真實的狀態,留下讀者的思考空間。讀罷,掩卷之暇,我們不得不去佩服二人的真愛真情,同時也為這種破例的膽識暗暗捏一把汗。小說沒有時間概念,所以也沒見交代所承受的族俗懲罰。
這里所要問的是:大伯母與二伯走到一起,而產生連鎖反應到底對社會又怎樣的反作用?疏于我的寡陋,小說可能沒有再去細細盤剝來龍去脈自有其道理。
作者用大量篇幅極力渲染老巴公的人生。說此人就像濃濃的一杯綠茶,很需要人們去慢慢的品嘗,慢慢地體味。
老巴公的經歷離不開綠島。老巴公的人生也是綠島上特有的另一種的人生。老人家是茶的魂靈,老人家堪當為人楷模。老人家便是茶魂,他說茶的幾率更是比比皆是。借用老人之口,伊君頗具心計地把想說的話、該說的話淋漓盡致地傾吐。換一種說法:老人的正直、好客、睿智、爽朗、熱忱,分明就是隱身于世間且飄逸的作者那渺渺若隱若現的身影。
綠茶即有德又有訣,老巴公娓娓道來。十德即:利禮仁,表敬意,雅心,行道。綠茶有訣。識茶,藏茶,真水,妙器,活火,沏泡,六訣之中缺一不可。精行儉德是茶人的追求,操守節儉是茶人的美德。老巴公對綠島、對社會的人性衡量標準,縱有千條萬條,離不開拿綠茶作比,而且不厭其煩。我猜想:作者不惜筆墨,必有她“心懷叵測”的編排理由。
“綠茶一樣的生活,就是一種幽雅的、舒適的、甜美的、祥和的……。綠茶一樣的愛情就是一種純凈的、透明的、兩心相悅的。”綠島人追逐真正屬于自己的愛情生活,喜歡純真、沉靜的思維方式;褒獎相親、互愛的夫妻尊重;傳承和睦、祥和的生活理念。即使或多或少有一些違背常理的反叛行徑,也主導不了傳統的趨勢。綠茶的故鄉,骨子里就蘊育著民族的魂魄。
作者借用人物之口還有幾句很經典。“大家都要生活,每個人都很忙。忙得都不會品嘗生活了。”這里叫大家關注的是:人類創造了生活卻不能細細地品味,當是意識誤區中的悲哀。揮霍、頹廢、獨我、冷酷,不是有趣而健康的生活本質。
還是一種嘆息:“現在綠島上有不少這樣的孩子都是大人們的犧牲品,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拋棄了。有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如果現在的一些人把自己當成綠島上的過客的話,那么這些孩子算是徹底地無根了。”無根的人們以后又將如何去面對生活?如何去選擇自己的人生?震耳欲聾的吶喊,實際上是對“小姐”、“綠雞”以及對社會腐敗墮落丑陋現象的無情控訴!后代是金,后代是銀,如今的無度揮霍青春那就是對下一代人的罪惡。
匆忙中瀏覽于《綠島》,說不上對靈魂深處的凈化與洗滌;也談不上對世界觀所帶來的震撼力量;更不用說一部小說能給社會帶來多大的視覺、感官的沖擊。我只說:能靜心地體味綠茶滋味,足以構成相當美妙的享受過程。能耐心地知曉綠島獨特的風土人情,足以充盈內心填補知識的欲望訴求。
各種矛盾在繁雜社會中沖突。綠島還是那樣滌蕩傳統的綠島;綠茶還是那樣飄逸仙香的綠茶;小姐、綠雞還是茍且地游蕩于黑暗之中。矛盾的各方無不在掙扎,或是對傳統前所未有的背叛沖擊,或是代表美好的、先進的、根深蒂固地深植于這片作者大愛的土地上。
小說所涉及的敘述手段稱謂:蒙太奇。沒有交代時代背景,沒有顯著的人物特性,沒有跌宕起伏或平鋪直敘的故事情節,有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各個場合、各個階段、各個對象間精彩對話。對話構成了小說骨架,對話渲染了人物性格,對話刻畫了事物走向,對話歸結了作者想要闡述的人生哲理。總之,伊君為小說領域開拓了一種新穎的閱讀及視覺方式。至此,有理由再一次真摯地感謝作者的獨具匠心。
恕我未能細讀佳作,所發感觸未必能涉及小說之內核。
恕我知識上難以彌補的淺薄,以上獨家之言,權當村夫的隨心所欲吧!
謝謝伊君為世人提供了一壺能夠解渴且耐人尋味的綠茶;
謝謝伊君為世人解讀了一塊充滿躁動與希冀的神奇綠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