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悲劇的愛情
——從《羅丹的情人》的漩渦中走過
文/秋水
很多人曾為電影《泰坦尼克號》(1997年)中的愛情動容、動心,但我卻始終沒有。看這部電影時,我已經經歷過自己的愛情故事,對愛情也有了模糊但不同于俊男美女或王子公主的概念認識。
《泰坦尼克號》傳播的愛的價值觀并不一定正確。從一開始我就覺得窮小子杰克和富家女羅絲之間產生的不是愛情,社會背景、人生經歷、學養性情等各方面存在的差異或說距離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二者只能說是一見鐘情,根本還沒來得及上升到愛情的層面,沉船的悲劇就發生了。而這更成為了擰緊兩人的心理紐帶,生離死別的悲劇仿佛冶煉時的模子,催生了愛的情愫,但這仍非真正的愛情。我并非不相信一見鐘情,但我認為,一見鐘情并不是一見相愛,它僅僅是在彼此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美好的種子,使雙方都產生了進一步交往的興趣。愛情如同醇酒,必將經歷了解、碰撞和相互適應的醞釀過程。
其導演卡梅隆利用電影的技術因素(攝影技術、影音效果等)的能力已爐火純青,擅長為電影營造強大的裝飾氛圍,常予人華麗和感官的震撼效果,然而影片的內在價值(通過電影藝術對人性、人生、社會的深入探索)的缺乏或單薄卻是他的致命傷,外在的包裝和氛圍與內在的思想和品質的落差使影片后勁不足。因此也就不難理解2010年他不可一世、席卷全球的《阿凡達》為何會跌倒在前妻凱瑟琳。畢格羅的《拆彈專家》的腳下了。被擊敗是有道理的,耐人尋味永遠比一目了然更有藝術和社會價值。
為何在此提到了《泰坦尼克號》呢,這是因為前幾天我被另一部講述愛情故事的影片(實際上是一個被愛情貫穿的人生故事)《羅丹的情人》(直譯為《卡蜜兒??寺遽窢枴罚┧钌睢袄_”——之所以說是困擾,是因為它呈現出的情緒和思想,讓人抑制不住地反復回想和思索。令人遺憾的是,面對這個絕好的愛情題材,電影在表現力和情節的安排上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盡管如此,我仍透過有限的演繹,感受到了故事本身的力量。這股力量不像閃電,而是像一記悶雷,向內的厚重的力度遠遠超過了閃電予人的瞬間的震顫。
這部電影雖然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有一個偉大的故事藍本,但其真實的故事背景仍為它增添了不少誘惑力?!读_丹的情人》在撲捉關鍵事件及表現手法上的欠缺,令整部電影像一首隱晦的詩,既不純粹寫實,也非超現實的寫意,觀眾一時很難理清劇中人物命運發展的脈絡和走向。女主角卡蜜兒的扮演者阿佳妮成了這部電影真正的靈魂。電影的遺憾和阿佳妮精湛的演技之間的反差反而激發了我的好奇,究竟是什么使這位才華卓越并本來有可能在雕刻藝術成就上和羅丹并駕齊驅的女子,落得比普通女人更為悲慘的命運?
讀書也好,看戲也罷,我都發現第二遍與第一遍的感受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當我再次看這部電影時,我穿過了卡蜜兒表面的生活悲劇,以女人特有的敏感不斷地接近她悲劇的核心。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在我看來,造成她一生悲劇的卻并非只是她天性中的執拗的性格因素。她的悲劇是家庭教育的偏執、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男權社會的階級性壓迫及其性格共同作用的結果。
羅丹,這位被世人譽為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在其與卡蜜兒長達15年的戀愛中,我們有理由相信,羅丹獲得了無限的生活和藝術創作激情。我想,這也是為何羅丹在其臨終前要求,一定要將卡蜜兒的15件作品放入他的藝術博物館中的重要原因??墒沁@樣重大的,可以反映出羅丹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反映卡蜜兒在其心目中地位的關鍵事件,卻并未被選進長達175分鐘的電影情節中,這不能不讓人感到疑惑??蹆汉土_丹眾多的其他情人不同,她幫助塑造了羅丹的藝術生命。羅丹的作品始終貫穿著情感,他認為藝術即情感。但從他作品中體現出的深刻的思想也可以了解到羅丹有著過人的理性。也正因此,他臨終的要求就并非僅僅是為紀念他和卡蜜兒之間糾纏了多年的愛情,更應該是對卡蜜兒雕塑藝術的一種認可。
卡蜜兒的生命中有如下幾個重要的人:父親、母親、弟弟,還有就是羅丹。這幾個人在她生命的不同階段分別給卡蜜兒造成不同程度卻意義深遠的影響。令這位對愛情抱著極端態度的女性最終“自掘墳墓”,默默無聞并痛苦地走向生命的終點。她43歲被送進精神病院,在這個讓她痛苦不堪的地方竟又度過了漫長的30年,這是否也佐證了她生命力的旺盛和內心一直燃燒著不為人知的渴望?
