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詩歌日全球詩人24小時聯播成功舉行!
由華盛頓月亮劇院、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多米尼加共和國圣地亞哥市國際現場藝術節等機構共同承辦的“國際詩歌日全球詩人24小時滾動詩歌誦”(Día Mundial de la Poesía),于2025年 3月21日凌晨開始,午夜圓滿結束(美國華盛頓/多米尼加時間)。來自四大洲五大洋50多國400多位詩人參與。世界詩歌運動大洋洲(WPM Oceania) 派出12名詩人及嘉賓以詩電影形式參與直播。這是大洋洲詩人自2022年以來第四次參與本活動。2025年的核心主題是:“詩歌——通往夢想、改變世界與生活的道路”。聯合主席雷·貝羅爾致開幕詞,表達了詩人的同一個夢想:用文字創造世界,改造現實,并堅信一個充滿和平與平等、尊重與理性、美與團結的世界依然可能實現。主席費爾南多·卡波拉爾致閉幕詞,感謝各方嘉賓,來年再見!
2025年度大洋洲詩人團隊及特邀嘉賓有映霞 Yingxia Tang (澳大利亞) 、廖世敬Liao Shijing (澳大利亞) 、瓦迪姆·特里金Vadim Terekhin (俄羅斯) 、曹誰Cao Shui (中國)、張建軍Zhang Jianjun (中國)、韓舸友Han Geyou (美國)、陳慧Chen Hui (中國)、 冰花Binghua(美國)、王芳聞Wang Fangwen (中國)、凱沙布·西格德爾Keshab Sigdel (尼泊爾)、安娜.·惠子Anna Keiko (中國)、佩英Christine Peiying Chen (新西蘭)。
為迎接本活動的到來,大洋洲制作團隊在大半年前已開始精心制作視頻,每一幀畫面力求盡善盡美,畫外音及朗誦有專業音響效果,達到詩電影的藝術享受。功夫不負有心人,得到各界一致好評,可謂載譽而歸。主席雷·貝羅爾(Rei Berroa)在活動結束后,代表大會發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寫道:"世界詩歌日中,你們大洋洲的參與對我們詩歌節持續繁榮至關重要。(The Oceania participation in World Poetry Day is something necessary for our Festival to continue flourishing.)
詩歌節主席雷·貝羅爾(Rei Berroa)致開幕詞:無論您身處何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我們再次迎來了3月21日——世界詩歌日的午夜時分,世界上每一個民族以他們的語言表達其詩意之聲。自2022年以來,我們開始這場瘋狂的旅程,致力于讓世界詩歌日24小時真正屬于詩歌,而不受政治、宗教、心理學、歷史、醫學或地質學的干擾。我們不斷努力,嘗試在這個虛擬舞臺上納入新的語言與文化,讓更多詩意的聲音被聽見。每一年,我們都會向參與詩歌節的詩人們提出一個主題,讓他們圍繞這一主題向世界分享自己的作品。2025年的核心主題是:“詩歌——通往夢想、改變世界與生活的道路”。這意味著,我們要展現詩人作為夢想家的形象,他們用文字創造世界,改造現實,并堅信一個充滿和平與平等、尊重與理性、美與團結的世界依然可能實現。自人類書寫文化的開端起,那些將全部心血傾注于鞏固民族想象力的詩人們,就開始用隱喻與擬人來解釋影響他們生活的自然現象。為了理解世界、組織生活,人們試圖用語言賦予一切現象以意義:寒冷、炎熱、太陽、月亮、風、火、疾病……詩人們是最早的想象力的耕耘者,他們為自然現象命名,讓世界的一切都與語言建立起聯系。正是通過詩人的言語,人類開始夢想理解現實、改變生活,讓大地充滿夢想,并催生了音樂、繪畫與詩歌。音樂是用音符與和聲表達的詩歌,而繪畫則是用形狀和色彩表達的詩歌。詩人是夢想家。在人類經驗的起點,夢境塑造了人類對現實的理解,因為我們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夢中度過,在夢里,我們遠離現實,沉浸于自己的創造與幻想之中。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即夢境)才是科學研究的真正領域;而莎士比亞在《麥克白》第二幕第二場中讓主人公稱睡眠為“人生宴席上最甜美的食糧”。因此,在設計第四屆世界詩歌日詩歌節的海報時,我們以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953年的繪畫作品《戈爾孔達》(Golconda)為靈感,創造了一幅畫面:詩歌的天使張開雙翼,灑落整個人間,化作一場席卷全球的人性之雨。這正是我們希望在未來24小時里發生的事情——讓全人類都沉浸在我們的詩歌之中,讓詩意的語言淹沒人類社會的一切苦難,讓真理與美的太陽升起,照耀世界每一個角落。
詩歌節主席費爾南多·卡波拉爾(Fernando Cabrera)致閉幕詞:無論您身處何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我們剛剛完成了一件令人驚嘆不已的事情,甚至超越了想象。五年前,在人類因新冠疫情被迫陷入不可避免的衰退時,這或許是件不可思議的事。然而,在那場災難里,我們或許僅有的收獲便是——被迫學會利用當下的科技手段,與親友保持聯系,繼續教育學習、醫療檢查,甚至完成日常市場采購與藥房取藥。 詩歌同樣從中受益。許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詩意根基,開始在紙上記錄思想和情感,創作出大量關于心理與情感生存的詩篇。這場詩歌節正是在疫情結束后誕生的,其初衷是召集全世界共同向那些已逝或即將逝去的兄弟姐妹發出吶喊。正如塞薩爾·巴列霍(César Vallejo)所說:“勇敢些,兄弟!回來吧,重獲新生!” 自2022年以來,我們在多米尼加共和國圣地亞哥的ArteVivo藝術節和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月亮劇院(Teatro de la Luna)呼吁,并由此催生了這場詩歌節:通過詩歌重歸生活。今天,2025年3月21日,在世界詩歌日整整24小時里,來自印度、中國、阿根廷、芬蘭、危地馬拉以及其他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位詩人,通過想象力和詩意表達,重新點燃了生命。詩歌是一場永遠向全人類敞開的慶典,可惜世界上只有少部分人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未曾來到這里,未能親歷我們共同創造的詩意時刻。而我們,唯有我們,才真正知道他們錯過了什么。我們夢想著讓整個世界被詩歌填滿,看看這樣是否真的可以改變世界、改變生活。正如美國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所言:“從詩歌中獲取新聞并不容易,然而,每天都有無數人因缺乏詩歌所能給予的一切而悲慘死去。” 我們深知詩歌賦予的力量,因此,我們不僅閱讀詩歌以改變生活,更書寫詩歌以幫助他人,并改變他們的生活。
世界詩歌日定于每年3月21日(World Poetry Day)。該主題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9年發起,目標是向全球宣傳閱讀、寫作、出版和教授詩歌。自詩歌日確定以來,每年全球各地在此日前后展開各式與詩歌有關的活動,以戲劇,舞蹈,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促進詩歌回歸朗誦的傳統形式,恢復詩歌與戲劇之間的對話,讓詩歌更人性化和富有魅力,使詩歌成為一種時尚藝術。世界詩歌日詩歌節從2022年開始舉行,最后詩歌節主席發出邀請:“在此正式邀請您參加第五屆世界詩歌日詩歌節,時間定于2026年3月21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