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駝鈴
作者:碑林路人
誦讀/配樂:劉海平
一聲聲清脆的駝鈴,驚醒了沉睡多年的土地。這是杳無人煙的茫茫戈壁,這是冽冽長風的千里荒原,這是被太陽烤焦的沙漠,這是 覆蓋著皚皚白雪的神秘高原。
公元前一百三十九年,一群牽著駱駝的人,在一個寂靜的早晨,喚醒了這片陌生的土地。從此,這里有了人們行走的痕跡,從此,這里有了熙熙攘攘的市場,有了零零星星的驛站、石窟、和城池。
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高高低低的駝峰承載著歷史的使命,坎坎坷坷的路途,布滿了刀光劍影。
從長安出發,日升而行,日落而息,一條長長的足跡,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上,書寫著一段輝煌的記憶。
絲路駝鈴,出陽關,進西域,過樓蘭,抵羅馬,東西方文化在駝隊的一次次出行中,被牢牢地系在一起,人類文明的第一次交流,由此開啟。
一聲聲駝鈴,伴隨著一次次戰爭;一聲聲駝鈴,目睹著一個個朝代的變更。旌旗獵獵,戰鼓陣陣,幾經迷失,幾經沉寂。時間在風風雨雨中侵蝕著倒塌的斷垣殘壁,不斷升起的太陽,依舊笑看著這一片熱鬧又復沉寂,沉寂又復熱鬧的土地。
絲路駝鈴,由遠而近,由近而遠,披星戴月的駝隊,不斷地奏響著西行的凱歌。梭梭草黃了又綠,綠了又黃,它們用生命 見證著絲路上的人們,一次次艱難的出行和一次次光榮的歸來。
從長安到羅馬,從樓蘭到莫高窟,許多的凝重,許多的遐想,在清脆的駝鈴聲中無限延伸。長長的西行路上,留下了一個個偉大的奇跡,也留下了一個個未解的謎團。
沒有人知道,古老的城池是如何在歷史的光陰中 坍塌消失。沒有人知道,掩埋在沙漠戈壁中的一堆堆白骨,曾經歷了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
天蒼蒼,野茫茫,胡笳悲鳴,羌笛憂傷,西出陽關的路啊,如此漫長。
這絲綢,這刺繡,這香茶,這桑麻,經歷了多少酷熱、雪崩、缺氧、斷糧。胡天八月,朔風怒號,這條充滿艱辛的路啊,留下了多少閃光的足跡。
駝鈴聲聲,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重復著一首首蒼涼的歌謠,這歌用血和淚描繪著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畫卷,這歌在雪山上,在沙漠中,在戈壁上,開出了一簇簇鮮艷的花朵。
絲路駝鈴,昨天、今天,生命在風雨中延續,文明在苦難中綻放。當沉寂了許久的絲綢之路,再次睜開惺忪的睡眼,我看見一道光芒正在東方的土地上熠熠閃亮。
作者:碑林路人,微信公眾號 碑林路人(beilin11)。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協會員。文章散見于報紙、雜志,經常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各地方廣播電臺播出。作品入選中學語文課外閱讀訓練范本,和全國高校教師語文培訓寫作課程國家精品課程教材。文章深受各年齡段朗誦愛好者喜愛并傳誦。已出版個人文集《禪花如雪》《掌燈的人》。
朗誦:劉海平,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朗誦委員會藝術總監、河北省演講與口才學會播音主持專委會主任、朗誦藝術導師、“演說中國”河北賽區專家評委、國際中文朗誦金梅花獎獲得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