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情山喲,清清的酒河。
鼓藏的蘆笙喲,動人的姑娘。
天籟的神韻喲,苗人的飛歌。
浩瀚的星河喲,燦爛的文明。
這是縈繞在苗山深處的村莊的飛歌,被我冒昧的翻譯成了漢語,我是個苗族姑娘,對于苗族的文化有著解不開的情結。每當聽到那婉轉動聽的飛歌,我就飛到了天際,坐在云端,俯視著千百年歷的苗族文化。
2012年11月12日早晨,我正蒙頭大睡,媽媽的一個電話活生生把我從夢里拉回來,電話那頭媽媽很是激動,她說這次無論如何要回家,口氣像是命令,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鼓藏節到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苗家人,我連最盛大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都忘了,心里難免有些慚愧。在我的記憶里,鼓藏節很神秘復古,我只過過一次鼓藏節,上一次是我十歲那年,因為苗族鼓藏節是十三年一度,無比盛大隆重。我出生的地方叫做南高,那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寨,也是我長大后常常夢縈魂牽的地方,扎著發髻的少女包著頭帕的婦女還有坐在門邊抽著煙草的老人;少女的情歌,婦女的酒歌,老人的飛歌,都是我難以割舍的眷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苗族人都過鼓藏節,也是因為如此南高鼓藏節越是顯得古老獨特。
我帶幾個同學回到了我的故鄉南高寨,我的思緒回到了少年時代。于是,我們也一起回到了南高的傳說里。聽老人說,從前,南高村有個青年叫“引”,他膽子很大,敢于趕走老虎和野豬。有個青年叫“金”,他力大無窮,可以扛動一棵大樹。有個青年叫“翁”,他非常勤奮。每天早晨,當人們剛起床,他已經割得一跳草回來。有個青年叫“尼”,非常富有,有一座山的山林。有一天,引、金、翁他們到尼家的山林里坎一片樹林,接著把樹枝編織成一條木排,他們劃著木排向下漂游。他們漂了九十九個彎,到達一個叫革東的地方,遇見了一個漂亮的年輕婦女,那婦女抬頭大聲的喊:“南高伙子,留下來喝一碗酒再趕路。”金說:“我覺得有餓了,我們停下來吃點飯。”翁看了那年輕女子便悄悄的說:“那婦女眉清目秀。原來是我們寨最美麗的姑娘,但是被一個強盜搶來做老婆,她的心地善良,但是她老公心狠手辣,說不準會把我們命根切了。”,引說人在他鄉,小心才是。”那婦女見著好心的郞兒向下漂游了,不予任何理睬,哭成了小淚人。他們漂到一個叫河渾黃的地方,把木材買給一個當地的富人,賺了300兩銀子。當時,那個地方在過節,敲起銅鼓,全寨男男女女都圍在一起跳鼓藏舞。引他們幾個看得熱鬧的氣氛,于是也跟著寨上的人吃肉喝酒,歡快的跳舞。跳著跳著,他們感覺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跳銅鼓舞。于是他們下定決心用300兩銀子把銅鼓買下來了,然后他們趕了6天6夜的路回到寨子。尼問他們要樹子錢,他們搖搖頭,妻子們問他們要錢買繡花鞋,他們也搖搖頭。接著,尼大聲的學著他們妻子罵他們,他們幾個依然抵不住罵聲,只好說出真相。尼和他們的妻子看著一個圓圓的,有花紋的,灰黃色的東西。尼怒吼“這個圓東西有什么用? ”他們有口你難言,妻子們罵得更兇了。這時候,山中的猛虎到寨子也來找人吃,野豬也來找玉米吃,尼嚇得面如菜色,妻子們嚇得屁滾尿流。就在這關頭引站起來敲鼓,金用木桶在鼓后面擺動。翁隨著鼓聲隆冬舞—隆冬舞的聲音跳舞,老虎和野豬從來沒有這種雄壯的聲音,嚇得回頭便跑,無影無蹤。尼看見這個鼓能趕虎豹,便帶頭來跳舞,妻子們也學著跳舞,整個寨子的人也來跳舞,一起沉慶在歡樂之中。