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夜,溫一壺陳年的情誼
作者:董銀林(甘肅武威)
涼州的小雪節氣,竟吝嗇得沒有一片雪花。天陰陰的,風硬硬的,干冷著,倒像是個名不副實的空頭支票。誰想,這雪卻是個靦腆的客人,姍姍來遲,在小雪過后的第二個夜晚,也就是11月23日晚才悄悄地,勻下那么一層薄薄的、羞怯的粉末兒來。我們這幾個人,便是在這樣一個微雪初落的夜晚,聚到了一起。
聚會地點是藍鉆宴會中心的七樓,一個很大的包廂,門牌上寫著“701”。數字是冰冷的,里頭的人情卻是滾燙的。推門進去,一股暖烘烘的熱浪撲面而來,瞬間便將外套上沾染的寒氣融化了。玉紅同學是此番聚會的召集者,她早早地訂好了廂房,備好了美酒。閑談間,同學們下班后都陸續趕了過來,燈光是溫暖的黃色,照著圍坐一桌的八張面孔——玉紅、玉芳、玉花、董菊、菊林五位女同學,加上元山、長虎和我三個男同學。歲月真是奇妙的東西,它像一把無情的刻刀,在每個人的眉梢眼角都留下了深淺不一的痕跡,可當我們彼此的目光一碰上,那層中年人的、被生活磨出的硬殼便仿佛應聲而碎,里頭露出來的,還是三十多年前,在陳家溝中學教室里那些懵懂又鮮亮的少年影子。

八個人圍坐一桌,菜肴熱氣騰騰,話題也源源不斷。從陳家溝中學的老校園、當年教我們的老師,聊到如今各自的家庭、子女的近況,再到半生打拼的酸甜。我們大多已年過半百,誰不是在生活里摸爬滾打?為了子女的學業、為了家庭的安穩、為了肩上的責任,每個人都扛著不易,卻在彼此面前,卸下了所有偽裝。沒有世俗的客套,沒有身份的隔閡,只有純粹的同窗情誼,在酒酣耳熱間愈發濃厚。
酒是助興的精靈,也是打開話匣子的鑰匙。幾巡過后,席間的氣氛便活絡得像一鍋滾開的水。不知是誰提議,餐后竟猜起拳,玩起撲克來,輸的便喝一口酒。我們這代人,年輕時大抵都是會些這個的,如今重拾起來,手法雖生疏了,那份快意卻是一點沒減。笑聲、叫聲、劃拳聲,幾乎要掀翻屋頂。我們大多都已年過半百了,平素里,各自扛著生活的擔子,為了子女,為了家庭,在人海里沉沉浮浮,努力地打拼,誰不是一身的疲憊與風塵?也只有在這樣全然放松、彼此信賴的舊友面前,才能將這擔子暫時卸下,做回一個無所顧忌的、真實的自己。
玉芳同學向來是活潑的,幾杯酒下去,更是妙語連珠,話匣子一開,便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絕。這還不算,她竟借著酒興,即興給我們跳了一段新疆舞。沒有音樂,她便自己哼著節拍,脖頸的移動,手腕的翻轉,眉眼間的靈動,竟還有幾分當年的風姿。舞罷了,她又模仿起家鄉傳統的迎社火,扭著腰肢,做出各種夸張又傳神的動作,逗得滿堂哄笑。她那被酒意染紅的臉頰,在燈下閃著光,像一朵盛開到極致的花。
而平日里干練爽朗的玉紅,幾杯酒入喉后,話也多了幾分柔軟。聊到十月初一去給父親上墳,她說起父親生命中最后的時光及遠在新疆的老同學對她的幫助,說著說著,聲音漸漸低了下去,眼里泛起了晶瑩的淚光。那淚光里,有思念,有不舍,更有對親情的珍視。那一刻,喧鬧仿佛在她身邊靜止了。我心里一動,這是個真性情的女子啊!人到中年,見慣了世態炎涼,一顆心往往被磨得粗糲而遲鈍,可她還能為逝去的親人如此動容,這份有血有肉的真情,是何等的珍貴。那一刻,我們都沉默著,懂她的深情,敬她的真性情——這便是我們的同學,有血有肉,重情重義,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那份純粹的本心從未改變。

相聚的時光,總比流水走得還急。不覺已是深夜十二點半。散場時,外頭正刮著大風,刀子似的,刮在臉上生疼。那點薄雪,早已被風與車輪碾得化了,只在背陰的角落,殘留著些許濕漉漉的痕跡,證明它曾來過。玉紅同學醉意有些上了頭,我們便一齊送她回家。涼州的冬夜,風寒刺骨,我們幾個人簇擁著她,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不停地囑咐著“小心腳下”。這情景,忽然讓我覺得,我們護送的,不只是一個微醉的同學,更是我們這一群人之間,那份沉甸甸的、不容有失的情誼。直到將她安然交到家人手中,我們方才放心。
長虎家近,獨自步行回去了。剩下的人,我們分成兩撥,我攔了一輛出租車與住在千聚源的董菊同學同行。其余幾位,則由穩妥的玉花同學開車送回。車子在清冷的夜里穿行,窗外的街燈拉成長長的、昏黃的光帶。我靠在座椅上,酒意微微上涌,身子是暖的,心也是暖的。回頭望去,那宴會的樓宇早已消失在夜色里,但那701包廂里的燈火、笑語、淚水與舞蹈,卻像一幀幀鮮明的畫面,深深刻印在這個微雪初化、北風呼嘯的夜晚了。
寒夜雖冷,可心底的暖意卻久久不散。這場聚會,沒有奢華的排場,只有平常菜肴、老友閑談,卻足以慰藉半生的奔波與不易。半百人生路,我們從青澀少年走到中年大叔、大嬸,各自經歷風雨,卻始終記得陳家溝中學里的那段同窗時光。這份同學情,無關名利,無關地位,只關乎純粹的陪伴與懂得,如同這涼州的雪,雖遲來卻真摯,雖清淡卻綿長。
這世間,最暖人的,原來不是酒,也不是火,而是這一壺用數十年光陰慢慢煨著的、名叫“同學”的陳年情誼。愿我們都能在往后的歲月里,平安順遂,也愿這份深厚的同學情,如同陳年的美酒,越品越香,越藏越濃。

作者簡介:董銀林,男,甘肅省武威人,鄉村教育工作者,涼州區作家協會會員,愛好文學,喜歡用有溫度的文字記錄生活。作品散見于《中國教育報》《甘肅教育》《甘肅教育報》《武威日報》及“網信武威”“涼州文藝”“涼州融媒”“涼州作家”“作家網”等各類媒體。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