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綜合報道 > 正文

劉國學:入選《世界名人錄》的昨天、后來和今天

劉國學:入選《世界名人錄》的昨天、后來和今天

 

作者:劉國學

 

時間,已匆匆走過近半個世紀的一半里程。

那還是2000年10月金秋時節的一天,收發室轉來一本厚厚的精裝本大16開書,封面印有燙金大字《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展卷細讀,黑龍江伊春劉國學(時為筆名劉果學),入選《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

沉寂了快要25年的今天,作者首次對外正式發布這一信息的來龍去脈。

入選資格,是此前創作并在各級報刊、廣播電臺發表了十多篇形成風格和特色并產生好評和影響的散文。

且一直以來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各級各類媒介發表近二百篇涉及諸學科、多體裁、有反響的新聞類、文學類、學術類、評論類、公文類等相關文章……

2000年10月,《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由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世界華人交流協會、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編輯、世界人物出版社、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出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出品。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王光英、程思遠、盧嘉錫(兼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澳門)等五位國家領導人,中共中央委員、《人民日報》社社長、解放軍中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邵華澤,全國人大常委(香港)、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曾憲梓,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主席陳其旋,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副總裁、英國劍橋華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編輯、英國劍橋lbc世界文學藝術研究院代表人翼雁等四位馳名中外人士,應邀為本卷扉頁書寫題辭。

 

關于入選標準和個人努力結果

《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在《凡例》第二條作了說明:“本書所包含的杰出人物和知名人士,主要包括社會活動家、文學藝術家、科技專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專家、醫學專家、企業家等,以及對社會對人類做出突出貢獻,具有國際影響,有較高社會地位和知名度,被書報刊物及電臺、電視臺等媒介廣泛宣傳的杰出人士”。入編辭條姓名按英文順序排列,不分先后,全書1642個頁碼,一向以擅長文學類散文創作且獨具風格和特色的黑龍江伊春劉國學,(筆名劉果學)傳略為書中第298頁。

關于劉國學散文的風格和特色,學者高占偉在黑龍江《文藝評論》1998年第5期發表的《劉國學散文的懷鄉情結》作過如下評價:“八十年代初,就在影響很大的《北京文學》上發表作品的劉國學,近年來陸續推出自敘性色彩頗濃的散文十多篇,組成一個系列,展示其濃重的鄉情與深湛的筆力。”“將詩的意境與詩的語言浸潤于散文,人物遭際,性格起落,內心跌伏,作品所追求的真與善,造成一種讓人難以忘懷回味深遠的情狀。”又在社科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術交流》1999年第3期發表的《地域風情與文化意識的緊密結合——劉國學散文創作續說指出:“綜觀他的散文創作,可看出他特別注重‘詩意’的構建,他的散文意境屬于審美范疇中的‘沉郁’,讓人難以言說,卻又分明地存在著。”

又據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會科學界》2008年第4期《學者風采》專欄報道:“依據學術成果、學識水平、思想表現、工作業績等進行考核與評定,在2008年5月,伊春市社科聯主席劉國學同志被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政府授予伊春市第二批“市級優秀專門人才。”“多年來,他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堅持寫作,愛好廣泛,博覽群書,并以此為人生的最大樂趣和崇高追求。”

入選《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的昨天、后來和今天,在奮發拼搏取得業績的前進路上,他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人生?

劉國學,男,漢族,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的春天,殘雪化,頑冰消,天漸暖,從他的出生地遼寧省鐵嶺縣老家隨父母遷至黑龍江省伊春市烏馬河林業局翠嶺經營所,在那里讀小學、中學、參加知青,直至踏上高等學府求學之路的第一站——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