接著、各家都派人喊舅舅、舅媽、姑爹、姑媽來跳銅鼓舞,全寨的親戚都團圓了,周圍九村三十八寨的男女青年聽了,也聞風而來,整個寨子不知不覺一過就是十三天。本寨子的姑娘會看上外寨子的小伙子,就嫁了出去,外寨的姑娘看到南高寨上有楓香樹,寨下有巴拉河,寨中有青瓦房,寨兩邊有望不到頭的田野,便留下來當新娘。后來,引、金、翁、尼、波五個男子漢商量,考慮當時經濟有限,寨寨年年有苗年節,因此鼓藏節作為最大最圣神的節日,每十三年過一次,商量完畢,他們五個男子漢把鼓埋在波家門口的院壩土下。
爺爺告訴我們,1973年11月,南高寨只有81戶人家,有40戶是低矮的、灰色的老房子,是解放前留下來的。有41戶是新建起得木房、吊腳木樓,一樓二樓已裝修完成,三層是空蕩蕩的,只是木板和掛上去的一排排玉米和辣椒。寨腳下我家門口有一個籃球場,寨子有一所小學,教學樓是木樓,學校旁也有一個球場。320國道在距離寨子一公里的地方繞過去。從320國道進寨子先走500米田埂,過一座20米木橋,再走480米的路便到寨子。那年的鼓藏節、是我爸和堂伯父一起到九板寨喊舅舅來過鼓藏節,他們兩個又到龍家喊姑媽。過鼓藏節時,我家只有3門親戚一起來過節,有舅舅一個人,有姑媽和她的女兒、堂姑媽和她的兒子。第一天,舅舅和姑媽放炮竹進家,他們連續放著炮竹,時間均超過15分鐘,按習俗當天晚上吃他們帶來的鴨子,第二天是舅舅親自動手殺豬。第三天。。。。第四天開始跳蘆笙跳銅鼓,人們穿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把蘆笙場圍得水泄不通,熱鬧異常。
1986年11月十三年一度的鼓藏節又到了寨子住戶發展到了126戶,其他方面也是一樣,每戶都有了交通工具自行車,家家有黑白電視機。這一年我家有5門親戚來我家過節:包括舅爺、姑太、堂姑太,姨媽,外公外婆。他們進家連續鳴炮竹30分鐘,整個寨子家家戶戶都鳴炮竹,整個寨子如山崩地裂,翻江倒海,濃煙滾滾升騰,后幾天的日程依次照舊。
1999年11月,十三年一度的鼓藏節到了,這一年,寨子有152戶人家。公路320國道修到了寨子腳下,當年的木橋變成了水泥橋,村小學的木樓也變成了二層的磚房。這一年來我家過節的親戚有五門:有舅舅、姑太、外公外婆、兩個姨媽。后來姑太去世,這門親戚就遠了,這次他們進門過節鳴爆竹的時間到了50分鐘,整個寨子都是爆竹聲,整耳欲聾,濃煙把整個寨子都覆蓋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活動內容依舊,跳銅鼓舞的時間由3天延長到了7天,每天寨子下面都有放電影、拔河、籃球比賽等活動。
2013年11月23日,鼓藏節又到了。這時我們寨子有了181戶人家,從開始住在山的中間一直擴展到了山腰甚至山頂,整座山差不多都建了房子。這時解放前留下來的房子只有寥寥幾棟,其它的都是后來新建的房子。最漂亮的要數90年代后建設的房子,房頂蓋的是青瓦,中間的瓦堆成一個尖角,兩邊的瓦堆成牛角一樣彎角,遠處看起來氣勢恢宏。房子從一層到三層全部用杉木樹裝修完畢,還擦上桐油,紫黃色,非常漂亮。房子門前都修有光滑的水泥溝、水泥路,整潔美觀。屋里的變化更大,地上都貼著地板磚,地板磚上放著整齊的沙發,墻壁上有大彩電,屋頂有明亮的彩燈。最明顯的變化是在整個寨子的正上方,有一座高速公路的特大橋從上面跨過,從寨子仰望,各種各樣的汽車來來往往,與白云相吻,構成了一幅特殊的新時代風景。
我們剛到寨子邊,車就緩緩停了,我探過車窗往外前去,是一排排的汽車,望不到頭,回頭看看車后,也是一排排汽車,望不到尾。再看看巴拉河畔,河灘邊上一片的汽車排列的整整齊齊,這完全不是我記憶中那個古老寨子的樣子。過了好半天汽車也沒挪動幾步,我有些著急的問前面:“你們的車怎么又停下來了呢?”前面一輛車的司機回答:“是寨子里的人給客人敬酒呢!”
