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域外詩》叢書北京國際研討會成功舉辦
為了迎接世界閱讀日,2025年4月17日,“煙花三月來詩奔”——《中國當代域外詩》叢書北京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風入松書店舉行。本次活動由世界詩人大會中國辦事處策劃主辦,吸引了詩人、學者、留學生及詩歌愛好者近五十人齊聚一堂,共賞詩韻,探討當代域外詩創作的文化價值和美學意味。
研討會會場
以詩會友:跨國界文學盛宴啟幕
風入松書店負責人若白致歡迎辭說:“風入松書店作為中國首家民營書店,歷經28年浮沉,于2024年以公益文化空間身份煥新重啟,成為本次活動的重要文化地標。將來我們會舉辦更多詩歌活動,打造最詩意書店。”
若白
研討會以《中國當代域外詩》叢書(第一輯)發布為核心,該叢書由詩人北塔主編、澳大利亞先驅出版社出版,涵蓋阿諾阿布的《小普羅米修斯》、北塔的《解域》、劉劍的《域外蛩聲》、王桂林的《移動的門檻》、趙劍華的《隨風遼闊》、之道的《咖啡園》六部詩集,展現中國詩人行走世界的詩意哲思。
《中國當代域外詩》(第一輯)
活動由文學博士孫凡迪、韓國學子林婷恩共同主持。叢書作者劉劍、之道、北塔、趙劍華,以及路文彬、汪劍釗、趙智、周占林、周步、劉雅閣、邵建國等京城知名學者、媒體人悉數到場。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師生及十余國留學生亦參與其中,共筑跨文化詩壇盛事。
主持人孫凡迪
主持人林婷恩(韓國)
詩聲共鳴:朗誦與對話交織
在詩歌朗誦環節中,劉雅閣、楊晶雅、李佩妮、穹鳥等朗誦者以聲傳情,演繹《域外蛩聲》《解域》《咖啡園》和《隨風遼闊》等詩集里的作品,展現域外詩的語音張力與情感深度。
人人文學網欄目主編劉雅閣
楊晶雅
李佩妮
穹鳥
創作分享環節,四位詩人袒露心跡
詩人學者們圍繞“域外寫作”展開深度研討,指出該叢書為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創作提供新范式。
作為叢書主編,北塔強調域外詩“既扎根本土,又超越地域”的精神內核;他說:“這是一場有底氣的分享會,底氣來自文本——一套六本的叢書還是頗具規模的。這是一場有深度的交流會,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專業人士就文本進行細致交流。這是一場有歷史意義的研討會。關于當代域外詩的寫作與總結,這套書是至今分量最重的一次出版行為,我們在自覺主動地創造歷史。域外詩的歷史很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漢的劉細君公主在西域寫的《悲愁歌》。當代域外詩這個概念則是我首先提出來的,其標準有兩條:1,作者必須親身在外國。2,作品必須有關他在外國的所見所聞。當代中國至少有一百位詩人寫作域外詩,作品可能成千上萬,亟待我們做更多的整理出版。域外詩是詩,域外只是題材;我歷來反對題材優劣論或主題決定論。域外詩更可能是詩,因為我們在域外,會有更多的意外,會更容易發生思想的外遇,會有更奇異的靈感、更豐沛的情感、更新鮮的感受。域外詩寫作更是一種思想自我解放的行為,是對原來的固有思想空間的一種突圍;我借用德勒茲的哲學術語,稱之為‘解域’。許許多多人的人生理想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的理想還要加一句:行萬里路,成一卷書。這次我的域外詩集子《解域》的出版算是在現階段實現了我的這一理想。20多年來,我比較多地出訪,同時勠力于創作、編輯、研究、推廣域外詩。在趙智、趙劍華、劉劍、王桂林等多位朋友的大力幫助下,我主編出版了多部域外詩專著:《馬丘比丘之外——中國詩人寫拉美》,《異鏡——中國當代域外詩十二家》《異方的種子——中國當代域外詩選》等。我都寫了序言,有的還比較長。我還寫了多篇域外詩研究的文章,尤其是關于古代的,比如《現存最早的域外詩杰作:東漢蔡文姬始創的《胡笳十八拍》《<瀛州竹枝詞>所寫非日本,而是崇明》等等。《中國當代域外詩》叢書出版于春節前夕,由澳大利亞的先驅出版社整體推出。其中我個人的詩集《解域》的發布研討會已經在春節期間在我的老家蘇州舉辦過。整套書的發布會則這次是首次。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國詩人比較自由地出國訪問、旅行、寫作,加入到中國當代域外詩寫作陣營里來。接下來我們馬上要編輯出版《中國當代域外詩》叢書第二輯。我也希望有更多學者加入到當代域外詩研究的隊伍里來。將來,我還計劃編輯出版《中國域外詩論集》。”
詩人北塔
劉劍以“行走即詩”概括其跨越歐亞的創作靈感;之道從媒體人視角探討詩歌的跨文化傳播。
詩人劉劍
詩人之道
趙劍華則分享《恒河》《紅樹林》等詩的異域見聞與人文關懷。
詩人趙劍華
