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巫山不是云
——元稹奇喻名天下
◇ 向承勇
元稹(779-831),字微之,別字威明,洛陽人,為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詩作號“元和體”。元稹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元氏為虜姓大族,枝葉繁茂,但在唐代日漸衰落。遠世的輝煌與近世的不屑,及父卒后家境的困窘,促使元稹勵志苦學(xué),并成就了他不朽的政治和文學(xué)生涯。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余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
元稹的創(chuàng)作,以詩成就最大。而他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實為元稹一段經(jīng)歷之自傳),記敘張生與崔鶯鶯的悲情故事,文筆優(yōu)美,刻畫細致,引人入勝,實為唐人傳奇中不可多得之名篇,更被后世改編成《西廂記》。
在詩學(xué)上他十分推崇杜詩,但他師杜而不泥杜。其詩淺易明快,刻畫真切感人,富于情趣。他的樂府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針砭時政,提出“圣君賢卿”的政治理想,為歷代詩評家所推崇,認為“有監(jiān)戒規(guī)諷之意”,“有風骨”,是“新樂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唐詩中的長詩名篇之一,與白居易《長恨歌》齊名。
而元詩中最具特色的還是情詩(有人亦稱之為艷詩)和悼亡詩,代表作有《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如他的《離思五首》,寫得可謂纏綿悱惻: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huán)釵謾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麹塵。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尋常百種花齊發(fā),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在這五首詩中的第四首尤為著名,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這首詩是元稹為悼念妻子韋叢寫的(亦有人認為是為懷念崔小迎寫的,“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把元稹對小迎的感情升華到了最高點),在歷代描寫愛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堪稱名篇佳作。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年方二十的韋叢(字茂之,京兆杜陵人。身世顯赫,其上七世祖父封龍門公。龍門之后,世率相繼為顯官)下嫁給24歲僅為秘書省校書郎的詩人元稹?;楹笏麄?nèi)缒z似漆,過著溫馨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長,造化弄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年僅27歲溫柔賢惠的妻子韋叢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此時31歲的元稹已升任監(jiān)察御史,愛妻的去世無疑對他是一個沉重打擊,他悲痛萬分寫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詩,而《離思》也正為此而作。
這首詩用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來表達對亡妻的無限懷念,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而在一首詩里同時以水、云、花三種物質(zhì)喻人,可謂匠心獨運,前無古人,起到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詩說:經(jīng)歷過滄海之水的洶涌澎湃,就不會再為一些細小涓流所吸引;領(lǐng)略過如夢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別處的景觀就根本不值一提!“我”雖然常在美女如云的花叢中穿行,卻視而不見,懶得去欣賞,這一半是因為修身養(yǎng)德,遵循自己處世的原則,一半則是因為心里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愛情詩,一二句詩皆化用典古,隱喻他們愛情之深廣篤厚。