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地》:海子的生命存根( 趙思運 / 文)
在海子的老家安徽懷寧,其實并沒有麥地、麥子,為什么“麥地”、“麥子”意象卻貫穿了海子的創作歷程?這顯然不是一個寫實性的意象。按照西川編的《海子詩全編》的詩目,海子正式開始詩歌創作是在1984年。1985年1月他的《熟了麥子》中首次出現“麥子”意象,接著又有《麥地》(1985.6)《五月的麥地》(1987.5)、《麥地 或遙遠》、《麥地與詩人》(1987)問世。一直到1989年他辭世前夕寫下《黎明(之二)》(1989.2.22)、《四姐妹》(1989.2.23),還在清晰地呈現一個“絕望的麥子”的形象。可以說,“麥地”意象構成了海子的生命存根。《麥地》一詩最具有原初意義。
詩的一開始便像默片的一個鏡頭,呈現出農民的本真生存情景:
吃麥子長大的
在月亮下端著大碗
碗內的月亮
和麥子
一直沒有聲響
這個開頭實際上承續了《熟了麥子》的基調,“麥子”隱喻著人類生存之根。只不過《熟了麥子》里的壓抑情緒蛻變為幸福、和平的達觀情緒。結尾一句“養我性命的麥子”照應了開頭,整首詩充溢著生存的溫暖與感恩情緒。
《麥地》的內在精神力的圖示是扎根向下的。雖然在海子的大量作品里充滿了太陽與大地的矛盾,但是,海子的精神支撐點卻是大地?!胞湹亍?、“河流”、“水”、“糧食”、“家園”、“草原”、“湖泊”是他靈魂皈依性的意象,流露出生命的源頭意識和深深的家園意識。“太陽”是他的精神分裂與流浪的象征性意象?!霸铝痢焙汀疤枴蓖瑯佣荚谔炜?,但是,“月亮”的存在感通過大地得以顯現的。在這首詩中,“月亮”意象與“麥地”意象相輔相成。月下種麥,月下護麥,月下收麥,月下會見情人,月下吃飯,營造了一種靜謐陰柔的和平之境。“看麥子時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也富有象征意義。詩人的命運與大地緊緊聯系在一起,麥地成為詩人的精神皈依。將“我”比喻為一口深井,其實寄寓了汲取大地精神之源。麥地的精神內涵有多豐厚,詩人的精神之井就有多幽深。大地是詩人永不衰竭的精神養料。
詩歌的意象具有清晰的寫實性,但是營造的境界卻具有極強的象征性?!胞湹亍焙汀胞溩印睆淖匀灰饬x上講,并不是海子老家的本土性的物象;作為意象,其實是他的精神心像。他在西寧、青海湖、格爾木、西藏、拉薩、敦煌、河西走廊、嘉峪關、額濟納、包頭、呼和浩特等地的壯游歷程中,形成了“你在高原”的精神渴望,于是蘭州的“麥子”意象第一次進入他的詩中時,就已經成為海子自我形象在精神高地的外化物了?!胞湹亍焙汀胞溩印币庀?,既凝聚了海子的家鄉生存體驗,更帶有海子自身的精神認同,富有精神尋根的意味。他說:“麥浪—— /天堂的桌子/擺在田野上/一塊麥地”。麥地和麥浪即是“天堂即在人間”的形象化表述?!胞湹亍奔词侨祟惖臍w宿和生命存根。由于我們都擁有共同的生命存根——“麥地”,所以,“我們是麥地的心上人/收麥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我們一起干完活/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我們心滿意足地接受”。這里包含的人道之愛的力量,以極大的吸附力消弭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仇恨。
他這種博愛意識一方面具有濃郁的家園意識,“家鄉的風/家鄉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雙肩”,另一方面,他將觸角推及到世界各地,世界古老文明的血脈在這里融通。他虛構出一幅盛世情境:
這時正當月光普照大地。
我們各自領著
尼羅河,巴比倫或黃河
的孩子 在河流兩岸
在群蜂飛舞的島嶼或平原
洗了手
準備吃飯
海子將這個世界進行了極簡主義的處理。人們都擁有同樣的背景(“月光普照大地”),無論是“河流兩岸”還是“在群蜂飛舞的島嶼或平原”,人們都生活在麥地里,以麥子為糧食?!霸铝料?一共有兩個人 /窮人和富人/紐約和耶路撒冷/還有我/我們三個人”。
“我們三個人/一同夢到了城市外面的麥地”這句話特別富有深意。第一,這是海子的“夢想”;第二,這是一塊城市外面的麥地”。二者共同的內核是一個烏托邦而已。這個烏托邦同時又是異托邦,異于現代城市文明的回眸遠古農耕文明的生命歸宿。海子自幼在安徽農村長大。1979年,十五歲的少年査海生只身來到大都市北京,一直到1989年辭世,十年的青春期,并未建立起現代文明意義的價值坐標。他依然停留在鄉村的精神領地。雖然他到大西北西南邊陲壯游,但是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絲毫不帶現代都市氣息。據西川的回憶,海子在北京的十年,屬于典型的“宅居”。在海子的房間里,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收音機,海子也不會跳舞,不會騎自行車;甚至在他離開大學的六七年里只看了一次電影。因此,他一直深深蟄居在遠古農耕文明的記憶之中,在都市生存反而產生一直“被拋”感。他筆下的鄉村記憶是如此地和諧、質樸、溫暖、祥和,近乎神圣地呈現出純凈的浪漫主義風格。身居都市的詩人,唯有來到麥地,才能得到靈魂的洗禮?!鞍讞顦鋰〉?健康的麥地/健康的麥子/養我性命的麥子!”體現了海子完全農耕時代的“世界大同”理想,正如他在《五月的麥地》中所寫:“全世界的兄弟們/要在麥地里擁抱/東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麥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回顧往昔/背誦各自的詩歌/要在麥地里擁抱”。