著名學者、作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路文彬提出,域外寫作是一種“解域化”實踐。詩人通過身體力行的異域體驗,打破主客二元對立的觀看模式,轉而以“聽覺”與“觸覺”重構與世界的聯系。這種寫作呼應了德勒茲的“解域”理論,既是對西方殖民視角的消解,也是對東方“赤子之心”文化傳統的回歸。
路文彬教授
著名詩人、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汪劍釗認為域外詩的本質是“文化融合的產物”,它打破了單一文化傳統的束縛,將荷馬、但丁等世界文學遺產與中國古典詩歌精神結合,創造出具有國際視野的漢語新詩。例如,北塔的《福岡:天滿宮雜感》以日本神社為背景,卻通過漢語的凝練與意象的跳躍,傳遞出東方文化共通的禪意與哲思。
汪劍釗教授
作家網總編趙智
中詩網總編輯、詩人周占林說:“《中國當代域外詩》叢書的價值不僅在于呈現異域風情,更在于通過詩歌促進不同文化間人們的交流與理解。詩人在全球意識與家國情懷間尋得平衡,使作品既有國際視野,又具本土關懷。這套詩叢為中國當代域外詩的發展貢獻了獨特力量,值得深入品鑒。”
中詩網總編周占林
中國旅游文化網主編、詩人周步說:“我讀到的最早的域外詩歌應該是漢朝和親公主劉細君等寫的,符合北塔所說的‘踏足域外、書寫域外’這個要求。這些詩歌大都寫在河西走廊往西的新疆和內蒙古往北的更遙遠的塞外。差異化的思想認知、陌生化的言語詞匯、強烈的情感碰撞使域外詩與眾不同,也為之后的戍邊將士的詩歌寫作打下了基礎。到了唐朝的時候,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益為代表的邊塞詩人,他們基本都到過域外。他們的詩歌創作,可以說是為唐詩的高標挺起了半壁江山。西域有一個地方叫龜茲,那里的人們擅長樂舞。龜茲樂舞傳入河西走廊,才有了后來的《甘州大曲》《霓虹羽衣舞》等等。《甘州樂》《涼州樂》是唐朝宮廷十大曲藝中的主要樂舞。所以說,域外詩歌的寫作,為中國詩歌的多樣性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重要元素。今天域外詩的創作,同樣會為中國詩歌注入新的元素。”
中國旅游文化網主編周步
人人文學網欄目主編、詩人劉雅閣女士說:“《中國當代域外詩》,正像這套叢書主編北塔先生說得那樣,詩歌第一,域外第二。我非常贊賞主編對詩歌文本高質量的把控和嚴選,這涉及到這套詩選的核心價值。寫作即是區分。既然‘域’限制了詩歌內容的邊界,與其他詩歌作出了區分。每位作者通過自己個性化的語言,獨特的語音語調以及視角和體驗,確立了詩人與詩人之間的邊界。一套域外詩叢書,即見樹木又見森林;自成一體,和而不同。可以想見這套叢書不斷發展壯大的美好未來。預祝叢書第二輯、第三輯順利推出。”
中國散文網總編邵建國
全球回響:留學生共話詩意共鳴
活動特設外國留學生分享環節,來自印度、日本、俄羅斯等十余國青年學子結合自身文化背景解讀詩作。印度學生卡俊妍解析北塔《在帝國的夕陽下想你》,探討愛與死的詩意映照;俄羅斯學生鹿次郎解讀劉劍的《貝加爾湖》;亞美尼亞留學生蘇珊娜解讀趙劍華《紅樹林》;日本學生髙田敬基從北塔《福岡:天滿宮雜感》中體悟東亞文化紐帶。多元視角的碰撞,彰顯詩歌超越語言與國界的共情力量。
中國的研究生郭曉涵則專門解讀了之道的《咖啡園》。
卡俊妍(印度)
山惠(印度)
高田敬基(日本)
權柳利(韓國)
蘇珊娜(亞美尼亞)
愛拉(亞美尼亞)
謝天一(剛果布)
瑪麗(俄羅斯)
鹿次郎(俄羅斯)
安哲(俄羅斯)
杜小六(美國)
芭蒂(古巴)
卜夢竹(厄瓜多爾)
溫敏(老撾)
郭曉涵(中國)
以詩為媒:共探文學未來
閉幕環節,活動尾聲,作家簽名贈書,吸引讀者互動,為這場詩意之旅畫上圓滿句號。
趙劍華為讀者簽名
劉劍為讀者簽名
主持人、央視一套《朝聞天下》《新聞30分》天氣主播,北京語言大學現當代文學博士孫凡迪最后總結說:“詩歌,可以說是我最初和最后的愛。天氣是現實生活和文學世界最常見的起興,陰晴冷暖是一種大氣的情緒表達,而詩歌是人和自然的能量交換,是一次牽手、一種喚醒亦是一輪觸發,越是域外的越屬于內心,我正是以回憶的狀態感受到了未來的希望,又是在對希望的渴盼中安居在回憶的家園。如全球同此涼熱的氣候,詩歌中的愛與自由是跨越國界的,而“域外”的張力,恰是源自心靈核心圈的震顫。詩句下鋪展著彼岸、你的好天氣,詩句上張揚著此時、我的貧瘠和榮華。你在繁華的春風里寫了這句詩,我在地球這邊的秋天里,撿起一片落葉,感受到了時空發酵中幸福的厚重。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中國當代域外詩》叢書的出版與研討,不僅是中國詩歌“走出去”的鮮活實踐,更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正如北塔所言:“詩歌是心靈的護照,讓我們在異域風景中遇見更復雜紛繁的自己。”(撰稿:之道、若白)
來源:中詩網
作者:之道、若白
https://www.yzs.com/zhongshitoutiao/1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