最難忘1964年12月,離開遼寧鐵嶺老家來伊春林區處于孩童年齡念小學四年級時(11周歲),白雪滿山的隆冬季節,患重感冒半月開始昏迷不醒的母親,躺在蓋著棉被由父親和鄰家人抬著的擔架,深夜乘沒有暖氣的森林小火車尾車去山下林業局醫院住院,途中撒手人寰。后半夜凌晨噩耗傳來,這個人世間來得太早的最大不幸和悲傷,讓家里人和他頓感天昏地暗,萬箭穿心。失去母愛的小小年紀如何承受得了,從此,浸泡在綿綿無期、時不時流淌的悲痛淚水里(散文《淚飛頓作傾盆》《我母和她娘家人·那堆骸骨》有描述)。早期磨難,也錘煉鑄就了他骨子里堅強不屈的精神和不懈奮斗的雄心。他永生記得學齡前,夜晚每每快要入眠,早年念過小學四年書的慈母為他講述古代先哲奮發苦讀的故事,激勵他拼一生精力不離書,緊握手中筆勤耕耘。他借鑒中國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精神,母親去世后的第二年念小學五年級的他,為考出期中好成績,炎熱的盛夏里幾個星期日去教室復習,從校食堂深井里打來半桶冷水,時不時將頭扎進水桶洗濕頭發借以保持清醒。最終考出優異成績,并且是當年這所有六百多名在校生的小學校唯一推薦、并被批準的出席伊春市的“三好學生”。這種源于母教的進取心和向上力,證實了文藝心理學家論述的早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對于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思想鋪墊,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也可能與母親的智力開發和遺傳以及后天的個人努力等因素有關聯,對祖國的母語有一種格外的偏好,中學時期,正逢毛澤東主席發表莊嚴的5·20聲明,老師作為命題作文,讓學生們寫篇心得體會,他的作文此起彼伏的情感陳述和慷慨激昂的正義抒發,贏得老師的贊譽,被下一學年中學語文老師當作范文在他的語文課向全班學生朗讀和講解。這,都在催生著一粒有著人文科學的理想的種子,生根、深扎、發芽,并且向上伸展。

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后,又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授予文學學士學位,繼而在黑龍江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進修班結業。

歷任黑龍江省伊春市委宣傳部新聞科副科級巡視員、黨教科副科長、科長,市文聯副主席、市社科聯主席,兼《伊春社會科學》主編。高級政工師、中級記者職稱。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委員,政協伊春市第八屆、九屆委員。

曾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個人專著,還在《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北方文學》《學術交流》《黑龍江通訊》(省委期刊)、《黑龍江日報》、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黑龍江電視臺、黑龍江《生活報》《黑龍江林業報》《齊齊哈爾日報》《伊春日報》、齊齊哈爾人民廣播電臺、伊春人民廣播電臺、伊春電視臺、《伊春社會科學》《小興安嶺》、全球最受關注的中文作家網站作家網、黑龍江文藝網等媒體發表了近二百篇新聞類諸如通訊、消息、調查報告、電視專題片(解說詞執筆人)、評論員文章,文學類諸如散文、散文詩、詩歌,學術類諸如文藝心理學、文化和旅游方面的論文,文藝評論類諸如散文評論、詩歌評論、電影評論、電視劇評論、繪畫評論以及公文類等各種體裁的文章。有篇章選入相關書刊中。

《北方文學》發表的散文《父親那把鐮刀》,獲'97《中國作家》北京筆會一等獎、黑龍江省文聯“迎接新世紀文學精品獎”評比一等獎,另有學術論文和文藝評論分別獲黑龍江省第十屆、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省委、省政府設獎)三等獎和伊春市第七屆、八屆社會科學優秀科成果大獎(市委、市政府設獎)一等獎。為入選資格提供了扎實豐厚的學問基礎和堅強有力的學術支持。

 

作家、詩人、學者、文藝評論家。

從真正握筆的1973年9月到榜上有名的2000年10月滿27年又一個月,可視為昨天;從2000年10月到2011年11月告別職場之日滿11年又一個月,可視為后來;再從2019年12月步入2025年1月的今日滿5年,可視為今天。需要說明的是,2012年至2018年,暫時中斷寫作沒有發表文章的原因,是為了調整告別職場后閑適狀態,除了重溫宅內上千冊古今中外歷代名家詩詞歌賦散文、以及思想、哲學、歷史、文化經典理論之書,還通過郵局訂閱多種文學和社科理論期刊加強自身學習,或細讀,或瀏覽,或默誦,將其精髓沉淀吸收,升華為超越物質吸引的價值取向,借以尋求精神依托并汲取時代前進的動力和正能量。半個世紀多歲月的五十余載讀書與筆墨生涯,夏秋過往,冬盡春來,日復一日何其多,年又一年轉瞬間,但,怎能忘,每個白晝和夜晚,與韶華青春相伴而來的激情、幸福和寧靜的寫作之路,孜孜以求、全身心專一投入的崇高精神勞動和辛勤創造,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凡有文章目錄者,均按發表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第一階段】

