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詩人李欣蔓詩歌作品分享會在敦煌舉辦
11月23日上午,由敦煌市圖書館、敦煌市作家協會、敦煌市詩詞楹聯學會、青海油田作協、敦煌市朗誦協會聯合舉辦的敦煌市2024年讀寫分享活動(第十四期)——李欣蔓詩歌作品分享會在敦煌市圖書館書吧舉辦。來自敦煌、瓜州、青海油田的文學愛好者、讀者共計40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此次活動由王雨虹主持。
李欣蔓原名李曉紅,出生于新疆,現居四川巴中,是巴中市詩歌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四川省作家協會“萬千百十”文學活動重點作品簽約作家。她的詩作廣泛發表在《詩刊》《星星》《綠風》等國內外300多家報刊,并多次獲得省級以上詩歌大賽獎。她的詩集《裂變》記錄了她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的所見所感,展現了鄉村的巨大變化和時代的精神風貌。
活動現場,李欣蔓老師圍繞主持人的提問就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心路歷程向大家做了詳細分享,主要以《時間的重量》和《裂變》兩部作品創作為主,展開了講述。
李老師談到自己的作品時說,《時間的重量》是自己寫作的初心,是記錄從新疆到四川的生活感悟,新疆風土人情和巴山秀麗的山水,使這部作品的語言像被山泉洗過,每一句都跳動著對生活的向往,對美好的贊歌和對歷史的感悟。《裂變》是用八年身體力行的經歷,潛行在蒼生的命運之間,深入體察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路上的人物、景象、事件,用自己的筆觸捕捉和記錄農村的生活風貌變化。這八年,記錄了脫貧攻堅事業好像水滴,由微小到龐大,從小溪到巨浪再匯入大海的巨大變化,也很好的培養了自己對生活和事物的良好觀察,從中汲取養分,作為自己的創作源泉。自己也在不同文學體裁上做過嘗試,經過最初一年多的淬煉,寫下六萬多字的工作日記,鄉村生活下的一些底層人物形象便深埋心中,筆下詩意自然而然的流淌,但最終確定以詩歌形式來表達。
對于今后的工作展望,李欣蔓老師說將出版自己的采風詩集,并嘗試關于小說和散文的創作。對于來敦煌的初衷,李欣蔓老師說道:“敦煌和巴中都有著石窟文化的歷史底蘊,這種弘大而相似的歷史背景吸引著我,也和敦煌有著短暫的一面之緣,但這一面便是石窟牽線、詩歌搭橋的緣分,把我帶入這個神圣的殿堂與大家見面。”
在朗誦環節,李欣、丁玖紅、何國明、申維平、蘇慧老師分別朗誦了李欣蔓老師的《花開的聲音》《隱秘的河流》等作品,在各位老師悅耳而飽含情感的誦讀聲中,李欣蔓老師詩中的靈動躍然眼前,給在場讀者帶來一場清新美好的洗禮。
在分享環節,敦煌詩人竇盤文表示,李老師是個有才華 的女詩人,她的詩歌語言優美,視角敏銳且獨特。通過分享自己在鄉鎮的工作經歷,從而共情于李欣蔓老師詩中的內涵與情感,也作為大家去理解李老師詩歌的視角。
詩人張海峰說,李老師的詩貼近生活、貼近她生活的土地,貼近她生活的點點滴滴的樸素情感,每一首詩都好像有一幅畫卷呈現眼前,描繪出一種意境,讓人有慢下來的能力,學會安靜,學會傾聽。
王玉紅老師解讀《夫妻》這首詩,富有生活氣息,李老師在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用細膩樸素的筆觸創造出寧靜祥和的氛圍。
趙德舉老師在分享時說,欣蔓老師的每首詩的美感都撲面而來,把人代入美好畫卷。通感靈透,把自己融入山川河流、大地陽光、云朵語錄。用豐富的詩歌意象來說話,創作了自己廣闊的詩歌領域,讓人感受到廣闊的無窮美好和正能量,并且走在時代發展的前沿,這是詩人應有的使命。
敦煌市作協常務副主席劉學智在分享發言時說,讀寫活動的初衷,是要閱讀和寫作的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對參與者起到啟發和指導作用。感謝欣蔓老師不遠千里帶著兩部屬于巴中風格的詩作來敦煌,從而讓我們在自己創作的陣地上看到新的東西。在詩歌創作中我們要向更高層次去觸摸,拓展寫作思路,以行吟等方式去找尋讀書寫作和創作的靈感。也希望欣蔓老師可以到敦煌了解更多風土人情,人文古跡,在今后創作中寫出上乘之作。
青海作協副主席、海西州作協主席、青海油田作協主席曹建川老師說,對巴中經過一系列改革的發展成果感到欣慰,那片純樸的土地自然條件優美,歷史悠久,巴文化的氣息很濃。李欣蔓老師有著南北生活的經歷,所以詩歌開闊的視野,詩風充滿清晰、明麗、唯美。希望在李欣蔓詩歌創作中看到沾泥土味的鄉愁的詩歌,在青山麗水中對大量流動人口的描寫,透過表象來反映更深刻的東西,寫人心、人性、生活,視角再鋒利深刻一點,打破人們眼中表象的東西,帶來更深刻的東西,祝福李老師越寫越好。
在贈書環節,李欣蔓老師代表巴中市詩歌學會和個人分別向敦煌市圖書館和青海油田作協贈送了《巴中原點詩選》、個人詩集《時間的重量》和《裂變》,還現場進行了簽名贈書。她表示,她在敦煌的收獲滿滿,今后還會創作出敦煌題材的文學作品,以回報她的敦煌之行。
最后,敦煌市圖書館副館長付艷紅做總結發言。她首先感謝李欣蔓老師的到來,王老師專業優美的主持,還有在座各位老師的精彩朗誦、分享。現場有很多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有共同經歷的朋友,是對我們腳下土地的熱愛,所以共情于李老師詩中的文字,李老師今天帶我們了解了巴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巴中與敦煌兩地悠久的文化遺產為我們作家、詩人提供了龐大的文學創作源泉,成就了“文學敦煌”的百變之姿。以后歡迎李老師、建川主席多來敦煌圖書館與文字相遇,共同書寫和贊美我們的大美敦煌。
本文由詩人羅廣才推薦發布
來源:敦煌作家 dhzj 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W1D1m7cuHfmgzwLe0E8O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