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回家的孩子打開了紙箱

大人和孩子高興地穿上捐贈的衣服
中外作家交流營的具象之愛——捐贈
文字是抽象的表達符號,不管作家寫什么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描述、描繪,呈現出來的作品,需要讀者憑借個人想象最后完成認知——此物非彼物,正是文學創作的魅力所在。
作家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愛化抽象為具象?最直接的方面,就越過文字符號,將客觀實物寄予愛心——由文字的“虛”回歸到物體的“實”。
中外作家交流營正是出于由“虛”到“實”的一種思考,開展了頗具內涵的捐贈活動。
2019年3月,馬爾康市作協主席、著名羌族女作家楊素筠參加“中外作家交流營再次走進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采風活動。回到家鄉不久,楊素筠在網上發布了家鄉阿壩縣莫各鄉俄修村的兩戶羌族人家,都是母親一人獨自扶養4個年幼的孩子,生活比較艱難。暑假期間兩家年齡稍大的孩子要跟母親到深山里挖草藥,假期結束時才回來,把出售草藥所得的錢作為一年的生活費和孩子的學費。夏季的大山里陰雨、潮濕,孩子需要買雨具和備上可換穿的衣服。然而這兩個家庭生活貧困,買不起雨具更沒有多余的換季服裝。在得知這一情況后,中外作家交流營先捐出了第一批錢物。不久,在中外作家交流營創始人趙晏彪的帶動下,交流營的北京籍作家,紛紛表達要幫助這兩個家庭,捐贈少兒讀物、文具、書包、玩具和衣服。說干就干,很快大家都行動起來了。
當兩家人收到由北京寄來的文具和衣物后,他們一一試穿著,翻看著,幸福的笑浮現在臉上,銘記在心里,這一時刻由照片傳達北京,傳達到了每一位捐贈者的眼里、心里。
中外作家交流營創立短短兩年時間,走進了東莞、長沙、萬盛、昌平,不僅為當地的文化、旅游、經濟給予了真誠熱烈的書寫,還為貧困地區的羌族家庭送去衣物與文具,用慈善之舉滋養作家們的心靈。
著名作家、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出版專家聶震寧,中外作家交流營創始人、社會活動家趙晏彪,軍旅作家王嘉龍,《中國國門時報》副總編輯華靜,北京昌平區文聯副主席韓瑞蓮、作家網編輯部主任、著名詩人安琪,著名出版人、詩人華小克,現代文學館青年作家趙伯仁,北京語言大學青年教師張文靜、羅雨靜、王富麗等紛紛捐衣捐物。
越過文字——精神世界的山谷與丘陵,細心觸摸具象溫柔的質感,作家于無言中體貼成長的孩子。想象他們在打開書本,用手中的筆描繪未來的時候,天空明麗而充滿想象,大地色彩斑斕而風聲如琴鳴,成長的道路也一定充滿歡聲笑語。
愿孩子們向著明天、向著希望快樂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