中學畢業后知青時期第二年的1973年至1974年。經過1972年一年的學習和自我磨練,1973年(20周歲)9月的某一天,情感和理性突然都不可遏止了,筆尖下的墨水在圣潔的稿紙頁面奔流而下,寄給新聞單位,靜等著回音。某一天,收音機里首次聽到有生以來伊春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市播發的個人長達5分鐘時間的理論學習體會文章,一時間激動不已,心潮難平,更加堅定了有付出就有回報的信念。未滿21周歲的1974年2月7日至7月11日,不到半年時間,在《伊春日報》發表通訊、消息、體會文章12篇,其中,通訊1篇,消息6篇,紀實小故事1篇,個人署名文章4篇。

有兩個月,共計發表文章6篇,平均十天一見報。我的難以忘懷的知青歲月呀!清晨,沒有母親的孩子難離夢鄉也要早起做飯,白天汗灑野外參加體力勞動,晚上筆揮宅內直至靜夜深沉。怕影響家人休息,經常在春天土豆下種后空起來的地窖里、廚房的木制雞架上,放一小桌,點一油燈,執筆馳騁鏖戰玉卷疆場。之后,便是報紙有影廣播有聲。由于疲勞過度引起神經衰弱,體重減掉十多斤。“修煉多從苦處來”(清·袁枚)。1972年至1974年三年中,先后多次被所在知青大隊、經營所以及林業局授予先進青年和優秀共青團員等各種榮譽獎勵;1974年10月,連續多年的業余勤奮寫作成果作為知青突出業績,經全所廣大青年和工人一致推薦同意,各級黨組織和有關部門研究批準,保送進入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學習深造,拉開了在知識的海洋里接受中文專業訓練并繼續不懈奮斗的人生畫卷的序幕。

 

以下篇目從略,主要有:

 

(消息)

1、烏馬河林業局翠嶺經營所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護林防火工作

見1974年4月3日《伊春日報》第二版

 

(消息)

2、烏馬河林業局翠嶺經營所

抓緊有利時機做好造林準備

見1974年4月21日《伊春日報》第三版

 

(消息)

3、烏馬河林業局翠嶺醫務所

全體醫務人員積極為群眾送醫送藥

見1974年5月25日《伊春日報》第三版

 

(消息)

4、烏馬河林業局翠嶺經營所

組成專業隊伍多采快采山野菜

見1974年6月20日《伊春日報》第三版

 

(通訊)

5、《煤礦新曲》——訪烏馬河區翠嶺煤礦

(翠嶺煤礦礦址,系當年翠嶺經營所所在地)

見1974年7月11日《伊春日報》第二版頭條

 

【第二階段】

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的21周歲至24周歲——1974年10月至1977年7月。常記得,班級團支部宣傳委員擔在肩,半月墻報、板報親自書寫必更換,也是黨報通訊員,經常是,白天上課晚間忙通宵,終因得不到充分休息消化紊亂,三步曲(拉肚、痢疾、腸炎)相繼都來襲身,嚴重消瘦。是倒下還是站起?一個少年時生母早逝的男兒不幸經歷遭遇過了,還怕什么頑魔虛張聲勢亂舞纏身,只能屬于心堅膽壯、眉宇間浩氣昂揚不屈邪惡的一個鋼鐵斗士。于是,又奮筆疾書了。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求學那幾年,在《齊齊哈爾日報》發表各類文章十余篇,被《齊齊哈爾日報》社授予優秀通訊員獎勵,還在畢業前被評為出席齊齊哈爾師范學院的優秀共青團員,并光榮加入了黨組織。其間,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求學的第二年即22周歲的1975年一年內,在《黑龍江日報》2月1日第二版、7月21日第三版、12月16日第二版,分別發表個人署名和未署名的通訊、消息和體會文章3篇。