我們的車只好慢慢跟著前進。當前面的車突然往前開去后,我才發現我們來到了寨子門前,前面有人招手,我們的車只好停下,這時一位頭戴銀角身穿紫銀裝五官長得像宋祖英一樣美麗的少女端著酒杯朝我們走來,旁邊的村民介紹說這是鼓藏頭大兒子生蘇的新娘,是從湖南嫁過來的,名叫敏。本來不敢喝酒,聽完了介紹,看著她美麗而善意的笑容我接過一雙玉手遞過來的一大碗酒一飲而盡,歡笑聲歡迎聲不絕于耳,接下來是一個英俊的小伙子拿著一個大碗來敬酒,又接著來了一位用大盆敬酒的中年男子,于是我們未進家門就已感覺有些醉了。
我們喝完后繼續前行來到寨子中間,來到了家門口,這時整個寨子好像進入了激烈的戰斗,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人們因聽不清楚而大聲的說話聲、歡笑聲交雜在一起。天空中是煙花綻放的光亮和彌漫著整個寨子上空的煙霧。客人們紛紛從車上拿出禮物搬進主人家,禮物主要包括糯米飯、一只雄鴨子、7條魚、一壺酒,膽子大些的男子便去搬下爆竹,在主人家門口鋪開,然后點火,膽子小些的女子便拿了其它禮品趕緊往主人家里走去,有些走得慢的還沒到門口就被正在燃放的爆竹擋住了去路,無奈只有捂著耳朵退回來,只能等燃放完后才敢過去,由于爆竹太多他們等了很久,好不容易完了又有新的客人到了,整個寨子的爆竹聲一直連續不斷,所有的飛禽走獸都嚇得到處亂串,唯有巴拉河里的魚還是那樣悠閑的游著。
當晚,主人家著急招呼所有客人就坐,主人念祭詞,之后就開始吃飯喝酒,主要喝客人送來的酒,還有魚和鴨。我們家共有40桌客人,桌上的菜有酸湯魚、青椒魚、啤酒鴨、烤鴨、牛雜、涼拌折耳根、酸湯菜、吃的是糯米飯,那是姑爹和伯母經過一夜的努力做成的,客人們對其贊不絕口。
酒足飯飽之后,主人就開始向客人介紹寅日的議程,而且必須用鼓藏語說,不會說鼓藏語的則不能說話,交流只能用手勢,這種當地的風俗讓很多外地的客人不知所措,雖然不習慣,但是他們都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的習慣。
寅日早晨5點鐘,天還沒有亮,鼓藏頭家最先開始殺豬,豬的叫聲震動了整個寨子。這是一個提示,所有的人家必須在鼓藏頭家開始殺豬后才能殺。我家的第一頭豬是舅爺殺的,第二頭按理應是舅舅殺,但因舅舅從沒有殺過膽子也小,就只拿著刀在豬的脖子處比劃了一下,在一旁的客人就幫他殺了,我家從早上5點多一直殺豬到中午12點,一共殺了10頭黑色的肥豬,居全寨之首,所有的客人都全部一起上陣,也要花上大半天才能把所有的豬收拾的干凈利落。
直到中午1點鐘才吃午飯,開始時先吃切成三角形的一大塊肥肉,俗稱坨坨肉,每個人都必須吃一塊,而且必須吃完才能吃其它的東西,讓客人吃三角形的肉是歡迎客人最重要的禮節。下午三四點是送客的時間,主人給客人的禮物是一只豬腿,一般豬腿都有30至40斤重,有些豬特別大的可達50至60斤,豬腳越大體現這個客人越是尊貴。有的客人抬著這么大的豬腿出門,扁擔都彎了腰,一個個都笑得合不籠嘴。
