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三疊
作者:劉嘉耘
序章
只有深愛家鄉的人,才能擁有完整的故土。
陰山北麓,龍臥千年。馬鬃山隆起了鄉愁的經卷,烽火臺殘留了戍邊的悲歌。海拔一千六百米的天際線,一道鐵青色的龍脊迎風起舞。起伏的山嶺之上,陽光灑向青石疊嶂的城垣,閃耀著龍甲的粼光。鐵青色傳說布滿歷史的直道,從咸陽鼙鼓到秦風震蕩,戰馬嘶鳴,烽火狼煙,英雄喋血,匈奴遠遁,石墻構筑的抵抗與吶喊,讓戰火泯滅,讓和平歸來。只有別離家鄉的征夫,才知道城石上沾有多少辛酸與淚水。揮戈縱馬馳邊征戰的將軍可知,這一塊塊城石下,寄寓了一個國家安撫黎民百姓的雄才大略,也飲盡了三十萬戍邊將士的血淚與汗水。每一塊石頭承載著歷史的重量,穿越千年的風沙與渾濁,見證了歷史沉重的跫音,淹留了歲月的變遷與滄桑。
星辰與月色,用金屬的光澤護佑這城垣千年不倒;青草與山風,以寒暑的榮枯刻印這蒼龍神武傳奇。巖畫賦予你古老的新意,古塞攢聚你琵琶的心曲。一潭碧水,自青藏高原而來,婉轉百折,留下這河道上的銀色,碧潭中的生機。山水相宜,為這方戍邊之地,平添了幾分祥和與壯美。
登頂秦漢長城,雖是斷壁殘垣,退卻了往昔雄偉的氣象,但基寬五六米,頂寬三米,最高處逾十米的龐大身軀,依然展現其昔日的雄渾與堅固。條石之間,雖歷經千年風雨侵蝕,仍隱約可見古人的智慧與堅毅。站在這歷史的遺跡之上,俯瞰四周,仿佛能聽到遠古的戰鼓聲和馬蹄聲,感受到那份保衛家園的豪情壯志。這條沉睡兩千多年的軍事防線,至今在凌厲的山風中保持著令人屏息的威嚴,龍的精神就在這蒼莽山頂之上,巍然屹立,賡續兩千載而依然熠熠生輝。
距長城北八百米山頂上,一片被稱為“紅墻”的花崗巖壁上,八十余幅巖畫訴說著遠古的生活圖景:牧羊人揚鞭驅趕羊群,獵犬追逐北山羊,狩獵者拉滿弓弦,太陽神撫慰著四方生靈,游牧的圖騰滋養著大山的靈秀。這些巖畫,歷經風雨侵蝕,卻依然圖像鮮活,線條流暢,生動展現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狀態與宗教信仰,于群山之間,為冰冷的城墻注入原始的生命傳說。
生命須在故鄉的溫懷里才能化繭成蝶,才能繁葉葳蕤,才能燦爛如霞。而故鄉就是這一道山嶺上橫臥千年的守望,是生命時時感念的永恒的歸宿。當我歸來時,在她的肩頭輕輕倚靠,千年穩固的城墻給予我心靈的寧靜,也給我注入了生活的勇氣與力量。
疊一:千古長風
雨后的秦長城愈發青紫,在強烈的陽光下泛起耀眼的紫光。雨水沖刷了長城的青石,使得這條莽莽蒼蒼的蒼龍顯得更加威嚴。古人云:“秦所筑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弊先悄愕拿謫幔课逸p撫著城墻,感受著那從指尖傳來的涼意,仿佛能穿透時空,觸摸到了那遠古的歲月。
遠遠地從大秦奔馳而來的車駕馬匹,士卒旌旗,在血色的殘陽下,甲胄明亮,揮戈揚塵,在山嶺下一字排開,將軍舉旗一聲令下,萬眾一心肇始了筑城壯舉。無數工匠、兵卒肩扛手提,人拉馬拽,他們搬動百十斤的大石頭,接替傳遞,滾石上山,用血肉之軀筑起了長城的威嚴。從此,大秦有了穩固的屏障,中原與草原有了明確的分野。草原的長調穿不透中原的琵琶,中原的史冊寫不出草原的悲歌。皆因長城雄峙,雁門難度,關塞森嚴,匈奴牧馬漠北,秦民耕織塞南。風云起,天下更迭,長城征伐聲碎,邊塞和平賡續。一陣鴻雁飛過,邊貿互市不絕。中原與草原卻是陳陳相因,唇齒相依,到底是誰也離不開誰。駝鈴搖響了大漠的冷月,馬奶喂飽了中原的生機。商隊穿梭其間,帶來了異域的商品與文化,也帶走了中原的繁華與智慧。秦漢以降,兵戈迭變,長城歷經風雨滄桑,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信仰相互交融,形成了永續不老的邊塞風情。長城,這道古老的屏障,逐漸轉變成了連接中原與草原的紐帶,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一道長城連接起民族交往,最后熔鑄成了共同繁榮的精神基石。
千古長風,撫摸著歷史的刻痕;萬壘城石,凝鑄著奮發向上的精神。家國大義,使命如磐。守護家園,是民族心底最深沉的誓言;守護信仰,是民族崛起最堅毅的信念。自由與尊嚴是我們不滅的意志,在這萬里長城上鐫刻著不屈的傳奇,盛放著我們奮進的足跡和不朽的榮光。
疊二:邊塞琵琶
山因長城而雄偉,水因傳說而神奇。
漢女出塞,攜車駕、隨從、綢緞、鹽茶、農耕之術而駐輦長城腳下。漢匈從此罷兵和平,互市交往,綿延六十余年?!稘h書·匈奴傳》載:“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 。”史學家翦伯贊詩曰:“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p>