 

以下篇目從略,主要有:

 

1、(通訊)

《他們在大干》——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201車間掀起生產高潮小故事

這篇近1200字的通訊,是作者未滿22周歲,首次在省級報紙發表的文章。見1975年2月1日《黑龍江日報》第二版(在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就讀時赴基層參加生產勞動期間采寫)

 

2、(散文)

《春暖家鄉》

此是未滿23周歲時,初踏文學創作之路的開篇之作,發表于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就讀期間,見1977年1月26日《齊齊哈爾日報》第四版(文學副刊版)頭條

 

3、(通訊)

《沖鋒向前志不減》——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七四·二班團員、青年深揭猛批“四人幫”

見1977年6月3日《齊齊哈爾日報》第三版頭條

 

【第三階段】

自1978年到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市社科聯工作后,直至2011年告別職場再到今日四十余載,有二十種體裁一百余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北方文學》《黑龍江作家》《學術交流》、全球最受關注的中文作家網站作家網、黑龍江文藝網、《黑龍江通訊》(省委期刊)、《黑龍江日報》、黑龍江《生活報》《黑龍江林業報》、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黑龍江電視臺、《伊春日報》《林城晚報》、伊春人民廣播電臺、伊春電視臺、《伊春社會科學》《綠地》《小興安嶺》等媒體,是駕馭各種文體和文字比較熟練的時期。回想四十多年的筆墨生涯,常以屈原《離騷》:“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自慰;又以屈原《橘頌》自勵:“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嗟而幼志,有以異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更是“以洪筆為鉏耒,以紙札為良田,”“以談論為英華”,“著文章為錦繡,蘊五經為增帛”(《世說新語·賞譽第八》南朝宋  劉義慶著)。與書香閱讀、展紙寫作,常相伴,難分離,一天不讀書,宛若失掉了什么;數日沒執筆,就像虧欠了許多。徜徉在書和筆互動、沒有煩愁、如此別樣溫馨和童心依舊在的世界里,因此,我愿,愿此生永遠,浸于春的萌發醞釀里、醉于秋的豐收歡樂中。

 

以下篇目從略,主要有:

 

【一】新聞、政治經濟理論、公文類

1、(本報評論員文章)《要正確使用民主權力》

見1979年4月24日《伊春日報》第一版,署名為本報特約評論員

 

2、(政治理論文章)《一定要認清“左”的思想危害》

見1981年3月27日《伊春日報》第三版頭條

 

3、(本報評論員文章)《要加快新聞改革的步子》

見1983年3月16日《伊春日報》第二版

 

4、(政治理論宣講輔導)

1981年6月27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國內掀起學習貫徹高潮。按照分工,個人承擔的理論學習宣講輔導是《決議》第三、四部分:

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偉大勝利》

⑵《充分肯定成績,也要看到失誤》

總計一萬五千字的兩篇理論學習宣講輔導在市委宣傳部下發全市的《學習資料》刊載后,又分別在《伊春日報》1981年10月23日和26日第二版頭條共計摘要6千字發表

 

5、(通訊)

《領飛的“頭雁”》——記伊春市建公司青年經營管理處黨支部書記王廣秋

見1983年11月7日《伊春日報》第二版頭條

 

6、(通訊)

《壯志留得青山在》——雙豐、桃山、南岔紀行

分別見1984年10月24日、30日、11月6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

 

7、(通訊)

《美的回憶》——記南岔新影照相館

見1985年2月6日《伊春日報》第二版頭條

 

8、(消息)

《八分錢買來經濟信息》——南岔局團委發動青年開展“寫求師信,獻致富計活動”,為全局搞活經濟發展生產提供了條件

見1985年3月5日《伊春日報》第一版頭條,并配發編者按

 

9、(長篇通訊)

