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之日起,我們的時代便開始轉型——由表面上現代實則傳統轉向真正的現代:思想由僵化轉向靈活、自由,經濟由計劃轉向市場,政治進一步地轉向民主……時代轉型產生了一些新思想、新事物、新情況,從而為文藝提供了創新的機遇。
一般來說,文藝創新往往被看作是文藝作品形式方面的創新——文學作品打破常規、現狀,采用新的文體、表現技巧、語言風格……如進入新時期之后,雖然傷痕文學 、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等各類作品,相較于“文革”時期或“文革”之前的作品而言,都是創新型作品,但人們更愿意把全面地學習、借鑒了西方現代文學、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文學創作方法的先鋒小說看作創新型作品。
但是,文藝創新也是一個文學作品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文藝作品反映了新的現實生活,表現了新的思想觀念、文學精神,也應該是一種創新。因此,在時代轉型期,文藝創作除了要注重作品形式方面的創新探索外,更應該立足于文藝創作賴以存在的現實生活,真實地反映或表現時代轉型期出現的一些新思想、新事物、新情況,而且這種“反映”或“表現”便是一種“創新”,而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創新”而刻意在形式方面翻花樣——再說,“新”的未必是好的,“進化”的未必是進步的,形式上的“為‘新’而‘新’”肯定不是“創新”!
進入新時期以后,文藝創新在不斷向前發展,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先鋒小說、新寫實小說、打工文學、底層文學、官場小說、職場小說等,每一個“后來者”相較于其“前者”而言都是一種創新——它們都從特定的角度反映現實生活特定的一角或一面,具有“新”的因素,如進入21世紀以后出現的以王躍文、王曉方的小說為代表的官場小說,大多寫出了一個官場親歷者的耳聞目睹身歷,具有“現場感”、“櫥窗性”,這實際上便是一種創新!文藝創作應該繼續關注現實生活、時代風云,保持常新,像官場小說文學作品不應該“曇花一現”。
當下,差不多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中國夢”,整個中國社會都在“奔小康”,社會難免會出現一種焦躁情緒或浮躁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定力”既是一種“動力”又是一種“沖勁”,繼承傳統或保守也是一種創新,或者比刻意創新更有積極意義。文藝創作應該沉潛下來,一方面,要繼續學習、借鑒域外文學新的優秀的創作方法、技巧,或者繼續努力探索新的創作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習、借鑒傳統的優秀的創作方法、技巧,發揚傳統文學直面人生、關注時代與現實等優良傳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從而,為時代留下真實的寫照,為后人留下一些有價值的作品,而不能把西方文藝作品,尤其是一些現代派作品作為臨摹的對象,或者把西方現有的文藝水平作為自己要達到的標高。文藝批評界應該關注文藝作品,尤其是關注作品是否反映了新的生活,具有新的內涵;不要說空話、放空炮或者不顧事實地全盤否定,不要想當然、憑感覺地貶損當下的文學創作;更不要想當然、憑感覺地貶損當下那些反映時代轉型期的一些新思想、新事物、新情況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