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師大第十七位駐校詩人林珊入校儀式舉行
2020年10月9日下午,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詩歌中心)主辦的“首都師范大學第十七位駐校詩人入校儀式”于線上線下同時舉行。趙敏俐、吳思敬、李少君、徐可、林莽、劉福春、孫曉婭、張立群、王巨川、馮雷、安琪、王朝軍、陳亮、趙青、談雅麗、吳丹鳳、吳乙一、阿華、風言、葉德慶、葉淺韻、徐曉、彭鳴、葉德慶、傅菲、簡心、范劍鳴、馬澤平、康俊、張凱成、師飛、彭杰、木朵等近五十位著名學者、詩人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由詩歌中心副主任孫曉婭教授主持。
會議伊始,駐校詩人制度發起者之一、《詩探索》作品卷主編林莽肯定了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制度近年來的成績,認為林珊的寫作從生活中取材的同時又具備極高的準確性,反映了一個生命個體真切的體驗,并祝愿林珊在駐校期間能獲得更好的成績。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則以林珊的詩集《小悲傷》為對象,指出林珊的寫作以短詩為主,情感細膩,哀而不傷,對節奏的把握緩慢綿長,體現了她對生活的體悟,文本清新靈動。
四川大學教授劉福春對詩歌中心在疫情期間仍堅持駐校詩人制度的做法表示贊揚,肯定了詩歌中心對詩歌研究的貢獻,并期待林珊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傅菲、范劍鳴更多從林珊的成長經歷出發,提出她的文本在高度成熟的同時仍需要經過更多的磨礪,成為駐校詩人是她寫作生涯中一個再出發的起點。
《詩刊》主編李少君對林珊的創作做了統述,認為林珊早期的創作是一種“詠嘆詩學”,是對情緒的反復書寫,其語句時而低沉,時而婉轉,類似提琴的合奏,展現出一個始終在等待的女性形象;李少君還朗誦了林珊的作品《華西路》,提出以《華西路》為代表的后期寫作從生活和社會中汲取內容,眼界更為開闊,具備清醒的自我意識。
此外,其他參與者也從林珊詩歌中的女性感受、自然屬性、詩歌形式、階段變化、親情體驗等方面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隨后,林珊從自己的童年經驗出發,陳述了自己寫作的精神源頭是故鄉與童年,同時表達了北方陌生風物給她帶來的新奇和震撼,并表示要用實際寫作來匹配駐校詩人制度帶給她的鼓勵與鞭策。
最后,吳思敬教授做總結發言。他肯定了本次會議參與者的廣泛性與發言的高水平性,認為線上會議得以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學者得以匯聚于此,發言指出了林珊詩歌的基本特征,對她未來的寫作道路有指導作用。他希望林珊能充分利用生活環境的變化與首都師范大學的資源,突破慣用的意象、思維、題材,發展出多元的寫作面貌。(彭杰)

駐校詩人:林珊
林珊,1982年生,女,江西贛州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詩集《好久不見》《小悲歡》;組詩發表于《人民文學》《詩刊》《中國詩歌》《星星》《草堂》等刊物;曾就讀于魯迅文學院第36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參加《詩刊》社第35屆青春詩會、《人民文學》第四屆新浪潮詩會、第八次全國青創會;獲第十七屆華文青年詩人獎、第二屆中國詩歌發現獎、2016江西年度詩人獎等獎項。
林珊是一位專注于構建內心世界的青年詩人,她的詩歌情感飽滿、細膩,節奏舒緩,語言簡約且富有張力,她在不斷地接近自己內心的真實,并向讀者袒露出她蓬勃的心靈氣象。鑒于她所取得的詩歌成績,2019年曾獲得第17屆“詩探索˙華文青年詩人獎”,并被遴選為首師大第18位駐校詩人。

由《詩探索》編輯部編選,林莽主編。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發行。叢書分:《2018華文青年詩人獎獲獎作品》《第八屆紅高粱詩歌獎獲獎作品集》《第三屆中國詩歌發現獎獲獎作品集》《第三屆春泥詩歌獎獲獎作品集》四卷本,是您了解中國當下優秀詩歌的重要窗口。該叢書印制精美,每卷近300個頁碼。總定價160元(含快遞費)可微信紅包郵購。微信號:lidianer35或17701266980(李點)微信紅包后請及時留下自己的地址、姓名、電話。

詩歌讓我們不曾失散
歡迎投稿《詩探索》 與中國新詩同行
《詩探索•理論卷》:poetry_cn@163.com
《詩探索•作品卷》:18561874818@163.com
sts_tw@126.com
歡迎訂閱《詩探索》 覽中國詩壇風貌
微信紅包訂閱:lidianer35或17701266980(李點)
來源:詩探索
https://mp.weixin.qq.com/s/F7NgQHH9gnH2H23yQ2T59g
歡迎投稿《詩探索》 與中國新詩同行
《詩探索•理論卷》:poetry_cn@163.com
《詩探索•作品卷》:18561874818@163.com
sts_tw@126.com
歡迎訂閱《詩探索》 覽中國詩壇風貌
微信紅包訂閱:lidianer35或17701266980(李點)
來源:詩探索
https://mp.weixin.qq.com/s/F7NgQHH9gnH2H23yQ2T5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