《良好的開端》——獻給為打通防火道做出貢獻的人們

見1985年9月27日《伊春日報》第一版轉第四版

 

10、(電視專題片)

《在改革的路上》——記伊春市桃山林業局圣浪林場

為迎慶1987年7月1日建黨紀念日這一天,中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以及省電視臺組織全省各市、地攝制《時代先鋒》黨課系列教育專題片。7月,黑龍江電視臺晚間《新聞聯播》之后,陸續播放各市、地選送的每部15分鐘專題片。劉國學系伊春市桃山林業局圣浪林場《在改革的路上》解說詞主要執筆人

 

11、(公文類:調查報告)

《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伊春市五營區黨委開展“四為”活動的調查

見1990年第6期中共黑龍江省委期刊《黑龍江通訊》

 

12、(政治理論體會文章)

《“三基本”知識競賽之我見》

見1991年第9期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黨員教育處《黨員教育通訊》

 

13、(政治理論體會文章)

《對黨員思想教育方法的幾點反思》

收入1991年12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論叢》一書

 

14、(經濟領域隨筆)

《找回失去的愛》——由馬鈴薯引發的思考

見2000年5月10日《伊春日報》第二版(經濟周刊版)

 

15、(政治理論體會文章)

《黨的優良作風和政治優勢不能丟》——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的體會

見2001年11月10日《伊春日報》第三版頭條

 

16、(哲學體會文章)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新貢獻

見2007年11月26日《伊春日報》第二版

 

【二】散文、散文詩、詩歌文學類

 

1、(散文詩)

《金色的十月》

見1978年10月1日《伊春日報》第四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又在1978年9月30日晚伊春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播出

 

2、(散文)

《前進,紅松的故鄉》

見1979年1月1日《伊春日報》第四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3、(散文)

《七月雨》

藝術而又真實地再現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同志生前冒雨視查伊春林區。

見1980年3月12日《伊春日報》第四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又在1980年5月16日晚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播出,這個節目的編輯特意給伊春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編輯來電話稱:這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4、(散文詩)

《林區剪影》

見1981年第2期《北京文學》,又于1981年2月17日作為《北京文學》要目刊于《中國青年報》第三版。

 

5、(散文)

《泉邊草》

見1983年6月28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6、(配樂散文)

《幼兒園抒情》

1984年6月1日中午,由伊春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著名播音員配樂朗誦播出,抒寫了一個幼小的孩子蕩氣回腸的不平凡經歷,感動得聽眾內心難以平靜或簌簌落淚

 

7、(游記散文)三篇

⑴《北戴河紀游》——燕地行之一

⑵《清東陵見聞》——燕地行之二

⑶《圓明園拾遺》——燕地行之三

三篇散文分別見1985年3月9日、3月16日、3月23日《伊春日報》第三版頭條,并在伊春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配樂播出

 

8、(散文)

《我母和她娘家人》

見1995年伊春《綠地》文學期刊第1期

 

9、(散文)

《父親那把鐮刀》

分別見1996年11月23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1998年2月23日《黑龍江林業報》第四版(文學副刊版)頭條、1999年第2期《北方文學》。

《父親那把鐮刀》曾獲’97《中國作家》北京筆會一等獎、黑龍江省文聯“迎接新世紀文學精品獎”評比一等獎。1998年3月1日《黑龍江日報》第二版、1998年《黑龍江作家》第2期、1998年1月24日《伊春日報》第三版、2000年12月11日《伊春日報》第一版和2000年12月11日伊春《林城晚報》第四版(文化娛樂版)、伊春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分別對劉國學散文作品《父親那把鐮刀》獲獎消息作了報道

 

10、(散文詩)

《伊春四季》

分別見2008年《人民文學》增刊、2008年6月28日《伊春日報》第四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11、(出版個人散文詩歌精選集專著)

《我的眷念在遠方》

散文主要篇目如下:

⑴父親那把鐮刀

⑵淚飛頓作傾盆

⑶寡父

⑷我母和她娘家人

⑸踩生

⑹童年紀事

⑺小鳥為你凄厲而鳴

⑻幼時三友

⑼往事沒有結尾

⑽不忘那些狗

⑾我的故鄉之戀

 