他的父親,第一個發現并深入挖掘卡蜜兒雕塑天賦的人,在物質、精神和行動方面都對卡蜜兒給予了不懈的支持。他一直希望女兒驚人的天賦能夠得到世人的承認,并在女兒成長歷程中不斷地將這種價值觀深化,使卡蜜兒深信得到世人的認可,是證明她天賦和成功的唯一標志,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父親的使命仿佛就是讓女兒成功,而女兒的使命也似乎就是為了證明父親對她天賦和才能判斷的正確。
若我們僅僅看父親為女兒所作的一切努力和犧牲而不深入地思考,很容易認為這是一位讓人動容的偉大的父親,他的愛深沉而熾烈,一直燃燒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可為什么如此濃烈的愛,卻無論在生活還是精神上都沒能挽救他心愛的、曾讓他感到無比驕傲的女兒呢?如果我們認真地琢磨就會發現,正是這樣的愛讓卡蜜兒背負了太過沉重的壓力和期待,使她生命和內心之路都越變越窄。父親總希望女兒通過不停地創作和展覽來證明她的進步和卓越,對世俗贊許的極度需要后來演變為巨大的虛榮,最終綁架了卡蜜兒的精神,令其迷失了自我。更致使當卡蜜兒與羅丹的愛情觸礁及事業難見起色時,無法從內心獲得正面的驅動力,跌進無邊的恐懼和彷徨,一步步靠向生命的深淵。
而父親由于對卡蜜兒的過度關愛一直忽略了自己的兒子——卡蜜兒的弟弟保羅的才干和努力,以及對父愛的渴望。在父親眼里,保羅的一切作為都被卡蜜兒的光芒所掩蓋。保羅在這種忽視中長大,內心埋下了復仇般的悲傷的種子。而作為弟弟的同輩人,卡蜜兒卻對這一切都十分清楚。她深愛自己的弟弟,欣賞他的才華,卻對他的缺失父愛無能為力。也因此,卡蜜兒在潛意識中漸漸形成了對弟弟的歉疚感和對成功更大的渴求。這種歉疚感和欲望從后來她遭遇生活坎坷時的表現來看,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愛情的失意、個人展覽的失敗、被她深愛的弟弟嫌棄等經歷都成了卡蜜兒生命中一次又一次難以抵抗的打擊。他的弟弟一直被卡蜜兒視為最親近的人,也是卡蜜兒唯一的摯友,她也深信他是愛她的,這樣的近乎依賴的信任,使弟弟最后的棄她而去,將卡蜜兒徹底推到了生活的懸崖邊。
她的母親——一個從一開始就不支持卡蜜兒雕塑的人,始終對卡蜜兒的倔強和特立獨行表示不滿的人,似乎看上去并沒有怎么影響到卡蜜兒的生活和選擇,因為卡蜜兒的身邊一直有父親作為強有力的支持者在維護著她。然而,我卻覺得母親這個在父親的呵護下沒能左右卡蜜兒生活的人,對卡蜜兒精神世界的塑造以及使卡蜜兒最終走向崩潰之路都是個關鍵性的推波助瀾的人。如果不是母親不懈的阻撓和埋怨,卡蜜兒或許不會對家庭有種強烈的擺脫欲望,也就或許會更為客觀和成熟地正視她與羅丹的愛情,也就不會過分依賴于愛情并將愛情置于生活的最高理想,使愛情成為她生命之源的同時,也成為了置她于死地的劊子手。
羅丹,這個從17歲就走進卡蜜兒的生活,19歲就走進她生命的男人,是她靈魂深處唯一的伴侶,卻也是她生命最殘忍的殺手。43歲的羅丹遭遇了19歲的卡蜜兒,兩個天才從藝術切入生活,羅丹很快察覺到卡蜜兒鉆石般的藝術質地,而他的成熟和自信也深深吸引了年輕稚嫩的卡蜜兒。而卡蜜兒愛上羅丹,卻是源于羅丹的傲慢自大和桀驁不羈。他激發了卡蜜兒不服輸的本性,激活了卡蜜兒內心對藝術以及被世人承認的渴望。他們的愛,始于相互的吸引及征服。然而,當羅丹拒絕用婚姻證明對卡蜜兒的愛,讓卡蜜兒不得不暫停和羅丹愛情的狂奔,以關注自己未來的藝術生涯和人生之旅時,卡蜜兒失望和憤怒地離開了羅丹。羅丹也為失去了最偉大的合作伙伴和情感伴侶而感到痛苦,但羅丹那顆自由的心告訴他,他無法接受任何一種被束縛了的愛情,哪怕是真愛。他骨子里深信,束縛是愛情最大的天敵。而羅丹既然認為藝術即情感,他又怎能為自己的藝術之門套上一把沉重的枷鎖?
