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法國諾獎作家,生態文學再掀新熱潮
10月27日,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大學法語系、 “一帶一路”中國文化教育與國際交流基金、中作鼎堅(北京)藝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舉辦的“中國文學對話諾貝爾文學——首屆觀音山國際文學與生態文化發展論壇”隆重開幕。
出席本次對話會的有,200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著名作家勒·克萊齊奧和夫人熱米婭,著名作家、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著名翻譯家董強,著名作家、中外作家交流營、中國文學對話諾貝爾文學組委會主席趙晏彪,著名作家田瑛、曾凡華、80后新銳作家王威廉等40余位作家。
勒克萊齊奧在20世紀70年代就倡導生態文學,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巨有很大影響力《金銀島》《看不見的大路》《沙漠的女兒》等都是以生態環境特色為背景框架創作的作品。他自少年時代就喜歡中國文化,一直堅持閱讀中國文學經典作品,熟讀《西游記》《山海經》和唐詩、宋詞等。本次論壇勒克萊齊奧與中國作家針對中國生態文學發展態勢進行深度探討交流。
勒克萊齊奧說:“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尊重,一直都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國不光有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對大自然與文學創作的關系也給以極大的尊重和研究。現代社會,必須從自我視角出發認識全球的生態和諧,從更廣闊的空間來認識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的共生關系。這種生態整體主義思想是對傳統生態觀的升華,對文學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現實意義。” 勒克萊齊奧先生引用李白《山中問答》、杜甫《見瑩火》的兩首詩解讀了自然生態與中國文學創作的關系。
邱華棟說:“1962 年美國女生物學家瑞秋·露易絲·卡森(RachelLouise Carson)發表長篇科普作品《寂靜的春天》標志著生態文學的正式誕生。本書自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出版以后,深深地觸動了中國作家的心靈,一批又一批作家在作品中揭示了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并將自己的身心融于自然生態之中,將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以詩化的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啟迪。同時邱華棟也闡釋了文學創作從“人的文學”到“生命的文學”這一觀念的轉變過程中,作家在創作題材、表現形式上要更加豐富多彩。
趙晏彪在致辭中說:“就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19大報告的指示精神:‘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勒克萊齊奧先生是中國非常友好,對中國文學和生態都充滿了興趣,我們要向勒克萊齊奧先生學習,做有情懷、有德行、關注民生和生態且視域廣闊、有思想高度的作家。”
與會作家紛紛就生態文學創作問題向克萊齊奧和邱華棟進行了提問和交流,邱華棟結合最新出版的生態小說集《唯有大海不悲傷》認真回答了青年作家在生態文學創作立足點選取和應注意的技巧問題,與會青年作家都感到收獲甚豐。
與會領導和作家,對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出的貢獻以及對生態文學創作的支持給予肯定。會議還同時舉辦了“走向世界文學頂尖作品評選”啟動儀式,發布了參評作品要求及評選委員會組成等信息。


曾凡華致辭

勃克萊齊奧發言

趙晏彪致辭

作品評獎啟動


對話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