首句化用《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句,用滄海的深闊無邊隱喻他們情深似海;第二句則運用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巫山朝云(或巫山神女)之美麗飄逸隱喻愛妻柔美賢惠無與倫比,以此襯托愛人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無法取代的地位。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因為其意境優(yōu)美,含義豐富,成為人們喜歡借用的一副聯(lián)語。而“曾經(jīng)滄?!?、“除卻巫山”,不僅用來表達愛情深厚堅貞永固,還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閱歷豐富而眼界極高。很顯然,這首詩也從客觀上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對滄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認識。
楚歌十首(之四)
懼盈因鄧曼,罷獵為樊姬。
盛德留金石,清風鑒薄帷。
襄王忽妖夢,宋玉復(fù)淫辭。
萬事捐宮館,空山云雨期。
這首詩列舉歷史上三個楚王的故事,表明自己的主觀態(tài)度。他認為武王“懼盈”,莊王“罷獵”,善于納諫,值得稱頌,并贊美鄧曼、樊姬正直、賢惠、有謀略。但對“夢會巫山”的楚襄王卻給予了無情批判,強烈指責宋玉逢迎拍馬,“淫辭”惑君?!叭f事捐宮館”言楚襄王荒淫無度,不思強國,最終導(dǎo)致“空山云雨期”,被秦滅亡。
鄧曼是楚武王的第一夫人,有才有德,深得楚武王感佩重視。漢朝經(jīng)學(xué)家、文學(xué)家劉向在《列女傳》中稱贊她:“楚武鄧曼,見事所興,謂瑕軍敗,知王將薨,識彼天道,盛而必衰,終如其言,君子揚稱。”
“謂瑕軍敗”,是說鄧曼具有遠見卓識,準確預(yù)言屈瑕打羅國一定打敗仗。
“知王將薨”,講的是楚武王荊尸(荊尸,春秋時楚軍陣法名。杜預(yù)注:“尸,陳也。荊亦楚也,更為楚陳兵之法。”),授師孑焉,以伐隨,將齊,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而鄧曼識破天道,嘆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fā)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無虧,王薨于行,國之福也。”王行結(jié)果果如其言,卒于樠木之下。(《左傳•莊公四年》)這正是武王“盈蕩”(指自滿)帶來的必然結(jié)果。所以元稹有“懼盈因鄧曼”之說。
“罷獵為樊姬”,樊姬是楚莊王的夫人,非常賢德。楚莊王早先十分喜歡打獵,常常荒廢國事。樊姬認為作為國君這樣一定會玩物喪志,給自己的國家?guī)頌?zāi)難。于是多次進行勸阻,而楚莊王始終不聽。后來樊姬就斷絕肉食,以她的意志和行動終于感化了楚莊王,從此不再沉湎打獵這類事情,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治理國家上。
“清風鑒薄帷”,此句化用阮籍(三國魏詩人。字嗣宗,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xué),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tài)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詩句(《詠懷》詩八十二首中的第一首)。清風鑒薄帷,意思是清風可以透過薄薄的帷帳,比喻高潔的品行可以感染其他的人。“鑒”是鏡子,這里是使動用法,系照的意思。而在本句詩里引申為透過。
楚歌十首(之八)
江陵南北道,長有遠人來。
死別登舟去,生心上馬回。
榮枯誠異日,今古盡同灰。
巫峽朝云起,荊王安在哉。
這首詩運用巫山典故,表達了“一切榮華富貴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灰灰煙滅”的主旨。富貴如荊王(楚王,指楚懷王、楚頃襄王)又能如何?在宋玉筆下,楚王與神女夢會于巫山,曾令多少人羨慕不已。然而這些早已成為過往云煙,成為歷史,但自然界之巫峽朝云是永恒的,數(shù)千年過去了,卻依然是那么美妙輕盈,縹縹緲緲,奪人目睛。
楚歌十首(之九)
三峽連天水,奔波萬里來。
風濤各自急,前后苦相推。
倒入黃牛漩,驚沖滟滪堆。
古今流不盡,流去不曾回。
這首詩以三峽水之自然情景,隱喻時代更新向前不可阻擋,哲理性很強?!叭龒{連天水,奔波萬里來?!钡莱隽舜蠼瓥|去不可遏止摧枯拉朽的氣勢。“風濤各自急,前后苦相推?!边@后浪推前浪既是自然法則,也是歷史之必然?!暗谷朦S牛漩,驚沖滟滪堆?!边@是對三峽自然景觀的描寫,也暗喻在前進的道路上,必然會遭遇挫折。但縱然如此,也一定不會就此不前,“驚沖”正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寫照。尤其是最后兩句,“古今流不盡,流去不曾回”,正是這首詩的詩眼所在,是詩人所要表達的主旨,即:長江奔騰不息,歷史滾滾向前,一切拉倒車的人或事,必然被歷史洪流所淹沒。
