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啟代詩集《我生命中的那些山水》首發(fā)式暨首套“長河雙語詩典”座談會在濟南舉行
6月29日上午,馬啟代詩集《我生命中的那些山水》首發(fā)式暨首套“長河雙語詩典”座談會在濟南舉行。會議由北京長河文叢編委會主辦,上海詩人、音樂評論家劉國平,詩人、企業(yè)家王啟章,山東省寫作學會會長、山東師范大學教授韓品玉以及中詩在線山東頻道陳士杰、焦淑斌、郝俊美,山東詩人書畫研究董沐、路小曼,長河詩群駐濟詩人王宜濤和首套“長河雙語詩典”入選詩人原濟南空軍創(chuàng)作室主任、空軍大校詩人朱建信,長河文叢主編、中詩在線總編馬啟代,中詩在線山東頻道站站長、山東詩人書畫研究院院長周永,山東省作協(xié)詩歌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散皮,濟南周三讀書會會長王強等參加了活動。周永主持了會議。
馬啟代首先介紹了《我生命中的那些山水》的整理編輯情況,并就“長河雙語詩典”編輯入選原則和首套10位作者、譯者的編輯和出版過程做了說明。花道人生(山東)文化創(chuàng)意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詩在線山東頻道副秘書長郝俊美向馬啟代贈送鮮花表達祝賀。與會的作家詩人們圍繞馬啟代詩集《我生命中的那些山水》和首套“長河雙語詩典”展開了熱烈討論。大家紛紛發(fā)表觀點與感受。大家認為,馬啟代詩集《我生命中的那些山水》是他《我命運中的那些飛沙》的姊妹篇,是馬啟代用詩行書寫的精神地理志。他始終秉持“為良心寫作”的理念,其山水采風詩不僅保持了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精神品格,更超越了傳統(tǒng)山水詩“歸隱”與“歌頌”的范式。通過融入現(xiàn)代批判意識,賦予自然以存在論意義,重塑了山水詩的美學筋骨,體現(xiàn)出對人類與世界的終極關懷。
首套“長河雙語詩典”匯聚了10位詩人的10部詩歌作品,由詩人,北師大在讀博士馬曉康、北外博士木樨顏主編,其中包括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六屆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黃亞洲的《我的世界是鴿子》,詩人、評論家馬啟代的《暫住》,軍旅大校詩人朱建信的《危險姿勢》,詩人、山東省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委員散皮的《時間的物質》,詩人書法家、中詩在線山東頻道站長周永的《把湖底寫成詩》,詩人雪豐谷的《夏天》,濟南周三讀書會會長王強的《路過》,詩人閆曉光的《如是》,淄博作協(xié)副主席鞏本勇的《馬踏湖詩箋》,明溪縣作協(xié)主席曾春根的《行走在你的視線里》。這些作品題材豐富、風格各異,展現(xiàn)了當代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多元風貌。更值得一提的是,其譯制團隊陣容堪稱豪華,來自10所高校的李正栓、張智中、丁立群、石永浩、錢志富、馮萍、趙佼、黃楊勛、董秀靜、高田等專業(yè)翻譯家,憑借精湛的翻譯功底,為詩作賦予了獨特的美學魅力。這一成果是中國詩歌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突破,標志著長河文學從傳統(tǒng)鄉(xiāng)土敘事向國際化傳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朱建信代表與會嘉賓做了總結發(fā)言,他高度肯定了長河文叢近年在圖書出版方面所做的努力、所堅守的方向和所取得的成績。馬啟代在答謝詞中對參與第五屆長河文學獎籌備工作的同仁和今天與會的師友表達了感謝,并結合《我生命中的那些山水》的寫作闡述了自己的詩學理念,對人類近百年來不斷面臨的核能、生命基因編碼和AI三大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表達了自己的憂思。他希望不斷深陷鋼筋水泥森林中的人類,不要再次深陷冰冷的語言的水泥鋼筋森林,真正的詩人所從事的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與萬物和心靈一體,要永葆住赤子之心,不失感應、感悟和反思的能力。
當日下午,部分長河詩群詩友陪同上海詩人劉國平、王啟章游訪百花洲。詩人們漫步曲水亭街,途經(jīng)西更道、王府池子、后宰門,古巷幽徑間處處流淌著泉城獨有的韻味。眾人在高升店駐足,圍坐品茗,以詩會友,暢談文學雅事。茶香氤氳中,詩友們的深情厚誼愈發(fā)濃厚,共度了一段風雅閑適的美好時光。前一天,部分詩人還冒雨前往位于長清北大山下的“徐志摩文化公園”,祭奠這位在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新月派”詩人,表達對詩歌先賢的敬仰與緬懷之情 。(中詩在線山東頻道 王強 焦淑斌 報道)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