海子,一個孤獨的詩人,一個絕望的詩人,一個生活在只屬于他自己的世界的詩人。在溫暖的意象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他與這個世界的隔絕感。在《麥地》中,海子是以第一人稱抒情的,他所面對的隱含讀者是“你倆”、“你們”。而且,他自己是超越于“你倆”和“你們”之上的身份。比如:第二節的“和你倆不一樣/在歌頌麥地時/我要歌頌月亮”,一下子就與世俗抒情態度拉開了距離。他虛構出的“月亮”下的麥地,既有淺淺的現實的影子,又蒙上了濃厚的迷離夢幻色彩,極具象征意義。最后一段:“就讓我這樣把你們包括進來吧/讓我這樣說/月亮并不憂傷/月亮下/一共有兩個人/窮人和富人/紐約和耶路撒冷/還有我/我們三個人/一同夢到了城市外面的麥地”?!拔摇蓖瑯邮浅浆F實中“窮人和富人”、“紐約和耶路撒冷”二元對立之上的“第三個人”。這個“第三個人”其實帶有了神性特征,或者叫“救世主”。海子是一個渴望扎根大地的詩人,但是其骨子里卻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漫游者。這顆麥子是遠離都市的生命存在。
在現代都市里,他無法找到內心的麥地。他的所有“麥地”境界,都是一場夢幻。因此,“麥地”之夢注定是絕望結局。在海子自殺前夕,在兩首詩中出現過絕望的麥子:一是《黎明(之二)》:“永遠是這樣美麗負傷的麥子/吐著芳香,站在山岡上。”二是《四姐妹》:“空氣中的一棵麥子/高舉到我的頭頂/我身在這荒涼的山岡”,“一棵空氣中的麥子/抱著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日的糧食與灰燼/這是絕望的麥子/請告訴四姐妹:這是絕望的麥子/永遠是這樣/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這里的“麥子”就是詩人的化身。
每個詩人的自殺都有具體的原因和導火索,而他們自殺行為的原動力和審美內驅力來源自他們對現實、歷史、世界、人生、命運的總體理解和體驗。詩人們的生活往往是非實踐意義的審美生存,因而現實與理想、物質與精神的生存矛盾就進入其詩篇凝結為基本母題,在這基本母題中展開他們靈魂的所有沖突。這種沖突又具有一種自我生成、自我衍生性,愈是深入現實和物質世界,愈是由于其邪惡而遁向圣潔的詩國;愈是發現詩國之圣之純,愈是要遠離現實。他們自毀的根源在于其更多地沉于非實踐意義的審美現實而拋棄了實踐意義的現實生存,成為無限漂泊的靈魂。但是,實際上,作為靈魂避難所的“麥地”意象只是一場“烏托邦”,甚至變異為“異托邦”。
里爾克的詩學道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里爾克最初也是一個蹈虛的浪漫主義者,后來,他通過對自我與世界關系的思考,重新定位自我,詩風大變,他的創作告訴我們,靈魂的故鄉是客觀的“物”。我們看到,愈是抬高主體價值,愈是沉灑于自我,所走的路就愈狹窄,大地才是存在的整體,萬物才是真理的寓所。把靈魂交付大地,把生命交付萬物才是真正的詩路。詩人應更多地接受這個世界,主動地去承擔苦難的人生,只有沉入到事物內部,才能揭示深蘊的內含。只有去承受悲哀,才能在對悲哀的忍受、認識、接受過程中,使靈魂漸趨成熟。里爾克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信中說:“我們悲哀時越沉靜,越忍耐,越坦白,這新的事物也越深、清晰地走進我們的生命,我們也就更好地保護它,它也就更多地成為我們自己的命運?!保T至譯里爾克《結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第5l頁,三聯書店1994年版)
海子走到了人生終點,“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春天,十個海子》),“豐收之后荒涼的大地/人們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糧食騎走了馬/留在地理的人,埋得很深”(《黑夜的獻詩》)。這個以“麥地”為生命存根的詩人,最終殉身于“麥地”的烏托邦,棄絕了人世,于是“烏托邦”成了“異托邦”。
附:
麥地
吃麥子長大的
在月亮下端著大碗
碗內的月亮
和麥子
一直沒有聲響
和你倆不一樣
在歌頌麥地時
我要歌頌月亮
月亮下
連夜種麥的父親
身上像流動金子
月亮下
有十二只鳥
飛過麥田
有的銜起一顆麥粒
有的則迎風起舞,矢口否認
看麥子時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鄉的風
家鄉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雙肩
麥浪——
天堂的桌子
擺在田野上
一塊麥地
收割季節
麥浪和月光
洗著快鐮刀
月亮知道我
有時比泥土還要累
而羞澀的情人
眼前晃動著
麥秸
我們是麥地的心上人
收麥這天我和仇人
握手言和
我們一起干完活
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
此刻我們心滿意足地接受
妻子們興奮地
不停用白圍裙
擦手
這時正當月光普照大地。
我們各自領著
尼羅河,巴比倫或黃河
的孩子 在河流兩岸
在群蜂飛舞的島嶼或平原
洗了手
準備吃飯
就讓我這樣把你們包括進來吧
讓我這樣說
月亮并不憂傷
月亮下
一共有兩個人
窮人和富人
紐約和耶路撒冷
還有我
我們三個人
一同夢到了城市外面的麥地
白楊樹圍住的
健康的麥地
健康的麥子
養我性命的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