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典禮現場
首屆梅山詩歌獎頒獎典禮成功舉辦
11月21日,首屆梅山詩歌獎暨“詩意梅山·無毒安化”主題征文活動頒獎典禮在湖南益陽安化八中舉行,該活動由深圳《特區文學》雜志社、安化縣文聯、安化縣社會化禁毒辦、仙溪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頒獎典禮上,安化縣文聯主席李定新宣讀了首屆梅山詩歌獎暨“詩意梅山·無毒安化”主題征文活動獲獎名單,經評委會初評、復評、終評,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優秀獎10名。詩人周瑟瑟獲得一等獎。
安化縣文聯主席李定新宣讀首屆梅山詩歌獎暨“詩意梅山·無毒安化”主題征文活動獲獎名單
當代詩歌向古老的歷史文化致敬
首屆梅山詩歌獎暨“詩意梅山·無毒安化”主題征文活動評委會主任、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表示,詩歌是人類文明的載體之一,梅山文化即蚩尤文化,是中華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梅山詩歌獎的設立是對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當代詩歌向古老的歷史文化致敬。
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委員會主任胡丘陵在頒獎典禮上致辭,他認為將“詩意梅山”與“無毒安化”相結合,是詩歌介入現實,通過詩歌凈化心靈,在青山綠水中感受詩歌的純粹與美好,是一次有現實意義的詩歌活動。
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委員會主任胡丘陵在頒獎典禮上致辭
《特區文學》雜志社社長、總編輯、深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朱鐵軍表示,《特區文學》深入梅山文化,發現了一個燦爛的文化星空,舉辦這次活動,旨在將古老的文明與當代文學深度結合,創作出更加豐富多樣的詩歌作品。
深圳龍崗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傳統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益陽市梅山道教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國堅是梅山詩歌獎發起人,他介紹了詩歌獎的策劃組織與評選情況。“我生于安化,受梅山文化的滋養,發起梅山詩歌獎是為了讓梅山文化更好地當代化,通過詩歌的形式,讓它獲得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李國堅說。
梅山詩歌獎發起人、深圳龍崗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傳統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益陽市梅山道教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國堅介紹詩歌獎的策劃組織與評選情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歌
深圳市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秦錦屏在頒獎典禮上講話,她認為安化之美,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它的青山綠水,《特區文學》來到安化,進行的是一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歌之旅。
深圳市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秦錦屏在頒獎典禮上講話
周瑟瑟作為首屆梅山詩歌獎一等獎獲得者,他在致獲獎答謝辭時表示,安化是湖湘文化經世派第一人陶澍的故鄉,他一直有寫安化與梅山的愿望,這次他寫出了組詩《梅山:鳥鳴、流水、少年與古人》。他在詩中寫道:“這是在梅山一夜/星空高懸資江之上/鳥鳴在夢里旋轉,我頭腦里/涼颼颼的,像一桶清水/發出銀子般的叫聲” “陶澍,左宗棠的前輩/這是在他的家鄉安化/群山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歸宿/也將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歸宿”。
安化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德輝(左)為一等獎獲得者周瑟瑟(右)頒獎
中國詩歌學會原副會長,湖南省詩歌學會首任會長、湖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原主任委員梁爾源表示,梅山詩歌獎的發起對梅山文化的傳承,對湖南詩歌的繁榮必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安化籍詩人、作家、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原黨組成員、副主任劉鴻伏表示,梅山詩歌獎的舉辦是梅山地域與大美安化的喜事,它不僅是一個創舉,而且意義非凡。古人說,詩言志,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詩的抒情。
活動現場,深圳市委統戰部原副巡視員、深圳市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涂禮敦捐贈了他為安化與梅山創作的詩詞書法作品,湖南文藝出版社社長陳新文、江西教育出版社原社長文恒益、《特區文學》雜志社副總編阮雪芳捐贈了圖書,安化八中校長姚豐接受了捐贈。
深圳市委統戰部原副巡視員、深圳市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涂禮敦(右一)捐贈書法作品
向安化八中捐贈圖書
安化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德輝致辭,他充分肯定了梅山詩歌獎的意義,極大地豐富了安化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當地的文化氛圍,為梅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禁毒宣傳工作開辟了嶄新的道路。
安化縣政協副主席陳賽男,安化縣政法委副書記譚喜群,安化縣社會化禁毒辦主任李戰勝,安化縣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夏躍平,安化縣僑聯黨組書記劉鋼輝,安化縣政協學聯會主任劉尚夫,安化縣仙溪鎮政府黨委書記田效軍,安化縣仙溪鎮政府黨委委員、政法委書記俞遠慶,農商銀行安化支行行長賀舟,安化湘淮村鎮銀行副行長張新華,安化縣文聯副主席汪永飛,安化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二級巡視員李太源,以及胡丘陵、秦錦屏、陳群洲、劉冀平、路云、周瑟瑟、夢天嵐、吳茂盛、阮雪芳、涂禮敦、文恒益、周銀生、李敏、李國堅、韋文升、劉輝、劉琴、田粟、萬磊、簡小雁、賴詠琪、李智等詩人、作家、學者、藝術家,部分獲獎者與安化八中師生300多人參加了當天的活動。安化縣融媒體中心主持人王廳主持活動并朗誦了周瑟瑟的獲獎詩歌《梅山古人》。
在安化的三天時間,出席活動的詩人們還參觀了梅山文化園、黑茶博物館、白沙溪茶廠、陶澍出生地小淹村、國堅書院等地,對梅山人文歷史、黑茶文化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李國堅/文)
部分嘉賓參觀陶澍生平展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