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裁詩處,燈火映星輝
——第十七期“天津詩人讀詩會”暨“劉山詩歌分享會”在津舉行
羅怡
2025年2月23日上午,農歷乙巳年正月二十六,津門春寒未褪,而廣州購書中心天津店內已涌動起詩意的暖流。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日常表達、短視頻重塑閱讀習慣的時代背景下,第十七期“天津詩人讀詩會”以“劉山詩歌分享會”的特殊形式,為這座現代都市點亮一簇不熄的人文星火。劉山、張智中、大衛、羅廣才、肖雪濤、張景云、景立鵬、張樂濤、于曉鴻、苗笑陽、史忠義、許迎生、闞傳好、仇宇浩、張偉杰、徐家強、張小東、劉春慧、劉金秀、李印龍、龐衛星、賀雄雄、蔡巍、谷軍、王廣濤、王京濤、李力、周紀鴻、周永軍、陳志輝、張嘉璇等六十余位詩人、學者穿越數字洪流相聚于此,在甘肅詩人劉山《非常白,有點涼》的詩行間,共尋抵御時代寒意的精神溫度。
春寒中的文化堅守
當ChatGPT-7開始批量生成情人節詩句,當電子閱讀器日均新增百部網文,每月如約而至的“天津詩人讀詩會”顯得愈發珍貴。這份堅持恰似劉山筆下“雪野上的足跡”,在文化消費快餐化的今天,以一年半十七期的深耕,為城市留下深淺有致的詩意刻度。“天津詩人讀詩會”創辦人、著名詩人羅廣才談及初心:“我們守護的不僅是詩歌,更是人類感受世界的原始方式——就像春風總會喚醒種子,詩會要喚醒被算法遮蔽的心靈震顫。”
二十年沉淀的詩意突圍
《非常白,有點涼》的出版本身即構成對速朽時代的溫柔抵抗。這部跨越二十載的精選集,恰如著名翻譯家張智中教授所言:“在即時通訊統治的年代,劉山用213首詩的體量證明:真正的詩意需要時間窖藏。”從草原落日到瓷碗豆音,這些經歲月沉淀的意象,在短視頻的浮光掠影中構筑起穩固的精神燈塔。詩人、《天津詩歌雙年選》主編胡元祥指出,詩中“小桔燈的窗口”正是實體詩會的隱喻——在信息過載的黑暗里,我們需要定期相聚,用集體的誦讀守護這方溫暖的光源。
西北詩魂與都市心靈的對話
當“逃離北上廣”成為年度熱詞,劉山筆下的西北蒼茫意外叩動著都市人群的心弦。在若爾蓋草原追著落日行走的孤獨姿態,恰是地鐵人潮中每個靈魂的生存寫照。著名詩人段光安坦言——跨越地域的共鳴,印證了實體詩會的不可替代:當電子屏幕消解了共情磁場,唯有面對面的誦讀能讓“豆落瓷碗的脆響”真正震顫耳膜。
尚穎誦讀劉山的《在若爾蓋草原追著落日行走》,肖雪濤點評:在仔細品味這首詩的過程中,我驚奇地發現,盡管全詩未直接提及“若爾蓋草原”這五個字,但劉山以一種高超的手法,將深刻的主題巧妙地融入了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這使我深刻體會到,優秀的詩人往往擅長于點題而不直接言明,詩人劉山深諳此道。他選擇若爾蓋草原作為詩歌的背景,有其獨到的用意和深刻的表達;
白月影誦讀劉山的《空心樹》,大衛點評:詩歌之美在于意會,無需多言。劉山以自己的詩作舉例,說明情感可跨越題材界限。而《空心樹》擬人化切入,結尾深邃,引人哲學思考,展現了劉山的獨特視角與深度;
張嘉璇誦讀劉山的《一場緩慢的雪》,大衛點評:寫詩需掌握替代的藝術,劉山在詩中巧妙地運用“八千里”來拓寬意境,而“風在草尖上站穩”這一形容更是別具匠心,生動傳神;
顧若曦誦讀劉山的《慢下來的一天》,大衛點評:這首詩堪稱佳作,它完美體現了詩歌作為緩慢藝術的魅力,同時也展現了反抒情的特質。在當今詩歌領域,劉山的這首詩無疑達到了冷抒情的境界。詩中的許多句子看似信手拈來,卻蘊含著不經意的幽默轉折,這種不經意的表達,實則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與獨特的藝術感知;