卯日,天剛朦朦亮,家家戶戶都起來蒸糯米打糍粑,并把糍粑做成圓形狀,有大有小,大的像鼓,小的也有碗那么大。全家人齊上陣一起打糍粑,共同分享收獲的喜悅,其樂融融。
辰日,上午十二點,全寨老少都到埋木鼓的地方舉行祭鼓儀式。鼓委會成員兩人從鼓藏頭家抬一頭已經殺好并刮了毛開了膛的豬、兩人抬糯米、兩人抬甜酒、兩人抬酒、魚、鴨子,還有一個人抬一棵樹,并且根莖葉都保留。所有的成員都抬著東西往山腰埋鼓的方向走,三個鼓藏頭跟在后面,在路邊站著穿著苗族盛裝的熱鬧人群,兩個年輕的小伙子在最前面一邊走一邊放著鞭炮,一直走到埋鼓的地方才停下。接著三個鼓藏頭坐在凳子上,他們的夫人也坐在旁邊,其中一個老人口念祭詞,第二個老人在地下測量,從左到右,確定好地點后在地上畫了一個圓圈,然后用鋤頭挖來挖鼓,一個圓形的木鼓板慢慢的露出來,接著在旁邊燒香,倒酒進行祭祀活動,第三個鼓藏頭用酒杯倒滿了酒來敬前面兩個老人及其夫人。祭祀做完之后又用土把鼓埋了起來,鼓委會成員把抬來的甜酒、糯米等分給在四周看熱鬧的親友和客人。敬鼓完畢,三個蘆笙手開始吹著蘆笙,鼓藏頭及夫人們跟在蘆笙手后面圍著埋鼓的地方一邊走一邊跳舞,轉了三圈之后,旁邊的鄉親及客人也跟在后面跳起舞來,又跳了幾圈后眾人開始抬這東西穿過寨子順山而下,前往寨子腳下巴拉河河邊的沙灘,舉行開幕儀式。
開幕式會場設在離巴拉河只有十多米的河灘上,會場的背景是銅鼓蘆笙和整個南高寨的寨貌。地下鋪了紅地毯,前面擺放著一排桌子,村子里的主要負責人以及一些市級鄉級主要領導開始就坐。由鼓藏頭宣布開幕,接著放了13個禮炮,禮炮的聲響驚天動地,整個寨子頓時沸騰起來。由20個小伙子抬著一頭活豬來到會場中間,待放好后,村民拿起殺豬刀往豬喉嚨捅了進去,當收回來是噴出來的血濺了他一臉,周圍的人們都笑痛了肚子。一會兒后,小伙子們又將殺死的豬抬回去,蘆笙手來到會場中間,跳侗鼓舞又開始了,蘆笙手走在最前面,跟著的是戴著高高銀角、穿著五顏六色、閃閃發光的銀飾服裝的姑娘們;接著是盤著發髻的中年婦女,他們的衣服沒有年輕姑娘們的那么鮮艷,但是其做工精細,也是非常的漂亮;在后面的是上了年紀老年人,他們戴著帽子,穿著綢子,顯得很有威嚴。他們跳了幾圈后,一些孩子也牽著大人的手跟著學跳起來,周圍的客人也加了進來,就連黃頭發藍眼睛的國際友人也都跟著節奏翩翩起舞,所有人都是演員、所有人都也是觀眾,在藍天白云底下,綠水青山之間,整個會場成了一朵耀眼的、轉動著的銀花,這場景令人終身難忘。
此后的十天,白天舉行挑水比賽、騎摩托車比賽、斗雞比賽、捉魚比賽、拔河比賽、籃球比賽,到處充滿激情。晚上開展吹蘆笙比賽、情歌比賽、文藝比賽,到處歌舞升平。
第十三天,舉行閉幕儀式。跟開幕儀式一樣的會場布置,寨子的主要負責人和鄉鎮領導坐在臺前,由皮悟洪同志致辭,皮悟炳同志作南高寨未來十三年的發展規劃,希望全體村民共同努力,共創南高寨輝煌的未來。接著舉行吹蘆笙討花帶活動:這是單身的年輕人最為期待的活動,主要是周圍寨子未出嫁的年輕姑娘人在廣場中間跳舞,本寨子的小伙子吹著蘆笙在周圍尋找中意的姑娘,遇到中意的姑娘則靠近去討花帶。蘆笙的詞義是:你是哪家的姑娘?你真是個好姑娘!你是昨天來,還是今天來?給條花帶好嗎好阿妹?給呀給呀好阿妹!