詩歌主要篇目如下:

⑴我為香港回歸歌唱

⑵萬眾一心抗非典

⑶伊春四季

⑷一尊石像

⑸城市中巴車見聞

⑹某一天突然發現了鴿子

⑺一棟樓的遠去

⑻祖母用過的筷子和勺

⑼世界在我的哭聲中顫抖

⑽班里有個女生的父親死了

⑾王娘

⑿翻過山梁看劉嬸

⒀木蘭花慢·重聚福昌閣

2011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一書,原伊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華景偉為精選集作序。精選集收錄了作者多年精心創作的14篇散文和56首散文詩、抒情詩,格律詩。

隨后,作家出版社作家在線、中國移動手機閱讀、中文研究網、咪咕閱讀、騰訊文學、豆瓣閱讀、西部作家網現當代散文索引、萬方數據知識平臺、當當云閱讀、知網空間、維普知訊、世紀圖書館、京東電子書、多看閱讀、小樹林電子書、起點中文網、優佳讀書、龍廣論壇等十八家網站通過電子書轉發《我的眷念在遠方》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一書內容,方便讀者電腦、手機閱讀。

2011年9月8日《伊春日報》第一版、2012年第1期《黑龍江作家》報道了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出版信息。《黑龍江作家》還分別在2012年第1期和2013年第1期封三,配發精選集封面彩照

 

12、(散文)

《生命的感悟》

見2019年12月14日《伊春日報》第四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13、(古體詩)

《唯有英才千千萬》——看央視晚間新聞播報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見2020年1月12日《伊春日報》第四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14、(詩歌)

《時代最強音》——有感于近日參加評選抗疫以來“中國好醫生  中國好護士”全國網上投票活動,張文宏以高達幾十萬張的選票,遙遙領先。

見2020年10月24日《伊春日報》第四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15、(自敘性長篇散文)

《世界讀書日:我與書香閱讀寫作永難分》

見2022年4月23日作家網·綜合報道專欄發表(手機、電腦百度可見)

 

16、(詩報告)

《贊歌一曲獻英雄》——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第三師開發建設伊春林區70周年而作

分別見2023年5月16日作家網·自由詩專欄(手機、電腦可百度)、2023年第1期《伊春社會科學》、文學期刊《小興安嶺》

全詩還在2023年6月伊春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品讀經典”節目播出

 

17、(自敘性長篇散文)

《書香閱讀寫作常為伴,內心詩意青春永相隨》

2023年7月17日微博文章(手機可百度)

 

18、(紀實散文)

《驟然升起的畫壇女新星》——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已更名為齊齊哈爾大學)中文系同屆女生楊淑華染色寫意花鳥國畫藝術之路探尋

見2024年5月1日作家網·散文專欄(手機、電腦可百度)

 

19、(散文)

《懷親思鄉散文三篇》

⑴ 父親那把鐮刀

⑵ 我母和她娘家人

⑶ 我的故鄉之戀

見2024年6月17日作家網·散文專欄(手機、電腦可百度)

 

【三】文藝評論、學術論文、哲學隨筆類


1、(詩歌評論)

《濃郁的生活氣息  熾烈的青春火焰》——喜讀馬雁凌同志的《日記六則》

見1979年3月24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2、(文藝隨筆)

《從李逵的渾名說起》

見1979年10月23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3、(詩歌評論)

《幽雅的江邊寫生畫》——鄭建橋同志的《江邊寫生》讀后

見1979年11月20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4、(散文評論)

《貴在抒寫真情》——讀谷世泰的散文《彎彎的山路》

見1981年4月23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5、(詩歌評論)

《創造清新的生活美》——給組詩《黑水浪花》的作者譚德生

見1981年8月1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6、(電影評論)

《談鄉情的“情”》——彩色故事影片《鄉情》觀后

見《伊春日報》1981年某月某日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復印件具體日期模糊不清

 

7、(詩歌評論)

《探索者的追求》——評鄭建橋詩集《戴手鐲的太陽》

見1989年8月22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

 

