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至10月29日,由作家網、呂梁市文聯、呂梁市傘頭秧歌研究會、呂梁黃河情傘頭秧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組織舉辦的“作家網采風團﹒呂梁行”活動在呂梁市境內拉開帷幕。30輛采風車浩浩蕩蕩,拉著嘹亮的歌聲、笑聲在呂梁的山水之間、棗樹林中迂回飄蕩,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采風團成員由28位作家、詩人、媒體記者組成,歷經四天,驅車數百公里,沿岸觀賞九曲黃河清秀婉約的雄姿,夜宿磧口古鎮,親身感受和體驗古韻風情與悠久歷史,同時,作家團隊與黃河情傘頭秧歌團隊結伴同行,親近的交流,讓傘頭秧歌演員與作家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作家網采風團﹒呂梁行”活動有張有弛,循序進行。26日,舉辦了“傘頭秧歌學術交流座談會”。會上,作家與當地傘頭秧歌專家進行交流,通過交流座談,作家對當地的文化資源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
10月27日,采風團一行前往石樓采風,在天下黃河第一灣,欣賞了《舞動黃河》《大秧歌》《傘頭秧歌演唱》等表演,采風成員激情澎湃地參與其中,在黃河第一灣的觀景臺上,鑼鼓喧天,身穿鮮艷色彩的傘頭秧歌演員和采風作家一起舞動身姿,形成一幅奇特景觀。山下黃河逶迤流淌,山上游人翩躚起舞,天人合一,人與天地共存。正如傘頭秧歌唱詞中所表達的那樣:“青海巴顏客拉山,雪水奔騰波浪翻。”“流經石樓更壯觀,天下黃河第一灣。”“東方紅,太陽升,石樓來過毛澤東。巨筆一揮定乾坤,萬紫千紅沁園春。
當日夜晚,作家們在當地領導的陪同下,觀看了傘頭秧歌的大型演出。
10月28日,采風團一行來到磧口古鎮,參觀古鎮原貌,體驗古鎮風情,還與當地政府舉辦“采風座談會”,并夜宿古鎮,深度體驗了古鎮的歷史情韻。
磧(音qi)口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內的西灣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磧口位于黃河晉陜峽谷中部,臨縣城南48公里處。黃河由北而來,湫水從東而至,臥虎山橫亙鎮北,黑龍廟雄峙河東,山環水抱,陰陽交會,山的氣勢,河的雄渾,凝成了"虎嘯黃河,龍吟磧口"的壯麗圖景。
夕陽西沉,采風座談會在磧口古鎮舉行。作家們飽含激情的發言,讓千年古鎮有了新的文化色彩。
10月29日,在千年紅棗林和后山村有機紅棗基地,采風隊員與隨行的黃河情傘頭秧歌演員一起互動打棗,林中情歌蕩漾,歡聲笑語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在農家大院,作家與傘頭秧歌演員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傘頭秧歌是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種。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黃河流域的晉西和陜北黃土高原,具體指山西省呂梁市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和陜西省榆林市的吳堡、綏德、佳縣、榆林、米脂、子洲、青澗等十幾個縣、市,以及延安市,其中尤以臨縣最盛,因此又稱“臨縣傘頭秧歌”。
對于此次采風,作家網總編趙智深有感觸地說,這次采風,最大的收獲是讓作家們改變了對山西呂梁的印象,在此之前,我對呂梁的印象也是煤炭、風塵污染,灰蒙蒙的天……,而這次采風卻讓我看到了呂梁的青山綠樹,看到了呂梁獨有的文化旅游資源。
本次活動主辦單位呂梁黃河情傘頭秧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安艷芳深情地說,我請作家來呂梁,就是想把家鄉的旅游文化宣傳出去,讓家鄉有一個好的形象。
傘頭秧歌、天下黃河第一灣、磧口古鎮、十里畫廊、紅色文化、漫山遍野的棗樹林等充滿人文情懷、獨一無二的文化旅游資源,是山西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未來呂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呂梁的煤炭資源讓呂梁的經濟出現了瘋長,當年的地方領導只顧“挖煤”,不關注對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造成旅游基礎建設落后,旅游經濟被忽視的現狀。歷史是發展的、變化的,隨著煤炭經濟的降溫,山西呂梁的旅游文化經濟必將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也必將會有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