多年后兩人再次相遇,內心不滅的激情卻沒能填補情感的裂隙。當卡蜜兒向羅丹暗示自己對其情感的渴望之時,羅丹卻被卡蜜兒的作品所吸引,這使身為女人的卡蜜兒深深地感到失望。直覺告訴她,羅丹已不再像從前那般愛她了。當羅丹因她的一部雕塑而懷疑卡蜜兒別有用心時,被激怒的卡蜜兒以斥責羅丹為了個人利益而向權力者獻媚作為還擊。羅丹惱羞成怒,在不理智的溝通中,兩人的分歧越來越大,難以彌合。羅丹和卡蜜兒對愛的處理方式,正是男人和女人對待愛情的兩種對立態度的典型??蹆翰荒芾斫饬_丹深情卻又廣泛的愛,更不愿接受羅丹將他們的愛情定位于婚姻之外,致使后來卡蜜兒對羅丹的一切情感和人品都產生了懷疑,對羅丹的信任徹底喪失。
而從影片來看,羅丹只是怒于他的才華和地位被卡蜜兒——一個自己深愛過的女人所挑戰,羞于他內心的陰暗(或許在羅丹眼里是為了成全美好而不得不使用的手段)被卡蜜兒一覽無遺,不滿于他的情感被卡蜜兒全盤否定。事實上,羅丹從未真正地離棄卡蜜兒,相反他深深地了解卡蜜兒的質樸和率真,對他們之間產生的誤會煩惱不已。羅丹給予卡蜜兒最大限度的容忍,并盡可能地暗中制造機會幫助卡蜜兒。但卡蜜兒的懷疑仿若一面哈哈鏡,扭曲了來自羅丹的一切所作所為。而這種扭曲不但無法使卡蜜兒恢復靈感和自信,擺脫羅丹的陰影,更令其不斷地自我摧殘,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卡蜜兒,這位懂得如何雕刻最脆、最易碎裂的大理石的天才女子,在她的成長歷程中,卻沒有幸運地遇上教會她雕刻同樣易碎的生活的智者。
這部電影也提醒我們關注一系列與人生相關的問題。前兩天無意中在一篇博文中看到這樣的話,“生命個體抽象的精神層面,比現實的處境更值得關注,更重要的是把握世界與自我的關系?!比欢鐣蛡€體生命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我們不可能脫離社會來討論對個體生命的塑造,反之,也不可能無視個體生命的需求來探討社會的完善和進步。一個好的社會環境(政治經濟體制、社會價值觀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個體生命遭遇的不幸和缺失,甚至激發其生命的火焰,使之產生比常人更為炫麗的生命火花。一個讓人沮喪的社會狀態,也必將打擊很多天真而脆弱的心靈,扭曲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并很可能使之失去對生命的信心和渴望。剛剛去世的蘋果總裁喬布斯是個棄兒,卻取得了讓世人矚目的斐然成績,如果他生長在另一個國家,是否還能成為今天被無數人敬重的他呢?
從這部影片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我們仍然并很可能持續地處于一個男權的社會。這是因為,從整體來看,男性在自然和社會條件上都相對優于女性或處于優勢地位。因此,男性對待女性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女性的生存空間及生存質量。在不克制本能偏見的前提下,女性在謀求個人利益(正常的個人利益)時,無論怎么做,其實質都像是一種妥協。男性口中的所謂的女性的高貴或保護女性之說,更像是在變相地維護和炫耀他們的優勢心理。在一個對公平公正有著深刻理解的社會,高貴和保護自然會被公平公正所替代。
從塑造人物形象上,《羅丹的情人》不如《莫扎特》來得深刻、生動,但由于女主角的扮演者阿佳妮對卡蜜兒的理解和投入,雖沒令這部電影蓬蓽生輝,卻也讓人過目難忘。她所塑造的卡蜜兒予人以情感智慧的啟迪的同時,她所經歷的磨難和對社會壓力表示的抗爭都令我們突破了愛情的局限,面向更深的社會矛盾和生命本體。
盡管如此,生活中的美卻總像是誕生于一個又一個悲劇或無限靠近悲劇的歷程中,有人可以看到并分享她,有人卻只能錯過,甚至被悲劇慢慢吞噬。
簡介:秋水,70后,福建省作協會員,現任某詩刊編輯部主任。詩歌、評論、散文等作品散見國內及臺灣等刊物。有作品入選詩歌、散文年選。詩作有獲獎。
(作家網編輯安琪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