羅怡誦讀劉山的《云朵的兩面》,景立鵬點評:劉山的詩歌展現了極為敏銳的感性,他能夠從感性出發,精準地提煉出詩意。在古代詩歌中,古人通過俯察仰觀,從人的視角出發感悟自然。而在現代詩歌中,劉山老師的作品不僅繼承了這一傳統,更融入了現代詩學美學的提煉。這首詩的開頭,詩人以一種追問和猜測的語氣展開,第二節繼續沿用這種語氣,通過對云朵的猜測,實際上是對生活的一種深刻反思。而到了結尾,詩人又將筆觸拉回到塵世,回到了低矮的俗世生活之中。作為一個優秀的詩人,劉山通過語言的力量,重新為我們打開了認知的大門,讓我們在詩歌的引領下,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生活;
于翼颺小朋友誦讀劉山的《在西北》,大衛點評:每一個會唱歌的女人,在詩歌的世界里,都仿佛擁有了一對翅膀,能夠飛越現實的束縛,抵達心靈的遠方。劉山的《在西北》便如同一首悠遠的歌謠,引領我們穿越廣袤的西北大地,感受著那里的風土人情與深沉的歷史底蘊。這首詩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情的筆觸,讓我們仿佛親眼見證了那些會唱歌的女人們,在廣袤天地間自由翱翔的壯麗景象;
賀雄雄誦讀劉山的《對西北雪野的一次書寫》,大衛點評:這首詩中的比喻相當形象生動,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不過,我個人感覺這首詩在某些部分略顯刻意,我更傾向于欣賞那種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首詩正是憑借其強大的想象力構建起來的,而想象力,正是詩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
張小東誦讀劉山的《日常》,大衛點評:這首詩通過細膩的細節描述,將日常生活的美好展現得淋漓盡致。尤為巧妙的是結尾部分,詩人提到女兒已經懂得了甜蜜的味道,這一筆不僅溫馨感人,也為整首詩增添了深刻的情感色彩;
柴巍誦讀劉山的《隱言》,作者劉山談及創作心得:這首詩雖然寫于多年之前,但每次重讀,都會觸動我心,讓我不禁想起我的父親和母親。我在創作這首詩時,試圖通過文字描繪出一種深刻的畫面,希望能夠傳達出那些難以言表的情感;
張樂濤誦讀劉山的《月光詞》,大衛點評:我特別欣賞這首詩第一段的最后兩句,它們寫得尤為巧妙,不僅為整首詩增添了詩意,也讓人感受到了詩人深邃的情感與思考。
星光下的春日約定
第十七期“天津詩人讀詩會”暨“劉山詩歌分享會”的壓軸環節——詩人張景云向廣州購書中心天津店營銷主管吳秋嬋;詩人史忠義向點評嘉賓大衛;翻譯家張智中向點評嘉賓肖雪濤、京劇表演藝術家許迎生向特邀嘉賓劉山分別贈送了著名書畫家谷軍老師的書畫作品。
中華老字號“妙眾堂”第五代傳承人魏麗麗女士專程趕來給與會的來賓們贈送了有百年歷史,清熱解毒、潤腸清肺的黑豆茸非遺禮品和大家分享。
分享會尾聲,《仰望辭》的誦讀聲起——
那么多鮮艷的時光啊,堪摘未摘
最后失去了水分
我們從多皺的表皮下,剝出堅硬的內核
里面有所有的苦澀和遺憾
不堪做種子,但仍可珍藏
一切歷盡艱辛的抵達,都近乎一種圓滿
與會者手機屏幕次第熄滅,唯有詩集的紙頁在暖光中舒展。這幕場景恰如著名詩人劉劍的話語:“在這個可以用AI寫詩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緊握彼此的手溫”。據悉,第十八期“天津詩人讀詩會”已定檔春分日前后,將繼續以每月一期的頻率,在二十四節氣中標記詩意坐標。
離場時,讀者捧著《非常白,有點涼》走進二月街巷,詩集中那句“茫茫四野里,亮著小桔燈的窗口”與津門的陽光重疊。在這個倒春寒的午后,詩歌的溫度正從實體書店出發,流向城市各個角落——這是對快時代最優雅的抵抗,也是給春天最深情的回信。
附錄: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甘肅“詩歌八駿”之一劉山教授為第十七期“天津詩人讀詩會”做總結發言;
第十七期“天津詩人讀詩會”
暨“劉山詩歌分享會”總結發言
親愛的各位師長、前輩、親愛的詩友們:
大家好!在渤海之濱,今天的星辰似乎也被詩意吸引,于天際閃耀。感謝“天津詩人讀詩會”架起的虹橋,讓我們以文字為舟,在時空的經緯中完成這場詩意的相逢。方才,聆聽著諸位飽含深情或溫潤或鏗鏘的誦讀,我那些原本靜靜躺在紙頁間的詩句,仿佛被賦予了全新活力,正以聲波的獨特形態,賦予出全新的生命維度。在此,我深感榮幸,能夠與大家共同見證第十七期“天津詩人讀詩會”的圓滿舉辦,在天津這片充滿詩意的土地上,分享我的詩作,這份感動難以用言語完全表達,唯有向在座的每一位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十年前,我初次到訪津門,羅廣才總編輯帶我登上天塔觀景臺;彼時,摩天輪緩緩轉動,將我送至云端,俯瞰而下,暮色籠罩中的海河波光粼粼,恰似一條流淌著璀璨星河的絲帶。那一刻,我深刻領悟到這座以工業聞名的城市,其鋼鐵鑄就的筋骨之中,始終跳躍著充滿詩意的鮮活基因。時光荏苒,十年后的今天,置身于諸位滿含詩意的目光里,我再次真切地觸摸到這座城市那隱秘卻堅韌不拔的詩心。它就如同海河河底沉淀的點點星光,默默無聲卻源源不斷地滋養著每一個在深夜仍伏案創作的靈魂。
在此,我要向“天津詩人讀詩會”團隊致以特別的敬意。在當下短視頻盛行、信息如潮水般快速沖刷的時代,你們堅守著對詩歌的熱愛,筑起一座照亮人們精神世界的燈塔。感謝羅廣才總編十五年如一日地擺渡詩意,感謝景立鵬教授、大衛老師、肖雪濤老師持續的關愛,感謝余數諸兄以及所有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同仁們,是你們的努力,讓文字的溫度穿透冰冷的數字洪流,在人間真實地生長。
更要向在座的每一位詩歌同路人致敬,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場跨越時空的詩意共振才得以實現,讓詩歌的魅力在交流與碰撞中愈發閃耀。
今天,大家所分享、朗讀和點評的這22首詩,皆來自我的詩集《非常白,有點涼》。它們是我二十年創作生涯里凝結而成的“月光琥珀”。或許這些詩作并非盡善盡美,但每一首都如同生命的獨特指紋,鐫刻著創作時的種種瞬間——那些在回車鍵前的猶豫與思索,墨水被淚水悄然洇開的動情時刻,以及草稿箱里未曾上傳、卻曾伴隨著劇烈心跳的思緒片段。當大家飽含情感的誦讀聲響起,喚醒了這些沉睡的詩行,我頓時明白,詩歌的創作并非在落筆的那一刻就已完成,而是在每一次被重新賦予情感、重新煥發生機的誦讀中,才真正得以圓滿。在此,衷心感謝諸位用自己獨特的聲線,為這些文字注入全新的生命磁場,助力它們完成了這至關重要的創作儀式。同時,也感謝大家在誦讀過程中給予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如同璀璨珠玉,為我的創作之路指明方向。
在當今人工智能、DeepSeek等技術飛速發展,數秒就能生成十四行詩的時代浪潮下,我們卻依然執著地用自己的手溫,去熨平稿紙的每一處褶皺。因為我們深知,真正的詩意絕非冰冷的技術所能模擬,它永遠生發于詞語與心跳的和諧共振之中,深深扎根于我們血肉之軀所蘊含的溫度里,存在于我們共同構建的、充滿呼吸與情感的文學場域之中。盡管數字洪流來勢洶洶,不斷沖擊著我們的精神堤岸,但我堅信,只要我們始終懷揣對詩意的堅定信仰,就如同海河永遠倒映著璀璨星光一般,詩歌的美好必將長存。
再次誠摯感謝大家,你們的熱情與支持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雖然創作的道路漫長且充滿挑戰,但一切的付出都值得堅持。最后,請允許我以《非常白,有點涼》中的詩句作為結束語:“一片雪花/覆蓋了落日,大于詩的事物是/茫茫四野里,亮著小桔燈的窗口(《大于詩的事物》)。”
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永葆詩心,期待未來我們能在詩歌的世界里,一次次溫暖重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