白衣裳二首(選一)
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
閑倚屏風笑周昉,枉拋心力畫朝云。
《白衣裳》這首詩,描寫鶯鶯的嬌美姿態(tài)和淡雅穿著。
這首詩畫面感很強,姑娘穿著質(zhì)地柔軟、色彩淡雅的裙衫,閑倚著屏風看著著名畫家在那里專心致志地畫《巫山朝云圖》。好一個“閑倚”詞,好一個“笑”字,就把一個閑適而又略顯頑皮的嬌弱含笑的絕色女子凸顯出來。詩人乃是一個真正的寫詩高手,他不動聲色,將主人公“鶯鶯”和畫家“枉拋心力(猶言白費氣力)”畫的“朝云”和盤托出,讓人們加以比較。朝云(巫山神女,戰(zhàn)國時楚懷王游高唐,晝夢幸巫山之女。后立廟,號“朝云”)無疑是美麗的,也是眾所周知的。宋玉這樣為楚王描摹神女:
夫何神女之姣麗兮,含陰陽之渥飾。披華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奮翼。其象無雙,其美無極;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近之既妖,遠之有望,骨法多奇,應(yīng)君之相,視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獨悅,樂之無量;交希恩疏,不可盡暢。他人莫睹,王覽其狀。其狀峨峨,何可極言。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濕潤之玉顏。眸子炯其精郎兮,多美而可視。眉聯(lián)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質(zhì)干之實兮,志解泰而體閑。既于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宜高殿以廣意兮,翼故縱而綽寬。……
用現(xiàn)在的話翻譯過來大意就是:多么美麗的神女啊,集中了天地間的美質(zhì)。穿著華麗合體的衣裳,好像翠鳥展開雙翼。她的相貌無雙,她的美麗達到極致。毛嬙掩袖,自愧不如;西施遮面,無法可比。美麗非凡,不論近看遠望。骨相神奇,正合嬪妃之相。賞心悅目,誰又能比得上?內(nèi)心暗自歡喜,愛慕無法衡量,交淺情薄,不能盡情歡暢。別人沒有看見,只有君王見到她的模樣。語言無法形容,模樣多么漂亮。體貌豐滿,美麗端莊,面容溫潤,有如玉石光芒。眼睛炯炯明亮,美目顧盼生光。嘴唇紅潤如丹,彎眉似蛾輕揚。身段苗條豐滿,體態(tài)輕盈安詳。既嫻靜清修于仙境,又來到人間,飄然而降。適宜在高大寬廣的殿堂,自由自在,像鳥兒振動雙翼盡情舒張。……
但在詩人眼里,“鶯鶯”完全可以和神女媲美。“閑倚屏風笑周昉”,這里既是“鶯鶯”“笑”,也是詩人“笑”。為什么要“笑”?“鶯鶯”“笑”是頑皮,是好奇。而詩人之笑則是因為周昉枉自費心,白白浪費時間,全不知眼前正有個絕妙女子!從另一個角度贊美“鶯鶯”的美麗絕倫。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詩的第二句“空著沈香慢火熏”看似無用,實則必需,美好的環(huán)境正是為了烘托美人的高貴。
詩里的周昉,中國唐代著名畫家,字仲朗(8世紀-9世紀初),一字景玄,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長史別駕。周昉工仕女,初學(xué)張萱而加以寫生變化,多寫貴族婦女,所作優(yōu)游閑適,容貌豐腴,衣著華麗,用筆勁簡,色彩柔艷,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重,稱絕一時。宋代詩人黃庭堅看了他所畫的《美人圖》后題詩云:“丹青有神藝,周郎能獨兼。圖畫絕世人,真態(tài)不可添?!边@可以說是恰切真實的贊美了。
元稹曾多次行走三峽,有資料顯示,白居易刺忠州(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時,元稹除了在這年的三月,與白居易相遇于峽州之夷陵,相話三宿而別外,尚有多次會晤。所以元稹對三峽之人文地理非常熟悉,對這一點我們也可從他大量的描寫巫山景觀和運用巫山典的詩看出來:
巫峽連天水,章臺塞路荊。(《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
巴童唱巫峽,海客話神瀧。(《泛江玩月十二韻》)
燭隨花艷來,騎送朝云去。(《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三首》)
萬里寄書將出峽,卻憑巫峽寄江州。(《憑李忠州寄書樂天》)
陰山鳴雁曉斷行,巫峽哀猿夜呼伴。(《何滿子歌》)
巫峽隔波云,姑峰漏霞雪。(《月臨花〈臨檎花〉》)
————————————————————————————
本文刊登于《巫山》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