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竹里的鄉情(組詩)
作者:胡紅拴
題記:屈指算來,離開洛陽近三十年了。意海中總有“千里飄泊思無盡”之感,而每次親近故鄉,筆端的詩行,也會沉醉在鄉音濃濃的醇酒之中……
《洛陽孟津石榴公園》
從黃河河谷搬到原上
老村的位移,成就
小浪底百里煙云,碧波蕩漾
用一個秋晨
借晨陽”燭照”,邙嶺疾馳
山原風光,果香
身軀醉入"逸”的城池
石榴園,是否是高秋月圓大地的映照
姍姍來遲的中秋
多籽,多子
我看見了福滿華夏,和
枝頭里的鄉愁
2021.9.10于洛陽孟津邙嶺之上
《秋晨》
用幾株蒲葦花作個記號
記述秋,以及這個秋晨
風很輕,薄薄的涼意
弄疼了那只讀晨的蜻蜓
露,還在翼上
心早已同旭陽飛翔
思想的烈馬
縮短了遠山的距離
道,神采飛揚
也記得舊年菊香暖熱的那壇老酒
與君開懷暢飲
秋陽嫉妒的眼神
讓漫山的紅葉,成為
朝霞競技
寫就的文章
2021.9.12晨記
《立夏走筆》
立夏,風暖草香
洛浦的柳
放飛了思想
胡同,古巷
青石板延伸了史海
黃土上的銅鐘
撞疼了,夏的驕陽
五千年的字符
漢字,醉了心神
初夏的時光喲
太康路的花海
也有
迷人的霞光
2021.5.5于長興閣
《題都安石《古韻》》
拿一把素琴
松下,與群峰對坐
溪流潺潺
亦如絲弦,激動吾心
山巔之上
游云,也知此意
風歌已千年
那曲高山流水,成為
霞陽眸子里最純的真情
其實,骨子里的記憶已傳唱了億年
正如,己化為巖石的一個個字符
雪花里的梅香,早已
從春的腦海里
愜意溢出
2021.10.9于洛陽聽石館
《于嵩陽書院》
凝望少室
身倚峻極
太室山下,兩袖
清風習習
漢柏銀髯
先賢們也曾在此頂禮膜拜
書香里的杏壇
走出來多少巨子大儒
如今我來
只為點燃心中的檀煙
中岳的魂魄
骨髓里站定,血脈
流動的旌旗
2021.9.18于故鄉
《伏牛聽雨》
聽雨,伏牛山上
詩化的云霧
讓叢林高歌癲狂
也許是心神放飛就應該這個樣子
白云峰恪守
笑觀山云激蕩
推開云海
看蒼鷹如疾舟飛來
溪流徐緩的調子
禪緣天籟
造化意定的力量
2021年重陽日于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白云山中
《白云峰晨讀》
推開窗,靜賞
煙嵐勾畫的晨妝
千六的海拔
一把藤椅
身軀,似坐在清風之上
觀群峰疊秀
聽,鳥鳴歡唱
潺潺的溪流聲樂
描繪著腦海里的山川海疆
其實,晨風的調子并沒有那么浪漫
青翠的詩
也只是云霞的冥想
看稚陽的光線,一次次
在峰間劃過
谷間的聽禪,僅僅是
讓云山的書頁
又多了
陶醉心神的
字行
2021年重陽節晨于洛陽白云山白云人家
《擔當》
于重陽
踏上攀登玉皇頂的路上
霧靄云煙
浴凈,仙域的道場
紅樺林很靜
弱軀,也能肩負擎天之柱
峭壁巨石,記下了
那幕責任書寫的擔當
2021重陽節于玉皇頂上
《玉皇頂上》
登高,于玉皇頂上
云家的雨煙
情話,將萬山俏藏
羞澀的風
吹紅了極頂的面頰
心里的念想
讓愛的浪漫信馬由韁
細雨,吻熱了瞳孔里的風景
云海的詩句
讓正午的陽光
暖透了心房
2021年重陽日于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白云山玉皇頂
《洛陽白云山九龍瀑布》
于九龍谷
秋語,打濕了楓的葉子
競技于巖壁
瀑布牽手挺拔的喬木
高歌嘹亮
似乎闖入了秋的牧場
三江歡聚
星月家的白云山上
提壺老酒,對坐
猛然間讀懂山的情話
千米高崖修筑的道場
龍的靈慧
彩虹鏡外
覺悟,染山的霞陽
2021.10.13于伏牛山腹地九龍峽谷
《寫給白云人家》
總以為,唐詩
是那窖藏多年的陳釀
宋詞里的語言
白云,讓思想飛翔
也想著,老娘熬制的那鍋米粥
入髓的香味
是否,已感動了上蒼
春花有意,秋
怎會沒有情意
白云峰巔,游云
慧語的禪句
無須讓霞光再證明什么
那段流溪的樂譜
蒼穹的辭海,早已
做了點題
2021.10.13于白云山
《陸渾讀晨》
也許是昨日雨絲的光照
也許是白云山巔云海揭曉
自家的院子,松
香透千里
流詩的伊水
讓清樂層層疊高
記不得山村當年的樣子
眼前的煙波浩渺
激蕩的心,似已
沖破云霄
思想著晨舟劈波的晨語
田湖的風,喚醒鳴皋
千年的程學
尤如這碧波洗心的清流
秋的神經
將伊闕的樂調
悄悄調高
2021.10.16于陸渾水庫
胡紅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委主任,中國林業生態作家協會學術指導,《新華文學》主編,《中國詩界》副主編。歷任中山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兼職(客座、特聘)教授,中國地質圖書館客座研究館員,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評委。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文藝報》《詩刊》《中國作家》《小說選刊》《人民政協報》《北京文學》《花城》《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出版《山道》《地球語匯》等各類書籍76部,主編各類文化叢書百余冊。獲中國新詩百年百名最具影響力詩人獎、中國長詩獎最佳成就獎、寶石文學獎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爾等文字在海內外出版發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