8、(文藝理論隨筆)

《時代呼喚表現“馬永順精神”的作品》

見2000年4月13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

 

9、(記錄片電影評論)

《一曲激動人心的美的贊歌》——簡評大型旅游藝術風光片《林都伊春》

見2001年2月21日《伊春日報》第一版轉第四版

 

10、(文化學術論文)

《更高更強的挑戰》——我視角中的小興安嶺文化

見《伊春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11、(文化、旅游類學術論文)

《從<紅樓夢>大觀園題匾,看旅游景點起名的忌和取》

見《伊春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12、(文藝心理學學術論文)

《試論早期心理體驗對散文創作的重要影響》

見2002年第6期社科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術交流》

 

13、(文藝評論類文集評論)

《唱給改革大潮的心底頌歌》——華景偉《大潮頌》讀后

見2003年第4期社科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術交流》(手機、電腦可百度),并收入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發行、2004年9月第1版、戴寧萱主編的《文苑折光——黑龍江文學作品集序言與評論選》

 

14、(哲學類隨筆)

《知我者謂我心憂》——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作之一

見《伊春社會科學》2004年第1、2期合刊

 

15、(哲學類隨筆)

《向書中求索語言》——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作之二

見《伊春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16、(哲學類隨筆)

《再談文風又如何》——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作之三

見《伊春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17、(哲學類隨筆)

《多重角色與主體意識》——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作之四

見《伊春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合刊

 

18、(文藝評論類文集評論)

《雄辯的佐證》——再讀華景偉《大潮頌》一書有感

見2008年12月13日《伊春日報》第二版頭條

 

19、(哲學類隨筆)

《對日常思維的突破與給我們的啟示》——從文化哲學視角看保護紅松行動

分別見《伊春社會科學》2008年第2、3期合刊,2008年12月6日《伊春日報》第二版

 

20、(散文評論)

《壯哉,紅松!美哉,其文!》——馬新民抒情散文《紅松斷想》賞析

見2009年11月28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21、(電視劇評論)

《正氣浩然沖霄漢》——《覺醒年代》先驅者的話語風格及激勵價值

分別見2021年6月10日《伊春日報》第3版(文體休閑版)、2021年6月17日黑龍江文藝網(手機、電腦可百度)

 

22、(電視劇評論)

《赤子忠心  家國情懷》——談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呈現的正能量和感召力

見2022年第1期《伊春社會科學》

 

23、(散文評論)

《文學寶刀終未老  只道劍筆生童光》——漫談邊長順獻給成年人的回憶和孩子們的禮物:敘事散文《童年的蟈蟈王國》

作于2022年11月22日并收藏見2024年4月29日作家網·評論專欄(手機、電腦可百度)

 

24、(繪畫美術評論)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由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已更名為齊齊哈爾大學)中文系同班女生臧玉霞染色寫意丹青八仙人物畫想到的(手機可百度)

作于2019年9月29日并收藏2024年6月17日作家網·評論專欄發表

 

●【讀者評論和相關信息報道】:

1、《劉國學散文的懷鄉情結》  作者高占偉

見1998年第5期黑龍江省期刊《文藝評論》

2、《地域風情與文化意識的緊密結合》——劉國學散文創作續說  作者高占偉

見國際社科類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第3期《學術交流》

3、《劉國學散文引起文學界共鳴》  作者劉玉林

消息見1999年7月20日伊春《林城晚報》第六版,作者時任伊春《林城晚報》記者

4、《把精美的篇章獻給讀者》——劉國學散文創作漫談》  作者管恩平

收入2011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

5、《簡說劉國學詩歌的多重角色》  作者管恩平

收入2011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

6、《劉國學散文創作引起網絡傳媒關注》  本報記者

消息見2012年4月7日《伊春日報》第三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

7、《噴發的巖漿,洶涌的潮頭》——拜讀作家網發布的伊春劉國學《世界讀書日:我與書香閱讀寫作永難分》點滴所得

作于2022年5月1日齊師院中文系七四屆微信群

作者邊長順(微信昵稱:邊塞翁)系劉國學第一學歷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七四·二班同學

