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一直比較關注文藝批評的狀況與發展。一般學者對文藝評論注重作純理論的、富有思辨性的研究,并進而得出富有學理性的結論和觀點,這方面的工作當然是很有意義的、應該有人去作的。不過,我個人愿意作點理論聯系創作實際和評論實際的、具有實證意義的研究。我在這里主要談談當今文藝評論界存在的缺陷和問題。
根據我的觀察,我感到,當今文藝評論領域存在不少的缺陷和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分析、研究和改進,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評論的方式上過分重視作品或作家的研討會(座談會)。一部作品或一個作家如果在省會城市或首都北京舉行了研討會,就會身價大增。而是否開研討會則主要決定于經濟因素或領導因素,往往誰有錢(或拉到了贊助),誰就可以開研討會;或者是誰被領導看中了(也可能是因為和領導關系好),誰就可以開研討會。作家或作品研討會追求的是規格怎么樣能更高,追求的是新聞性,是炒作效果。這樣慢慢在圈子內形成了某種“不成文”的看法:研討會成功與否,看是否請到了高級別的領導,看是否有大腕出席。作家或作品研討會也追求行政級別,不知不覺墜入“官本位”。
其次是,一些評論家往往不看作品(或者說不認真看作品)。評論家不看作品,有的是不想看,不愿看;有的是因為要“跑場子”,太忙,即使心里想看也沒有時間看。據我的了解,常常有有這樣的情況:評論家參加研討會時本來沒有看作品卻說看了作品,而作家則是平常本來看了評論卻說沒有看評論(有的極端者甚至說從來不看評論)。由于評論家沒有看作品(或者說沒有認真看作品),因此在研討會上的發言和評論文章就顯得空泛,沒有針對性,雖然架勢很大,卻缺少具體而扎實的內容。也許是受上述現象和其他社會現象的影響,當今高校師生(包括文學專業的師生)也較少認真閱讀文學作品,兩年前,我曾經在《中國教育報》發表一篇討論此種現象的文章,文章題目是《高校師生為何疏離文學作品》。
第三是,文藝評論走向兩個極端:或者是只說好話,一味地唱贊歌,即所謂“諛評”;或者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偏激而尖刻地只說缺點,即所謂“酷評”。 “諛評”是因為評論家礙于所謂“友情”,或者是因為得了“勞務費”(紅包)。座談會上有時也說說作品或作家的缺點,但遵守“潛規則”:會上口頭講時可以談缺點,到媒體公開發表時只能談優點。這樣,我們聽到(研討會上)或讀到的許多評論往往是“好處說好,壞處也說好”;還有一種情況則是“好處說好,壞處不說”。某些評論家進行“酷評”,并非要發表真正的獨特見解,而是為了吸引眼球,引起所謂的轟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