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盡劫波兄弟在
——評長篇小說《黃埔兄弟》
文\黃三叢
作為湖南作協2013年度重點扶植作品,長篇紀實性小說《黃浦兄弟》(熊燁、朱若松著,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是一件令人非常高興的事。小說描述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一群黃埔軍校底層軍官的成長和奮斗過程,為我們展現出一幅近代中國風云變幻的生動歷史畫卷。作品以寫實的手法,以“中國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即黃埔軍校武岡分校為背景,塑造出這些熱血青年共紓國難英勇抗戰的集體群像,從而謳歌了中華優秀兒女的的忠貞情操,同時流露出對兄弟反目同室操戈行為的嘆惋,也表達了作者對中華一家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美好愿景,讀來給人既有一種回腸蕩氣的壯闊感,又別具一番纏綿繾綣的情懷。
小說其實是人說。堅持現實主義典型化創作原則的小說,就是需要塑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黃埔兄弟》較好地把握住了這一原則,把這群底層軍官中的兩位典型代表——張光武和蘇四光刻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張光武和蘇四光是一對生死之交的異姓兄弟,兩人有著共同的特質,自幼資質聰慧,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都有一腔愛國熱血而志趣相投,國難當頭時,毅然投筆從戎報考軍校;也不乏磊落胸襟,大敵當前,能捐棄前嫌,相互切磋琢磨,苦練殺敵本領,比武場上難分伯仲;尤其是都有大智大勇,出類拔萃,敢于高呼“好男兒殺敵去!”宜昌血戰威震敵膽,雪峰會戰共立奇功……這些都是那個特定時期的中華優秀兒女真實而生動的寫照。
但是,這兩個人物又各具特質,作者通過獨具匠心的藝術表現手法,很有立體感地將他們豎立在讀者面前。人物的個性特征,有其自身的稟賦與氣質差異,也與他們所處的特殊環境的熏染是分不開的。張光武出身貧寒農家,為人光明磊落,不卑不亢,頗富正義感,生性善良、憨厚,對自己兄弟不設防;而蘇四光是富家子弟,風流倜儻,豪爽儒雅,不甘人后,頗富同情心,恩義分明,卻不乏精明狡黠,工于心計。
作者正是捕捉住人物的這些細微的個性差異,把他們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考量、磨合,不可避免地會演繹出一幕幕慷慨激昂的悲壯場景,也難免發生令人嘆惋的恩怨情感交鋒,讀來別開生面。諸如:貧寒子弟張光武激流中勇救富家少爺蘇四光的善舉;蘇四光拋開門戶之見與光武義結金蘭的佳話;張光武為大眾利益不畏權貴敢與蘇家打官司的舉措和與為富不仁的蘇四光劃地絕交的義憤,張光武為四光與自己同具報國志趣考軍校而捐棄前嫌兄弟握手言歡的義舉;以及在拼刺刀的比武場上因四光使詐而引發械斗招致雙雙關禁閉的憾事,還有蘇四光多次暗中搬弄是非離間光武與尹寒梅而最終取而代之的齟齬等等。
作者在演繹故事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對特殊環境的渲染,強調社會環境對人物成長至關重要的因素,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張光武貧寒出身,容易接受代表勞苦大眾利益的進步思想,他退學后去表叔劉布谷的紙廠打工,受過塘田戰時講學院一些進步人士的影響;考入軍校后,深得李明灝將軍的器重,耳濡目染著將軍“要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的正能量,因而時時處處表現出一身不屈不撓的凜然正氣,才有卓越的戰功,石下江一槍打下巖鷹震懾匪首張云卿,宜昌血戰中一舉干掉十一個鬼子,游擊戰中顯雄威,帶領軍民抗敵再創“武岡城墻蓋天下”的奇跡,繼而又為解放家鄉把紅旗插上武岡城而改寫歷史紀錄……這一切,無不彰顯出一個進步青年鐵肩擔道義的英雄形象。
而蘇四光這個人物,也與他所處的復雜復雜環境是分不開的。他出身富有家庭,為維護所屬階層的既得利益,患得患失,曾經站在父親一邊彈壓抗旱放水的鄉民。基于這一局限性,他勢必尋求既得利益的保護傘和靠山,以達到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的目的,因而在軍校學習和當教官階段,投入軍統安插在軍校的釘子、政訓處長張泰祥和王超等人懷抱,牢記自己是黃埔軍校校長蔣委員長的學生,效忠黨國,凡事無不散發出一股陳腐的功利氣息,招致在有悖正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對于出生入死、把他從激流和鬼子刺刀下救出來的兄弟張光武,常懷戒備之心;甚至在和平解放長沙時,罔顧兄弟情分,暗藏殺機……但是,他又有人性化的一面,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熏染下,在李明灝將軍開創的黃埔軍校崇尚的民族大義的氛圍中,他的良知并沒有完全泯滅,所以,在解放武岡的戰斗中,他處在極度的矛盾、彷徨的境地,一方面希圖為黨國挽回殘局,欲撕破臉皮與張光武反目成仇,和解放軍兵戎相見決一死戰;另一方面又難下置家鄉父老的安危和生死之交的兄弟情分于不顧的決心,也不忍心過分刺痛愛妻的心,于是只是為了“對歷史有個交代”,才勉強部署城防工事,才對光武兄弟拋上城墻的鹵菜悶聲受納,也才對喊話的妻子槍擊手指而“留下刻骨銘心”的傷痛,最終丟開陣地,化妝潛逃出城,投奔臺灣。
作者還有分寸地把握住民情風土對人物成長的誘因。作為黔巫要沖的武岡,民情淳樸,民風彪悍,這里的人民素有“蠻子”之稱,處身這一氛圍中的主人公,不可避免地浸淫著一股不甘人后、堅毅頑強的“蠻氣”。作者筆下的武岡名吃土特產,諸如水南橋米粉、銅鵝、鹵豆腐、扶沖米花等等,更加氤氳著一股股撲鼻的醇香,誘人胃口大開,食之唇齒留香,終身難忘。有如此美味佳肴,才有黃埔弟子在品嘗的過程中增進情誼;才有時過三十八年后蘇四光回歸家鄉時,一時竟忘了與黃埔兄弟聚首的要義而陶醉在鹵菜攤前忘情饕餮的鏡頭;也才激起他鄉情勃發表達了投資辦銅鵝食品鹵菜廠的意愿。
隨著一群黃埔兄弟相聚的特寫鏡頭定格在中山堂前,演繹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情感劇徐徐降下帷幕。掩卷遐思,百感交集。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恩仇抿。作品所展現的其實就是國共兩黨在上世紀中合合分分、磕磕碰碰、恩恩怨怨的一個縮影,她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中華一家親,打斷骨頭連著筋;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總之,《黃埔兄弟》通過對一個個具有“這一個”特性人物別出心裁的發掘,開拓出一個嶄新的創作領域,堪稱中國第一部描寫黃埔軍校底層軍官的力作。
但是,毋庸諱言,作為一部文學作品,《黃埔兄弟》還存在著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作者在表達人物情感意志品質的敘述中,創作理念有點陳舊,有未能免“階級斗爭”觀念俗套之嫌,有悖人性化、人情味。在展開故事情節的寫作過程中,運用環環扣緊、懸念迭生技巧不夠嫻熟,有礙讀者愛不釋手的興致。同時,個別地方遣詞造句失于嚴謹、精準,影響可讀性。然而,終究瑕不掩瑜,這是一部值得向大家推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