2025年1月7日對外正式發布

 

● 劉國學所獲獎項與榮譽:

1、1987年,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電視臺主辦,七、一后在黑龍江電視臺陸續向全省播出《時代先鋒》黨課系列教育專題片,其中《在改革的路上——記伊春市桃山林業局圣浪林場》,獲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電視臺評選的三等獎,并獲1987年伊春市廣播電視局評選的好新聞一等獎。劉國學系該片解說詞主要執筆人。

2、散文《父親那把鐮刀》,獲’97《中國作家》北京筆會一等獎。筆會是由《中國作家》雜志社特邀《人民文學》《中華詩詞》《人民日報》《十月》《文藝報》《北京文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等八家在全國有影響的重量級報刊雜志社、出版社舉辦的。筆會主辦方和受邀方分別抽調本社著名作家、詩人、編輯組成評委會,對筆會各組提交的作品,在思想、藝術層面經過嚴格把關審定,劉國學的散文《父親那把鐮刀》被評為本屆筆會一等獎。

3、散文《父親那把鐮刀》,2000年再獲黑龍江省文聯“迎接新世紀文學精品獎”評比一等獎。

4、2000年10月,因創作發表的十多篇散文形成風格和特色產生影響,傳略入選世界人物出版社、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出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出品,扉頁印有五位國家領導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題詞的《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

5、曾發表在2001年2月21日《伊春日報》第一版轉第四版的文藝評論:《一曲激動人心的美的贊歌——簡評大型旅游藝術風光片<林都伊春>》,獲市委、市政府設獎的2005年伊春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一等獎。

6、社科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6期《學術交流》發表學術論文:《試論早期心理體驗對散文創作的重要影響》,獲省委、省政府設獎的黑龍江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三等獎。

7、社科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4期《學術交流》發表的文藝評論:《唱給改革大潮的心底頌歌——華景偉<大潮頌>讀后》,獲省委、省政府設獎的黑龍江省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三等獎。并獲市委、市政府設獎的2005年伊春市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一等獎。

8、依據學術成果、學識水平、思想表現、工作業績等進行考核與評定,2008年5月,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劉國學為伊春市第二批“優秀專門人才”。

 

完稿于2025年1月7日

作者首次對外正式發布

 

【作者簡介】劉國學,作家、詩人、學者、文藝評論家。

男,漢族,原籍遼寧省鐵嶺縣。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的春天,殘雪化,頑冰消,天漸暖,隨父母遷至黑龍江省伊春市烏馬河林業局翠嶺經營所,在那里讀小學、中學、參加知青,直至踏上高等學府求學之路的第一站,被保送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學習。之后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獲文學學士學位,又在黑龍江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

歷任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副科級巡視員、黨教科長,市文聯副主席、市社科聯主席,兼《伊春社會科學》主編。高級政工師、中級記者職稱。

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委員,政協伊春市第八、九屆委員。

在國家、省、市各級媒體發表新聞類、文學類、學術類、評論類、公文類文章近二百篇。散文獲’97《中國作家》北京筆會一等獎、2000年黑龍江省文聯“迎接新世紀文學精品獎”評比一等獎;學術論文和文藝評論分別獲黑龍江省第十一屆、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省委、省政府設獎)兩項三等獎,伊春市第七屆、八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市委、市政府設獎)兩項一等獎。2000年,因其創作的多篇散文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傳略入選《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2008年,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劉國學為伊春市第二批優秀專門人才。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最新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亚洲av无码欧洲av无码网站 | 91色在线视频|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国产第一页亚洲|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网五月激情|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同性 |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妲己高h荡肉呻吟np|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99日精品欧美国产| 欧美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线观看视频|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英语老师解开裙子坐我腿中间|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公交车上驯服冷艳麻麻| a毛片在线看片免费| 欧美特黄a级高清免费大片|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色碰人色碰人视频| 好男人资源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三卡四卡|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国产xx在线观看| va天堂va亚洲va影视中文字幕|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天堂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蜜桃麻豆| 婷婷无套内射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