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家是夸出來的”
高深
這個題目我是從培育子女那兒搬過來的。不少家長在交流教育子女經驗時,強調“以鼓勵為主”,要善于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于是某些教育家就總結出一句流傳甚廣的格言:“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從增強孩子們“自信心”的角度考慮,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這句話使我聯想到文學界,有些作家從事創作三四十年了,于是某些機構,或自己或朋友們共同張羅,總要開個某某作家(或詩人、散文家)從事創作幾十年的研討會。最常見的是某作家(或詩人、散文家)出了一本書,凡有點能力者,總要請上一伙評論家,對其新作進行一番研討,甚而在一些權威報刊,買下一二塊版面,將參加研討的專家學者的發言刊載出來。上述活動,幾乎百分之百地都是夸獎與贊揚作家和作品。有的人幾乎每出一本書,不論好壞,總要開個類似“頒獎會”的研討會。到會的評論家已經按不同級別拿到了“出場費”,發起言來自然像灶王爺似的,“上天言好事”了。如此這般,有那么一部分作家、詩人、散文家,雖然作品平平,可是架不住“評論家”們會上夸,報上夸,像多次重復的廣告,某商品便成了“名牌產品”,多次重復的“研討”,也會使某些人成為“知名作家”,甚至“著名作家”,于是一個“好作家”就這么夸出來了。
筆者無意否定各類作品研討會,也無意否定對好作品做應有的贊美,更無意否定令人尊敬的嚴肅的評論家們。我只是想指出,文學評論中的某些“亂象”對文學繁榮發展的傷害,對讀者和作者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捧殺”。經常看到有的報刊拿出一兩塊版面,請十幾位名家,專門研討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這在以前幾乎是沒有過的,即使像巴金、老舍、冰心、丁玲等文學大師也沒有享受過這么高的待遇。說穿了就是今天的某些“作家”花錢買贊揚,買好評,但很少有人自掏腰包,不是公家“捧星”,便是企業“贊助”。公家捧的是“文化政績”,企業贊助的是“有利可圖”。
當今的“文學繁榮”,頗有些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現象,各種炒作不亞于商品廣告,有時真讓讀者真假難辨,甚至連文壇內的權威人士也感到眩暈。有人認為中國文壇缺失“權威評估”,既沒有權威人士,也沒有權威媒體,誰都可以發議論,誰的議論都可能不算數。
美國就有六親不認的權威媒體。我1995年作為中國新聞代表團成員訪問美國時,特地訪問了在美國書評界頗具影響的《紐約時報書評》欄目的編者,他說:“我們有個‘約法三章’:凡書評作者不得與圖書作者師出同門,也不可以老師評學生,或學生評老師,更不允許評論家與作家有過筆墨官司。”從最近王蒙在寧波大學講演中我又得到一個佐證,《紐約時報》的文藝評論確實享有相當的權威性。他1982年在康州訪問寫過著名戲劇《推銷員之死》的劇作家亞瑟 米勒,聽說他又有新戲要上演,王蒙便向他祝賀。他卻憂心忡忡地告訴王蒙,到現在為止,這個《紐約時報》劇評還沒有表態,他擔心新戲上演將達不到預期。后來果然未出亞瑟 米勒的所料。
好的有權威的文學評論,體現的是一種求實求真的精神。王蒙在演說中講到:“我們現在沒有人做沙里淘金的工作,我們現在甚至也沒有人做這個檢查我們精神產品里面的三聚氰胺的工作。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剩下俗。”好作家與好作品絕對不是夸出來的。文學評論因真誠和真實而有生命力、推動力,相反廉價甚至不用任何成本的捧場只會使文學沒落。不是說我們沒有好作家與好作品,是“沒有人做沙里淘金”,不少評論家還缺少敏銳的辨識能力,甚至由于種種原因(不一定是水平問題)而被層層假象、層層云霧遮蔽。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總能講出一些可以說服人的道理。把這句話移植到作家身上就成了文壇的笑柄。遺憾的是,至今還有一些作家繼續做著被“夸出來”的夢,也有一些評論家仍有意無意地在圓一些這類作家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