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網消息 肖貴平、羅路晗報道 2025年11月22日,中國華僑出版社聯手北京圖書大廈一起成功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學盛宴——筆墨織就中西華人情:西班牙華文作家張琴的《天賜》圖書分享會。此次活動作為中國華僑出版社“僑心書苑”品牌的重要專場活動,不僅吸引了大批文學愛好者慕名而來,更匯聚了眾多出版界、文學界嘉賓及主流媒體代表,現場氛圍熱烈。

此次參會的嘉賓有中國華僑出版社副社長曾旭,《名作欣賞》原總編輯趙學文,作家網總編輯趙智,中外名流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黃長江,《世界華人周刊》社長張輝,《西部雜志》總編輯董發亮,軍旅作家王培靜,美籍華人作家董晶,《天賜》的作者、西班牙華文作家張琴,以及來自《文藝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華人世界網的媒體朋友和來自各界的讀者朋友。嘉賓、作者、讀者共聚一堂,聚焦西班牙華文作家張琴的《天賜》。通過嘉賓分享、作者暢談、讀者互動等環節,呈現了一場文學與思想碰撞的盛宴!

中國華僑出版社副社長曾旭對到場的專家和來賓、讀者以及媒體朋友表示誠摯的歡迎。她說,華文文學是世界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華僑出版社策劃推出“世界華文文學書系”,通過出版《天賜》《遠離故鄉的地方》等系列全球不同國家與地區的華語作家作品,全面呈現世界華文文學的豐富面貌與深厚內涵,讓廣大讀者領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與人文關懷。她表示,作為中國僑聯主管主辦的出版機構,中國華僑出版社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通過出版“精品好書”提升文學品質,建設“僑心書苑”匯聚創作力量,發揮僑界融通中外獨特優勢,為華文作家提供豐沃的創作土壤,為海內外讀者奉獻更多思想深邃、藝術精湛的優秀作品。

趙學文先生從文學評論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張琴小說的獨特藝術風格。他指出,張琴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溫柔的沖突”美學,其筆下的矛盾不以激烈對抗形式呈現,而是如細雨微風般滲透在字里行間。這種獨特的沖突處理方式體現在三個層面:在敘事結構中,沖突如潛流般在平靜表面下持續涌動;在人物內心刻畫上,通過細微動作和克制對話展現內心掙扎;在文化沖突表現上,將中西文化差異轉化為相互滲透的過程。張琴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和基督徒的悲憫情懷,將沖突從情節推動工具升華為探索人性和文化的精妙載體。

趙智先生同樣盛贊,并指出作者張琴獨特的生命經歷構成了其創作的深厚底蘊——從異國生存困境到最終融入當地社會的奮斗歷程,其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人生之書”。作為詩人和小說家,張琴展現出卓越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敘事功力。他著重分析了作品的獨特價值,小說通過真實的異域生活細節,展現了中西文化沖突下的全新審美維度。

黃長江先生將《天賜》比作“連接中西文化的華語文學橋梁”,不僅是一部解讀西班牙華人心路歷程與生存圖景的生動指南,還為有意了解乃至遠赴伊比利亞的讀者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心靈預體驗。

張輝先生強調,張琴的作品始終圍繞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這一核心主題,以細膩筆觸描繪海外華人的真實生存狀態,尤其關注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境遇。

王培靜先生稱《天賜》的四個中篇小說正是構成了一部完整的海外華人心靈史,為國內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旅西華人真實生活的窗口。

董晶女士強調,在當今世界閱讀海外華文文學作品正是開闊視野、滋養心靈的最佳途徑,通過這些作家獨特的跨文化視角,讀者得以體察世界的多樣性與人心的復雜性。

因臨時事務無法到場的董發亮,特意錄制視頻,稱贊張琴的《天賜》小說集中對生命倫理的深刻思考,對人生精神緯度的精度思考,對詩意想象的文學表達,以其女性獨特的敘事韻律,呈現出中西多元文化融合的多層次、多維度藝術特征。

作者張琴女士則與讀者分享了其跨越二十余載的海外創作心路。她回憶初到西班牙時,語言不通、文化隔閡帶來的種種窘迫與堅守,那些深夜的迷茫、他鄉的溫暖,都成為刻在記憶里的素材。正是這份對海外華人生活的深切體察,讓她堅定了用文字記錄真實、傳遞真情的創作初心。此次回到祖國舉辦分享會,張琴特別感謝中國讀者的熱情支持,并對中國華僑出版社和北京圖書大廈為推廣華文文學所做的努力表示誠摯謝意。這場跨越山海的文化對話,讓中西兩國讀者的心靈通過文學緊緊相連。


攝影:李浩等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