漢匈和平后,互市漸開。漢朝用金錢、米、酒、綢緞、茶葉換匈奴的牛羊馬匹還有裘、革等物,促進了南北貨物的流通,改善了人民生活。據《漢書·匈奴傳》記載: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 漢宣帝令轉邊谷米鞴,前后三萬四千斛糧食,供應呼韓邪單于部眾。繼而公元前48年“元帝初即位,呼韓邪單于復上書,言民眾困乏。漢詔云中、五原郡轉谷二萬斛以給焉?!眱纱喂操n給匈奴約300萬斤糧食,表明了大漢對匈奴友好和平的誠意。
據民間傳說,漢女出塞后,在小佘太秦漢長城腳下的光祿塞住過八年。民間傳說雖無憑據,但其中包含著邊塞人民對昭君和親的深深感念和美好祝愿。也蘊含著對民族融合的美好圖景的由衷憧憬。長城雄關橫臥山巔,城障邊鼓震響四野。漢家使女柔情撫邊,塞外風雪琵琶深遠。漢匈之間的這段和平時期,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也加深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長城,曾經歷經了無數戰火硝煙的古老的軍事防線,如今又成為了民族和睦共處的紐帶和橋梁。
站在長城之上,俯瞰這片古老的土地時,不禁會讓人感慨這磚石之下蘊藏的風云變遷和深沉的文化內蘊。長城下的琵琶聲里,蘊藏著多少悲歡離合與英雄壯志?!安恢翁幋堤J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蹦怯脑沟呐寐暎坪踉V說著民族血脈里的不屈與堅韌和無盡的滄桑。而這無盡的滄桑變幻,孕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在貫通古今的歷史長河中閃耀成堅不可摧的民族魂魄,貫注于整個民族的血脈之中,永續不滅。
疊三:護佑新生
增隆昌村年逾花甲的巡查員韓根柱,一早騎著摩托車踏著晨露開始巡查,這位在長城腳下生活一輩子的村民,為守護長城自發巡查了三十年。為了守護長城,不使古老的文化遺產毀壞在我們這一代手里,韓根柱常見村民搬長城石塊兒壘羊圈,就苦口婆心地勸說人們不要用長城的石頭。村民懟他,關你什么事?他說,老古人留下的東西,毀壞了就沒有了,多可惜??!2006年國家頒布了《長城保護條例》后,他成為義務保護員,每周徒步二十公里,在長城上巡查,用鄉理民俗解決了多起損壞長城的糾紛。
2016年秋,巴彥淖爾首個長城保護工作站在長城腳下落成。韓根柱成為保護站的主要成員。他帶領保護站成員每周巡查一次,為游客免費當導游,義務解說。還為外國友人當過向導,成為本地為外國友人介紹長城的第一人。韓根柱還積極參與長城保護的宣傳活動,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經驗,提高村民對長城保護的認知和意識,形成保護氛圍。
他不斷地向游客講述長城的歷史和文化,還親自帶領他們沿著長城徒步游覽,體驗長城的雄偉與滄桑。韓根柱對長城的熱愛和執著,感染了每一個到訪的游客。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都自發地擔負起共同守護著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守護長城就是守護中華文明根脈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當地政府組織了數次大規模的修繕,新時代的秦長城,以更加堅固的姿態屹立在山巔之上,成為游客心目中最心悅的打卡勝地。
尾聲:文明印記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文明是一個民族血脈相承的歷史記憶。
遙望秦漢長城的蜿蜒挺拔的身姿,耳聞山下小村雞犬相聞的靜謐詩意,一輪紅日噴薄而起,霞光鋪展在長城的布滿苔蘚的條石上,渲染著這條石的千年的輝煌與變遷。殘垣續寫著文明的邁進,烽燧高揚時代的旋律。長城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生動印記,是華夏文化不斷交融發展的有力明證。守護長城,就是守護我們心中信仰,守護我們文明的印記。
讓我們為家鄉古老的長城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束腰而舞,擊鼓而歌!
作者簡介:劉嘉耘,內蒙古作協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長城學會會員,內蒙古文物學會理事、內蒙古長城保護研究會理事。作品發表在《人民日報》《內蒙古日報》《巴彥淖爾日報》等報刊。聯系電話:13848783111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黨政大樓人大712室。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