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曉康歷史長詩《孫子》研討會在濟南舉行
中詩快訊·山東頻道訊(周 念 報道):2019年12月16日下午,由山東大學文學院主辦的“馬曉康歷史長詩《孫子》”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成功舉辦。來自南開大學、山東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濟南大學、山東政法學院、聊城學院、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山東作協、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當代文學研究會、遼寧盤錦市評論家協會的專家學者20多人與會發言。《齊魯周刊》《山東青年》《山東商報》《山東青年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山東工人報》《濟南日報》等編輯記者出席會議。
開幕式由山東詩詞學會顧問、原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耿建華主持。山東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張學軍,山東教育出版社理論編輯室主任、《孫子》一書的責任編輯周紅心,孫子故里、廣饒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尹國柱先后致辭。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馬兵因事未能到會,向會議發來祝賀,向與會專家表示感謝。
隨后,與會學者圍繞“馬曉康歷史長詩《孫子》”學術主題,緊緊圍繞《孫子》文本蘊含和對傳統追尋與“天問”的相關維度展開了充滿學理性、前瞻性和思辨性的研討發言。會議由兩場學術發言組成,第一場由茅獎評委、山東師范大學傳媒與新聞學院院長張麗軍教授主持;第二場由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常務副主編牛殿慶教授主持。
在第一場學術研討中,河南師范大學教授夏漢說馬曉康《孫子》的書寫完成,是一個激情迸發的靈魂與重大題材的有效碰撞中的宿命奇遇與抉擇,在語言策略上,他認為曉康采取了陳述的抒發這種形式,特別對于《孫子》中作注的特點,引起了他的特別關注,他說注疏自漢代以來已經演化為詩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詩合而為謀者則始于艾略特。另外,對于《孫子》的詩劇特征他也給予了肯定。山東作協一級作家、《百家評論》副主編趙月斌對于馬曉康自長詩《還魂記》《逃亡記》的個體書寫之后轉向《晏子》《孫子》的歷史叩問以及馬曉康在長詩創作上的雄心和才華表示了贊賞,他期待馬曉康今后的書寫在溝通古今人物的心靈和精神層面上有更深的掘進。山西師范大學教授劉階耳撰寫了近萬字的論文,對《孫子》做了詳盡的詩學剖析,他認為馬曉康的長詩書寫有接續唐宋詩學榮光和傳統的意味,是構建中國智慧的詩學努力。來自寧波城市職業學院的教授牛殿慶同樣撰寫了萬字長論,他對《孫子》的人物塑造、對馬曉康“憐憫蒼生與追求和平”的戰爭觀、對《孫子》的架構藝術所了詩學梳理。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主任張智中教授是著名的翻譯家,他的發言主要從語言藝術角度分七個方面對《孫子》做了分析細讀,他說《孫子》是對孫子的詩化解讀,是詩人的靈感與學者的素養的完美結合,具有西方史詩的性質。在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今天,《孫子》的寫作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經典作品進行當代闡釋的優秀樣本。因馬曉康有近七年的澳大利亞生活背景,又即將赴英進修,他希望馬曉康成為雙語作家,作品中必將有更大的氣象。聊城大學的劉廣濤教授認為馬曉康的《孫子》讓人有聆聽中國智慧、尋找中國話語的感覺,這部書具有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價值,是現代長詩中的精品。其內核與體式以及對傳統元素的轉化堪稱“馬曉康寫作現象”,這種現象融合了圣賢寫作、智慧寫作和生命寫作的要素。他說今天要是有軍事、美學專家和90后其他作家到場一同探討會更有意義。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的博士、講師唐鵬舉說,馬曉康的這部現代漢語長詩有著對“韻”的獨特感悟和自覺追求,他提交的論文對《孫子》文本從“韻”的角度做了條分縷析。遼寧盤錦評論家協會主席劉亞明稱《孫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詩歌范本,在歷史性題材詩歌寫作方面具有啟示性探索和創意。與馬曉康的另一首歷史長詩《晏子》相比,《孫子》同樣具有大開大合和時空交錯的書寫,他以詩歌的名義,去分擔歷史緊要關頭,那些人的掙扎、痛苦、糾結、恐懼、無助、不安、坦然和勇敢。山東政法大學教授趙林云對馬曉康的創作比較熟悉,他現場朗誦了兩首馬曉康的短詩,他在肯定馬曉康長詩創作所取得的實績的同時,建議他嘗試把短詩藝術的精粹納入長詩中。
第二場學術發言中茅獎評委、山東師范大學傳媒與新聞學院院長張麗軍教授簡要回顧了馬曉康自長篇小說《墨爾本上空的云·人間》以及近年來的創作之路。認為馬曉康是懷有大心和使命感的青年作家,有著厚重的精神底色和倫理思考。《晏子》《孫子》的長詩創作在傳統的現代轉化和激活經典中的人文元素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說,馬曉康的詩學構建是一個宏觀的系列,他把人與人性的世界作為寫作的出發點,就歷史長詩而言,他期待曉康加強內在沖突性和激烈程度的書寫,把今天的孫子和其中包含的如止戰等價值更充分地體現出來,寫出歷史的和現實的人類的困境與際遇,把他們寫在大地上,復活他們。另外,《晏子》《孫子》有著東西方戲劇藝術的諸多元素,也可以強化戲劇表演性追求。山東政法學院教授張建波充分肯定了馬曉康歷史長詩的創作,認為這是人類需要回頭望的時代,將軸心時代的中外圣賢光輝的思想和超越時空的智慧通過詩篇再次呈現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他在提交的論文中以戰爭的詠嘆曲、戰爭的反思錄、戰爭的人物志等多個角度進行了闡釋。他認為《孫子》展示了豐富的兵法智慧,但還可以更充分些。中國詩歌在線山東頻道的詩人、書畫家、藝術評論家王宜濤稱馬曉康的《晏子》《孫子》都是厚重有份量的文本,他文字里有擔當和責任,那些小情調、小憂傷、小失望在他文本里蕩然無存,他為他的詩注入了蓬勃的生命之氣,銳見和激情的優勢在他的詩文里形成了一種狂放、不羈的青春力量。他從苦難寫作、青春勇氣和誤讀效應三個關鍵詞入手做了解讀。山東大學的孫宇老師認為歷史長詩《孫子》是一部大氣磅礴的現代史詩,整個詩篇就像一首激昂歌曲,里面有故事,有狂風,有怒火,有傷痛,有憂慮,當然也有向往,她相信曉康會一步一個腳印,她期待著《孔子》《孟子》《墨子》等的誕生。
山東詩詞學會顧問、原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耿建華教師做了總結。他對來自各地專家的發言表示贊賞,對于一個90后詩人,山大文學院來舉辦這樣一次高規格的學術研討,與會學者們熱情、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體現在論文和發言中,令人感動。這是對馬曉康和青年作家的肯定、激勵,更是鞭策、期望。這是一次少有的坦誠相見、氣氛活躍的學術會議。馬曉康的詩歌及其寫作行為所具有的新的文本價值和探索精神值得大家進一步關注和探討,他的歷史長詩所體現出的對華夏文明和現代詩歌的敬仰值得肯定和發揚。隨后,馬曉康致答謝詞,他站起來向大家致謝,表示將好好吸收消化各位專家學者、各位長輩的關愛。談到歷史長詩的創作,他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在歷史中找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信仰,即“為蒼生立命”的理想。他也將為此而寫作。
據悉,在研討會進行的同時,韓國首爾海風出版社正舉行馬曉康《晏子》韓語版的首發式。

馬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