小伙子九里站在跳蘆笙舞的長隊里,一邊吹蘆笙一邊尋覓著,突然他看到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她戴著銀牛角,穿著銀衣,美如天仙,九里便吹著蘆笙來到這個姑娘身邊討花帶。姑娘隨著蘆笙的旋律跳舞,卻一直微笑不語,九里吹著蘆笙隨姑娘走了3圈也討不到花帶,不免覺得害羞而面紅耳赤。旁邊的觀眾都在大喊:九里加油!九里加油!那氣勢不亞于劉翔跨欄時觀眾的歡呼聲啊。又轉了3圈,姑娘終于向她的姑姑使了個眼色,她的姑姑高高興興的走進來取下姑娘身上的花帶和銀項圈掛在九里的蘆笙上面,旁邊的人便拿稱來將銀項圈稱了,然后告訴鼓藏頭,接著鼓藏頭拿著銀項圈站站高凳子上大喊:“這個項圈值一萬元!”九里的爸爸聽了,趕緊拿出一萬元交給姑娘的姑姑,錢收下后她們便相互敬酒,旁邊的人們也都來慶賀,喊聲響徹云霄,可是夜里兩家人喝酒正盡興之時,那姑娘卻紅著臉略顯不安的說,她自己是一個在校大學生,不能留下來做新娘,于是九里家這一萬塊錢,就當是資助一個大學生上學了,這變成了后來村民口中的一個笑話,本來是討媳婦的,沒想到變成搞慈善了。得新也吹著蘆笙,眼睛盯著姑娘的隊伍,他看中一個高挑的姑娘,便吹著蘆笙來到姑娘的身旁,吹著討花帶的曲子,那姑娘含情脈脈的看著得新,櫻桃小口樂開了花,白嫩的臉上蕩起了迷人的笑容,得新的心也甜蜜蜜的。得新先是討得了花,之后又討了項圈,接著又討了壓領,全場歡聲雷動。拿著東西稱了后,鼓藏頭楊光先又站在高凳子上大喊:“這項圈、壓領值兩萬元”得新的父親笑呵呵的拿出兩萬元交給那女孩的媽媽。接著他們也是相互敬酒,那姑娘的母親雖然體弱多病,但今天她一反常態,心花怒放,整整喝了一碗酒。得新的父親因建房子勞累過度得了勞傷,也笑哈哈的將一碗酒喝光。據說后來因此到醫院輸液一個星期,但他們還是覺得很高興,因為,當山花爛漫的時候得新和這位姑娘就結婚了,爆竹聲,歡笑聲都在抒發著整個寨子人心中的喜悅。翔央也吹著蘆笙向一高個子的姑娘走去,到姑娘面前討花帶,姑娘個子很高,但是看起來確實娃娃臉,頂多十三四歲,但是翔央也只是個十七八歲的小伙子,于是他勇敢的吹著蘆笙討花帶,一直跟了5圈小姑娘才笑出來。姑娘的母親是個三十多歲的漂亮婦女,她笑著出來把花摘下帶在翔央的蘆笙上。當天晚上,小姑娘的父母戴著她來到翔央家喝酒,小姑娘和翔央坐在沙發上,你看我,我看你,都情竇初開羞于開口,笑而不語。翔央的父母親都熱情的款待著小姑娘天人一樣的母親和健壯如牛的父親,喝著喝著,翔央的父親凳子不穩仰面倒了下去。好幾個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扶他從新坐好,坐好后不服輸又跟眾人喝了幾杯。不不久那小姑娘的母親也不勝酒力“噗”的一聲吐了酒,那小姑娘趕緊過來一手扶著母親一手扶著父親和眾人告別離去。翔央也趕緊過來幫忙送客,才送到門口又發現自己父親又倒了下去,小伙子一眼看著小姑娘離去的背影,一眼看著已爛醉如泥的父母,一時竟不知所措……由于翔央對小姑娘放心不下,安排眾人幫忙照顧父母后又去送小姑娘及其父母,直到他們安全到家,據說后來這樁婚事也沒有成功,因為在苗家最遭人嫌棄的就是蠱惑之說,凡事會蠱惑的人家都被視為不干凈,而這個小姑娘的媽媽就會下蠱,眾人都嘆著說,難怪生的那么好看,原來是鬼變的呀。
這次討花帶活動,還有其他5個人成功討到花帶,他們也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歷和故事,但是都有著一個共同美好的結局,當第二年的春天到來的時候,他們都將和自己中意的姑娘喜結連理,開始美好的生活。
討花帶活動結束后,第二天鼓藏頭宣布“南高寨鼓藏節閉幕”,接著鳴禮炮,漫天的煙花,照亮了整個南高寨的上空閉幕的當天晚上,在會場上,文藝演出繼續進行;球場上,在放著具有特色的苗語電影;游方場上,男女青年在對唱情歌,情歌陣陣,飄進山寨的每個角落。在每家每戶的家里,都有滿滿的客人在喝酒劃拳,跳板凳舞,把木樓震的咚咚響,整個山寨熱鬧非凡。
廣場上的大喇叭播放著特色的民族音樂:
親愛的客人啊!
請你留下來。
老人留下來,當我們的老人!
小伙子留下來,當我們的女婿!
美麗的姑娘留下來,當我們的新娘!
商人留下來,跟我們一起開發!
過一次鼓藏節,此生不虛了。是什么原因能夠使我在大山深處的故鄉一年一年的快速發展,鼓藏節一次比一次豐富呢?風迎面吹來,我的頭發向后揚著,形成了數不清的問號。期待下一次的鼓藏節更加精彩的故事,而那年,我已經三十歲了,也許已為人母,也許過著更好的生活,我心里對苗族文化解不開的情結讓我默默地許下一個承諾,我一定會再回來,一定會帶著祝福和一支筆回來,然后用心描寫出我故鄉的鼓藏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